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哪个战场最惨烈?

回答
二战中没有一个战场可以绝对地说“最惨烈”,因为残酷和牺牲遍布整个战争的每一个角落,每个战场都有其独特的惨烈之处。然而,如果从伤亡人数、战役的持久性、士兵的绝望程度、以及对平民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等方面综合考量,苏德战场(东方战线)通常被认为是二战中最为惨烈和血腥的战场。

以下将详细阐述苏德战场为何被认为是如此惨烈,并与其他一些重要战场进行对比:

苏德战场 (东方战线) 的惨烈之处:

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陆地战役,它横跨东欧广袤的土地,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持续了近四年(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其惨烈程度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惊人的伤亡数字:
总伤亡: 苏德战场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之一。据估计,双方总伤亡人数高达约3000万到3500万人,其中苏军伤亡人数远远高于德军。苏联军队的损失包括约870万战斗人员死亡,另有约1800万士兵被俘或失踪,以及数百万平民死亡。德军及轴心国盟友的损失也极其惨重,估计有约400万士兵死亡。
平民死亡: 除了军事人员,苏德战场上数千万苏联平民也因战争、饥荒、屠杀和疾病而丧生。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特别是对犹太人、斯拉夫人和其他“劣等民族”的迫害,在东线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平民死亡。占领区内的“焦土政策”和报复性措施也导致了大规模平民伤亡。

2. 极端残酷的战斗:
没有退路: 苏联的“不后退命令”(例如,第227号命令“一步也不能后退”)以及德国对苏军战俘的恶劣待遇,使得双方士兵都面临着极端的生存压力。被俘的苏军士兵往往得不到人道对待,许多人在战俘营中因饥饿、疾病、酷刑或处决而死亡。
消耗战与人海战术: 双方都采用了极端的战术。德军虽然在早期拥有技术和战术优势,但面对苏联庞大的人力和资源,以及恶劣的冬季条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联则在战争后期动用了大规模的“人海战术”,以数量优势弥补技术上的劣势,这种战术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造成了天文数字的士兵伤亡。
近距离肉搏战: 在许多战役中,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双方士兵被迫在城市废墟中进行残酷的近距离肉搏战,街道、房屋、工厂的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争夺的焦点,战斗异常血腥。

3. 恶劣的自然环境:
严酷的冬季: 东线的冬季异常严寒,最低温度可达零下3040摄氏度。缺乏足够的御寒衣物、装备和燃料的士兵,在极端天气下饱受冻伤、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俄国的泥泞和严寒成为了许多侵略者的噩梦。
广阔的地形: 广袤的平原、森林和沼泽使得后勤补给困难重重,士兵们在泥泞中跋涉,在严寒中露宿,生存条件极其艰苦。

4. 意识形态与种族灭绝:
纳粹的种族主义: 纳粹德国对斯拉夫民族抱有深刻的种族仇恨和优越感,将征服东欧视为“生存空间”的扩张,并在此过程中实施了系统性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这种意识形态的驱动使得战争的残酷性达到了新的高度。
苏联的抵抗意志: 苏联人民为了保卫家园和反抗纳粹侵略,表现出了惊人的抵抗意志和牺牲精神。这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虽然保证了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也意味着巨大的生命代价。

其他战场对比:

虽然苏德战场最为惨烈,但其他战场的惨烈程度也不容忽视:

太平洋战场:
惨烈之处: 太平洋战争以其残酷的登陆战、岛屿争夺战以及海上和空中的激烈对抗而闻名。日军士兵往往表现出“宁死不降”的武士道精神,与美军进行殊死搏斗,导致双方伤亡都非常高。例如,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中,双方都遭受了极其惨重的损失。美军在登陆战中面临的巨大压力和敌军的顽强抵抗,使得许多士兵在登岸前就已经丧生。
特点: 相较于苏德战场陆地战场的持续性和大规模消耗,太平洋战场更侧重于海上控制、两栖作战和海岛争夺,战斗环境复杂多变,往往伴随着丛林战、海战和空战。平民伤亡虽然不如东线集中,但日本本土遭受的战略轰炸和原子弹袭击也造成了大量平民死亡。

