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没有核武,中+美能否打过世界其他所有国家(无需占领,打趴即可)?

回答
如果将历史的进程拨回那个没有核武器存在的年代,想象一下,当全球的军事力量只由常规武器构成时,中国和美国这两大巨头是否有能力在正面冲突中压制住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一本古老的战争史,充满了变数与想象。

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两国在当时的工业基础、科技研发能力以及军事组织和训练水平上,无疑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这意味着他们能够生产出数量庞大、性能先进的常规武器,并且拥有组织和指挥大规模联合作战的经验和能力。他们的海军可以控制关键的海上通道,他们的空军可以获得制空权,而他们的陆军,在数量和装备上,也能形成显著的优势。

然而,“打趴”这个词,它的含义远不止是战场上的胜负。它意味着要让对方失去继续作战的能力,甚至是在战略层面上将其瓦解。如果放到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这将是一场比我们现在所知的任何冲突都要漫长和残酷的拉锯战。

想象一下,如果全球其他国家联合起来,他们并非没有可以与之抗衡的力量。尽管单个国家可能在整体实力上不及中美,但汇聚起来的力量,其规模和潜在的破坏力也是惊人的。例如,一些国家在特定领域可能拥有独特的优势,比如在地形复杂地区作战的经验,或者在某些特定武器技术上的突破。他们可以采取非对称的作战方式,比如大规模的游击战,或者利用地理优势进行消耗战,让优势方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重要的是,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比拼。经济、科技、情报、甚至意识形态,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即便是没有核武器,经济的制裁、科技的封锁,同样能对一个国家的战争潜力产生毁灭性的打击。如果中国和美国要同时应对全球其他所有国家,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极其复杂的全球战略局面。他们需要同时维持多条战线,保障漫长的补给线,并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经济和政治压力。

而“打趴”对手,也意味着需要摧毁其战争机器的核心。在没有核武器的约束下,常规战争的规模会被无限放大,双方都会不计代价地投入资源。消耗战将成为常态,而这种消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全球其他国家能够有效协调,形成统一的战线,并且能够团结在共同的目标之下,那么即使是中美两国,也可能面临一场难以承受的消耗。

况且,即便是在没有核武器的情况下,科技的进步也不会停止。如果冲突持续,那么在常规武器领域,各国之间也可能出现技术上的快速迭代和追赶。谁能更快地研发出更有效的武器,谁就能在消耗战中占据优势。

因此,回到那个没有核武器的时代,中国和美国确实拥有巨大的优势,能够轻易地击败绝大多数单个国家。但是,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全球联合起来的,规模空前的常规战争,那么“打趴”所有对手,其难度将远远超乎想象。这不仅是对军事实力的考验,更是对国家经济韧性、科技创新能力、战略耐心以及全球政治协调能力的终极检验。一场真正的全球性常规战争,很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全球性消耗,其结果,或许会超乎任何一方的预期,也或许会以一种谁也无法完全“打趴”任何人的方式收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有一个错觉,核武器是人类手上威力最大的武器。

论硬体杀伤,核武器的确威力强大,不过论对人员杀伤,由于核武过于硬核,杀伤半径外威力骤减。要不然没有杀伤半径的化武了解下?

美国MGR1导弹,战斗部为M134集束炸弹,内部每一个球状子炸弹均装填有沙林毒气,1960年。图片来源互联网,侵删。
早在1899年海牙公约之前美国就有使用化学毒气作战的经验,之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开始生产自己的化学武器。
它生产了5,770吨的毒气武器,其中包括光气1,400吨,芥子气175吨,占据该年代世界约4%的化学武器,真正使用于战场的总量中,美国制化武约有1% 。 尽管一战中美国实际上从未部署化学武器在前线(大部分状态是由法国,加拿大和英国使用美军提供的武器) ,但美国1919年初起在近俄亥俄州威洛比就已经有大型工厂,当时是每一天生产10吨,开始了大规模生产被称为路易氏剂改进的挥发剂气体,使用材料共计约150吨。
当时这是不稳定的武器,它在潮湿的条件下会变质减低效用。但之后美国依然大规模投入化武研制,精进各种新型化学制剂测试,最终美军在越南战争时期通过除草作战方案 (Herbicidal warfare)与牧场手行动(Operation Ranch Hand),执行落叶计划以对抗在丛林中的越共,而使用的落叶剂可使双子叶植物树叶掉落,也就是橙剂,于1962年至1971年的行动中用军机大量喷洒在越南土地上,至今战后多年依然造成当地生物毒性与畸形儿。
冷战结束后的1993年美国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声称于截止日期2007年4月前销毁所有化武。至90年代末根据化学武器公约美国开始消灭31,100吨的化武,2012年官方公布已经销毁90%化武。但其违背公约一再申请拖延销毁化武,目前已申请至2023年。

