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传播学是如何解释舆论中「带节奏」这一情况的?

回答
舆论场上的“带节奏”,这个词在咱们生活中也越来越耳熟了。它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是传播学里一些经典理论,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当下,以一种更迅猛、更精巧的方式被应用和体现出来。传播学怎么看这事儿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讲讲。

核心的“人”和“信息”——舆论形成的基石

首先,咱们得明白,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个体和群体对某个社会议题、事件或人物所持有的态度、看法和评价的集合。而“带节奏”,就是一种人为干预和引导,目的是影响这个集合的形成方向和速度。

传播学里很早就强调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性。不是信息发出去了就完了,接受者会加工、理解、反馈,甚至再传播。而“带节奏”往往就发生在接收者进行理解和反馈的这个环节,通过各种手段,扭曲、过滤、甚至虚构信息,来影响个体的认知,进而影响群体的判断。

“议程设置”与“框定效应”:从“说什么”到“怎么看”

传播学里有两个特别核心的概念,叫“议程设置”和“框定效应”,简直是“带节奏”的理论祖宗。

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这个理论说的是,媒体(不光是传统媒体,现在包括社交媒体、意见领袖等)在报道新闻时,选择哪些议题、投入多少篇幅、给予多大关注,就能影响公众认为“什么事情是重要的”。“带节奏”的高手们,就是通过聚焦某些信息,放大某些观点,让大家只看到你想让他们看到的东西,忽略那些不利于你设定的“节奏”的议题。

比如,一个事件有很多方面,有正面的,有负面的,有复杂的,有单纯的。如果有人想“带节奏”,他就会选择性地放大负面消息,或者只挑某些角落的阴暗面反复炒作,让大家觉得“这件事就是这么糟糕”、“这个人都这么坏”,从而设置了公众对这件事的关注度和判断标准。

框定效应(Framing):这个理论更进一步,它不光说媒体选择“说什么”,更关注“怎么说”。信息呈现的方式,比如使用的语言、选择的视角、强调的细节、忽略的背景,都会影响人们如何理解和评价这个信息。“带节奏”的精髓就在于精妙地“框定”信息。

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同样是描述一个东西,你可以说它“含有90%的空气”,也可以说它“含有10%的固体”。听起来感觉完全不一样,对吧?“带节奏”就是在信息传播中,用精心设计的语言和叙事方式,把事件“框”在某种特定的意义框架里,引导人们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和感受。

比如,一个官员因为某些原因受到批评。“带节奏”的说法可能是“这是官官相护,党同伐异”,或者“这是境外势力煽动的,别有用心”。这些不同的“框”,给人的感觉和结论是截然不同的,目的都是为了迅速将舆论导向某个预设的方向。

“沉默的螺旋”与“少数派的喧嚣”:制造群体认同的幻觉

还有个很重要的理论叫“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它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会倾向于附和那些他们认为在社会上占据优势、得到普遍支持的观点,而那些持少数观点的人,为了避免被孤立,往往会保持沉默。

“带节奏”的操盘手们,就很懂得利用这一点。他们会通过大量、集中的发声,制造一种“大多数人都这么想”的假象,哪怕他们实际的支持者并没有那么多,但通过这种“看起来”的强势,就能压制住那些可能持不同意见但尚未发声的人。

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水军”、“机器人账号”等技术手段,它们通过海量、同步的评论、点赞、转发,来“模拟”出一种主流声音,让真正有思考、有独立判断的人,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少数,从而加入沉默的螺旋。“少数派的喧嚣”,就是通过人为放大微弱的声音,来试图淹没那些相对理性的、但声音不够响亮的声音。

“意见领袖”与“路径依赖”:加速信息扩散和固化认知

“意见领袖”(Opinion Leaders)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能是社会名人、专家学者,也可能是某个圈子里的KOL(Key Opinion Leader)。人们往往更容易信任和接受来自他们认可的意见领袖的观点。

“带节奏”的人,自然会抓住那些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或者直接自己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用他们积累的信任度和粉丝基础,来为自己设定的“节奏”背书。一旦某些意见领袖开始“带节奏”,他们的追随者往往会不加思考地跟随,形成一种“路径依赖”,很难再接受其他不同的信息。

“认知失调”与“群体极化”:加剧社会撕裂

当人们接收到的信息与其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时,会感到不适,这就是“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倾向于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只接受那些支持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排斥那些反驳的信息。