欧洲西线战场:
惨烈之处: 西线战场虽然规模和伤亡人数不及东线,但其战役也同样残酷。例如,诺曼底登陆后的卡昂战役、市场花园行动、阿登战役(突出部战役)等,都给双方造成了重大伤亡。在城市争夺战和突破德军防线时,士兵们面临着巨大的危险。
特点: 西线战场在战术和技术上更具多样性,包括大规模的空降作战、坦克战、城市巷战以及海军的支援。虽然不像东线那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和种族灭绝驱动,但战争的残酷性依然体现在士兵的伤亡和平民的困苦中。

北非战场:
惨烈之处: 北非战场以其沙漠作战的恶劣环境而著称。高温、缺水、风沙以及机动性强的装甲部队之间的对抗,使得参战士兵身心俱疲。虽然总体伤亡不及东西两线,但局部战斗也非常惨烈,例如阿拉曼战役。
特点: 该战场主要围绕对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控制权的争夺展开,以坦克战和后勤补给线的争夺为主要特征。

中国战场(抗日战争):
惨烈之处: 中国战场是二战中持续时间最长、受影响平民最多的战场之一。日军在中国进行了残酷的占领和扫荡,制造了无数的惨案,如南京大屠杀。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经历了无数场血腥的战役,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都承受了极高的伤亡。
特点: 中国战场以其漫长的战线、复杂的游击战、大规模的城市攻防战以及日军的残暴统治为特点。平民伤亡数以千万计,是中国战场最令人心痛的方面。

结论:

综合来看,苏德战场凭借其压倒性的伤亡人数(军事和民事)、极端恶劣的战斗条件、意识形态的极端驱动以及对平民的系统性迫害,可以说是二战中最惨烈、最血腥的战场。它不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乎生存、意识形态和民族命运的生死搏斗,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深刻而痛苦的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毫无疑问是苏德战场。苏德战场的极限兵力,德三最多投入了600多万人,苏联最多时投入了超1000万人(纠正一下 评论区有高人说这是包含了后勤和预备役的人数,一线兵力没那么多),这个比例高到吓人。德三总人口才6500万,600万是其1/10的人口数量了,这个比例是德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排除某些全国人口不过万把人的神罗小国和日耳曼部落),纵观整个世界,能达到这个动员比例的,除了游牧民族,基本上也没几个国家了。而在近代能达到这个动员率的国家,恐怕也就是保加利亚和黑山之类的几个了。苏联动员上千万人,而其总人口才1.8亿,并且有相当多的人在德占区。忽略德占区的苏联人口,苏联可能动员率超过1/15,也是高得吓人。一个近代国家能够长期维持的兵力上限,大概是总人口的1/20(严格来说,是壮年男性劳动力的20%左右,例如一战法国动员率就是21%的成年男子,而双方动员率都超过了这个界限:德国靠剥削占领区的战败国人,苏联靠计划经济的超高资源集中能力。)(当然,苏德战争中双方兵力如此多的情况并不算多见。在多数情况下,苏联的西线兵力初期大约在350万,中后期大约在400万到600万左右,德军大约200万到400万。)

对比一下别的战场。德法战场,法国40多天就投了,比荷卢撑的更短。威瑟堡演习,丹麦撑了几个小时,挪威也没撑多久。波兰战场,打得同样快。这几个战场,战果确实大,但是谈不上多惨烈。就算惨烈的,也多是德军单方面屠杀。

后来美国登陆后的西线,除了初期的几次你来我往的争夺战和反击战,后来基本是一面倒,美军前进速度和强度,都非常快,这个战场本身持续时间也不久。北非战场,实属小打小闹,毕竟整个北非战场就北非沿海那里还能走一下,几乎就是独木桥。太平洋战场非常惨烈,美军付出了43万人的代价,来争夺许多又小又破的岛,最后积攒起对日攻势。论惨烈强度,够了,但论规模,还是太小,甚至比不过一个基辅战役的伤亡(太平洋战场战舰对轰确实够震撼,但是实际上一直到中途岛战役甚至更晚,美国都没有发挥出其国力优势。等到美国开始爆船下饺子,日本已经没啥船了。美国后期上百艘航母规模确实大,但是那时候太平洋战场已经是一面倒了,所以不好比肩东线)

