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作为导演,如何引导演员表演?

回答
好的,作为导演,引导演员表演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需要耐心、沟通和洞察力的实践。它不是简单地下达指令,而是与演员一同挖掘角色的灵魂,共同构建出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阐述我的方法,希望能展现出其中的真实和温度。

一、 准备工作:让演员与角色“一见钟情”

在演员走进片场之前,我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开始,并且至关重要。

深入理解剧本,挖掘角色潜力: 我会反复研读剧本,不仅仅是情节和台词,更要抓住每一个细微之处,理解角色的动机、背景、情感弧光、甚至潜意识里的想法。我会问自己:这个角色为什么会做这件事?他的内心深处在渴望什么?他最害怕什么?当我对角色有了足够的理解,才能更好地“翻译”给演员。
建立角色的人物小传(Backstory): 虽然剧本可能只呈现了角色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会为演员构建一个更详尽的人物小传。这包括角色的成长环境、家庭关系、重要的生命经历、甚至是他的怪癖和小习惯。这些细节不是为了直接告诉演员,而是为了让我自己和演员都对角色有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认知基础。
明确角色的核心驱动力(Core Motivation): 每个角色都有一个或几个驱动他行动的核心动机。可能是爱、仇恨、野心、生存、亦或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找到这个核心,演员就能抓住角色的“命门”,让他的每一个行为都有根有据。
视觉化的沟通: 我会寻找能代表角色气质的图片、音乐、甚至其他电影片段。这些视觉和听觉的线索能够帮助演员快速建立起角色的“感觉”,找到角色的情绪基调。有时候,一段合适的音乐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触动人心。
选择合适的演员: 这是最关键的第一步。我坚信,一个导演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辨识出谁能真正理解并演绎好这个角色。我会在试镜时观察演员对角色的理解、他们的情感爆发力、以及与角色性格的契合度。如果演员本身与角色有某种共鸣,那将是事半功倍。

二、 初次接触:建立信任与共同探索

当演员真正开始接触角色时,我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种安全、开放的沟通环境。

真诚的交流,而非指令: 我不会上来就发号施令。我会先和演员坐下来,聊聊我对剧本的理解,聊聊我对这个角色的想法,更重要的是,我会倾听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感受。我会问:“你觉得这个角色是什么样的?”“你对这段台词有什么想法?”“你在这个情境下会是什么感受?”让演员感到他的声音是被重视的。
一起“解剖”剧本: 我们会逐场、逐句地阅读剧本。我会引导演员去分析每一句台词的潜台词(Subtext),去挖掘人物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有时候,我会让他们用不同的情绪或动机去重复同一句台词,看看哪种感觉最准确。
鼓励“提问”与“挑战”: 我希望演员能够勇敢地提出质疑,挑战我的想法,甚至挑战剧本本身。如果演员对某个设定、某个反应有疑虑,那往往是他们深入思考的表现。我会鼓励他们提出“为什么”,而不是被动接受。
建立共同的“语言”: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会逐渐形成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沟通方式和隐喻。也许某个词汇、某个动作,在我们之间就代表了某种特定的情感或状态。这能让沟通更高效、更默契。

