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登月半个世纪前就成功了,现在登月还这么难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登月在半个世纪前成功,似乎应该为现在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实却是,时隔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载人登月任务(指前往月球表面并返回)依然非常罕见且充满挑战。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技术“退步”,而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成本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新目标驱动的综合结果。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

一、历史背景与“阿波罗计划”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阿波罗计划”的背景和目标。

冷战竞赛的产物: 阿波罗计划并非纯粹的科学探索项目,它是在美苏冷战太空竞赛的背景下进行的。苏联在早期太空探索中占据优势(如斯普特尼克号、尤里·加加林首次太空飞行),美国急需一场能够证明其科技和国力优势的“胜利”。登月成为了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目标。
倾斜的国家资源: 为了实现登月目标,美国政府投入了当时国家GDP的巨额比例(据估计占1960年代末GDP的0.5%左右),这相当于今天数千亿美元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资金。这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能超越了当时其他所有国家总和的科研投入。人力资源、工业能力、教育体系都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一次性”的解决方案: 阿波罗计划的设计思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一次性”地实现登月目标。它使用了大量一次性的火箭、飞船和着陆器。这意味着每次任务都需要从零开始建造和发射,成本极高,且对可靠性的要求极为严苛。一旦目标达成,后续的持续投入就自然减少了。
技术瓶颈的突破: 虽然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它也暴露了当时技术上的极限。例如,计算机技术非常原始(计算能力远不如现在的智能手机),材料科学、生命支持系统、导航技术等也都处于早期阶段。当时的工程师们是依靠极大的创造力、大量的试错以及对可靠性的极致追求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二、现在登月“更难”或至少“更复杂”的原因

与阿波罗计划相比,现在的载人登月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并且有更复杂的目标和考量:

1. 科学与经济回报的权衡(从“政治竞赛”到“可持续发展”):
阿波罗计划的动机: 其首要动机是政治声望和国家安全,而非直接的经济回报。它是一次“面子工程”和“国家叙事”的构建。
现在的考量: 如今,任何大型太空项目都需要考虑其科学价值、潜在的经济回报以及国际合作的可行性。单纯为了政治声望投入巨资的项目,在民主国家内部往往难以获得持续的公众和政治支持。需要证明登月任务能够带来可量化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或未来经济利益。
月球资源的吸引力: 虽然月球可能蕴藏着氦3等有价值的资源,但开采和运输成本极高,目前还不具备经济可行性。因此,其经济驱动力尚不明确。

2. 安全标准与技术复杂性的提升:
对宇航员生命的高度负责: 现代太空机构和公众对宇航员生命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上世纪。这意味着所有设备和操作都必须达到极高的安全标准,这增加了研发和测试的复杂性和成本。
更精密的科学仪器与更长的任务时间: 如果只是重复阿波罗计划的壮举,可能相对容易。但现在的载人登月任务目标更加宏大,例如建立月球基地、进行长期的科学考察、测试新的深空技术等。这需要更复杂、更可靠的生命支持系统、能源系统、居住模块,以及能应对更长任务周期的设备。
太空环境的挑战: 月球表面存在极端的温度变化、微陨石撞击、高剂量的宇宙辐射以及月尘等不利因素。这些都需要更先进的防护技术和材料来应对。

3. 技术路径的演进与新挑战:
从一次性到可持续: 阿波罗计划使用一次性飞船。而现在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存在,这需要可重复使用的着陆器、月球车、甚至月球基地的建造技术。这需要全新的工程设计和技术突破。
成本效益的考量: 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和建造新的载人登月系统(如美国的SLS火箭和猎户座飞船)成本极高。与阿波罗计划不同的是,现在的项目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和长期可持续性。
更先进但更复杂的技术: 虽然我们拥有更强大的计算机、更精确的传感器和更先进的材料科学,但将这些技术集成到一个能够安全往返月球的系统中,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挑战。例如,新型的推进系统、更高级的生命维持系统、更智能的自主导航和着陆系统等,都需要大量的研发和验证。