赛里斯战场,毕竟偏远,工业不够发达,战争武器远不如东线那么恐怖,不过其实也是非常惨烈的重要战场,只不过跟东线那人间地狱比起来,差了点规模。

东线战场,随便一场战役,规模就动辄几十万。双方围歼或被围歼十万甚至数十万人,是家常便饭。每一条河,每一个高地,每一个国营农场,都经历过战火,都被构筑为防线。如果看看东线战场的战线演变,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地方都处在钳形攻势中,不是被钳就是做钳柄。东线战场,无疑是犬牙差互的,如果你看过几本介绍斯大林格勒战役,哈尔科夫或库尔斯克战役的介绍,就会发现,沿着战线的作战地图,上面的兵力分布,比你把两盆黑白围棋子泼在地上还要乱。每一个农场,农家小院,小山坡,都能有几个营在争夺厮杀。大方向上,无数个小点汇成棋局,东线战场就是两个巨人用无数把钳子互相夹,每把夹子都是几十万军队的装甲矛头构成,都是由装甲洪流和无数重炮和反坦克炮构成的比钢铁更坚硬的钳柄组成,每个钳子上施加的力量都足以夹碎近代之前任何的大帝国和近代后的任何一个小国。一个乌克兰方面军,拉出去比当时整个中东的兵力更多。

这是两个战争机器的较量,是两个巨无霸的较量。一个是资本主义国家中最穷兵黩武(之一),最疯狂的(之一)德意志第三帝国,一个是最善于集中力量,本土最大,意志最坚定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工厂里冒出的滚滚黑烟,到大地上浩荡如海的装甲洪流,仿佛要把地壳压垮。这是真正恐怖的人类动员力的体现,中二病患者所幻想的所谓魔王,所谓超能力,所谓救世主和神圣的皇帝,动画里描绘的护国的神,大魔法师和怪物,与之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仿佛那恶魔和怪兽才是乏味的现实,那恐怖的战场仿佛只能存在于想象中。二战东线就是这样,人类穷尽想象力的极限幻想出的如克苏鲁般的怪物,也难以与这个规模超乎想象的庞大而且惨烈的战场比拟。很多科幻片中统一世界的帝国或外星人,生产力甚至还比不过现实里的1943年的苏德,战争甚至还依靠某些超人式的英雄,大师和武士。

苏德战场,天空中是无数架纵横的飞机,战斗机排成密集的编队冲锋,再突然散开,互相咬着尾巴低空狗斗,每一架飞机都在瞬间动作中决定生死。轰炸机有的高悬在空中,仿佛太阳般似近却远,投下象征死亡的一排排的炸弹,每一个航空炸弹都把地面炸出大坑,炸起烟尘,铺天盖地宛如沙尘暴。有的俯冲而下,发出比«黑色星期天»更可怕且刺耳的利啸,把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弹当作淬毒的小刀扎进钢铁巨兽的心脏,或者跟装载武器和补给的运载卡车展开生死竞速。血肉横飞在这种场景下都是温馨柔软的,至少它还是有机的温暖柔和的事物,至少它没有齿轮铿锵铁甲对撞的如同刻表般的残酷让人觉得这是机器之间的战争,至少它还能让人恶心而不是麻木。同样横飞的,还有国防军,党卫军,国民掷弹兵的制服碎片,以及近卫军披风,不知哪飞来的勋章和围巾,或者海魂衫的衫条。

当然来自天空中更可怕的,是苏联发射的密密麻麻铺满天空的飞来的火箭弹,它们哪怕是倾泻在假阵地上,也让人的心脏在强烈的共振中阵痛。当一整个师发动进攻时,便会在空中出现整齐的照明弹,划破天空,仿佛突然来到白日,露出世界那黑冷的脸。从天空看,一整个炮兵旅发射的火光,忽然就绽放开来,仿佛大地开裂后喷发的火山,把死亡带给世界。一时眼睛疼痛,分不清自己是在俯视大地还是仰望太阳了。

