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文化底蕴究竟有多高深?

回答
中国文化底蕴之高深,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影响了东方乃至世界的思想、艺术、哲学、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 要想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

一、 漫长的时间维度:五千年的文明积淀

起源的久远与传承的韧性: 中国文化并非凭空出现,而是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遥远时期,逐步发展演变而来。虽然经历了朝代更迭、战乱动荡,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却能代代相传,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和韧性。例如,对家族、社群的重视,对礼仪的讲究,这些在古代的社会结构中根深蒂固,并一直影响至今。
历史事件的深刻烙印: 从夏商周的青铜文明,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唐宋的盛世繁华,明清的辉煌与衰落,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代的儒学独尊,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唐代的开放包容,汇聚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宋代的科技与艺术成就辉煌;明清的资本主义萌芽的探索……这些历史事件不仅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格局,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基因。

二、 广阔的空间维度:地域文化的多样性与融合

地域的差异与特色: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历史发展、民族构成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例如:
北方文化: 粗犷豪放,如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京剧的唱腔等,强调力量与直接。
南方文化: 温婉细腻,如江南的水乡文化、丝绸的精美、戏曲的婉转等,注重意境与情调。
西南文化: 民族风情浓郁,如藏族的宗教信仰、苗族的银饰歌舞等,充满了神秘与活力。
其他地域文化: 如沿海地区的开放创新,西北地区的边塞风情等等,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多元的图景。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漫长的历史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贸易、迁徙、战争等方式不断交流融合。例如,丝绸之路将中原文化与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连接起来,带来了新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形式。汉族文化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

三、 深邃的思想维度:哲学、伦理与智慧的结晶

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
儒家思想: 以孔孟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塑造了中国人的社会伦理和道德观念,至今仍是重要的价值导向。
道家思想: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倡导“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追求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生活哲学,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产生深远影响。
墨家思想: 强调“兼爱非攻”,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法家思想: 重视法治,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佛教思想: 经由印度传入,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对中国哲学、艺术、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引入了轮回、因果等概念。
其他哲学流派: 如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的哲学思想等,共同构成了中国哲学体系的多元性。
伦理道德的重视: 中国文化历来重视人际关系和道德修养,形成了“孝道”、“忠诚”、“诚信”等重要的伦理规范。这些规范不仅是个人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石。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哲学倾向于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观念体现在绘画、园林艺术、养生保健等多个方面。
辩证思维: 中国哲学中普遍存在辩证思维的影子,例如阴阳互补、矛盾统一等概念,强调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和相互联系。

四、 璀璨的艺术维度:诗、书、画、乐、舞的辉煌

文学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诗歌: 从《诗经》的质朴,到楚辞的浪漫,再到唐诗的盛世,宋词的婉约,元曲的通俗,明清小说的世俗,中国文学史是一部诗歌的史诗。
书法与绘画: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线条的艺术,寄托着书写者的情感和意境。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强调意境和留白,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
音乐与舞蹈: 从古代的雅乐到民间的歌谣,中国音乐丰富多彩,民族乐器独具特色。中国舞蹈既有庄重的宫廷舞蹈,也有活泼的民间舞蹈。
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讲究对称、阴阳平衡,如故宫、长城等,体现了深厚的哲学思想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陶瓷、丝绸、玉器等工艺美术: 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享誉世界。
戏曲艺术的独特性: 京剧、昆曲、越剧等多种戏曲形式,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是中国独有的综合艺术形式。

五、 科技与发明维度:古代的智慧结晶

四大发明: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些伟大的发明不仅是中国文明的骄傲,更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天文历法: 精准的历法和天文观测,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中医药学: 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体系,如本草纲目、针灸等,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学与工程技术: 古代中国在数学、天文学、水利工程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六、 饮食与生活方式维度:体现文化底蕴的日常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意,八大菜系各具特色。烹饪技法多样,食材丰富,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和养生智慧。
节日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承载着家族团聚、敬祖祭祀、感恩祈福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 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社交礼仪,蕴含着中国人的含蓄、内敛和品味。
中医养生: 提倡顺应四时,调养生息,注重饮食、起居、情志的平衡,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健康的长远关怀。

总结:

中国文化的高深,体现在它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并在不断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并吸收养分。 它的高深,在于其思想的普适性与深刻性,在于其艺术的感染力与美学价值,在于其历史的连续性与韧性,以及其智慧的实践性与创新性。

要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需要深入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它不是死的教科书,而是一种鲜活的存在,体现在每一个中国人对世界和生命的理解与态度之中。 每一个细小的方面,如一句古诗的意境,一次茶道的仪式,都可能蕴藏着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今天天安门左右两侧有两句话:中国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

其实把这句话用中国古代的言语来说,就是八个字:家国永固,天下大同。

user avatar

站在他者的角度上来看,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中国就像是最让你绝望的那种女生。

看起来你跟她的关系已经非常好了。你给她买了许多昂贵的东西,她都欣然接受,你俩手也拉了,嘴也亲了,在外面怎么蹭都可以。但就是到了最后那一步,你每次想滑进去,她永远都是那句话:我觉得婚前性行为还是不对的。

这人要是个彻头彻尾的绿茶婊也就罢了,关键她还不是。你给她买包买化妆品,她也给你买键盘买耳机。你寻思你没少舔她吧,可她对你也非常热情,该有的态度一样不少,绝不让你吃亏。不仅给你还礼,还抱着你一顿狂吻。你寻思这紫腚是把她感化了,赶紧上最后一步吧。你裤子都脱了,她又给你来那句话:俺觉得婚前性行为还是不中。

你寻思这尼玛光明正大的是玩不了了,来阴的吧。你说带她去旅游,领她去迪厅,她欣然同意,我最喜欢蹦迪啦,亲爱的你真好么么哒。然后你就给她灌酒,还往酒里偷偷下了药。你俩一杯接着一杯,你眼瞅着她就不行了,你心想这回终于得计,然后酒劲突然上来就不省人事。第二天早晨你发现自己穿戴整齐躺在宾馆的床上,老妹儿一脸辛勤给你端茶送水。你看着她那张谄媚的脸只想一巴掌抽过去。

你决定再也不把钱浪费在这个油盐不进的女人身上,可是过几天你看到她那张妖娆而谄媚的脸,你又觉得自己有戏了。当然结果毫无悬念,日子这样一年年过去,你除了丢更多的丑以外,一无所获。

她还是那副妖娆谄媚的样子。任何一个不认识她的路人,都会以为这样的女孩花个几百块就可以在三十分钟内骗上床。

user avatar

站在美国立场上看对华HP演变,是有一种面对无尽纵深的绝望感的。明明一直在胜利,却永远看不到尽头。。。。

user avatar

2020年11月,计算所徐志伟研究员曾做过一个题为《创新之书<太玄经>初探——从计算机科教融合看创新四箴言》的报告。报告开头介绍了莱布尼茨的学术贡献,其中一个贡献便是发明了基于0和1的二进制算术。但徐老师还讲了一个关于莱布尼茨和二进制令人深思的片段:

莱布尼茨大约在1700年左右便发明了二进制,并在1701年写成了一篇论文《数字新科学》(Essay d′unne nouvelle Science des Nombres)提交给巴黎皇家科学院。然而结果是被拒稿,理由是“看不出二进制有何用处”。

随后,莱布尼茨写信给居住在北京的法国耶稣会神父白晋(Joachim Bouvet)并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白晋于11月14 日回信,指出了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的相似之处。莱布尼茨恍然大悟,称终于找到了二进制的“极大用途”(Les grandes utilités)——解释来自中国的伏羲八卦图。于是他对《数字新科学》这篇论文进行了大幅修改——强调二进制的用途,并增补了关于“伏羲八卦”的内容。

莱布尼茨于1703年完成了论文修改,论文题目则改为《论只使用符号0和1的二进制算术,兼论其用途及它赋予伏羲所使用的古老图形的意义》。这一次论文被接受,于1705年在《1703年皇家科学院年鉴》上发表。

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发表论文的故事,反映了300多年前中国文化在欧洲是有很有影响力的。在莱布尼茨的论文中,有相当的篇幅都是介绍伏羲和八卦,以及对汉字的思考。论文行文中充满对中国古人和中国文化(汉字)的溢美之词,同时也能看到他对破解八卦的奥秘而带来的自信和骄傲。