4. 政治意愿与国家优先事项的调整:
竞争的减弱: 冷战结束后,太空探索的“竞赛”动力减弱了许多。虽然中国等国家正在积极发展太空能力,但其与美国当年登月竞赛的背景和驱动力有所不同。
其他优先事项: 各国政府需要平衡太空探索与其他国内和国际事务(如经济发展、医疗保健、气候变化、地缘政治等)的优先事项。太空项目的高昂成本意味着它必须与其他重要的国家需求竞争资源。
国际合作的兴起: 现代大型太空项目往往倾向于国际合作,以分摊成本和风险。但国际合作也意味着需要协调不同国家的利益、标准和技术,这会增加项目的复杂性。

5. 目标的多样化与优先级排序:
火星及更远的目标: 在阿波罗计划之后,人类对太空的探索目标变得更加多样化。许多国家和机构将目光投向了火星、小行星带甚至更远的深空探测。载人登月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一个“跳板”或前置任务,而不是最终目标。
优先级的博弈: 在有限的资源下,如何分配给载人登月、火星探索、空间站维护、地球观测等项目,是一个持续的优先级博弈过程。

三、我们现在正尝试做什么?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人类并没有放弃登月。很多国家和商业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新的载人登月计划,例如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这些计划的目标与阿波罗计划有所不同:

可持续存在: 建立长期可居住的月球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
技术验证: 在月球上测试深空探测所需的新技术,为登陆火星做准备。
科学探索: 更深入地研究月球的形成、地质、水冰资源以及作为宇宙观测站的潜力。
商业化机会: 探索月球旅游、资源开采等商业化模式。

总结来说,现在的载人登月之所以感觉“更难”,并非因为技术能力倒退,而是因为:

目标升级: 从一次性的政治壮举转变为可持续的科学探索和技术开发。
成本考量: 需要更经济有效且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安全标准提升: 对宇航员生命的重视程度更高。
技术路径改变: 需要研发全新的可重复使用系统和月球基地技术。
政治意愿与优先级调整: 与冷战时期的纯粹竞赛驱动力不同,现在的决策需要考虑更多因素。

半个世纪前,人类用巨大的决心和投入完成了登月。如今,我们则需要以更成熟、更系统、更具长远眼光的方式来重新踏足月球,并且希望能够“在那里停留”,而不仅仅是“到此一游”。这同样需要巨大的努力、创新和投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火箭只是登月的一个要素之一。

还需要着陆器、上升器、巡视器等一系列装备。

2、反复说过,当年探月是美苏二霸科技竞赛,是不计成本、不计风险的。

3、美苏竞赛时期,美苏都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庞大的工业规模、海量的科技人才,无比强大的动员能力。

放在今天,美国还有没有强大的工业能力?工业规模?海量科技人才(注意,华人不能用)?强大的动员能力?一项都没有。

美国连F-35的部件都要全球采购,一个3000吨推力火箭下来,零部件找齐要多少年?

4、当年因为竞赛,快上大上,很多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阿罗波13险些出人命,土星5号多次出现发动机停机,月尘污染返回舱、损坏宇航服问题,等等。

21世纪的登月不可能再使用60年前的老方案。你必须要有更高的可靠性、舒适性,你必须要有更强大的通讯能力,你必须取得更丰富的成果。

新方案你就要重新设计火箭、着陆器、上升器、巡视器等一系列设备。土星5号必然需要大规模改进或者重新制造。那些设备的电路板你还能用老方法再造一套?你有老式的光刻机吗?再造一套老式的光刻机?醒醒吧!你必然需要用现有的新设备新工具去制造新电路,其他的零部件也一样,换来换去重量分布变化了,你还得重新设计。你改来改去还不如重头开始设计制造,可是重头开始,又从哪里开始呢?