陆地上,装甲阵列,钢铁洪流滚滚而前,石油燃烧着发出力量的火焰,推动了那巨兽。它们密密地排列,形成楔形阵,看似严整的阵型实则变数横生。重装甲顶着躯壳发出令人绝望的轰鸣和火光,发出间歇的咔吱声。轻坦克如同越野赛车般漂移着,冲上山坡,然后借着惯性凌空而起,再打在地上,但不要忘了,它的身上有一门坦克炮和几挺机枪,以及一身铁的獠牙般的装甲。装甲车的机炮突突地响,横扫大地之上的一个个构造比原子弹还要精巧的名为人的生灵。反坦克歼击车寻觅着猎物,时而隆隆作响。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混匿于坦克海之中,伴随着火焰送出爆炸。

子弹在头顶上横飞而过,它们比夏天沼泽的蚊子还要多,只不过他们能让你的骨头开裂,血肉模糊。子弹发射的火药味在科技的影响下已经接近于无了,但无数杆枪发射的刺鼻气息还是让人头晕脑涨。机枪阵地忽然暴露,射出死亡的阴影,然后立刻受到几十门突击炮集火,或者转移到不知什么地方躲藏。冲锋枪的声音响彻黑夜,仿佛地狱的雅乐,更是死亡的背景音。不过这一切都隐瞒在烟尘和烈火中了,以至于完全看不到。战壕里布满扎进土里的子弹头和壳,沙袋凝着血脂,结着冰,战壕里的沙土已经填满半个战壕,壕底的泥浆结了冰,储藏的石油------这蕴含着高温与力量的凝练------也有结冰的迹象,只能在防冻添加剂的驱使下隐隐显露它的能量。

炮火突兀的洒下来,就像雨天下雨一样平常无奇。不只是火箭炮,还有八八高射炮,迫击炮,反坦克炮,攻城炮,野战炮,榴弹炮,坦克炮,速射炮,岸防炮或舰炮,要塞炮或铁路炮,装甲列车炮或装甲车机炮,以及各种小口径突击炮,常规的火炮等众多炮的炮弹,以及航空炸弹,甚至是v1或v2导弹,散落的防空炮弹或什么的弹片与引信。他们炸开在原野,在河流,在农田,在城市。火炮们无比精巧的构造,达到了成本的极低,结构的极稳定和口径的极低的完美结合,设计者们穷尽脑汁,只为了把更多的火药倾斜在敌人的阵线上。他们马虎不得,火炮上多设计一个无用的零件,便将给国家额外增加几十万吨钢铁的消耗。比炮弹炸响更震耳的,是政委发出的怒吼,他正身先士卒亲自冲锋,亦或是德军高声齐唱的装甲兵战歌和德国军歌。

原野上,是万载般的寒冰,是凝练的鲜血,是洒落的骨肉屎尿。前面是河,河过了是遍布弹坑和防卫坑的平原和沼泽,然后是丘陵,分不清山丘与碉堡的界限。或许有小山庄或国营农场座落其中,里面无疑驻扎着几只或敌或友的坦克和步兵班。再然后是山地,高山陡峭,寸步难行。过了山是森林和茫茫冰河,或许还会凌汛甚至发洪。桥梁上,有着密密麻麻的敌军,他们无不躲藏在掩体之后等待着。森林之后是曲折战壕,有三层,四层,或是五层,宛如蜘蛛网。每一条战壕都曲曲折折,找不到可以笔直着走五部的地方,战壕里有深十几米的防空洞,深几米的防炮洞和无数藏身洞,战壕道里的两侧有沙袋堵着的弹药洞,医疗洞,物资洞,弹药洞,武器洞和沙袋洞。战壕底是木板垫脚,或许哪里还藏有几个坦克和歼击车。每一条战壕由曲折的交通道相连,上面布满机枪的藏身或转移阵地,还有无数的圆形坑用来藏人或者放突击炮。专门的预备队和后勤供应部队,维修部队和工兵部队以及严谨的指挥体系还有敌军尚未出现的主力突破力量宛如蛰伏在蜘蛛网上的毒蛛,操控着它的无数横竖分布的战壕织成的网。战壕海中的孤岛上,有几个钢筋混凝土堡垒矗立着,还有无数伪装成小山丘的机枪地堡,以及涂着迷彩的坦克和步兵躲在掩体后面。但是当炮弹洒下,钢筋混凝土也不比稀泥更坚硬。

