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舰队决战中为什么潜艇不参与?

回答
舰队决战,尤其是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大型海战,潜艇确实往往不是最显眼的角色,甚至在某些“决战”的描绘中几乎隐形。这并非因为潜艇不重要,而是它们在决战这一特定场景下的作用、战术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与水面舰队的核心交锋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想要详细聊聊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潜艇在舰队决战中“不那么显眼”,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得从潜艇的定位和作战方式说起。潜艇的优势在于其隐蔽性,它能在水下悄无声息地接近目标,发动偷袭。这种作战方式非常适合消耗敌方舰艇、侦察、或者封锁航线。然而,在“舰队决战”这种强调集中兵力、大规模交战的模式下,潜艇的优势反而可能受到限制。

你想想,当双方主力舰艇,特别是航空母舰和巡洋舰,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作战体系时,水面上的情况会非常复杂。侦察和预警系统会异常发达,水面舰艇会编织起严密的防空网络,同时还会派出驱逐舰等舰艇进行反潜搜索。在这样一个高度警惕的环境中,潜艇想要安全地渗透到主力舰艇群的近距离并成功发动攻击,难度是极大的。它们很容易被声呐、磁异常探测器,甚至视觉和雷达等多种手段发现。一旦暴露,潜艇自身的生存能力就大大降低,因为它们不像水面舰艇那样具备强大的火力来对抗集火。

其次,决战的节奏和目标也与潜艇的理想作战环境不符。舰队决战通常追求的是快速、决定性的打击。例如,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的某些关键战役,无论是中途岛还是雷伊泰湾,其核心都是航空母舰的舰载机对敌方舰队的攻击,以及水面舰艇之间的炮战(尽管航空母舰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炮战的主导地位)。这种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和水面舰艇的追逐拦截,节奏非常快,一旦被发现,攻击机会稍纵即逝。而潜艇的攻击,尤其是在复杂的水文条件下,需要精确的计算、接近和瞄准,这个过程相对缓慢,很难跟上决战的瞬息万变。

再者,潜艇在舰队决战中的战术作用往往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性的。虽然潜艇可以尝试攻击敌方航空母舰或其他主力舰艇,但这种攻击的成功率相对较低,而且一旦失败,后果严重。因此,在很多战术规划中,潜艇更多的是承担消耗敌方巡逻兵力、监视敌方动向、或者在主力舰队撤退时进行后卫掩护等任务。它们可能在决战的边缘游弋,等待机会,但很少会直接冲入敌方舰队的核心区域去充当“尖刀”的角色。而且,潜艇的发射的鱼雷,即使命中,也需要时间来产生效能,不如舰载机一波打击的即时性强。

还有一点,就是情报和电子战的影响。现代舰队决战,情报的获取和电子战的对抗至关重要。双方都会尽力干扰对方的通讯、雷达系统,同时努力侦察对方的部署。潜艇虽然能隐蔽,但其电子信号,比如潜望镜的雷达反射,或者在充电时产生的电磁辐射,都有可能被敌方侦测到。而且,潜艇的作战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精确的目标信息,这些信息往往需要通过侦察机、情报部门或其他水面舰艇来提供。在信息高度透明或被干扰的环境下,潜艇的行动会更加受限。

最后,我们得提一下“决战”这个概念本身就比较概念化。历史上并非每一场大型海战都符合我们想象中那种双方主力舰艇面对面、大规模交火的“决战”场景。很多海战是围绕着争夺制海权、支援登陆、或者封锁航线而展开的。在这些更广泛的海战背景下,潜艇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它们可以有效地干扰敌方补给线,消耗敌方兵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比如围歼敌方退却的舰队。