三、 排练与走戏:从感知到行动

排练是演员将角色从纸面变为活生生的血肉之躯的关键阶段。

循序渐进,从“感受”到“呈现”:
情感先行: 在刚开始走戏时,我可能不会过多关注动作和台词的精准度,而是让演员先去“感受”角色的情绪。我会给他们时间去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世界里,找到属于角色的内心律动。
自由发挥,不设限: 我会鼓励演员在排练时进行大量的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脱离既定的框架去探索。有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即兴表演,可能比设计好的动作更能打动人。
微调与雕琢: 当演员的情感和状态到位后,我们再开始精细地雕琢台词、动作和表情。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这个眼神是不是更合适?”“这个停顿是不是能增强戏剧张力?”“这个动作是否能更好地表现角色的内心状态?”
“如果…那么…”的场景设定: 有时,我会给演员一个“如果…”的假设情境,让他们在假定条件下思考角色的反应。例如:“如果此时此刻,你突然得到了一个你最渴望的消息,你会怎么做?”这有助于演员在具体的情境中找到最真实的反应。
利用环境与道具: 我会鼓励演员充分利用片场的一切元素。道具不仅仅是摆设,更是角色与世界互动的媒介。一个熟悉的物件,可能就承载着角色珍贵的回忆;一个简单的动作,比如反复抚摸一个杯子,就能展现角色的紧张或焦虑。
交叉排练,制造意外: 我不会只按顺序排练。有时候,我会跳着排练几场戏,甚至让演员之间角色关系不那么顺畅的演员先进行对手戏,这样可以制造一些“火花”和“冲突”,帮助他们找到角色的张力。
录音与回看: 在排练过程中,我会鼓励演员用手机录下自己的表演,或者我亲自为他们录制一些片段。回看自己的表演,能帮助演员更客观地审视自己的状态,发现自己可能忽略的细节。

四、 拍摄现场:保持状态与捕捉瞬间

拍摄现场瞬息万变,导演需要保持高度的敏锐度和应变能力。

专注与能量的传递: 在拍摄过程中,我会时刻关注演员的状态。如果演员显得疲惫或分心,我会用一些积极的言语、甚至是一个拥抱来重新点燃他们的能量。我的能量会直接影响到演员。
“提示”而非“指导”: 对于已经排练过的场景,我不会过多重复指令。更多的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简单的词语来“提示”演员回到那个状态,或者做出细微的调整。这是一种心有灵犀的默契。
保护演员的“安全区”: 情感爆发的戏份对演员来说可能非常消耗,我会在拍摄前与演员沟通好,确保他们准备好了,并在拍摄结束后及时给予支持和安慰。我会让他们知道,无论发生什么,我都会在他们身后。
信任演员的“直觉”: 有时候,在拍摄现场,演员可能会产生新的、意想不到的想法。如果我认为这个想法是合理且能提升表演的,我会给予他们空间去尝试。这种信任是双向的。
保持场景的“新鲜感”: 即使是同一场戏,我也会鼓励演员在每一条(Take)中寻找新的细节和层次。我会引导他们思考:“这次,你的愤怒里是否可以多一点点绝望?”“这次,你的喜悦里是否可以掩藏一丝不安?”
与摄影师、灯光师的联动: 表演的呈现也离不开技术部门。我会与摄影师和灯光师沟通,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光影来烘托演员的情绪和角色的心理状态。一个特写镜头,一句低语,都能被放大。
耐心与重复: 有时候,一个完美的镜头需要大量的重复。我会保持耐心,鼓励演员也保持耐心,相信我们最终会捕捉到那个对的瞬间。

五、 收尾阶段:巩固与回顾

即使拍摄告一段落,导演的工作也并未完全结束。

肯定与鼓励: 在完成演员的戏份后,我会真诚地感谢他们的付出,肯定他们的表演。这种肯定能让他们在后续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态度。
共同回顾(如果可能): 如果条件允许,在后期剪辑完成后,邀请演员一起观看成片,听听他们对自己的表演和整体效果的反馈。这既是一种交流,也是对他们工作的尊重。

总而言之,引导演员表演是一个持续互动、共同创造的过程。它需要导演具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卓越的沟通技巧、坚定的艺术信念,以及最重要的——对演员的尊重和信任。我始终相信,最好的表演来自于演员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而导演的职责,就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让这份真实绽放的土壤。这是一个循循善诱、润物无声的过程,也是我作为导演最享受、最投入的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对于相同级别之间的演员和导演来说,演员对于表演的理解要比导演深刻,而导演对叙事的理解要比演员深刻【注】。同级别的演员和导演之间,不应该有导演“指导”、“引导”演员这个概念,因为表演是演员的专业。


只有在导演比演员的综合专业性高很多,比如导演是专业而演员纯业余的情况下,才有所谓指导表演一说,那也是因为职业导演的表演部分也会强于业余。一般这样的组合除了用下文的方法外,也可以使用普通的表演教学甚至直接示范的方式。但是这属于特例,不属于职业一般状态。