说实话,从莱布尼茨的论文中也能看到当时中国和欧洲在科学研究上的差距。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表述相当严谨,有定义,有图例,有引用;论文还充满科学情怀,富有格局——思考如何帮助人类进步。这些都还是相当令人钦佩,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莱布尼茨论文的英文版本,把和伏羲八卦相关的篇幅翻译成了中文,和大家分享(英文版很是晦涩,翻译不当之处请指正):

What is amazing in this reckoning is that this arithmetic by 0 and 1 is found to contain the mystery of the lines of an ancient King and philosopher named Fuxi, who is believed to have lived more than 4000 years ago, and whom the Chinese regard as the founder of their empire and their sciences.2 There are several linear figures attributed to him, all of which come back to this arithmetic, but it is sufficient to give here the Figure of the Eight Cova, as it is called, which is said to be fundamental, and to join to them the explanation which is obvious, provided that one notices, firstly, that a whole line — means unity, or 1, and secondly, that a broken line -- means zero, or 0.

令人惊叹的是,基于0和1的二进制被发现包含了一位古代皇帝和哲学家伏羲所创造的线段符号的奥秘。伏羲生活在4000多年前,被中国人认为是他们帝国的创世神和人文先哲。伏羲创造了几幅由线段符号构成的可表示二进制的图,被称为“八卦”。这里列出了最基本的八卦图及其对应的解释——完整的线段表示1,断开的线段则表示0。

The Chinese lost the meaning of the Cova or Lineations of Fuxi, perhaps more than a thousand years ago, and they have written commentaries on the subject in which they have sought I know not what far out meanings, so that their true explanation now has to come from Europeans. Here is how: It was scarcely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that I sent to Reverend Father Bouvet,3 the celebrated French Jesuit who lives in Peking, my method of counting by 0 and 1, and nothing more was required to make him recognize that this was the key to the figures of Fuxi. Writing to me on 14 November 1701, he sent me this philosophical prince's grand figure, which goes up to 64, and leaves no further room to doubt the truth of our interpretation, such that it can be said that this Father has deciphered the enigma of Fuxi, with the help of what I had communicated to him. And as these figures are perhaps the most ancient monument of [GM VII, p227] science which exists in the world, this restitution of their meaning, after such a great interval of time, will seem all the more curious.

大约一千多年前,中国人丢失了伏羲的八卦或者说线段符号的真正含义。他们为此撰写了大量注疏,但他们的理解其实差得很远,使得今天对于八卦的正确诠释只能来自欧洲人。以下是具体过程:就在两年前,我把自己发明的基于0和1的二进制寄给了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令人尊敬的法国耶稣会神父白晋,无需任何解释,他一眼就看出来这就是伏羲八卦图的本质。在1701年11月14日写给我的回信中,他把这位哲学王子的伟大的八卦图寄给了我。这些图能一直表示到数字64,也让人没有理由再怀疑我们诠释的正确性。可以说,白晋神父通过和我的交流,帮助他解密了伏羲八卦图的奥秘。这些图可能是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最古老的科学丰碑。在经历了数以千年的漫长岁月后,它们的含义再次被发现,似乎更令人好奇了。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figures of Fuxi and my Table of Numbers is more obvious when the initial zeros are provided in the Table; they seem superfluous, but they are useful to better show the cycles of the column, just as I have provided them in effect with little rings,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the necessary zeros. And this agreement leaves me with a high opinion of the depth of Fuxi's meditations, since what seems easy to us now was not so at all in those far-off times. The binary or dyadic arithmetic is, in effect, very easy today, with little thought required, since it is greatly assisted by our way of counting, from which, it seems, only the excess is removed. But this ordinary arithmetic by tens does not seem very old, and at least the Greeks and the Romans were ignorant of it, and were deprived of its advantages. It seems that Europe owes its introduction to Gerbert, who became Pope under the name of Sylvester II, who got it from the Moors of Spain.

