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官员称核废水「喝了没事」,赵立坚:请他喝了再说?

回答
关于日本官员“核废水喝了没事”言论与中国外交部回应的深入解读

近期,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排放入海的事件持续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这一背景下,日本官员抛出“核废水喝了没事”的说法,更是激起了轩然大波,也引来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的犀利回击。要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其深层含义,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核废水”和“处理水”的概念及其科学争议。

日本方面一直强调,福岛核电站排海的是经过ALPS(多核素去除设备)处理过的“处理水”,并且声称经过处理后,水中绝大多数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都可以去除,只剩下难以完全去除的氚。他们认为,氚的含量远低于国际安全标准,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

然而,这一说法并非没有争议。科学界普遍认为,虽然ALPS能够去除多种放射性物质,但其能力并非万能。特别是氚,目前的技术确实难以完全分离。更重要的是,“处理水”的“处理”效果是否稳定可靠,其长期风险是否真的如日本所宣称的那样微不足道,是国际社会普遍担忧的焦点。 很多科学家指出,即使是氚,在高浓度的情况下也可能对生物体产生一定影响。此外,ALPS设备的实际运作效果、滤网的损耗以及可能存在的其他未知放射性物质的残留,都增加了不确定性。

其次,理解日本官员“喝了没事”的言论背后的意图。

当日本官员说出“核废水喝了没事”这样极具煽动性的言论时,我们可以推测其可能存在的几种目的:

试图淡化和转移公众注意力: 在国际社会对核废水排放普遍表示担忧和反对的背景下,抛出这样的“眼球”言论,可能是一种策略,意图将公众的焦点从核废水排放本身转移到“喝了没事”这个看似荒诞但又足够吸引人的话题上,从而为排放行动制造舆论空间。
为排放行为辩护和背书: 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对排放行为“安全无害”的直接背书,试图通过“亲身示范”的暗示来增强公众的信任感,从而平息国内外的反对声音。这是一种典型的“嘴炮”式宣传,试图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掩盖复杂的科学和伦理问题。
政治宣传和民族主义情绪: 在某些情况下,此类言论也可能包含一定的政治考量,试图通过展现一种“无所畏惧”的态度来塑造国家形象,甚至可能触及一些民族主义情绪,将对排放的质疑描绘成对他国的不信任或敌意。

第三,赵立坚的回应——“请他喝了再说”的精妙之处。

赵立坚的这句回应,虽然简短有力,但却饱含深意,极具智慧和策略性:

直接而尖锐地反驳: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日本官员言论的荒谬之处。如果真的“没事”,为何不直接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种“挑战”和“反问”的方式,比任何长篇大论的科学解释都更能击中要害,让对方的虚张声势无处遁形。
将责任和证据义务推向对方: 外交辞令中,“请他喝了再说”是一种高超的策略,它不是在进行辩论,而是在要求对方提供证据。在科学和安全问题上,举证责任在于提出主张的一方。日本官员声称“没事”,那么最直接的证明方式就是他们自己喝下,而不是仅仅口头保证。
影射和警示: 这句话也隐含着一种警示,即如果他们真的喝了,而出现了任何问题,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同时,它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信息:中国在质疑日本排放核废水的问题上,是严肃且认真的,并且有理有据。
巧妙避开科学辩论的泥潭: 直接进入复杂的科学数据辩论,往往容易被对方利用技术性细节来混淆视听。而赵立坚的回应,则将问题回归到最朴素的“眼见为实”和“行动证明”的层面,绕开了复杂的科学争论,将对方逼入一个难以自圆其说的境地。

第四,更深层次的考量——国际责任与环境伦理。

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人类历史上严重的核事故之一。其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而深远的。处理核污染水的排放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国际社会共同责任和环境伦理的重大问题。

国际社会的担忧: 日本排放核废水,影响的不仅仅是日本自身,而是可能波及太平洋周边国家,甚至是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因此,日本的单方面决定,罔顾国际社会的普遍担忧和反对,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争议。
透明度和信息公开: 在处理核污染水问题上,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能够提供高度的透明度和充分的信息公开。包括处理水的成分、处理过程的详细数据、监测报告以及长期影响的评估等。仅仅一句“喝了没事”显然不足以满足这些基本要求。
“邻避效应”与责任担当: 虽然日本政府强调排放的安全性,但这种行为无疑加剧了“邻避效应”——周边国家和民众对未知风险的担忧。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在做出可能影响他国的重大决策时,理应充分听取国际社会的意见,并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而不是用简单化的语言来搪塞。