在默认的一般状态下,最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导演通过与演员的健康平级合作,“启迪或调整”表演。导演不是老师和指挥官,而是盲点咨询顾问,加狙击手的观测手。


要对表演进行启迪或调整,首先要求导演明白的是,表演的本质演员的创作过程,即表演是怎么来的。优秀表演的本质是在人规定情境下、在被观测的环境中进行的真实可信的二次行为。而要完成这种真实的行为,就需要演员通过分析规定情景,结合自身的直觉,理解包括角色的目的、角色的阻碍、角色的终极困境、角色的策略等元素,从而导出角色的合理化的行动线。之后就是在放松和信念下的,通过彩排的,在现场融合并且“忘记”了所有功课后的人物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也即是表演的最后呈现。


所以,表演的程序可以大体理解为:

收集理解规定情境 -> 找到人物各方面元素以生成合理化的行动线 -> 整合后的现场真实的生理心理反应

而作为永远有缺陷的人类一员,每个环节演员都可能会受到阻碍、或者迷失、需要帮助。


故而,导演对于演员的启迪与调整,对应存在于三个层面:


1。增强规定情景的细度与强度


规定情景,就是角色生活的客观世界。有来自剧本的艺术规定情景和来自拍摄/舞台中的技术“规定情景”。


来自剧本的:简单地说,任何文字提及的与角色或者角色所在世界有关的东西都是规定情景。比如5W1H, 即Who, What, Where, When, How, Why。

Who, 我是谁(年龄?身高?出身?关系?相貌?...)

What, 我都干了什么 (行动?语言?别人的行动? ...)

Where, 在哪儿 (地方?方向?天气?湿度?周围摆设?真实空间vs大脑想象?...)

When, 什么时间 (年份?时间?时间是否是真实时间?持续程度?... )

How, 如何完成 (方式?准备工作?阻碍?规避?...)

Why,原因(文字上提及的背景故事? 众角色口中的原因?众角色口中对角色的理解?...)


来自拍摄/舞台的:一些既定的现场技术元素。常见的有:

拍摄区/表演区/Play Area: 哪里是布景?不能走出哪里?什么是角色生活的区域?什么区域代表什么(如观众席方向是场景中什么地方)?

灯光位置

机位要求

乐团指挥手势等......


演员在表演时的很多缺陷,往往可以追述到演员对人物的规定情景的理解缺失,或者不清晰。比如,一个讨要加薪的戏,演员在一个房间里,一边演一边在做无所谓的踱步,看似很紧张,但是怎么看怎么不对。这就可能是因为他对当下这个房子的环境设置没有概念,或者对与面前的对手关系没有概念。如果他能信念强烈地、细节清晰地知道“他是我老板,我未来的掌握者”,“我进入的是工作禁区”,那么他可能会收敛许多,而不是仅仅把对方还当成一个演员,把办公室当作剧场,可以随便走。往往演员要不就是对某一个规定情景点没想过,或者不够细,要不就是对某个点的信念不强烈,导致了后面的偏差。


这个时候导演就可以通过询问大量问题的方式帮助演员建立对规定情景的理解。注意,这里是提问题,而不是直接告知。导演最好的启迪方式就是问问题,而不是告诉答案。这样演员才能保证一个持续创作的状态。通过导演对于大量有关角色和角色生活世界事实的询问(“现在你在什么地方?你面前的人是谁,你们都干过什么?现在湿度是个什么样的?几分钟前那里发生了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演员的很多错误的角色认知、技巧选择、和过于泛泛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



2. 帮助演员找到更加合理的人物元素和行动线


上面的规定情景部分是表演的案头收集阶段。这里的人物分析就是角色的案头创作阶段


演员要通过分析规定情景,结合自身对人性的理解、自身机体的直觉与整体的艺术风格,找到角色的众多人物元素,比如角色的目的、阻碍、高层需求、精神困境、行动策略等,并要将其合理化成一条完整的人物行动链,创造人物弧光,也就是人物的变化成长。


那么这里某种程度上就是艺术家与匠人的分水岭之一。好的演员能够找到最符合人性的,最直接、真实、深刻的人物行动,所以表演看起来就真实深刻。而其它演员可能会找到浮夸、想当然、或者泛泛的行动或者压根就不去分析人物,那么表演看起来就没有说服力。