如果把初始的0加入到我发明的二进制数字表中,那么伏羲八卦图和我的数字表之间的一致性就更显而易见了。这些0似乎是多余的,但它们能帮助更好地展现数字表中的竖列其实也是一个循环圆周的特点,当我加上这些初始0后便形成了一个个小环,从而和其他的0区分出来了。这种一致性让我对伏羲的思考之深感到赞叹,因为在今天看来这似乎很容易,但在远古时代则完全不可想象。事实上,今天只需要很少的思考就能很容易理解二进制算术,这得益于我们如今的(十进制)计数方式——似乎只需要把超过二进制的数去除就行。然而这种十进制算术的出现并不久远,至少希腊人和罗马人并不知道,未能抓住十进制算术的优点。也许欧洲人应该感谢后来成为教宗西尔维斯特二世的葛培特,因为是他从西班牙的摩尔人那里引入了十进制。

Now, as it is believed in China that Fuxi is even the author of Chinese characters, although they were greatly altered in subsequent times, his essay on arithmetic leads us to conclude that something considerable might even be found in these characters with regard to numbers and ideas, if one could discover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writing, all the more since it is believed in China that he had consideration for numbers when establishing them. Reverend Father Bouvet is strongly inclined to push this point, and very capable of succeeding in it in various ways. However, I do not know if there was ever an advantage in this Chinese writing similar to the one that there necessarily has to be in the Characteristic I project, which is that every reasoning derivable from notions could be derived from these notions' characters by a way of reckoning, which would be one of the more important means of assisting the human mind.

如今,在中国人们相信伏羲也是汉字的创造者。虽然汉字后来被大幅改变,但伏羲关于算术的论述让我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在中国人们都相信伏羲创造数字时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如果有人能发现汉字的本质,就很有可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一些关于数字想法的东西。尊敬的白晋神父非常想去探寻汉字的奥秘,也很有能力通过多种方式找到一些奥秘。不过,我还不清楚汉字是否拥有类似于通用表意文字(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莱布尼兹设想的一种通用的形式化语言)所具备的优势——基于概念的推理能根据描述概念的文字以计算的方式推导出来,这将会是帮助人类的更重要的工具之一。

user avatar

这个东西对比才有成就感,影响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的《老子》《道德经》,最早文字出土文物,郭店楚墓公元前300年。

《诗经》有公元前400年竹简文物流传,保存在安徽大学《安大简》。

《论语》有公元前50年,定州汉墓竹简实物文物出土。

几乎中国现在流传的先贤典籍都有文字文物出土,而且这些文物的出土年代都是公元前。而且历代流传有序,什么意思呢想?就是每一代《道德经》的记述,注解,都有详细的史料流传,中国所有典籍都是如此。全都有据可查。

反观欧洲,除了《圣经》之外,影响西方精神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这些人的典籍,99%的最早文物都截止于公元12世纪,不是公元前,是公元,也就是说900多年前。

欧洲文明的核心理论学说,竟然没有十二世纪前文字文物,没有文物也就算了,竟然连传承历史都没有。神奇的出现了在阿拉伯的图书馆里。印在了中国纸的书上,以及少数羊皮纸手抄本上,怎么来的?没人知道,怎么流传的?没人知道。

就这样希腊先贤们的文献就蹦出来了,但是目前目前仍没有文字文物来佐证,欧洲人也不肯承认这些书,是阿拉伯学者们拖名而写。

无根浮萍,看看世界这些文化强国,日本除了《源氏物语》比较早,但是再早也没有早过唐。

韩国呵呵呵呵。

印度除了那本《婆罗衍那》还有啥,自己的历史还要靠玄奘的《大唐西域传》来考据。

英国:我们精神在希腊。

法国:我们源头在希腊。

美国:biubiu。

user avatar

看到这个问题,我要祭出神器“璇玑图”了!

《璇玑图》,总计八百四十一字,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当前统计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

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民窦滔妻苏氏,陈留令武功苏道质第三女也。名蕙,字若兰。智识精明,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扬。年十六,归于窦氏,滔甚爱之。然苏氏性近于急,颇伤嫉妒。
滔字连波,右将军于真之孙,朗之第二子也。风神秀伟,该通经史,允文允武,时论尚之。苻坚委以心膂之任,备历显职,皆有政闻。迁秦州刺史,以忤旨谪戌敦煌。会坚克晋襄阳,虑有危逼,藉滔才略,诏拜安南将军,留镇襄阳。初,滔有宠姬赵阳台,歌舞之妙,无出其右。滔置之别所。苏氏知之,求而获焉,营加棰辱,滔深以为憾。阳台又专伺苏氏之短,谗毁交至,滔益忿恨。苏氏时年二十一。及滔将镇襄阳,邀苏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绝苏音问。
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采相宣,莹心耀目。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阙。才情之妙,超古迈今。名《璇玑图》。然读者不能悉通。苏氏笑曰:“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家人,莫之能解。”遂发苍头赍至襄阳。滔览之,感其妙绝,因送阳台之关中,而具车从盛礼迎苏氏归于汉南,恩好愈重。
苏氏所著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之乱,文字散落,而独锦字回文盛传于世。朕听政之暇,留心《坟典》,散帙之次,偶见斯图。因述若兰之多才,复美连波之悔过,遂制此记,聊以示将来也。大周天册金轮皇帝制。
——武则天