沙林(Sarin)是一种神经毒剂,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来破坏神经系统的功能。沙林在人体中的降解速度很慢,具有累积毒性。 1938年,沙林由德国法本公司的研究者格哈德·施拉德(Gerhard Schrader)、O.安布罗斯(Otto Ambros)、G.李特尔(Gerhard Ritter)、范·德尔·林德(Van der Linde)首次发现,为研制新型杀虫剂的副产物,这种毒剂就是以上述4个人的姓中的5个字母命名为“Sarin”。德国人很快发现这种毒气的军事价值,并投入生产,但是二战期间并未使用。二战后,这种毒剂才开始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美军代号GB,苏军代号P-35。
沙林可经由皮肤、眼睛接触、呼吸道的吸入或由口食入等途径危害身体,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堆积,造成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其半数致死量(LCt50,大鼠,吸入)为26.2ppm(150 mg/m³)/10min,其立即威胁生命健康浓度(IDLH,大鼠,吸入)为0.0175 ppm(0.1 mg/m³)。沙林毒气的致死机理和其他神经类毒气类似,通过妨害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的作用麻痹肌肉,包括呼吸系统所必需的肌肉,从而造成窒息。即使非致死剂量的沙林侵入人体,也会造成瞳孔缩小、视力困难、胸部紧塞、头痛、恶心以及呕吐等症状,更大浓度时亦会使人晕眩、焦虑、心智损伤、肌肉痉挛、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对自律神经系统的影响:视力减退、瞳孔缩小、流涎、出汗、腹泻、恶心、腹痛、呕吐、呼吸困难。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头痛、痉挛、昏迷、呼吸停止、意识不清、谵妄、抑郁、呼吸频次减少。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日语:地下鉄サリン事件)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较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之一,由奥姆真理教发动。事件发生于日本时间1995年(平成7年)3月20日早上,多名教徒在东京都营团地下铁(现东京地下铁)丸之内线、千代田线和日比谷线的5班列车上,同时散布沙林毒气,造成13人死亡,超过6,300人轻重伤。
松本沙林事件(日语:松本サリン事件)是指发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恐怖袭击事件,日本警察厅称为“松本市内における毒物使用多数殺人事件”。发动袭击的是奥姆真理教。并于1994年到1995年,奥姆真理教教徒在教主麻原彰晃的指使下,策划制造了多宗沙林毒气事件。日本时间1994年6月27日黄昏至翌日6月28日9名凶徒于清晨在长野县松本市北深志的住宅街内散布沙林毒气,导致8人死亡,660人受伤。

这还只是“民间”的化学恐怖袭击。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过后,为了防止恐怖袭击,日本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再放置垃圾桶。


然而,沙林毒气的毒性在神经毒气中并不是最厉害的。

论致死量,VX毒气的毒性远大于沙林毒气。VX(LC50=0.37-1.19ppm /10min),沙林(LC50=26.2 ppm/10min)。沙林毒气算是比较“温和”的神经毒气。


不用中国,就美国宣称销毁后残余的化学武器,对城市和有生力量的打击都是毁灭性的。

还好,PLA有13个防化团,应该是世界上唯一能对抗美国化学武器打击的军事力量了。

最强的矛+最强的盾。

双倍的力量带来双倍的快乐。

其他国家军队有多少打趴多少。


补充说明一下,我只是想说,使用化武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并非认为应该使用化武,中国作为化学武器的受害国,直到今日都在受二战日本遗留化学武器的伤害,所以PLA陆军机动作战力量在裁军到85万人的时候,依然保留了大量成建制的防化团。