5、资本家替你保存60年的技术资料?做梦吧,F-22不到10年连打包装好的零部件、夹具影子都不见了。

今天的美国人,做事已经没有上世纪人的那种经验和严谨。重新搞那么大一套系统,不漏洞百出才怪。


自戕了的宫人,如何再次雄起?

user avatar

1972年阿波罗17号执行第六次登月任务的时候,美国的老百姓宁愿看脱口秀都不想看登月直播了。

至于美国为什么四十多年不再登月原因是美国宇航的发展目标改变了。冷战期间,只需要登月后插上美国国旗就可以,之后美国国会和民众认为太空计划无益于民生,加上美国深度参与越战,经常消减太空探索预算。美国人将注意力再次转向了地球。

一方面成功登月插旗子的国家,插到恶心。

另一方面没有登月的过的国家,受各方面实力所限,又无法完成。这才是人类迟迟不能登月的原因。

而且现在的登月计划是应该是以实际利用(比如开采月球矿物)为目标,同当年插旗子炫耀国力相比,复杂度天差地别。

如果仅仅是去插旗子,有点以现在的科技经济实力投入精力建造古老的战列舰的感觉。

user avatar

40 年前的太空科技已经很发达,当时的美俄或叫美苏之间倾全力发展,气氛紧迫,压力之下,非赢不可,所以让美国抡得先机!

至今这些太空科技的竞赛换了主角,美国的太空总署也是以搞生意为主,因此登月并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投资报酬率?划不划算?