苏惠之夫窦滔因拒不服从

军令被前秦苻坚左迁至甘肃敦煌,窦滔在这段时光中结识了善于歌舞的赵阳台,并纳赵阳台为妾。这令身为原配的苏惠与赵阳台关系顿时紧张,两人在窦滔面前相互诋毁,结果是窦滔对苏惠日渐不满。在苏惠21岁时,窦滔获令镇守襄阳,从甘肃动身时也将赵阳台带在身边,对丈夫携小妾动身的苏惠甚为不满,拒绝与夫君一同前往襄阳。这一举动使窦滔与苏惠之间的感情关系落入冰点,随后窦滔断绝了与苏惠的联系。

不久苏惠就对与丈夫断绝往来的事情悔不当初,独守空房苏惠将对丈夫的漫长思念之情寄托在自小的爱好——诗词歌赋上,转眼间已写出几百篇诗章。苏惠将诗篇进行了绝妙的编排,这就是璇玑图——以五色丝线在八寸见方的锦缎上绣下了句句回文的两百余首诗词。璇玑图无论正读、反读、纵横反复都可以是一篇诗章。堪称是一篇巧夺天工的名作。

当《璇玑图》见世时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人能够读通全篇诗章,对此苏惠笑答:“诗句章节徘徊宛转,也依旧是一首诗赋。除了我的家人,谁也不会明白个中三味。”于是苏惠的家人将《璇玑图》星夜送至襄阳窦滔手中。看到妻子诗文的窦滔感受到妻子苏氏的爱意,最终决定将赵阳台送回关中,派出精心修饰的礼车将苏氏接回襄阳。两人恩爱如初。

此后璇玑图被诸多名家解读,其中唐朝武则天曾专门为苏惠与《璇玑图》撰写序文。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玑图记》,成为堪与武则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