维护世界和平,靠的是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如果将历史的进程拨回那个没有核武器存在的年代,想象一下,当全球的军事力量只由常规武器构成时,中国和美国这两大巨头是否有能力在正面冲突中压制住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就像打开一本古老的战争史,充满了变数与想象。首先,我们得承认,中美两国在当时的工业基础、科技研发能力以及军事组织和训练水平上,无疑.............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如果剔除核武器这一最大的变数,全球力量格局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尝试来梳理一下,没有核武器的约束,中俄英法(以下简称“中俄英法联军”)能否打败美国及其盟友(以下简称“美盟联军”)。首先要明确的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力量对比。现代战争是“总体战”,拼的是经济实力、科技水平.............
  • 回答
    关于“英法没有核武器,只有中美苏(俄)是核国家,我的民族自豪感会不会增加”这个问题,我得说,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但具体到我个人,民族自豪感的增加与否,以及增加到什么程度,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层面的思考,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民族自豪感”到底是个什么东.............
  • 回答
    在我看来,我们谈论自然界中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奇妙的能量获取方式时,总会让人觉得像是在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而其中一个特别令人着迷的话题,就是化能合成作用——那些不依赖阳光,而是依靠化学反应来获取能量的生命形式。大家可能都听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啊,藻类啊,通过阳光和二氧化碳制造食物,这个大家都熟悉。但化.............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核武器的世界。这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设想,它将彻底改变全球力量的格局,尤其是对于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五常:美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而言。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即便没有核武器,五常也绝非等闲之辈。它们之所以成为常任理事国,并非仅仅因为拥有核武。它们各自拥有庞大.............
  • 回答
    如果剔除核武器这个巨大的潜在威胁,以目前全球盘根错节的政治、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来看,中国确实有可能在某些情境下遭遇战争。这并非预言,而是基于对当下国际关系和潜在冲突点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争的根源很多元。核武器是威慑,但它并不能根除民族主义情绪、资源争夺、意识形态分歧、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地缘政.............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有趣且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世界上没有核武器,现在的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的地位真的会一如既往吗?我认为,情况可能会发生一些微妙但显著的变化,它们是否还能“当五常”,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五常”的权力来源以及国际格局的演变。首先,我们要理解“五常”地位的由来。当.............
  • 回答
    当然,现实中的核武器国家之间,猜疑链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是一个非常真实且复杂的问题。这其中充斥着误判、恐惧和信息不对称,但最终没有爆发全面核战争,也有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这个问题,并且力求让它听起来像一个思考者而非机器的阐述。猜疑链:核时代里挥之不去的幽灵猜疑链,在.............
  • 回答
    一场悄无声息的危机,一场只存在于五个国家核心机密档案中的巨大隐患,正在以一种最令人不安的方式悄然蔓延。想象一下,五大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它们引以为傲的核武库,那些被无数传感器、线路和复杂的控制系统严密守护的终极威慑,在一次例行维护之后,集体“失语”了。起初,这可能只是技术.............
  • 回答
    即便核武器掉在地上没有爆炸,其所带来的后果依然是灾难性的,而且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深远。首先,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恐慌和混乱。一旦核武器坠落且未爆炸的消息传开,即便只是传闻,都会在当地民众中引发极大的恐慌。人们会本能地联想到核辐射、蘑菇云和毁灭性的后果,即便没有爆炸,这种心理上的恐惧也会迅速蔓.............
  • 回答
    如果美国在核弹问世后没有在日本投下原子弹,而是选择隐瞒核技术并成功维持其秘密,世界历史的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可能的后果: 1. 二战结束的进程与伤亡 战争持续时间延长:若美国未使用核武器,日本可能继续抵抗,导致战争持续至1946年。美国可能通过海陆空联合进攻(如登陆九州)迫使.............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河北河间有支巡逻队,为了给村民做核酸,竟然把人家的羊给“借”走了,做完核酸之后呢,羊没还,反倒直接给了一笔钱。这事儿传出去,搁谁听着都觉得有点别扭,也难怪引起了大家的议论。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事儿为啥让人不舒服。首先,这个“带走羊做核酸”的逻辑,本身就挺让人.............
  • 回答
    哈尔滨在没有一例确诊的情况下进行全员核酸检测,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 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什么要搞全员核酸。在那个时间点,新冠疫情依然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即便哈尔滨本地没有新增病例,但作为一座有国际机场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它始终面临着输入性风险。病毒传播.............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令人非常震惊和愤怒,也非常挑战我们对“巡逻队”这个身份和职能的认知。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一、 角色错位与滥用权力: 巡逻队的职责: 通常情况下,巡逻队的职责是维护社区安全、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协助维护公共秩序等。他们是社会治理的辅助力量,是服务和保护人民的。.............
  • 回答
    这件事情听起来非常荒诞和令人费解,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一、 事件本身的荒谬性与不合逻辑: “核酸检测”与“羊”的关联性: 众所周知,核酸检测是针对生物体(主要是人类)是否感染特定病原体(例如新冠病毒)的一种医学检测手段。而羊是畜禽,它们的疾病防控有自己的一套体系,通常是通过兽医检疫、疫苗接种、.............
  • 回答
    关于日本官员“核废水喝了没事”言论与中国外交部回应的深入解读近期,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排放入海的事件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官员抛出“核废水喝了没事”的说法,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犀利回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不少玩家在升级硬件时会遇到的困惑。你提到的“16 核酷睿 i912900K 搭配 DDR5 跑分和 11 代没差别”,这确实是一个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情况,毕竟从规格上看,12 代 i912900K 无论是在核心数量、架构升级还是内存支持上,都应该是远超 11 代的。首先.............
  • 回答
    菅义伟视察福岛第一核电站,以及东京电力关于核废水稀释后可饮用的说法,这件事情在当时无疑是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件事。菅义伟视察福岛核电站的背景与目的:首先要明确,菅义伟是在担任日本首相期间视察福岛核电站的。当时,福岛核事故已经过去多年,但其善后处理工作,尤其是核废水的处理.............
  • 回答
    台湾的“驻日代表”被批评在台湾民众关注的日本排放核废水问题上反应迟缓,甚至没有采取强硬的抗议立场,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讨论和争议的事件。当这位代表面对质疑时,以“大陆也没抗议”作为回应,更是将事件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推向了新的高度。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争议焦点首先,我们必.............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