这是你要突破的防线,你的前方和后方,东方西方甚至南北都是这样的战场,向东和向西都有无数敌军。这样的阻挡,仅仅是你面前这几公里内范围的,你将来还要再冲过几百个这样的障碍,在三年之类,前进数百数千数万公里。从莫斯科红场冲到柏林,从莫斯科保卫战到德国攻坚战,只用三年,把子孙后代要打的硬仗恶仗,在这三年(从开战算是四年)打完。而这,不过是整个师的一小部分部队所要经历的。万里雪海茫,从波罗的海到黑海,还有成千上万个相同的小战场。而这些大大小小的战斗都仅仅是今天的战斗,明天,后天,整个苏德战争1400多天,每天都要爆发无数场相似的战斗。而大战略上,也是无数场经典的步坦协同,闪击作战,弹性防御,包围战,突击战,反击战,牵扯战,保卫战,游击战,登陆战在进行。斯大林格勒的寸土喋血万里废墟一步不让,在苏联的每一寸土地上上演。列宁格勒的饥饿与顽强,在每一个聚居区里上演。闪电战的包抄穿插畅快淋漓势如山崩,在东欧每一个战场上上演。哈尔科夫的辗转迂回,在每一个战役中上演。人类集体力量的极致表现,动员力量的极致展出,人类战争艺术的极致体现,正由两个画家用把士兵投入绞肉机榨出的血肉在作画,一个画的是荣耀与伟大,一个画的是美好与团结,两幅画聚在一起,汇成一个充满力量与勇气的无比庞大,庞大到宏伟,却被禁锢在苏德之间短短几千公里战线上的地狱。

