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潜艇会被反潜飞机等逼迫上浮,如果不上浮真的会被攻击吗?

回答
潜艇被反潜飞机逼迫上浮,甚至面临被攻击的风险,这背后是一套相当成熟和残酷的逻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反潜作战的原理、潜艇的劣势以及飞机所拥有的能力三个方面来剖析。

反潜作战的核心:发现与追踪

反潜战的本质就是“找”和“打”。反潜飞机的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并追踪潜艇的行踪,然后将目标信息传递给水面舰艇或自身发动攻击。潜艇之所以隐蔽,是因为它大部分时间都潜藏在水下,而水下环境对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使得探测变得困难。

但是,潜艇并非无懈可击。无论它如何努力隐藏,总有一些手段能够暴露它的存在。

潜艇暴露的“蛛丝马迹”:

声学信号: 这是最主要的探测手段。潜艇在水下活动时,会产生各种噪音,例如:
机械噪音: 螺旋桨转动、发动机运转、冷却系统、泵浦工作等都会产生声波。虽然现代潜艇的降噪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完全消除噪音是不可能的。
水动力噪音: 潜艇在水中航行时,艇体与水摩擦以及水流绕过艇体产生的噪音。速度越快,噪音越大。
声呐发射/接收的噪音: 潜艇为了探测周围环境,也会使用自己的声呐,这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声学信号。
通信信号: 在某些情况下,潜艇需要浮出水面或伸出天线进行通信,这会产生电磁波信号,很容易被探测到。

非声学信号:
磁性信号: 巨大的钢铁潜艇在地球磁场中航行时,会对其周围的磁场产生扰动,形成一个微弱的磁异常区。磁异常探测器(MAD)是很多反潜飞机的重要装备,它可以探测到这种磁场变化。
尾流: 潜艇在水中航行会产生水体扰动和温度异常,形成“尾流”,虽然肉眼很难察觉,但在特定条件下(例如水温梯度明显),也可以被探测到。
气体释放: 在某些情况下,潜艇的电池充电(如果不是核动力)、内部通风等会释放少量气体,可能在海面上留下细微的痕迹。

反潜飞机的优势:广阔的视野与多样化的探测能力

反潜飞机(如P3“猎户座”、P8“海神”等)拥有在空中进行大范围搜索的能力,这是水面舰艇难以比拟的。它们的主要探测装备包括:

1. 雷达: 主要用于搜索海面目标,对露出水面的潜艇或潜望镜有很好的探测能力。
2. 磁异常探测器(MAD): 专门用于探测潜艇产生的磁场扰动。这种探测器通常拖曳在飞机尾部,灵敏度极高,但探测范围相对较窄,需要飞机低空掠过目标上空。
3. 声呐浮标(Sonobuoys): 这是反潜飞机最重要的“耳朵”。飞机将大量声呐浮标撒入海中,这些浮标通过声波探测水下的声音信号,并将信息通过无线电传回飞机。反潜飞机可以根据声呐浮标传回的数据来判断潜艇的位置、航向和速度。浮标分为被动式(只听不发声)和主动式(会主动发射声波)。
4. 红外探测器: 探测海水与潜艇表面因活动产生的温差。
5. 其他传感器: 如通信侦察设备,用于截获潜艇的无线电信号。

为什么潜艇会被逼迫上浮?

当反潜飞机能够有效地探测到潜艇的踪迹,并且能够持续追踪时,潜艇就面临被“锁定”的风险。反潜飞机通过声呐浮标、MAD等手段,能够大致确定潜艇的位置,然后通过更精确的探测手段(如更集中的声呐浮标部署、低空掠过探测等)来试图锁定其具体位置和类型。

一旦潜艇被怀疑,或者其活动迹象被飞机捕捉到,反潜飞机就会试图“逼迫”其暴露更多信息,或者直接对其进行攻击。逼迫上浮的手段有很多:

“罐头”声呐(Dipping Sonar): 一些反潜直升机(如SH60“海鹰”)配备有可伸入水中的声呐。它们可以悬停在海面上,将声呐吊放入水中,近距离搜索目标。这种方式比浮标更灵活,可以针对性地搜索怀疑区域。它们发出的主动声呐信号,会迫使潜艇为了避免被探测到而采取规避动作,甚至可能改变航向和深度,从而暴露自身。
主动声呐照射: 如果飞机或与其协同的舰艇使用主动声呐,其发出的声波会像“探照灯”一样搜索海域。潜艇一旦被主动声呐锁定,它的所有声音信号都会被放大,且其精确位置会暴露无遗。为了避免持续暴露,潜艇可能会选择浮出水面,利用自身的电子设备(如雷达、通信天线)来评估情况,或者与己方支援力量联系,但这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被发现的风险。
声呐浮标的密集部署: 反潜飞机可以在一片海域密集撒布声呐浮标,形成一个“声呐网”。任何在该区域内活动的潜艇,都难以避免被捕捉到声音信号。如果潜艇继续潜航,它会被持续追踪,如果它试图通过改变深度或航向来规避,也可能被浮标捕捉到更明显的活动迹象。
尾流探测与磁异常探测的结合: 如果飞机通过MAD探测到异常磁场,它会立刻改变航线,进行更仔细的搜索,同时撒布声呐浮标。被探测到的潜艇为了避免被进一步锁定,可能会尝试下潜更深或减速,这些动作都可能产生新的声学或水动力信号,为飞机提供进一步的追踪线索。

如果不上浮,真的会被攻击吗?