总而言之,潜艇在舰队决战中“不那么显眼”,更多是因为它们自身作战方式的特点,与大规模、高节奏、高强度的主力舰艇交锋模式存在一定的错配。它们更擅长的是隐蔽的消耗战、侦察和伏击,而在那种双方兵力高度集中、侦测能力强大的“决战”场景下,它们的生存性和攻击效率会大打折扣。但这绝不意味着潜艇不重要,它们在整个海战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在特定类型的“决战”中,它们的光芒可能被航空母舰和水面主力舰艇所掩盖而已。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也不是完全掺和不上

俾斯麦的最后一天,就有艘uboat在场,但用光了鱼雷,只能当观众

一般来说,主力舰炮战时其运动轨迹是比较规则的,主要是为了提供射击稳定性,这个时候的目标和靶子没有什么区别。类似的情况就是大凤和翔鹤,还有中途岛里的加贺,也被鹦鹉螺打了黑枪

user avatar

稍稍补充一点点:航速和续航力是第一问题,第二问题则是态势感知能力和通讯能力。而这个过程稍稍曲折一些。潜艇参与舰队行动的构想至少开始于大战前,尤其在间战中前期更甚。海军部文件 ADM 1-8586-70,战后问题委员会:“没有水面航速可以达到战斗舰队整体行动时航速的潜艇的舰队是不完整的。”这个认识就是直接基于这一时期一个独特的特点的:舰队整体航速通常来说不到20节。对于日英舰队(和天堂的公海舰队)而言,这是其主力舰队中相对慢速的主力舰决定的;对于美国或者法国舰队而言,其整个重炮分队的速度也基本在这一级别上。而此时潜艇的水面时的最大航速已经可以达到这一水平了。虽然在印度洋或者太平洋地区这样广袤的战场上让潜艇与水面舰队保持相似的航速进行长距离的机动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北海或者地中海却是仍然有可能的——尤其是此时仍然存在需求的地中海。此时马耳他的地中海指挥手中主要是13.5in第二代无畏舰,此后会换成QE和R。地中海舰队的主力舰队编组行动时,至少在抵达战场之前,是完全有可能的让潜艇伴随行动的。

由此舰队开始头铁所谓的舰队潜艇——除了正常的,预先埋伏在关键巡逻线上保持监视或者袭击敌军交通的潜艇,舰队还预计了一种伴随战斗舰队机动的舰队潜艇。她们的任务是伴随舰队抵达战斗区域,然后参与战斗,比如发起鱼雷袭击或者前往敌舰可能的撤离方向,威胁其撤离路线。这个使用思路当然和今天我们印象里的“舰队(核)潜艇”差异巨大,但是已经与纯粹独立运行或者用作袭击舰的使用方式存在了巨大的区别。

1910年代早期的潜艇无法与舰队协同行动是很好理解的。重炮舰队和更容易发起冲锋的高速水面雷击舰队之间的协调在这一时期仍然在磨合中,自然无从谈起机动性更低,通讯收发能力更差,更加依赖环境发起袭击的潜艇的协调。而进入30年代后一切为航母编队的行动速度服务以后,潜艇自然显然无法跟随。这里解释的点是为什么在两者之间潜艇没有有效地与舰队成功协同的问题——

