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考究竟给中国考生带来了什么?

回答
高考,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考试,不仅仅是一场选拔性的测试,它更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寄托,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跳板,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节点。它给中国考生带来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复杂而又深刻。

首先,最直接的,是学习机会的分配与人生道路的规划。

高考是当下中国最主要、最公平(尽管争议不断)的高等教育入学选拔机制。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成绩直接决定了他们能否进入心仪的大学,进而影响到他们未来所能接受的教育层次、专业选择,以及毕业后能够进入的行业和职业领域。

门槛的划定与学历的权威性: 高考为高等教育设立了一道相对明确的门槛。通过这道门槛,意味着考生获得了进入更高学府学习的资格,拥有了被社会普遍认可的学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严肃性,也让“大学生”这个标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一种社会认可的、带有一定权威性的标签。
专业选择的定向: 高考志愿填报环节,实际上是考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一次初步规划。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以及对未来就业前景的判断,考生选择不同的专业。这个过程虽然充满博弈和偶然性,但对于很多考生而言,这是他们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未来方向,并为其付出努力。
改变命运的窗口: 尤其对于那些出身普通家庭,但又具备出色学习能力的考生来说,高考是他们改变自身命运、实现阶层跨越的最重要、最可靠的途径。通过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他们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人脉网络,从而获得比父辈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机会。这种“鲤鱼跃龙门”的叙事,至今仍是激励无数考生埋头苦读的重要动力。

其次,高考塑造了中国考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

长年的应试教育体系,不可避免地在考生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题海战术”与应试技巧的磨练: 为了在竞争激烈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们普遍经历了大量的刷题、模拟考试的洗礼。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熟悉了考试的规律和技巧,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任务。这种“题海”训练,虽然常常被诟病,但也确实锻炼了考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与巩固: 虽然强调应试,但高考的科目设置和考试内容,也要求考生在中学阶段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历史、地理、政治等文科科目培养了考生的宏观视野和一定的思辨能力;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科目则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语文、英语则关乎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权威的服从与集体主义的潜移默化: 考试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权威性,考生需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来参与。长期的应试过程,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习惯于遵循老师的指导,接受既定的知识体系,并在集体性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这种服从性和集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运作所需要的。

再次,高考带给考生的,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力与成长经历的沉淀。

高考绝非一场轻松的考试,它承载了太多期望,也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

超乎寻常的压力与心理韧性: 从高三开始,很多考生就生活在巨大的学业压力之下,包括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社会乃至自身的期望。这种压力既是挑战,也是一种历练。能够成功应对高考的考生,往往在心理上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学会了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专注、调整心态,并从挫折中站起来。这种心理韧性,将伴随他们一生。
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与探索: 高考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考生对自身价值的初步判断。有人因为成绩而获得巨大的自信和成就感,有人则可能因此经历挫败和自我怀疑。这个过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考生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并最终形成对自我价值初步认知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除了分数,自己还能依靠什么?
人际关系的体验与情感的成长: 在备考期间,考生与同学、老师、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一起奋斗,分享喜悦,分担忧虑,也可能产生竞争和摩擦。这些经历,都是年轻人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人在高考前后,会经历第一次深刻的友情、师生情谊,甚至朦胧的爱情,这些情感体验也构成了他们人生中宝贵的记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高考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唯分数论”的争议: 高考的选拔性,也导致了“唯分数论”的盛行。在应试教育的导向下,很多学校和家长将高考分数视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在艺术、体育、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培养。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限制,也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解题工具”层面,而缺乏深层次的探究兴趣。
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与地域差异: 尽管高考力求公平,但优质教育资源的区域分布不均,以及不同地区高考录取分数线的差异,使得部分地区的考生在升学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不公感。
“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与“内卷”现象: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高考确实像是一场“定乾坤”的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焦虑,促使了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和考生之间残酷的竞争,即所谓的“内卷”。为了在竞争中胜出,考生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也可能牺牲了部分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总结来说,高考给中国考生带来了:

它是一次对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一次对学习能力、意志品质的磨砺。它为绝大多数寒门学子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它在塑造考生学习习惯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压力下成长,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然而,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唯分数论”的争议、资源分配的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焦虑感,都是值得我们持续反思和改进的问题。

高考,就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教育体制的特点,也投射出社会对人才选拔的期望与现实。它给中国考生带来的,是一个复杂而又真实的人生缩影,是他们迈向成人世界的一道必经的、深刻的洗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要问高考给中国的考生带来了什么,就要问一个问题