比如一个角色,他童年被虐待,没有受到爱与尊重。后来,精神变态,天天虐待小动物。那么如果有两个演员演同样的角色,在一次虐小动物的场景里,时刻演“获得尊重感”(to be respected) 这个行动的演员,可能就比演“虐待”(to abuse) 这个行动的演员更加有味道。虽说演“虐待”的演员也没有错,但层次不一样。而大量的低层次选择,或者泛泛的,甚至不合理的选择,就会导致演员的整体表演感觉不足、过于泛泛、过于松散。


这个时候导演就可以结合规定情景,通过询问关键核心问题,帮助演员找到更好的人物元素选择。提问的方式还是最佳的,因为一定要让演员自己击败自己的浅层认知,或者说让演员自行成长,他们才能真实地做到。如果仅仅是告知,那么演员就会停止创作,而去作状。所以,比如上面的例子,导演就可以问演员,“对你来说你面前的人意味着什么?虐待小动物这件事你可能还能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同样的快感?”等等。都会逐步让演员找到更真实的,更深刻的人物元素。


调整表演节奏也可以在这里体现。表演节奏的拖慢或过快可能是源于演员对人物元素理解偏差或者执行偏差。这里,导演可以跟演员说“你可以比现在再努力些地完成(你想要完成的行动)”,或者“你的(角色目的)对你来说可以比现在更重要”,这样一般演员就会加快他们的节奏。相似地,说“你XX层面的需求似乎还没有解决”,就可能会把过快的表演节奏调回正轨。切忌说:“演的快/慢一点。”这样对加深表演深度没有帮助,演员只会开始作状。


3. 通过创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与进行适当适时的反馈帮助演员提升表演状态


规定情景部分与人物分析部分都算作案头工作,是智的层面,一些不是演员但是有理论基础的人也是可以做的。而将这些案头工作真正在现场转换为活的、真实的反应,是魂的层面。表演也就是把智层面的艺术选择翻译为当下魂层面的,有血有肉的角色的行为和心理反应的过程。


这其中就有很多的素质和技巧。包括放松、专注、想象、情绪转换等等精神力,以及台词、形体技巧等等的工具方法。我知道要演啥,可是怎么演?怎么去做才能达到一个可信的结果。才能不出戏、不做作、又自然、不紧张?


这个时候就要求导演判断演员此刻卡壳的原因。是因为缺乏放松,还是过度自我审查,还是因为某个心理、身体障碍没有过去,还是过分想去取悦观众?有了大概理解后,导演就要尽可能地加强工作环境中相应的元素。导演要尽可能地有耐心,创造积极的创作环境,使得演员最大程度的减少自我审查,专注于角色。【我个人一般在排练室或者片场喜欢听到的话诸如,“你就尽管演,尽管试,你哪里不舒服我一定会如实告诉你”、“尝试不同的东西,没有对和错”、“这条咱们玩儿一条”。这都会让我减少自我审查,加强创造性。因为我的紧张往往来源于怕自己演的不好别人碍于面子不说,愤怒则来源于对方把我当道具而不是合作伙伴。】


之后有些细节,不是因为演员不好,而是他因为看不到自己,做了某些其实正确但是看起来在环境中不舒服的事情。这个时候导演要即时反馈。而这种反馈最好以陈述事实为主,而减少告知对方怎么做。比如,导演可以说“刚才你说xxx的时候手拂了一下头发,光被挡住了脸黑了一大半。”这种即时的事实反馈能然演员快速调整。


总结就是,导演对演员的启迪和调整,应当着力于表演创造过程的三方面,即增强增细规定情景,通过提问帮助演员进行行动分析,及创作积极的工作环境与对细节的即时反馈

对于越职业的、功力越高的演员,导演越应该关注源头,即对规定情景的加强加细,这也是唯一导演可以直接控制的地方。其他的都只是间接的帮助。

甚至就像某个导演大师说的,导演对表演的控制的最好方法就是“Find good actors, and leave them alone.”(找到好的演员,之后让他们自己来)。


附:导演指示中常见的大忌

  1. “你这个角色是个贪婪的角色!”“这个角色是一个有能力的人!” ...