是的,如果潜艇在被发现并锁定后,没有按照反潜飞机的意图行事(例如,继续潜航并规避),那么它将面临被攻击的极高风险。

具体来说:

声呐浮标的持续追踪: 一旦声呐浮标成功锁定潜艇的位置,反潜飞机就会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其他反潜平台,尤其是水面舰艇。水面舰艇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自己的航向和航速,使用舰载声呐对潜艇进行更精确的定位,并准备发动攻击。
鱼雷攻击: 反潜飞机(特别是大型反潜巡逻机如P8)本身就携带反潜鱼雷。一旦潜艇的位置被精确锁定,飞机可以直接投掷鱼雷。鱼雷具有极强的杀伤力,一旦命中,潜艇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
深水炸弹/声波武器: 虽然不如鱼雷常见,但反潜飞机也可能携带其他反潜武器,如深水炸弹或专门用于干扰潜艇声呐系统的武器。这些武器虽然不一定直接摧毁潜艇,但可以对其造成严重的损伤,或者使其失去作战能力。
“围猎”的开始: 即使飞机本身不直接攻击,它一旦发现并锁定潜艇,就会成为“猎犬”,召集更强大的反潜力量(如驱逐舰、护卫舰)前来“围猎”。这些舰艇通常装备更强大的声呐和更多数量的反潜武器,可以对潜艇形成合围之势。在这样的围猎中,潜艇的生存几率会急剧下降。

为什么潜艇在某些情况下会选择不上浮?

这涉及到情报、战术和风险评估。

情报优势: 如果潜艇掌握的情报显示,对方的反潜力量尚未到位,或者其探测能力受到限制,潜艇可能会选择继续潜航,尝试利用地形、水文条件等进行规避,争取时间。
规避能力: 现代潜艇在设计时就考虑了规避和反探测能力。通过调整速度、深度,使用电子对抗措施(如干扰声呐信号),或者利用海底地形来隐藏自己,潜艇可能认为自己有能力摆脱追踪,而不必浮出水面。
暴露的风险与代价: 浮出水面虽然可能暂时避免被声呐锁定,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位置,使其成为空中和水面雷达、视觉和红外探测的猎物。如果对方的反潜力量已经形成合围,浮出水面可能比继续潜航更加危险。
战术任务: 潜艇可能正在执行一项高度机密的侦察或攻击任务,浮出水面对任务的成功率会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面临危险,潜艇指挥官也可能选择继续潜航,尽力完成任务。

总结来说,反潜飞机逼迫潜艇上浮,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当飞机能够持续追踪并锁定潜艇的踪迹时,它就掌握了主动权。潜艇如果不合作(即不上浮并规避),其“被打击”的概率就会呈指数级上升。因为一旦被精确锁定,后续的攻击将是系统化的、致命的。而浮出水面,虽然暴露了自己,但有时也可能是潜艇在极端情况下为了重新评估局势、争取一线生机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但通常情况下,反潜飞机逼迫潜艇上浮,就是为了后续的打击创造条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潜艇上浮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输手段,不仅用在空潜战,水面舰艇反潜及潜艇反潜也以这种方式结束猫鼠游戏。

一般来说,在发现对方潜艇后,是很少暴露自己的,会继续保持跟踪,一方面可以收集潜艇的各种信号特征,另一方面不暴露自己的追踪手段。如果使用主动声纳警告,则通常意味着对方潜艇过线了,追踪方可能即将使用武力。

对于被追踪的潜艇来说,空中反潜力量如果发现了自己,通常会在水面上围绕自己布设出一个有明显范围的主动声纳阵列,这个阵列不仅仅标识了潜艇的所在范围,也是反潜机投放反潜武器的前兆。这个时候还是上浮为好,否则被击伤(机载反潜鱼雷战斗部都不大,一般只能击破一、两个相邻舱室的外壳,但只要措施得当通常不会击沉)更加难看。

user avatar

就我所知,中国新闻好象不报道这些事情。爱报道这些事情的都是路边滩的野鸡新闻或杂志。

潜艇如果正常潜航状态天王老子来了都不会上浮。别说你用雷达发现,哪怕拿主动声纳去打他都不会上浮,人家会只加紧往公海逃走。

潜艇的上浮只有两种可能。1、艇坏了。不得以上浮。2、常规潜艇,需要充电。

第一种不用说,那是没办法的事情。

第二种那也一般是晚上才会干。白天怎么着都不会上浮。

潜艇这种大国重器,正常国家发现了都一般不会真对他使用武力攻击。当年毛子跟MD撞来撞去的都没使用过鱼雷攻击。证明攻击敌方潜艇那就等于宣战。

但反潜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虽然我不会攻击你,但由于你本身躲在阴暗的海里,那么猫捉老鼠的游戏自然就免不了。只要我不使用鱼雷,不使用反潜火箭,不用带有攻击性的武器,那么哪怕你通气管状态的情况下我撞了你双方都不会真的开战。

潜艇与反潜就是大国游戏。普通小国常规潜艇最多自家门口转转,连被人攻击的可能性都很小。往往都是象巴西的潜艇一样自己太旧了,沉了。或是朝鲜潜艇那样自己机械故障无法修复被发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