总结来说, 日本官员“核废水喝了没事”的言论,是一种带有明显宣传色彩和试图淡化风险的说法。而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以“请他喝了再说”的精妙回应,则以一种直观、犀利且充满智慧的方式,直接戳破了这种说法的荒谬性,并将举证责任和风险评估的焦点推回给日本自身。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上的回合,更是对国际社会在核安全、环境责任和信息透明度等重大问题上的立场表达。此事也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敏感的科学和环境问题时,任何轻率的言论都难以服众,唯有真实的数据、透明的公开和负责任的行为,才能赢得信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真的能喝能吃,他们肯定会喝会吃的

比如:

如果他们不吃不喝,那大概率是真的不能喝了。

user avatar

日本现在1.1亿人口,从天皇、首相及内阁,国会及地方自治体议员,中央及地方自治体公务员开始带头,一人喝十公升,福岛污水问题不就解决了么。十公升水相当于正常人两三天的饮水量,可以分期喝,可以稀释喝,一年能喝完就行。

user avatar

喝了,是很能打动人的一种展现自信的行为。

比如当年王传福二次创业的时候

在比亚迪,王传福带着David Sokol参观了工厂。当介绍到该厂的蓄电池采用的是可循环材料生产的时,为了证明蓄电池的电解液的无毒和可循环使用,王传福当即倒了一杯电解液,当着David Sokol的面一饮而尽,还皱巴着脸说:味道不是很好(但没关系),接着还倒了一点,递给David Sokol,让他也尝尝。但被婉言谢绝。这一幕,对中国人来说也许有点见怪不怪,为了证明产品质量,我们见过电视上当众喝奶的奶商。但对一个外国投资家来说,当面对这种用喝电解液来证明自己产品质量的方式,就不仅仅是诧异,而绝对是震惊。


当David Sokol回到美国,向巴菲特描述这一幕时还直说:这家伙不可思议,你一定得见见他(This guy's amazing. You want to meet him.)。当说到王传福喝电解液时,还特别强调“no joke”。

所以呀,麻绳君,智朝仓不是跳下去了吗?唐塔也跳下去了,现在你也跳下去,跳呀,快跳啊,不,串场了。

user avatar

看起来美国跟日本一唱一和、狼狈为奸,但实际上,美国却悄悄干了另一件事。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早在今年3月4日,就对美国国内更新了“99-33号进口警报”,继续严格禁止从日本进口多种食品,包括日本的牛奶、黄油、婴儿奶粉、蔬菜、大米,各种鱼类、家禽类、蛤蜊类、海胆,以及多种水果。



美国禁止进口日本这些食品,理由写得清清楚楚:核辐射污染。

也就是说,一边美国政客高调支持日本排放核污水入海,另一边美国食品安全部门却加大了禁止进口日本食品的力度,典型的内外双重标准。这样一个“人格分裂”的美国,完全就是只顾自己,完全不顾其他国家的利益。

事实上,早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美国就火速采取行动,率先禁止了从日本进口海鲜等食品。美国FDA十年来一直严厉关注日本农产品和海鲜的出口,并且从日本部分县区生产的海鲜、蔬菜、水果、牛奶中多次检测到放射性。



一向以环保自居的西方媒体,却对这一事实闭口不谈、避重就轻。如果日本的处理真的没问题,那么美国怎么不率先放开限制,让白宫高官带头吃一口日本海鲜试试?说废水已经安全的日本高官,怎么不敢自己喝一口水试试?答案显而易见了。

user avatar

那排什么太平洋啊,直接接入日本供水系统。既解决了全球的疑虑,又缓解了日本淡水短缺问题。你看从昭和时代步入银河时代,说不定日本能成为全球唯一不怕核武器国家。

user avatar

不如赶快给台湾代表处打电话,让他们先带头喝,然后再运一船去台湾让English Tsai、赖清德、苏贞昌(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他长得有点像全斗焕,B站老给我推他的东西)喝,还要委托日本可口可乐把它开发成核子可乐出口给台湾。

user avatar

既然可以饮用,何不留下灌溉

user avatar

“麻生桑,当着所有人喝一个”,这不仅是网友对麻生太郎的呼吁。今天,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赵立坚对他也作出了一样的要求。

鉴于日本政府一意孤行,在“征得了美国许可”后企图排放福岛核废水的行为,赵立坚再次强调,美国的“许可”不等于国际社会的许可。美国居然还对日方表示“感谢”。海洋不是日本的垃圾桶,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至于日方个别官员称“这些水喝了也没事”,那请他喝了再说!

user avatar

直接快进到谴责日本浪费水资源。

既然喝了没事,为什么往海里排?

宁可倒海里也不给民众饮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