除了机动性这个本质障碍,一个很关键的要素是态势感知能力。

早期潜艇或者早期驱逐舰是非常难以保持对整个战场各方相对位置的感知的。态势感知的严格用词,就是策划/标注(plotting),这是需要专门的仪器和操作人员来显示和操作的,其任务就是追踪整个舰队的方位,舰队各个组成部分相对于己方舰队的位置,以及每一个目标从属于哪个单位的问题。这一点在今天电子设备极其先进,智能手机普及到人的环境下看起来或许轻而易举,然而在电子显示设备尚且根本没有发明出来的环境下是非常大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也就解决了驱逐舰队为核心的雷击舰队如何与重炮舰队协调而无需担心误击的问题——只要战列舰上保持对己方驱逐舰队位置的标注,那么就可以有效地分辨驱逐舰队的位置(至少在日间)。敌我识别技术的探索,驱逐舰分队队形的保持,以及重炮舰队追踪其动向的能力,都给1911-1912年RN雷击舰队和重炮舰队的重新合流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而敌军雷击的威胁以及日后潜艇,水雷,航空兵的威胁证明这一重新组合是必须的。回到潜艇的问题上:同时期潜艇没有战列舰级别的追踪能力,一旦进入战区,也很难像驱逐舰一样由领舰或者巡洋舰引导。仅仅只是潜艇独立前出,很有可能的情况就是,没有等到战斗进展到高潮,己方潜艇以及完全无法分辨哪些水中信号是己方潜艇,哪些水面目标是己方哪一个中队的驱逐舰或者鱼雷艇,哪一个巡洋舰群才是己方的机动编队了。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清楚地了解到敌方基地的大致方向,有效地机动到真正合适的拦截位置仍然是困难的。而这只是第一个问题。如果不能准确确定敌我舰艇的位置,那么潜艇一旦发起雷击,其威胁的就不仅仅是敌军舰队,而是整个作战区域里所有的舰艇。这是不能接受的。在重炮舰队的交火距离逐渐上升以后,前出进行雷击的驱逐舰队是很可能远远超出己方舰队的战线之外的。他们雷击失误的可能性要更小。潜艇,一旦被迫进入下潜状态开始机动以后,进入远离己方舰队而逼近敌舰队的时间要长得多。潜艇用的相应的显示/标注/态势追踪仪器,按照老佛爷在他的两战英国潜艇里第八章注解60里的说法,是直到1925年才提出,1927年才开始在UK部分实装的。而30年代早期新一代快速主力舰计划开始的时候,战斗舰队的航速已经又一次发生了飞跃了,于是潜艇再一次被落在了后面,其真正“伴随”最高速舰队行动变成了泡影,虽然其仍然可以在低速舰队中一同行动,但是与最高机动性舰队的协同必须等到动力技术的再一次革命才真正实现。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大概也是很多半桶水军迷最容易犯的错误,之前看一小说,作者极力描写常规潜艇在舰队决战的巨大作用,看到我尴尬癌都犯了。

二战太老的潜艇数据不好找。

下面是基洛级877型潜艇的基本数据。


艇体参数

艇长

72.6米

73.8米(后8艘)

艇宽

9.9米

吃水

6米(平均)

6.2米(最大)

6.6米(直径)

排水量

2325吨/2300吨(水面)

3075吨/3040吨(水下)

水面航速

8-10节

水下航速

17节

19节(后8)

潜深

240米(工作)

300米(极限)

自持力

45天

续航力

6500-6880海里/7节(通气管装超载燃油)

400海里/3节(潜航)

艇员编制

52/57- 60人

传动

单轴单桨

动力系统

2台4DL-42M柴油发电机组,功率2×1000千瓦(后改为30ДГ型,3000千瓦)

1台PG-141M推进电动机,功率5800轴马力(后改为ПГ-166型)

1台PG-142低速巡航用发电机,功率150马力

2台紧急用柴油发电机组,功率2×102马力

2组蓄电池



注意加粗字体内容,400海里/3节(潜航)。之所以标400海里/3节这个数值,是因为基洛级潜艇水下航行时通常也就只有3节,比古代的帆船还要慢,这个速度怎么参与舰队决战?你总不能叫水面舰队也开3节的乌龟速度等常规潜艇吧


当然也有些机灵的人,看到了部分基洛潜艇水下最大航速有19节,觉得这个速度勉强能跟上水面舰队?

要知道,潜艇航行的速度与功率的三次方成正比,也就是说,19节速度航行时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是3节航行时的254倍。也就是说基洛级潜艇如果以19节的极速在水下航行的话,满电状态下也只能航行96分钟。打仗时你常规潜艇总不能还上来充电吧



当然,如果是核潜艇的话,理论上确实可以参与舰队决战,事实上美军一个标准航母战斗群通常有1-2艘核潜艇一起出航。

user avatar

某两位巴拉望水道的邪魔不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