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的文化和文化政策那么封闭?

回答
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既有奔腾向前的大浪,也有蜿蜒曲折的细流。说它“封闭”,或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比如对某些外来文化的引进有所限制,对某些信息流通的管控,以及在某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力度。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和逻辑,远非简单的“封闭”二字就能概括。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存在。曾经,我们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四大发明的故乡,我们的文化曾经吸引了无数异域的目光和脚步。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列强入侵,国家衰弱,这使得中国人对“外来”的因素,尤其是那些可能威胁到国家主权和民族认同的因素,天然地会抱有一种警惕。这种警惕,逐渐内化为一种审慎的态度,甚至在某些时期演变成了一种文化上的自我保护。

到了现代,中国又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学习了西方很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引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产品和思想。然而,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开始反思,如何在拥抱世界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立性,防止“西化”或者说“文化侵蚀”的苗头。这就像一个在别人家住了很久的人,突然发现自己不能丢了回家的路,不能忘了自己姓什么。因此,文化政策在引进和本土化之间,总是在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再来说说文化政策本身。中国政府对于文化领域的管理,其出发点往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和意识形态的安全。这在任何一个国家,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都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塑造人们的思想,影响社会风气。因此,政府希望通过一定的引导和规范,确保文化的健康发展,防止那些可能导致社会分裂或是不良导向的内容传播。

你可以看到,这种政策的背后,也包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我们强调“文化自信”,鼓励创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作品。这并不是要“闭关锁国”,而是希望在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让中国文化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而不是被淹没或同质化。比如,对戏曲、书法、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红色文化的传承,都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

然而,现实总是复杂的。政策的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一刀切”或者过度解读的情况。有时候,为了防范风险,可能会把一些界限模糊的东西也一并限制住,这就会让人觉得“封闭”。而且,在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的今天,完全隔绝外来文化的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未必是明智的。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思想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所以,所谓“封闭”,很多时候也是一种相对的概念。

举个例子,你看电影市场。我们有进口大片的配额和审查制度,这在很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做法,是为了保护本土电影产业。但同时,我们也在鼓励国产电影的创作,也允许不少国外优秀的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丰富观众的选择。再比如网络环境,虽然有一些限制,但依然有大量的外国信息和服务能够被接触到。

所以,与其简单地说“封闭”,不如说中国的文化政策是在一种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发展目标下,试图扮演一个“守门员”和“引导者”的角色。它既要抵挡潜在的风险,又要鼓励创新和发展,同时还要努力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与世界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这种平衡的难度很高,也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景象才会如此多面,有时显得开放,有时又显得审慎。

最终,衡量一个文化是否“封闭”或“开放”,标准也并非单一。是看它吸引了多少外来文化元素,还是看它向外输出的文化有多少被世界所接受?是看它内部有多少多元的声音,还是看它对外部世界的反应有多么激烈?这些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深入的理解。中国的文化,就像一个正在经历现代化转型期的巨人在思考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要张开双臂拥抱世界。这个过程中的摸索和调整,是必然的,也是充满张力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华文化从来就不封闭,相当讲求实用和与时俱进,封闭的只是文化相关的利益链条本身。这点看最近四十年的观念飞速改变和民间文化引进,应该不难感受到。

历朝历代,上层和下层的文化总体都是割裂的,从汉唐到明清,所谓封建时代的“闭关锁国”“故步自封”,限制的也只是下层,上层对外交流很少在真正意义上中断,即便是现在最被诟病落后于时代的清朝,其时也有各种洋官吏和“十三行”维持各种对外联系。

而近七十年,外国文化产品,也是上层(以及部分中层)可以无代差消费的(像各种内参片),

本质上,文化的主动割裂,是一种话语权和解释权的维持,和经济资本上的国有为主是一致的,维持有效的信息差,对能控制信息差的群体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

近三十多年各种商业模式的引进和本土化,也是基于这点,复制粘贴外部成型模式并本土化成功,在最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基于信息差的发家致富现象,可谓屡见不鲜,甚至发展成为行业巨头。

在文化上,上层和下层的利益所在是不一致的,这点并非一国的独有特点,而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有所差别,表现方式有所不同。