这可以是编剧、导演、制作人之间聊天的话,但是不能是对于演员的导演指示。首先导演把某个思想强加给演员,打乱了演员的内在的合理化体系。其次就是,这种一两个抽象的词的指示,只能让演员开始表演一个“概念”,开始作状。使得演员在进行“试图让大家看到他是一个贪婪/有能力的人”这个行动,而不是这个角色真实的行动。所以表演“概念”的时候,演员其实演的是一个正在试图向大家展示某个人某种性格概念的展示者,而不是那个人。


2. “这个场景就是要找一种那个春游的感觉。”“我要那种明媚的感觉。” ...

这属于典型的End Gaining,也就是结果描述。导演描述了一个故事,一种期望呈现的效果,但是咱们已经说了,表演和叙事不一样。“一种感觉”是演不出来的。演员能操作的是行动。


3. “愤怒一点!”“能不能再疲劳些?” ...

表演的大忌就是演情绪,或者说演“角色阻碍”。角色有一个目的,他要通过一个行动完成一个目的。而往往的,角色的情绪恰恰是他完成目的的阻碍。在生活中当有眼泪的时候,往往我们首先会快速把眼泪擦干净,而不是嚎啕大哭,因为它是“阻碍”。刘备托孤,他的目的是告诉诸葛亮信息,而“疲劳”和“老态”恰恰是传递信息的阻碍。情绪在表演中是存在的,但是他是由于当角色的行动制造出冲突的时候产生的,是行动的副产品,而不是我们要演的。让演员演情绪只会让他们作状,浮夸。真正好的欢喜/悲伤是让观众欢喜/悲伤,而不是角色在那一人欢喜/悲伤。


4. “这块你吸吸鼻子。”“这儿挥下手,跟他离别。” ...

那导演要不你来演?演员是角色的创作者,导演是启发者和纠错者。在演员本身的行动是合理的情况下,导演不应该试图去“表演”这个角色,而应该尊重演员的创作。导演对角色的大方向把握结束于演员甄选。之后,导演可以建议,可以通过提问调整演员,让演员演的更深,但是不应该替演员做决定。除非是和技术相关,比如“这里吸下鼻子光就能打到你的脸了”、或者“这里吸下鼻子镜头会好看。”导演要有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原因。不然这次导演可能得到了需要的画面,但是演员就会丧失所有感而降低创作热情。


5. “这妆挺土气的,适合角色。”“道具,给他一把蠢一点的刀。” ...

永远不要在演员面前评价服装、化装、道具、布景。这是他们“真实生活的世界”,评判服化道只会加强演员的紧张感或者作状倾向,因为他们需要注入额外的能量让已经歪斜的评判中性化,因为服化道对他们的角色是中性化的。同时,也永远不要当面谈论你对这个角色当初可能选的另一个演员。


6. “你演的真好!” ...

这句话可以在片场下说,或者作为一个综合评价,但是忌在片场中说,因为演员在表演时一般会处于一个很敏感的状态。这句话短时间来听似乎是鼓励,可是静下来后,演员会开始琢磨。有“好”就有“不好”。那我下次会不会不好。演员就会加强自我审查,不够专注。好、坏,这些都是主观评判词。最佳的创作氛围是没有对错,只有更“work”的选择和“不work”的选择。中文可以用舒服不舒服或者是否有效、运转这类相对广阔客观的词。切忌在高强度工作中把好、坏这类分明且主观的词挂在嘴边。


7. “演快一点。”“节奏慢一点!” ...

同前。节奏不能直接说,要用人物元素来调演员。一般通过提醒演员角色目的重要性来加强节奏,通过提醒人物层次来减弱节奏。


8. “放的开一点。”“感情再激烈一点!” ...