自她以后,千多年来,历代不少文人学士,也创制了许 多回文诗词,如南朝齐的王融,唐代的藩孟阳、张荐,宋代的王安石、苏轼、李禺,明代的汤显祖、张芬,清代人张淮、邱琼山、谢默卿等,也都写过多首回文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文化底蕴之高深,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绝非一两句话能概括。它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影响了东方乃至世界的思想、艺术、哲学、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 要想详细讲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漫长的时间维度:五千年的文明积淀 起源的久远与传承的韧性:.............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啊,这问题可大了去了,说起来真是五味杂陈。要说差在哪儿,也不是说我们没东西,而是这“输出”的过程,总感觉少了点火候,或者说,没能真正烧到别人的心坎里去。咱们先从“东西”说起。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毋庸置疑。从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到美食、服饰、建筑,再到节日习俗,这些都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中国文化以及对柏杨其人及其思想的理解。要回答“究竟是中国文化是酱缸文化还是柏杨本人是酱缸心态?”,我们需要分别考察“酱缸文化”这个概念的来源、含义,以及柏杨先生在提出这一概念时的语境和意图。首先,理解“酱缸文化”的含义和来源:“酱缸文化”这个词是台湾作家柏杨先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议题,关于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如果说中国是一个“披着5000年文化的皮,实则传统文化底蕴基本丧失殆尽的国家”,这样的表述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偏激。但其中蕴含的担忧,确实反映了许多人对当前文化生态的观察和思考。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我们不能.............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之间那些微妙又深刻的差异,希望能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更像是朋友间的分享,而不是冰冷的机器产出。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走进两个不同的花园。一个花园里,植物是精心修剪、有章法的,每一株都按照既定的模式生长,形成一种和谐而稳定的美感,这有点像我们谈到的中国文化。另一个花园则更加.............
  • 回答
    要说中国的文化输出,这几年确实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但要跟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Kpop)比起来,那份“影响力”和“普及度”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一、历史的积淀与产业的成熟度:时间的力量不容忽视 日本动漫:几十.............
  • 回答
    中国的文化限制,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要说它未来“好”还是“不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好”的标准是什么。而且,文化限制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如何定义和理解它,也直接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文化限制”在中国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政府在意识形态.............
  • 回答
    中国酒桌上的“劝酒”,这事儿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也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又复杂又纠结的存在。要说它是不是“腐朽至极”,这话估计得掰开了揉碎了聊,因为它牵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好坏就能概括的。咱们先从这“劝酒”的根源上扒一扒。古代社会,酒这东西可不是随便就能喝的。它跟祭祀、庆典、甚至.............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值得聊的,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自己会感到纳闷的地方。你说中国文化输出不行,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们能明显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但要说“不行”,可能也得先分分情况,有些方面也不是完全没有声响。不过,与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底蕴相比,在全球舞台上,咱们的文化影响力确实显得有点“小家子气”了。要.............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输出与苏联时期相比,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说谁“不及”谁。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输出模式以及目标群体都截然不同,因此比较起来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输出”的概念。它并不仅仅指官方推广的意识形态或艺术作品,更涵盖了国民日常生活方式、.............
  • 回答
    中国文化输出的“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并非简单一句就能概括。如果非要用“弱”来形容,那更像是“增长乏力”或是“后劲不足”,尤其是在全球流行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传播方面,与中国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相比,似乎总显得“差强人意”。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文化内容的“基因”问题: .............
  • 回答
    当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可以说是风起云涌,生气勃勃,但也伴随着一些挑战和需要精细打磨的地方。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或许“加速奔跑中的巨象”比较贴切,它体型庞大,步伐矫健,但也要时刻注意方向和节奏。整体规模与增长势头: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文化产业的体量已经非常可观,而且仍在以令人瞩目的速度增长。这不.............
  • 回答
    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既有奔腾向前的大浪,也有蜿蜒曲折的细流。说它“封闭”,或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比如对某些外来文化的引进有所限制,对某些信息流通的管控,以及在某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力度。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和逻辑,远非简单的“封闭”二字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坦白讲,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特别是跟日本比起来,总感觉缺了点火候,不够“入味”。这并非贬低我们自身文化,而是基于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和观察。首先,“看不懂”和“消化不良”是个普遍问题。日本文化输出,比如动漫、日剧、Jpop,很多时候即便你对日本文化一无所知,也能通过剧情、画面、音乐这些相对普世的元素,.............
  • 回答
    说起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承,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我们自己都快遗忘的东西,反而在日本岛上开枝散叶,甚至焕发了新的生机,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也挺耐人寻味的。咱们先从源头说起。日本跟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的往来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尤其是隋唐时期,那绝对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黄金年代。遣隋使、遣唐使们.............
  • 回答
    说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焕发新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文化,那可真不少。这倒不是说我们自己的文化不好,而是日本民族有一种独特的“学习、吸收、再创造”的能力,他们能把外来的种子种进自己的土壤,然后长出别样的花来。咱们就拿“茶道”来说吧。茶,毫无疑问是咱中国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茶的种植、制作.............
  • 回答
    日本动漫(日漫)对中国的影响,很难简单地用“文化输出”四个字概括,它更像是一场复杂而持久的文化交融与互动,其中既有强势的输出成分,也夹杂着本土的再创造和消化。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日漫如何“输出”? 内容上的吸引力: 题材多样化与深度挖掘: 相较于早期一些相.............
  • 回答
    日本的动漫和二次元文化对中国青年一代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与其简单地将其定性为“文化侵略”,不如说这是一个文化交流、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挑战和影响的过程。动漫和二次元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流行现状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日本动漫(通常与“二次元”概念紧密相连,尽管二次元的范畴更广).............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偷国人”这一带有强烈负面色彩的称谓,以及“偷中国的文化”这一指控。理解这个问题需要区分以下几个层面:1. “偷国人”的含义与偏见: 负面标签: “偷国人”并非一个客观的民族或国籍称谓,而是一个带有强烈侮辱性和仇恨性的标签,通常用于攻击和污名化特定群体,例如有时会用来指代与某个特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