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在二战时适用,但在现代战争中被淘汰的战术或武器?

回答
二战至今,战争的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曾经辉煌一时的战术和武器,如今已被时代的车轮无情淘汰。这并非否定它们当年的作用,而是反映了科技进步、战争理念的演进以及对效率和伤亡控制的更高追求。下面我们就来聊聊一些在二战中大放异彩,但在现代战场上已难觅踪迹的战术与武器,并试着剥离那些冰冷的机械报告感,更像是经验丰富的士兵在复述当年的一些“过时”玩意儿。

战术篇:集体冲锋与坦克运用的一些“旧规矩”

大规模步兵正面冲锋(Human Wave Tactics): 别误会,现代战争中步兵依然是战场的主力,但那种一战末期和二战初期,成千上万士兵排着整齐的队列,在炮火硝烟中,顶着机枪和步枪火力往前冲的画面,现在几乎看不到了。当时的战场,通讯手段有限,对炮兵校准的精度也有差距,面对固守的工事和火力点,集结大量兵力进行消耗性突破,有时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诺曼底登陆初期,盟军就有过惨烈的正面推进。但这种战术的代价太高了,一挺重机枪就能挡住一个营。现代战争中,我们更讲究火力压制、特种部队渗透、精确打击配合,将伤亡降到最低,同时寻求速战速决。你很少会看到一个国家还在训练士兵进行这种“人海战术”,那简直是把他们送进绞肉机。

“闪电战”的某些原始形态: “闪电战”(Blitzkrieg)在二战初期确实是德国人的王牌,通过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包围,打破对方战线,然后步兵和炮兵跟进。这在当年是革命性的。然而,现代战争中,虽然装甲突击依然重要,但“闪电战”的一些核心要素需要打个问号。首先,情报的获取和共享能力大大增强,对方很难再被完全蒙蔽,装甲集群的动向很容易被侦察到。其次,反坦克武器的种类和威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便携式导弹、无人机、主动防御系统,都能给坦克集群带来致命威胁。现代战场更讲究的是体系化作战,空地协同、信息共享、精确制导武器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单纯依赖装甲兵团的“一股脑”往前冲。当然,“闪电战”的某些思想——速度、突然性、集中优势兵力——依然适用,只是实现的方式和手段更加复杂和精妙了。

重型轰炸机的大规模战略轰炸(Unrestricted Strategic Bombing): 二战中,像B17、B24这样的重型轰炸机集群,载着成吨的炸弹对敌方城市、工业区进行轮番轰炸,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当年可以极大地削弱敌人的战争潜力,影响士气。但这种战术在现代战争中,除非是全面战争,否则是极难实施的。一来,现代防空系统(如萨姆导弹、战斗机)对轰炸机编队来说是巨大的威胁。二来,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的出现,使得一次小股的空中打击,就能实现比二战轰炸机编队更高的精度和效率,而且伤亡和附带损伤更小。战略目标也可以通过特种部队、网络战、经济制裁等多种手段实现。对城市进行大规模无差别轰炸,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国际法上也有很大争议,很容易招致舆论谴责和报复。

武器篇:那些曾经的“大杀器”,如今的“古董”

战列舰(Battleships): 20世纪初是战列舰的黄金时代,那些巨型战舰,装载着几十吨的重炮,在地中海、太平洋上呼啸纵横,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二战中,无论是英国的“皇家橡树号”还是日本的“大和号”,都是海战的焦点。但海战的规则正在被改变。航空母舰的出现,尤其是远程舰载机的出现,使得海军的作战半径大大延伸。在麦克阿瑟海军上将的观点里,战列舰的主要作用从“炮战的王者”变成了“为航母提供防空火力”,而且还不能有效地保护航母。飞机可以从远距离发起攻击,而战列舰的火炮射程虽然远,但面对速度和角度都占优的飞机,显得力不从心。到了现代,虽然还有一些国家保留了象征性的战列舰,但其战略价值已不如航母、驱逐舰、潜艇等平台。战列舰的造价高昂,维护复杂,在现代海战中,其有限的作战能力和高昂的成本,让它难以与更灵活、更具多用途性的舰艇相抗衡。

鱼雷艇与炮艇(Torpedo Boats and Gunboats): 在二战的沿海作战、河道巡逻中,这些小型舰艇发挥过重要作用。它们速度快,装备的鱼雷和机关炮,可以对大型舰艇造成威胁,或者在水上火力支援。在马耳他战役、北非战役中,它们都曾活跃过。但随着水面作战的升级,尤其是导弹的普及,这些小艇显得非常脆弱。一发反舰导弹,或者一架武装直升机,就能轻易将它们摧毁。现代海军更依赖于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等装备了先进传感器和武器系统的平台,小型舰艇在大型海战中几乎没有生存空间,最多只能在内河或某些特殊区域执行一些巡逻任务。

固定翼侦察机/观察机(Fixedwing Reconnaissance/Observation Aircraft)的独立运用: 二战中,许多战役的胜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侦察机是否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炮兵观察机能否准确引导炮火。比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炮兵观察机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战场上,侦察和观察的任务被多种平台分担了,而且更加立体化。有人驾驶的侦察机依然存在,但更多的是无人机(UAV/UAS)承担了近距离、长时间的侦察任务,它们成本更低,伤亡风险为零,并且可以携带各种传感器。卫星侦察、电子侦察、空中预警机(AWKACS)等更是将情报获取能力提升了几个量级。因此,那种单纯依赖一架螺旋桨飞机在战场上空盘旋进行侦察和炮火引导的方式,已经显得非常原始和低效了。