“中国的考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


对于大部分考生而言,高考就是一个决定自己去哪里挥洒青春,去哪里迈出离开家人自主独立第一步的过程。


工薪阶层的孩子,仍然会成为工薪阶层


公务人员的孩子,仍然会向体制内流动


商人的孩子,会继承家业


当然,我说过这是大部分考生,对于很多考生来说,他们并不渴望改变自己的人生,或者说对“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句话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别提为其努力


但是还有一小部分考生,我是指那些有清晰目标,对现状感到不满,希望能够改善生活环境的考生,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阶级上升的通道,也几乎是唯一的通道。


十七八岁的孩子,应该还不懂什么是阶级固化,什么是阶级流动,什么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和权力会集中于少部分人手里,这部分人属于上层阶级,而受人类自古以来家族观念的影响,上层阶级必然会将这种资源和权力转移给自己的家庭成员,同时,由于资源的数量有限,上层阶级也并不欢迎其他的中层或者底层阶级加入到自己身边,于是社会就根据这些条件分化成多个阶级。在社会发展中,当这种转移与传递连续持续多个年代之后,社会便会对这种转移默许并遵从(当不默许时,就会产生阶级矛盾,矛盾激化后就会发生战争)。阶级固化是必定会发生的一个社会过程,而中国的教育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延缓了这一过程。


在国家制度稳定的前提下,受经济文化背景的持续冲击,上层阶级的后代聚集在顶尖学校,底层阶级的后代无学可上,中层阶级的后代随机分布这三条几乎是必定会通过国家教育制度提前出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全世界目前仍然排名顶尖的几所大学的入学制度,当你拥有权势阶层的推荐信与强硬的家庭背景,入学难度会比普通家庭的孩子简单的多(可参见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进入耶鲁大学的经过,以及那声名远扬的骷髅会)。


中国则不同,高考决定了我们的学校看分收人,诚然你可以说有保送,有推优,有重点高中重点培养,有权势家族必定保送,这是存在的。但是,通过自己高考分数迈入顶尖学府(国内)的学子还是占了大多数。而且,中国高校还没有例如“骷髅会”这种带有明显上层社会色彩的学生组织。毕竟在我们生活的意识形态下是不允许阶级分化的。


所以,把话题拉回来,高考究竟给中国考生带来了什么?