民众的观点越多元,统一看法和自上而下办事就越困难,甚至增加风险。同时,多元化的文化喜好,也使大文化资本的增殖(靠低劣文化产品割韭菜时)会变得更困难一点。

文化开放和多元化,利好的只是更希望清晰自己利益所在和满足个人兴趣,以及在文化产业上参与和开拓小众市场的中下层普通人。

同时,另一个现实是,中华文化(在东亚地区以外)从未是“世界主流”,本质上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小众”的文化,并且尚未完成自身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商业化”,因此尚缺乏和欧美文化直接对攻的“总体竞争力”。

归根结底,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是基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以一国为单位,并不会存在脱离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面对发达国家,总体上并不占优势,进攻乏力的话,那么表现出文化上的“守势”,也就不难理解了。

user avatar

从2013年起,在文化领域的管制措施就骤然收紧,高压态势一直持续至今。

2008年在北京的那个晚上,举国欢腾,那时的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尚可,并不排斥外来文化,在文化上多元发展。

人们在拥有时总是很天真,只有真正失去后才会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

近30年的宽松,最终在2013年结束了。

为了防止受外部「错误的价值观」毒害,针对非法内容进行了严厉打击。

包括外国影视剧下架、网络小说消失、游戏遭到封杀、音乐资源蒸发等。

到现在,即便许多人拒不承认,但现实就是文化领域确实管制极其严格,许多分类已经整个都消失了,再也无处寻觅。

文化是有国界的,这一点相当重要

在强权对抗的前提下,被其他国家孤立的一方就会想尽办法遏制敌国文化。

纳粹德国焚烧英美书籍、旧日本严打西洋词使用、苏联禁止美式摇滚乐等。

这种高压态势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只需要有一个声音,而杂音都该消失。

事实上效果也立竿见影:

近几年中国民间愈发团结在红旗下,对抗西方舆论压力,都得益于该措施。

而像是电视剧《陈情令》、动画《斗破苍穹》、电影《晴雅集》、游戏《和平精英》等优秀作品也开始不断涌现。

通过消灭粗制滥造、倒逼精品,让中国的文化产业链条开始进入正循环。

国家在这方面一直是高瞻远瞩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的文化,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既有奔腾向前的大浪,也有蜿蜒曲折的细流。说它“封闭”,或许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一些表面的现象,比如对某些外来文化的引进有所限制,对某些信息流通的管控,以及在某些领域坚持自主创新的力度。但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复杂的原因和逻辑,远非简单的“封闭”二字就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
  • 回答
    《文明 VI》在游戏后期将政治哲学选项聚焦于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和民主,这无疑是一个相当大胆且颇具争议的决定。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历史的还原,不如说这是一种对特定政治思潮在游戏机制中如何运作的探讨。在我看来,这种设定既有其深刻的用意,也暴露了一些局限性。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选择。从设.............
  • 回答
    说起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承,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我们自己都快遗忘的东西,反而在日本岛上开枝散叶,甚至焕发了新的生机,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也挺耐人寻味的。咱们先从源头说起。日本跟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的往来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尤其是隋唐时期,那绝对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黄金年代。遣隋使、遣唐使们.............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里,太阳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符号。我们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无数关于太阳的神话传说,从后羿射日到夸父逐日,太阳的形象贯穿了中华文明的始终。但有趣的是,和一些西方或近邻文化对太阳那种近乎狂热的崇拜不同,中国文化对待太阳,似乎总是带着一份“审慎”和“平衡”。这里面可不.............
  • 回答
    要说中国的文化输出,这几年确实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但要跟日本动漫和韩国偶像(Kpop)比起来,那份“影响力”和“普及度”上,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绝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聊聊。一、历史的积淀与产业的成熟度:时间的力量不容忽视 日本动漫:几十.............
  • 回答
    要说中国“流行”饮用高度酒,这个“流行”的时机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它不是一个骤然兴起的现象,而是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非要找一个转折点,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在宋代及其之后。高度酒的兴起,从何说起?在宋朝之前,也就是汉唐时期,我们现在所谓的“高度酒”,也就是通过蒸馏技术制成的烈酒,其实已经出现了。比如.............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殷商和西周的交替,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不仅仅是王朝的更迭,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塑。一、 从“神权政治”到“人本理性”的初步转变:殷商时期,我们最鲜明的印象就是“神权政治”。商朝的统治者,尤其是商王,他们身上笼罩着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他们被.............
  • 回答
    中国文化之所以如此强调谦虚和低调,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深深植根于历史、哲学、社会结构和人际交往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种绵延数千年的价值取向。探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细细品味:一、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君子之道”的传承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谦虚和低调正是其“君子之道”不可或缺的组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理解中国社会结构和历史演变的关键。简单地说,中国并非不重视血统,但相对于西方和日韩,文化认同在中国民族凝聚力中扮演了更为核心、更具包容性的角色。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结构、地理环境以及政治文化等角度来分析。一、 历史的积淀:从“天下”到“中华民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于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的敏感神经。要回答为什么韩国人“偷”中国文化,但却对满清的一些元素,比如辫子和旗装,似乎没那么“上心”,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文化交流和学习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现象。所谓“偷”,更多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可能包含.............
  • 回答
    在中国和韩国,尽管铁路交通系统都十分发达,并且都在不断进行现代化升级,但似乎确实没有像日本那样,孕育出一批数量庞大、热情高涨的“铁道迷”群体。要探究其中的原因,可以从历史、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细致剖析。历史的轨迹:铁路发展的不同起点与侧重首先,我们得回到铁路在中国、韩国、日本各自的“婴儿期”。 .............
  • 回答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人像中国人一样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保持着好奇心和热切的求知欲”这样的说法,确实在一些场合被提及,但我们需要更细致地分析其背后可能的原因,以及这种说法的局限性。首先,理解这种说法的核心在于:中国人在近代以来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深刻地影响了国民的视野和价值观,从而激.............
  • 回答
    拉斯卡斯王朝(1185–1204)和巴列奥略王朝(1204–1453)作为拜占庭帝国的两个重要王朝,尽管在历史上多次试图控制雅典,但始终未能成功夺取这座希腊的经济文化中心。这种局面的形成是多重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雅典的战略地位与地理屏障1. 天.............
  • 回答
    赛博朋克文化对东方元素的青睐,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深刻的文化镜像与时代呼唤的交织产物。如果你仔细品味那些充斥着霓虹灯、高科技与低生活交织的赛博朋克世界,会发现其中闪耀着浓厚的日韩和香港文化的痕迹,这背后有着几重原因,值得我们一一剖析。首先,从美学与视觉语言上讲,东亚文化,特别是日韩和香港,提供了赛博朋.............
  • 回答
    中西方文化中,女性与蛇的联系之深,确实如同缠绕的藤蔓,既有令人着迷的交织,也有充满矛盾的解读。这并非简单的巧合,而是根植于人类早期对自然、对生命、对神秘力量的观察和想象,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社会性别观念。我们不妨深入其中,细细品味这复杂而迷人的纠葛。西方文化中的蛇与女性:诱惑、智慧与堕落的二元体在西方文.............
  • 回答
    说起中国,想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其文化精髓,就像试图用一滴水来描绘一片汪洋大海,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日本的“物哀”是对万物盛衰、无常之美的细腻体悟;韩国的“兴尽”与“恨”则饱含着及时行乐的洒脱与人生失意的感慨。那么,中国有没有类似这样,能够触及国民性深层情感和审美倾向的词汇呢?或许我们可以从“ 情理兼.............
  • 回答
    Nature和Science上中国学者发表的材料学研究成果之所以众多,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一、 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的战略重视与投入: 国家战略层面的推动: 新材料被中国政府视为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的关键领域。从“十.............
  • 回答
    中国传统文化,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智慧结晶和民族精神。要探究其内涵和核心,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文字、器物,更要深入其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而要谈“大体完整传承”,则需要审视哪些元素在时代变迁中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核心如果用几个.............
  • 回答
    要说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为何难以产出《巫师》和《冰与火之歌》那样的长篇严肃作品,这背后涉及的因素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而是多维度、深层次的系统性问题。这就像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蒸汽机一样,是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奇幻文学的根基与西方有着本质的不同。 .............
  • 回答
    中国的文化输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背后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局限性1. 传统“文化输出”模式的缺失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天下为公”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强调“礼乐教化”而非“文化输出”。古代中国更注重通过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