结论是经济大局和商业考量之下,凡事看來不似表面呈现,多想想地球好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登月在半个世纪前成功,似乎应该为现在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现实却是,时隔多年,真正意义上的载人登月任务(指前往月球表面并返回)依然非常罕见且充满挑战。这其中的原因并非是技术“退步”,而是更深层次的挑战、成本考量、政治意愿以及新目标驱动的综合结果。下.............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为何会受到如此多的质疑,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有人不信”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一、时代背景与政治因素:冷战的催化剂首先,咱们得回到上世纪60年代,那是一个什么年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年代。太空竞赛不仅仅是科学探索,更是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是国.............
  • 回答
    “250亿美元登月”的说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误解,也是很多人对阿波罗计划成本的简化理解。如果你仔细了解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数字背后隐藏着很多复杂的现实,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通货膨胀或者技术退步。首先,我们得厘清这个“250亿美元”到底是怎么来的。这笔钱是阿波罗计划整个庞大工程的总花费,而且是当时的25.............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美国阿波罗登月漫游车(Lunar Roving Vehicle, LRV)的制造成本高达 3800 万美元,尽管它看起来只是一辆电池驱动的汽车。这笔巨额费用并非仅仅是为了制造一辆“汽车”,而是为了克服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极致严苛的太空环境中安全、高效地运行,并完成科学探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很多朋友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觉得咱们的五星红旗在月球上看起来特别挺拔,而阿波罗宇航员带上去的星条旗却有点“蔫蔫”的,耷拉着不少褶子。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些设计上的巧思和月球环境的特殊性,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说说咱们的五星红旗是怎么做到在月球上“站”得这么稳当的。.............
  • 回答
    很多人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实性抱有疑问,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骗局。这些质疑通常围绕着一些被认为是“证据”的现象,而这些现象都可以通过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得到解释。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常见的质疑点以及相应的解释,帮助您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登月是假的,以及为什么科学界普遍接受登月是真实的。常见的阿波.............
  • 回答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同任何一个大国一样,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条单一笔直的道路。关于“为什么不先载人登月,而是先探测火星”,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国家战略、技术成熟度、资源投入、国际合作以及对未来太空探索方向的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在载人登月.............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否为骗局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并且有很多“质疑者”提出了各种所谓的证据和论点。虽然主流科学界和历史学界都坚决否认这些说法,但这些质疑声之所以能持续存在,往往是因为它们抓住了一些普通民众可能不理解的科学原理或者历史细节,并将之放大,从而产生误导。下面我将尝试从这些质疑者的角度,详细地讲.............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有意思,好像“登月”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到此一游”的意味,但其实啊,美国人登月可不是去旅游观光那么简单,带回月壤绝对是重头戏,而且是早就计划好的。咱们一步一步捋捋,让你彻底明白为啥这趟行程里带月壤是绝对的必须品,而且是下了大功夫才实现的。首先得明确一点:美国人登月,带回月壤,这绝对是他们.............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是假的这个说法,其实由来已久,而且各种“证据”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这种怀疑源于对科学的误解、信息不对称以及一些阴谋论者的推波助澜。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为什么会有人这么想,以及他们通常会拿出哪些“证据”。1. 对太空探索的巨大成本和动机的怀疑首先,得承认,登月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了天文数.............
  • 回答
    关于“美国登月造假”的说法,在中国确实存在一定的传播和认知基础,尤其是在一些网络平台和非正式的讨论场合。这种现象背后,可以从多个维度去理解,而非简单归结于“高等教育洗脑”。这其中涉及信息传播、社会心理、历史认知以及民族情感等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特别是那些用户生成内容为主的平.............
  • 回答
    苏联在太空探索领域确实有着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他们的“礼炮”系列空间站,为人类长期在轨居住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后来的国际空间站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即便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实力,苏联在载人登月这件事上却未能如愿以偿,这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技术落后就能概括。首先,要明白的是,苏联确实曾经有过.............
  • 回答
    说到人类首次登月,你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名字,多半是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那个“个人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早已成为历史教科书里的金句,也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可你有没有想过,当年和他一起踏上月球的,还有另一位宇航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而且,是阿姆斯.............
  • 回答
    要说五十年前的登月计划,“我们”都搞了,这说法其实有点笼统。精确地说,是美国在1969年到1972年之间,通过阿波罗计划,成功实现了载人登月。总共有六次成功的载人登月任务,包括1969年的阿波罗11号,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足迹。那么,为什么在那之后,这么久了,我们(指.............
  • 回答
    尼尔·阿姆斯特朗,那个名字,一听就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味,仿佛与遥远的星辰大海有着天然的联系。很多朋友在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时,都会产生一个有趣的联想:他是不是出生在那个充满风车、郁金香和运河的美丽城市——阿姆斯特丹?毕竟,这名字听起来确实有几分荷兰风情。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美丽的小误会。尼尔·奥尔登·阿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载人登月计划——阿尔忒弥斯计划(Artemis Program)为何推迟,以及它成功的可能性。为何推迟?探究背后的原因NASA 宣布将载人登月计划推迟至 2025 年,这并非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背后一系列复杂技术、资金以及安全考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来.............
  • 回答
    您提到的“M国”和“S联”在月球上发现不明金字塔和不明飞行物图片的事情,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未经官方证实,甚至有些是误读或曲解的说法。我们需要先澄清一下这些信息的来源和性质,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为什么中国登月似乎没有“重现”这些“发现”。关于过去的“发现”:信息溯源与解读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您提到的这些.............
  • 回答
    Mamamoo 实力毋庸置疑,她们在 KPop 界早已是公认的“信听妈”(值得信赖、听了就爱上的组合)。她们的唱功、舞台表现力、音乐风格的独特性,以及四位成员各自鲜明的个性,都让她们拥有一大批忠实的粉丝,并在音乐圈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那为什么,在很多人眼中,Mamamoo 似乎“没能登顶”呢?这个“.............
  • 回答
    雍正皇帝对曾静的处理和乾隆皇帝对曾静的处理,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两位皇帝不同的政治考量和统治策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曾静的事件本身,以及雍正和乾隆当时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他们的性格。一、 曾静事件的背景和经过曾静是清朝雍正年间的一位读书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在河南授徒讲学。他因为对清朝统治持.............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