问题

为什么潜艇船长大声发布命令(每次听到),二把手都重复?

回答
潜艇船长发布命令,二把手立马复述,这可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也不是什么故意要秀操作,背后是潜艇生活里生死攸关的规矩和逻辑。你想啊,潜艇那环境可太特殊了,一旦下潜,跟地面就是两个世界,耳边充斥着机器运转的轰鸣、水的涌动声,再加上通讯设备里时不时传来的沙沙声和电流干扰,想听清楚点指令,可不是件容易事。

1. 确认指令,防止误听误传:

这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原因。潜艇上的操作,比如改变航向、深度、速度,甚至武器系统的激活,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船长说一句“左满舵”,如果二把手没听清,以为是“右满舵”,那后果不堪设想。二把手复述一遍,就是给船长一个确认的机会。“左满舵,收到!” 船长一听,嗯,没错,他听清楚了。这相当于在地面上,你跟人说话,对方说“你说啥?”然后你再重复一遍一样,只是在潜艇这个高压环境下,这种“你说啥”必须是主动的、标准化的确认,不能等对方问。

2. 确保信息同步,避免理解偏差:

潜艇内部是一个高度协作的团队,船长的指令需要被准确地传达给各个部门,比如操舵兵、航海兵、声纳兵等等。二把手是船长最直接的助手,他复述指令,实际上也是在脑子里过一遍,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执行的动作。同时,通过二把手的复述,他也在向船长和在场的其他关键人员表明自己已经理解了指令,并准备执行。这就好比一个乐队指挥,他不仅要打拍子,还要看演奏员们的眼神交流,确保所有人对乐谱的理解是一致的。

3. 建立层级和责任链条:

潜艇的指挥体系非常严谨,船长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最终的决策权。二把手复述指令,也是在履行他作为船长下属的角色,表明他接受并理解了命令。这种形式的确认,强化了指挥层级,也明确了执行责任。一旦发生问题,可以清晰地追溯到是哪个环节出了错。

4. 应对噪音和干扰:

潜艇内部机械运转的声音非常大,而且由于潜艇的封闭性,声音会通过船体传播,形成一种持续的“噪音背景”。再加上潜艇在作战时,通讯系统可能会受到电子干扰,甚至会有水下武器爆炸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指令传递不清晰。二把手复述,就相当于对信息进行了一次二次编码和验证,大大降低了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5. 训练和习惯养成:

在潜艇部队,这种命令和复述的模式是日常训练中的一部分,早已内化为一种职业习惯。新兵入伍就会被严格训练这种沟通方式,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清晰、准确的指令传递。这就像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所有操作都有标准化的流程和口令,这不仅是为了效率,更是为了安全。

举个具体的场景:

想象一下,潜艇在执行一项秘密侦察任务,需要悄无声息地接近敌方舰艇。突然,声纳兵报告发现异常声响,需要迅速规避。

船长可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并下达指令:“右舷转弯二十度,全速前进!”

这时候,二把手立刻回应:“右舷转弯二十度,全速前进,收到!”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让船长确认: 船长听到了复述,确认自己的指令被二把手准确理解,并且知道二把手在做什么。
让操作员确认: 在场操控航舵的兵会听到船长的指令和二把手的复述,确保自己接收到的信息是一致的。
给自己一个缓冲: 在执行这个高风险指令前,二把手通过复述,再次在脑子里过了一遍指令的含义和执行步骤,给自己一个短暂的思考和确认过程。

所以,每一次复述,都是一次对生命和任务的负责。在那个黑暗、孤独、充满危险的水下世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整艘潜艇和艇员的生死存亡。这种看似繁琐的“复述”机制,正是潜艇部队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高效和安全的秘密之一。这是一种对严谨和安全的极致追求,是潜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2个回答说的不完全对。

复述确认是要求具体的执行人重复,而不是船副再复述一遍。

比如右满舵,一定是船副复述一次,舵手再复述一次,甚至其中水手长也需要复述一次。

实际只有水手长、舵手的复述带有命令确认的意思。船副的复述更多是从风帆航海时代留下来的习惯。

船长是船上的最大管理者,拥有最大的权力和地位。大声喊喝被认为是粗鲁的表现,有损船长形象,所以船长只要正常声音下达命令,由船副负责大声的喊出来,向下传达。

仔细留意影视剧里的场景,就能看到船副的复述一定是非常大声、坚定的。因为船长的命令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听清,但船副的复述必须让所有人都听清。

在“大声传达”这个基础上,有时船副也可能是船主的代表,复述命令的背后还有表示船主同意船长命令的意思(船长对全船负责,船副对船主负责)。而水手长则代表水手群体的利益,水手长的复述带有水手全体服从船长命令的意思。