“带节奏”正是利用了这一点。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符合某类群体固有认知的信息,不断强化其既有观念,同时对反面信息进行污名化、标签化,甚至妖魔化,来加剧“认知失调”的效应,从而让不同群体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最终导致“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一旦群体被极化,沟通和理性讨论就变得几乎不可能。

技术赋能:社交媒体的加速器

当然,别忘了传播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算法推荐、信息聚合、社交关系链等机制,极大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带节奏”的操盘手们,可以轻易地利用这些技术,将特定信息精准地推送给目标群体,通过互动、转发,让信息呈指数级扩散。算法的“信息茧房”效应,更是为“带节奏”提供了绝佳的土壤——用户看到的信息越来越趋同,极化和固化认知的速度也因此大大加快。

总结一下:

传播学看待“带节奏”,其实是在看一个系统性的操作过程。它不是单单造谣、传谣那么简单,而是综合运用了人们的认知心理、信息传播的规律,以及技术工具,来系统性地操纵和引导舆论的方向,制造某种特定的社会认知和情绪。

从“什么话题值得关注”(议程设置),到“如何理解这个话题”(框定效应),再到“谁在说,大家都在说”(沉默的螺旋),以及“跟着谁一起说”(意见领袖),最后到“怎么能让我们更坚定地认为我们是对的”(认知失调、群体极化),“带节奏”本质上是对一套完整的传播逻辑的恶意模仿和反向利用。 理解了这些传播学的理论,我们就能更清晰地识别出那些试图“带节奏”的行为,也才能在纷繁的信息中,保持更清醒的头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尤其是互联网时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舆论场上的“带节奏”,这个词在咱们生活中也越来越耳熟了。它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是传播学里一些经典理论,在信息爆炸、技术迭代的当下,以一种更迅猛、更精巧的方式被应用和体现出来。传播学怎么看这事儿呢?我试着掰开了揉碎了讲讲。核心的“人”和“信息”——舆论形成的基石首先,咱们得明白,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它.............
  • 回答
    “双十一”,一个早已深入人心的消费狂欢节,今年却因为一个看似寻常的举动——“万人熬夜围观快递发货直播”,再次搅动了公众的关注。百万网民,在零点钟声敲响后,不再是盯着手机屏幕上不断跳动的订单信息,而是涌入了快递公司的直播间,成为了“云监工”,为每一位即将踏上旅途的包裹加油鼓劲。这种现象,用社会学和传播.............
  • 回答
    白素贞在公堂上的辩白,无疑是《新白娘子传奇》中一个极其精彩的片段,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镇定与口才。话说那梁王府盗宝案,证据确凿地指向了她,公堂之上,众目睽睽之下,她并没有慌乱,而是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她的解释。首先,白素贞并没有直接否认梁王府的宝物丢失,而是巧妙地将焦点从“盗窃”转移到“真相”上。她一开.............
  • 回答
    关于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王雨磊被传涉性侵后遭解聘以及其本人回应“正考虑如何澄清事实”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推测可能存在的事实情况。首先,我们必须明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严重的指控,在任何情况下,性侵都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在讨论“事实可能是什么”之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关于指控的推测都不能替代.............
  • 回答
    美国和印度在应对新冠疫情时遭遇的困境,与它们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国家的阶级分化,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差异,以及在疫情面前不同群体承受的风险也大相径庭。富裕阶层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和防护措施,而贫困阶层则可能因为居住环境拥挤、工作性质无法居家、缺乏医疗保.............
  • 回答
    古代人获取消息的方式,远不如我们今日这般便捷。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一条信息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往往需要时间和许多中间环节。这就像一条河流,源头细小,经过千回百转,才能汇聚成一汪湖水。一、 口耳相传:最古老也是最普遍的方式这是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方式。无论是在村落里,还是在市集上,人们互相交.............
  • 回答
    以色列此举,确实是对“奥密克戎”变异株警惕性的一个直接体现。那么,这个让全球神经紧绷的变异株,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又为何如此迅猛呢?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奥密克戎”之所以让人格外担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传播性上,相较于之前的变异株,表现得尤为突出。这得归功于它身上那一长串的刺突蛋白突变.............