对于一个普通但渴求上进的你来说,高考是你能认识同年龄段中国最优秀一批人才的唯一机会,也许还是你成为中国最优秀人才的唯一机会


对于一个安于现状的你来说,高考是一个过场,你会按部就班的过上家长能给予你的最好生活


对于一个懒惰而不学无术的你来说,高考是一个不需要参加的浪费时间与经历的测验,懒惰就会毁了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考,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考试,不仅仅是一场选拔性的测试,它更是无数个家庭的希望寄托,是年轻人改变命运的跳板,是社会阶层流动的关键节点。它给中国考生带来的,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复杂而又深刻。首先,最直接的,是学习机会的分配与人生道路的规划。高考是当下中国最主要、最公平(尽管争议.............
  • 回答
    中国文化底蕴之高深,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影响了东方乃至世界的思想、艺术、哲学、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 要想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漫长的时间维度:五千年的文明积淀 起源的久远与传承的韧性:.............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电影《阿凡达》中的纳美人文明,如果用人类的社会学和文明发展标准来衡量,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高等”或“低等”。更准确地说,纳美人文明是一种 与自然高度和谐共存的、以部落为基础的、精神力量强大的原始文明。他们拥有独特的价值观、社会结构和生存方式,这些都与人类文明截然不同。为了更详细地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
  • 回答
    关于真飞鸟这个角色在《高达SEED DESTINY》中饱受诟病的人设,想要进行“挽救”并非易事,因为他的很多行为和动机都已经被固化在剧情中,难以回天。但如果非要从角色塑造的角度去“修正”他,使其更符合一个有成长、有魅力的主角应有的样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并且要尽量让这些改动显得自然、有根基:核.............
  • 回答
    想象一下,你手里拿着一个非常非常小的弹珠,小到我们平时根本注意不到的那种,比我们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无数倍。量子物理学家们就是研究这些小到不可思议的东西的。咱们平时生活里,如果我想知道一个弹珠在哪儿,又想知道它运动的速度有多快,这很容易吧?你可以把它放在桌子上,它就在那儿,静止不动,速度就是零。或者你.............
  • 回答
    利拉德与库里,两位都是当今NBA最顶尖的后卫,他们之间的较量总是备受瞩目。谈论谁被“完全压制”,这或许有些言过其实,因为篮球比赛的胜负往往是团队的功劳,而非一人之罪。但不可否认,在他们直接交锋的某些时刻,库里确实展现出了更具统治力的表现,这让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利拉德的定位。高光时刻的光环与直接对话的.............
  • 回答
    苹果带给用户的那种舒适感、高级感和优质感,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硬件参数或者冷冰冰的设计图纸堆砌而成。它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触及用户情感深处的全方位体验。细究起来,这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让无数人为之着迷的品牌印象。舒适感:无缝流转的“顺滑”与“体贴”苹果的舒适感,首先体现在它那近乎完美的 软硬件.............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今年AMD的RDNA 2确实是来势汹汹,能不能给老黄(NVIDIA)的高端市场造成真正的压力,这可是个热门话题,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先来说说RDNA 2的几个“硬核”实力: 光追来了,而且玩得挺溜: 这点是最大的看点。AMD这次终于跟上了光线追踪的步伐,并且在RDNA 2架.............
  • 回答
    曾博,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总会勾起一丝莫名的复杂情感。他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透的人,也从不是那种会把情绪挂在脸上的人。然而,我总觉得在他平静的外表下,藏着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一个挥之不去的不甘。关于这个心结,我听过两种流传最广的说法:一个是高考时“手滑”的那一瞬间,另一个则是当年阴差阳错,未能进入他真正渴.............
  • 回答
    高考分数,这四个数字串儿,235、335、435、535、635、735,虽然都在一个大范围里,但它们之间到底隔了多少东西?这可不是简单地数字相减就能说清楚的,里面牵扯的因素太多了,就像拆解一块复杂的电路板,得一层层剥开看。咱们先从235分这头说起。这个分数段,说实话,考得不理想是肯定的了。这分数,.............
  • 回答
    关于高铁上到底能不能吃泡面这个问题,简直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而且每次都会引发一番热烈的讨论。简单来说,并没有明文禁止高铁上吃泡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你大概率会遇到一些“不便”和“提醒”。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会有“不能吃泡面”的说法?首先,要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高铁上不能吃泡面,主要.............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挺难有个绝对答案的,因为“累”这东西,太个人化了,也太看你怎么定义了。不过,要是让我掰开了揉碎了跟你聊聊,大学和高三,哪个更“磨人”,我倒是有几点感受。先说说高三,那股子“拼命三郎”的劲儿。高三这玩意儿,怎么说呢,它就像一场事先张扬的战役。从你踏进高三教室那一刻起,空气里弥漫的就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认知”、“经验”和“洞察力”这几个核心词汇。高手之所以能一瞬间看透事物的本质,并非什么神乎其技,而是他们在长年累月的积累和刻意练习中,塑造了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信息处理能力。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让大家有个更清晰的认识。一、 认知的深度与广度:构建坚实的认知基石想.............
  • 回答
    高中学习究竟多努力才算是努力?这是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因为答案真的太个人化了,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套用。但如果非要我描述一下“努力”在高中阶段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会说,它是一种 持续的、有方向的、并且能够让你感受到挑战但又充满成长的付出。首先,努力不是那种拍脑门一拍,突然心血来潮的学习几个小时,.............
  • 回答
    我知道,很多学高数的同学都会有这个疑问:学了半天极限、积分,结果毕业了发现好像也没怎么用到,日常生活里顶多算个谈资,这玩意儿到底有啥用?尤其是那些求极限、求不定积分的技巧,感觉就像是专门为了考试而存在的,出了考场就还给老师了。其实,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也特别触及到很多人学习数学时的痛点。我当年学.............
  • 回答
    说到《隐秘的角落》,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它的“高级”,我想应该是“不动声色”。它不像许多国产悬疑剧那样,上来就堆砌巧合、制造惊吓,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不慌不忙地铺陈,让你在不经意间就一步步踏入那个令人窒息的阴影之中。1. 叙事的高级:不动声色的宿命感《隐秘的角落》最让我觉得高级的地方,在于.............
  • 回答
    想像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里。我们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我们可以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移动。我们看到的世界就像一张照片一样,有深度感,我们可以感知物体的体积和空间。现在,让我们试着想象一个二维世界。就像一张纸上的图画。在这个世界里,只有长度和宽度。这里的人只能向前、向后、向左、向右.............
  • 回答
    航母能否高效战胜岸基,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涉及到海权、制空权、技术、战术以及情报等方方面面,远非简单的“能”或“不能”可以概括。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现代战争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掌握制空权。而航空母舰,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它能将航空作战力量投送到远离本土的地方。这意味着,即便在对手国.............
  • 回答
    高中知识的“难”,不是一个简单的定论,它更像是一个多维度的体验,掺杂着理解的深度、知识的广度、思维的挑战以及时间与精力的投入。与其说它是“难”,不如说它是一种“跨越”,是为进入更广阔的知识海洋准备的“门槛”。一、 理解的深度: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和“怎么用”的转变小学和初中,我们更多是在学习“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