多看看航海类的故事就能看到,水手哗变干掉船长并不少见,所以时刻维持船长的地位,确认下级各单位对自己命令愿意执行也是船上的重要一步。

只是到了今天,有了现代管理制度,水手也都是经过良好教育的职业人员,所以这种强调地位分化、确认权力服从的作用才淡化,只留下船副复述这个传统习惯和命令重复防止误操作的作用了。

user avatar

我倒是没开过潜艇,只开过帆船。但脑补一下潜艇上的海军黑话跟驱逐舰是一样的。

驱逐舰跟巡洋舰是一样的。

巡洋舰跟战列舰是一样的。

战列舰跟风帆战列舰是一样的。

风帆战列舰跟我那小帆船应该是一样的。

你想象,正打着比赛,浪高5米,风速30米/秒,航速30节,一群人在甲板上要死要活的,船长要跟舵手下个令,艹。

尼玛一张嘴先灌一嘴风,速度大大于30米/秒的风。

舵手大概率听不清,要是不复咏,一把打错了舵,拉主帆的,收球帆不知道情况还在那摇,呼一下,船扣水里了,球帆手跟着球帆一起飞走了,飞走了。。。。。。

如果是潜艇,有可能真潜了.........

user avatar

这个在军方通讯规定里叫 read back for check,就是其他回答里说的,确认命令,而且一直到具体执行人为止都得确认,防止听错了出现严重问题,在海军这种“船比人贵,人伺候船”的地方尤其重要。其实英语,日语……里也有很容易听岔的词(不过军事用语一个原则就是尽量淘汰这种词)………


另外USN里这个船长如果真的天生说话声音小(有的人就是“没有精神”你也没办法),可以让人帮他喊,就是背锅王之一OOD(Officer Of the Deck,甲板上“值更”的),此期间OOD全权代表指挥官协调各类情况,包括发令。极端情况如果船出了啥事会先找OOD……