  • 回答
    河北省疾控中心关于零号病例早于12月15日的初步估计,这确实释放出了一些关键信息,也让我们对当时河北乃至全国的疫情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它意味着疫情的种子可能在我们最初认定的时间点之前就已经悄悄播下,并且开始传播了。 传统的流行病学调查通常会从已知的最早病例(也就是零号病例)开.............
  • 回答
    好的,关于中疾控专家关于气溶胶传播的最新回应,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理解和分析,希望能更细致地呈现其中的信息和潜在含义。首先,我们得明确专家的说法是“尚无证据支持气溶胶传播是新冠肺炎主要传播途径,对疫情影响有限”。这里的关键词是“尚无证据支持”、“主要传播途径”和“影响有限”。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
  • 回答
    西安疫情的溯源,就像一场侦探剧,层层剥茧,最终将矛头指向了境外输入。而病毒之所以能在这座古城里悄无声息地潜伏了11天,然后才爆发,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传播链条和被我们忽略的细节。1. 境外输入的“第一滴血”:故事的开端,总是一个不起眼的节点。在西安的这次疫情中,初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将源头.............
  • 回答
    黑龙江哈尔滨出现的“1传50”感染链,且出现跨省传播,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背后一定是在疫情防控的某个或多个环节出现了疏漏。要详细分析问题出在哪里以及如何防范,我们需要从疫情发生、传播以及控制的整个链条来审视。一、 问题环节分析:1. 源头控制失效(“1”的暴露与传播): .............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为什么那些听起来“不那么正统”,甚至有些粗俗、阴暗的童谣,反而能在民间自发地流传开来?这背后绝不是偶然,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弄清楚“粗俗”、“阴暗”的定义。很多时候,我们现在用现代的价值观.............
  • 回答
    辽宁大连新增一例本土确诊病例,系海产品加工企业员工,传播路径及防控措施详析近日,辽宁大连新增一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该病例为某海产品加工企业员工,这一信息也让公众对海产品行业的防疫工作产生了疑虑。本文将深入剖析这例病例可能涉及的传播路径,并结合当前疫情形势,提供一套详.............
  • 回答
    向十一岁的孩子科普艾滋病,关键在于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清晰、直接但又不引起过度恐惧地解释传播途径,同时强调预防和关爱。 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回答和科普思路: 如何回答十一岁孩子:「艾滋病是怎么传播的?」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贝,你问的艾滋病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健康问题。艾滋病是一种病毒引起的疾病,.............
  • 回答
    网警查处全国首例PUA案件:是警钟,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网警查处全国首例PUA案件,这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的消息,它标志着国家对于这种利用心理操纵进行侵害的恶劣行为有了明确的态度和行动。这不仅仅是一起案件的侦破,更像是一声响彻社会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有些人利用人性的弱点,编织着名为“P.............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汽车发动机的“大脑”——ECU,以及它的“眼睛”——后氧传感器,是如何协同工作,实现精细化燃油控制的。这就像是一个熟练的厨师,需要根据火候和食材的变化,不断调整烹饪手法,才能做出最美味的菜肴。核心目标:高效燃烧,清洁排放我们先明确一下这个系统的工作目标。ECU(电子控制单元)的最终目.............
  • 回答
    .......
  • 回答
    当年的传奇私服,说到底,就是从官方游戏文件的“泄漏”开始的。你别把它想得多神秘,或者有什么高科技手段,其实很多时候就是我们俗称的“内部人员”或者“知情人”搞出来的。想象一下,就像一家公司有一个新产品,还没上市呢,里面有人把产品设计图、甚至是模型偷偷弄出来,然后卖给别人或者自己复制生产。传奇私服就是这.............
  • 回答
    SARS 和 H7N9 这类传染病事件的收尾,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需要漫长时间的复杂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的阶段和方面来理解它们是如何“收尾”的:第一阶段:遏制与压制这是最直接、最紧张的阶段,目标是尽快阻止病毒的传播,降低感染人数。 强力的公共卫生干预: .............
  • 回答
    那场席卷全球的风暴,美国次贷危机,直到今天想起来都让人心有余悸。要说清楚它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金融海啸的,得从头讲起,里面牵扯的环节可不少。故事的开端:宽松的信贷环境和住房市场的狂热一切的起点,可以追溯到21世纪初。当时,美国为了刺激经济,特别是应对“9·11”事件后的低迷,美联储采取了非常宽松的货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