铁丝网和反坦克壕的“孤芳自赏”: 二战中,为了防御装甲部队,各国都修建了大量的铁丝网、反坦克壕、雷区。这些静态防御工事在某些战役中起到了迟滞和消耗敌人的作用。但现代装甲车辆的机动性和通过性大大提高,尤其是在多国部队联合演习中,我们经常看到工程兵用重型装备(如推土机、扫雷车)快速清除或绕过这些障碍。而且,空降兵、特种部队甚至可以直接绕过这些阵地。因此,单纯依靠这些传统的、静态的防御工事,在现代战争中很难形成有效的抵挡。当然,在某些特定地形或地下作战中,这些元素依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作为大规模防御的关键手段,已经不再是首选。

总的来说,这些被淘汰的战术和武器,并非一无是处,它们是那个时代特定技术条件和战争形态下的产物,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勇气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但战争本身就像一条奔腾的长河,总是在不断向前,新的技术和思想会不断涌现,淘汰旧的,创造新的。我们怀念它们曾经的辉煌,但更要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去理解和运用那些更适应新时代的战争逻辑的战术和武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军目前没有大的变动

空军和陆军则很多,就说最突出的几个:

空军里二战期间的空战准则“高度-速度-高度”在6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出现了F-15这样的不追求速度高度(相对于当时的其他机型的性能要求)的异端,“高度-速度-高度”理论随后就迅速消失。

陆军的则是“坦克制胜论”,这个东西消失的过程比较缓慢,标志性事件也不明显。由反坦克需求引发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大发展、空地联合战术发展以及冷战最末期的制导技术,联合起来宣告了单一的坦克洪流无法赢得大规模战争。由于这个变化没有在坦克制胜论的最大拥众——苏联陆军上试验过,相信还有不少人拒绝承认这个现实。但在中东战争、海湾战争等大规模局部战争里,坦克面对综合性的打击体系,其效用确实是在明显降低的

user avatar

严格地说很多二战经验并没有第一时间被抛弃,不少二战武器都是直到60年代才被淘汰的。


先说说陆军:

1. 大口径高射炮

以苏联为例,SA-2取代了KS-30的地位,而SA-4和SA-6算是把大口径防空炮在集团军的位置也抢了。苏联还算导弹化比较晚的,美国的120mm M1和90mm M1/2/3在60年代初就全换成了MIM-3。毕竟火箭推进能带引导头,而且对初速的要求比较低,大口径高射炮的式微是必然的。

2. 栓动步枪

准确地说应该是作为基础步兵武器的栓动步枪。这个趋势在二战中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美国人一直在用加兰德,德国人在搞G43和StG44,苏联人一早就有了SVT。总的来说,因为对步枪的远程火力的需求越来越低,再加上步兵机械化,长步枪也不太适合现代战争了。不过治安战长步枪对中间威力弹步枪还是有优势的(手动滑稽)。

3. 重型坦克

重型坦克被淘汰的也比较晚(主要是T-10和M103能续),直到70年代才彻底终结。本来重型坦克是用更强的火力(更粗的管子,更远的射程)来进行突破任务(或者打对方重坦)的,在MBT只用同等级火炮后由于机动的差距已经不再实用,在T-64和M60大规模生产后就销声匿迹了。

4. APCR

被APDS取代算是正常的技术进步。


再说说空军

  1. 螺旋桨战斗机

2. 对空火箭弹

本来就挺少见的,二战后搞了一堆装在截击机上,不过空空导弹出现之后彻底死球了(被用来对地也算是死而不僵吧2333)

3. 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

由于地面部队防空火力的迅速膨胀,DB这种搏命式攻击已经不适用了。再加上火箭弹和制导炸弹的发展,俯冲轰炸机在二战后期就已经退出地面CAS的行列了。

理论上海上DB能续很久的,但是对手AD-1(那变态的载弹量一路用到了越战,还扔了个马桶)。在二战后盟国海军天下无敌的背景下,AD-1(哪怕是F4U)比起DB和TB更加实用,因为反正都是舔地用的。等到戈尔什科夫成功Make the Soviet Navy great again的时候反舰导弹已经成熟了,也就死的彻彻底底了。


最后谈谈海军

  1. 重装甲战舰

总的来说就是被动防御没有出路,有那空间装装甲还不如多塞点防空武器。当然海军由于设计-建造周期长,替换比较慢,直到58型和长滩服役,巡洋舰才开始轻装导弹化。至于战列舰......战后除了前卫让巴尔还有哪艘战列舰下水了吗?

2. 廉价的护航航母/护卫舰

像北大西洋反潜战那样拿商船改护航航母+千吨护卫舰就能遏制住潜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战后潜艇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自持、探测和隐蔽能力急速上升,在公海上没有重型反潜机基本是没有可能发现潜艇的(有也没多大几率)。反潜作战已经进化为CVBG的整体作战,猴版CVBG(护航船团)是没有出路的。而护航航母充数也不太现实,毕竟V/STOL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航母上的多用途(F-35B论外,而且貌似还有尾焰问题,直接改恐怕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