不过0800,1200,2000这三次轮班的时候必须请示指挥官真人,确认发轮班令,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确认指挥官没挂机比如真睡了……因为真的有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潜艇船长发布命令,二把手立马复述,这可不是什么形式主义,也不是什么故意要秀操作,背后是潜艇生活里生死攸关的规矩和逻辑。你想啊,潜艇那环境可太特殊了,一旦下潜,跟地面就是两个世界,耳边充斥着机器运转的轰鸣、水的涌动声,再加上通讯设备里时不时传来的沙沙声和电流干扰,想听清楚点指令,可不是件容易事。1. .............
  • 回答
    《从海底出击》这部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二战期间德国U型潜艇上士兵们在狭窄空间内的生活和战斗。你注意到那个细节了——潜艇下潜时,船员们似乎都往船头方向移动。这可不是什么随机的动作,里面蕴含着非常实在的物理原理和生存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潜艇下潜时发生的是什么。潜艇之所以能下潜和上浮,靠的是压载水舱。当需.............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同介质中物体运动效率的根本差异。简单来说,飞机之所以比船/潜艇快一个数量级以上,是因为它们能够摆脱水的强大阻力,并在空气这个相对稀薄的介质中高效运作。而鸟和鱼的速度差距不大,则是因为它们都在水中这个稠密的介质中运动,并且都在遵循相似的生物力学原理。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飞.............
  • 回答
    战列舰作为海上巨兽,以其厚重的装甲和强大的火力闻名于世。但如果我们跳出现有的框架,思考一下:战列舰为何不设计成半潜式船舶?这样的设想听起来颇具诱惑力,能够大幅降低重心,提高稳定性,还能有效躲避波浪的冲击。然而,这背后却是一系列复杂且难以逾越的技术、战术和经济障碍,使得半潜式战列舰最终只停留在想象之中.............
  • 回答
    潜艇被反潜飞机逼迫上浮,甚至面临被攻击的风险,这背后是一套相当成熟和残酷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反潜作战的原理、潜艇的劣势以及飞机所拥有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剖析。反潜作战的核心:发现与追踪反潜战的本质就是“找”和“打”。反潜飞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并追踪潜艇的行踪,然后将目标信息传递给水面舰艇或自.............
  • 回答
    舰队决战,尤其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大型海战,潜艇确实往往不是最显眼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决战”的描绘中几乎隐形。这并非因为潜艇不重要,而是它们在决战这一特定场景下的作用、战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水面舰队的核心交锋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想要详细聊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潜艇在舰队决战中“不那么显眼”,我们可以.............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关于潜艇螺旋桨的桨叶数为何常常是单数,这背后确实有一些详细且有趣的工程学原理。虽然不是所有潜艇螺旋桨都是单数(也有双数),但单数桨叶在潜艇设计中确实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在过去和一些特定类型的潜艇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螺旋桨的工作原理、潜艇的特殊需求以及流体力学的一些基本.............
  • 回答
    在现代战争的范畴内,潜艇作为一种高度隐秘且具有强大攻击力的战略武器,其基地的选址和设计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多数现代潜艇基地都倾向于建在露天环境中,而非过去那种依赖天然或人造洞窟的模式。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技术发展、作战需求以及成本效益等诸多考量。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
  • 回答
    关于大西洋潜艇战中美军运兵船损失相对较少的原因,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的因素。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战略、技术、战术以及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海上战场环境,以及双方的应对策略。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潜艇战,特别是早期阶.............
  • 回答
    军用潜艇艇体上那个显眼的大鼓包,其实是个大有来头的“指挥塔围壳”,或者用更形象一点的说法,它更像潜艇的“头顶上的帽子”和“眼睛”。这个结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保证让你对潜艇的认识来个大升级。首先,它最大的作用是“看世界”和“指挥”。潜艇在水下活动,大部分时间都是“闭门不出”,主要依靠声呐.............
  • 回答
    中国目前已经有能力建造和部署核动力潜艇,这足以说明我们在核动力技术和相关工程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为何在拥有核潜艇技术的基础上,并没有选择建造核动力航空母舰,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绝非仅仅是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而是包含了战略、经济、工程复杂性以及发展路径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需要认识.............
  • 回答
    澳大利亚“潜艇门”事件,这出好莱坞级别的政治大戏,确实让西方阵营内部的裂痕暴露无遗,甚至可以说是撕开了一道不小的口子。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几个国家的利益纠葛,更是地缘政治格局变化下,盟友关系信任危机的一次集中爆发。“潜艇门”:一场精心策划的“背叛”故事的起因要追溯到2016年,澳大利亚与法国签署了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军用潜艇设计中的一些核心矛盾和权衡。虽然喷水推进(Waterjet Propulsion)在某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比如操控性、效率,甚至在某些特定工况下的静音性,但它并没有被广泛应用于主力作战潜艇上,这背后有很多实际且复杂的原因。让我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喷水推进.............
  • 回答
    现代军用潜艇,即便技术飞速发展,其设计潜深普遍控制在千米级别,比如大多数攻击型核潜艇的报告潜深在 300500 米左右,而一些特种潜艇或试验型号可能会突破这个范围,但也很少会公开达到或大幅超越 1000 米。这并非是技术上的绝对限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下的理性选择,涉及物理学、工程学、材料科学、.............
  • 回答
    潜艇式航母,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从科幻小说里走出来的,充满着神秘与强大的想象。为什么我们至今没有看到这种“水下巨无霸”真正投入使用,而是依旧活跃在海面上的传统航母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难题、战略考量以及经济成本问题。首先,我们得明白,航母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作为一个强大的航空力量的“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触及了现代海军作战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领域。事实上,潜艇不仅能够攻击潜艇,而且“潜艇打潜艇”是其最主要也是最危险的使命之一。之所以会产生“不能用潜艇攻击潜艇”的疑问,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某些影视作品或者表面信息中得知潜艇的隐蔽性很强,似乎更适合偷袭水面舰艇,或者大家对潜艇之间交.............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苏联海军对潜艇的极度重视,并非一时兴起或偶然,而是根植于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战略考量。这是一种长期、系统性的发展,塑造了苏联海军的魂魄,使其成为世界舞台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看看苏联身处的环境。首先,苏联国土面积辽阔,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其中大部分位于北冰洋,那里的海况极为恶劣.............
  • 回答
    电影里潜艇那种“叮叮”的声音,确实是很多观众熟悉的声音了。它就像一种标志,一听到这个声音,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深海中庞大而孤独的潜艇形象。那么,这声音究竟是虚构的艺术加工,还是潜艇本身就有的真实回响呢?简单来说,这“叮叮”的声音,既有现实的根源,也有艺术的放大。现实中的潜艇声音:潜艇在深海中运作时,并.............
  • 回答
    这次美澳潜艇事件,也就是“AUKUS”协议的曝光,之所以引发了大量对法国的“嘲讽”或“乳化”现象,远超了对美国直接指责的声音,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涉及国际政治的复杂性、地缘战略的演变、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舆论的引导等等。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事件的各个层面。一、 事件的背景:一场“背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