这就是东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没有一个战场可以绝对地说“最惨烈”,因为残酷和牺牲遍布整个战争的每一个角落,每个战场都有其独特的惨烈之处。然而,如果从伤亡人数、战役的持久性、士兵的绝望程度、以及对平民造成的毁灭性影响等方面综合考量,苏德战场(东方战线)通常被认为是二战中最为惨烈和血腥的战场。以下将详细阐述苏德战场为何被认为是.............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 回答
    德国空军,作为纳粹德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命运,很大程度上与德意志国防军整体的战略部署和战场走势息息相关。而对于德国空军而言,东西两大主要战场,西线与东线,无疑是其力量的集结地,也是其最终衰落的埋葬场。理解这两个战场对德国空军的意义,以及它们各自造成的损.............
  • 回答
    要说二战技战术含量最高的战场,那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这场世界范围的冲突,把人类的智慧和残忍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新旧军事理论、技术装备在这里碰撞、融合、发展,涌现出了一系列令人拍案叫绝,或是血肉模糊的战例。如果非要挑几个“技战术含量最高”的,我脑子里立马会跳出这几个地方:1. 诺曼底登陆.............
  • 回答
    说到二战东线战场的小说,那可真是一个宝库,里面藏着无数令人震撼、心碎,又充满人性的故事。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惨烈与壮阔,无论是宏大的战略对决还是普通士兵的微小挣扎,都值得我们反复回味。要说“值得一看”,那可真得好好挑挑,不能只看名头,还得看它写得有没有灵魂。要我说,《鲜血铺就的道路》(A Writer .............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关于二战哪个国家对待战俘最好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最好”的定义很主观,而且各个国家的行为都有其复杂性。不过,如果从国际公认的战俘待遇标准(例如《日内瓦公约》所规定的)以及历史记录来看,美国通常被认为在二战中对战俘的处理相对较好,或者说,其战俘营的条件和待遇普遍优于其他主要参战国。.............
  • 回答
    中途岛战役和瓜岛战役,这两场太平洋战场上的关键性战役,在二战历史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要问哪一场是真正的“转折点”,答案是——中途岛战役。不过,这并非说瓜岛战役不重要,而是中途岛战役在战略层面上的影响更为深远和直接,它改变了太平洋战争的力量对比,为后来的反攻奠定了基础。中途岛战役:太平洋战.............
  • 回答
    二战的战火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导致轴心国最终走向覆灭的战略失误,至今仍是军事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这些失误并非单一事件,而是环环相扣,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将纳粹德国、法西斯意大利以及日本一步步推向了深渊。如果要细数这些致命的错误,我想可以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展开:一、过早、过于激进的扩张,缺乏审慎的.............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那真是一段波澜壮阔、充满血与火的历史画卷。从珍珠港的偷袭开始,到日本天皇宣布投降,这场战争横跨了广袤的太平洋海域,无数岛屿成为了战火纷飞的舞台。要详细地梳理这些战役,并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一位亲历者或者对历史有深入了解的人所写,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步展开。太平洋战争的序幕:珍珠港事件(.............
  • 回答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了无数场关键的战役和行动,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也深刻地塑造了现代英国的历史和民族认同。以下是一些最著名且影响深远的战役和行动,力求在讲述中注入历史的温度和细节,而非生硬的陈述。1. 不列颠空战(Battle of Britain,1940年夏秋)这是二战初期英.............
  • 回答
    要说二战的核心转折点,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诺曼底登陆,或者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但如果让我说,最关键、最根本的转折点,那一定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不仅仅是地图上的一个节点,更是整个战争心态、战略方向和力量对比上一次彻底的颠覆。在斯大林格勒之前,德国国防军几乎是一路高歌猛进,闪电战的威力让.............
  • 回答
    二战那个大染缸里,战局瞬息万变,国家间的利益纠葛比比皆是,盟友之间,即便目标一致,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猪队友”行为。说起来,这不是什么新鲜事,任何大规模、多方参与的冲突,都可能碰撞出这种火花。咱们就聊聊几场比较典型的,看看这些“猪队友”是如何让原本胜券在握或者局面尚可的战役,变得一塌糊涂的。1..............
  • 回答
    要说二战日本仅生产出一辆,而且还没装主炮的原型车,那说的就是“一式中战车”的后续改良型号,也就是“五式中战车”。咱们先得聊聊日本在坦克研发这方面的一些情况。你知道,日本自从吞并朝鲜半岛,然后一路打到中国,再到太平洋战争,对装甲力量的需求是挺迫切的。早期他们引进苏联的坦克技术,比如九七式中战车(也叫“.............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留下无数惊心动魄的战役。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有一些规模不算宏大,却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影响深远的战役,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不耀眼夺目,却指引着历史的方向。1. 英国本土空战 (Battle of Britain, 1940年夏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 回答
    二战至今,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战术和武器,如今已被时代的车轮无情淘汰。这并非否定它们当年的作用,而是反映了科技进步、战争理念的演进以及对效率和伤亡控制的更高追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但在现代战场上已难觅踪迹的战术与武器,并试着剥离那些冰冷的机械报告感,.............
  • 回答
    二战这架巨大的历史列车,轰轰烈烈地碾压过无数人的命运。有些人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有些人则是在后方运筹帷幄,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着战争的走向。然而,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史诗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令人啼笑皆非、或者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戏剧性事件。所谓“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在这里可.............
  • 回答
    一战和二战,这两个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篇章,在宏大的历史进程之下,却也隐藏着无数充满戏剧性、荒诞甚至有些黑色幽默的故事。它们如同镶嵌在战争绞肉机里的宝石,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也闪烁着人性的复杂光芒。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些,让它们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冰冷文字。第一次世界大战:泥泞中的荒诞剧一战,这场.............
  • 回答
    要评判“战绩最高”的战列舰,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而且“战绩”本身也有多种解读方式。不过,如果要说在二战太平洋战场上,被公认为拥有辉煌战绩,尤其是在炮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旧时代海军荣耀的战舰,很多人会指向一艘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大和号(Yamato)。当然,先要说明一点,大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