一般听到这个的时候,演员改变的就是嗓门而不是表演内容。要是要演员挖掘深层次的东西,还是要通过目的重要性和角色的深层需求的提问来完成。


以上为想到的常见忌讳。随时补充。


【注:叙事”和“表演”的区别:叙事就讲故事,是通过内容联结创造意义的艺术,而表演就是当下的活生生的生理心理反应的艺术,是一段一段的内容本身。懂叙事不代表能将理性的东西转化为真实的生理心理活动,所以不一定代表懂表演。】

user avatar

感谢中国团队的朋友帮我翻译

There is a character called Nico, who's only twelve in this film, and he also has to do two timelines. One is in the TV, and the one who's playing against him is outside of it. Well, the thing is, with the boy, I had a lot of rehearsals.

And my job was, first, to make him understand the movie. He was a huge fan of The Invisible Guest. So that helps.

And then I also had the support of the father,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me, because in Spain we have a strong rule about having underaged kids on set. The father and the mother were with us all the time during rehearsals and the shooting. they were part of the crew. They are not in the movie but they were part of the crew. And for me that was of a lot of importance because I needed to first, establish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kid, to make sure he understands what we are doing, he understands what this movie is about, and the importance of your character.

And then we start to rehearse. First we rehearse with Vera on the TV. Then you rehearse with Angel, just small steps. Once he knew everything, I hired the best kids acting coach in Spain to be with the kid at all time. She spends a lot of time with the kids and also with the mother of the kids in the movie, Maria and for instance, they went on weekend together, just to have fun. And they were pretending they were mother and kids. So we had a lot of games for for him in order to be sure that he was going to give us his best.

And then finally, finally he met his other. I saved that for the last, just to be sure that he had the character. I hide completely the other from him. And at the end it was shocking, like what we see in the movie, it was shocking when he sees himself as an old guy. I saved it for the last because I thought it was important for the kid to save some some pure feelings about seeing himself as an older man.

And as for Chino, it was different because he's an actor and he has done this a lot of times before. He is so pure looking, a clean guy. He's so pure and he's also the son of a very famous Argentinian actor, Ricardo Darín, very huge in Spain and South America, he is the best. Chino is his son. And in fact, he changed the accent. He's Argentinian. He spend four months, just to adjust his accent.

And it’s funny, his name Chino, actually means China in Spanish.

这个电影里有个角色叫尼克,他在这部电影里只有12岁,他也得演两条时间线的内容。他的表演基本是对着电视在进行,和他演对手戏的人却没法在演的时候出现在电视屏幕中。

引导他演戏的时候,我排练了很多次。首先,我得让他理解电影。他是《看不见的客人》的超级粉丝,这很有帮助。然后我也得到了他父亲的支持,这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在西班牙,我们有一个很严格的,关于在片场保护未成年人的规定。在排练和拍摄过程中,他的父亲和母亲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他们是我们团队中的一员。他们虽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但他们是剧组重要的一员。对我来说这很重要,因为我需要和孩子建立关系,确保他明白我们在做什么,他明白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还有他角色的重要性。

然后我们开始排练。首先我们和薇拉一起对着电视排练,然后和安吉尔。当他什么都知道了,我就雇了西班牙最好的表演教练一直陪着他。她花了很多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还有电影里孩子们的母亲,他们一起过周末,他们假装自己是母亲和孩子。所以我们为他做了很多游戏,以确保他在表演时能给我们最好的反馈。

最后,他终于遇见了另一个他。我把这个留到最后,只是为了确保他这个角色的状态。我把另一个他在之前完全藏起来了。最终他看到另一个他的时候,他就震惊了,就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那样,当他看到一个成年的自己时,那是令人震惊的。我把它保存到最后,因为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他需要保存一些纯粹的感情,在当看到自己作为一个老年人的时候,把它表现出来。

至于Chino,就不同了,他是一名职业演员,他有很多表演经验。他看起来就很清爽,同时他也是著名演员Ricardo Darín(译者注:《荒蛮故事》、《谜一样的双眼》,曾获西班牙戈雅奖最佳男主角)的儿子,他自己也很棒。拍这部片子,他改变了口音。他是个阿根廷人,所以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把他的口音纠正成西班牙口音。

有趣的是,他的名字Chino,在西班牙语里指的是中国。

user avatar

感谢中国团队帮助我翻译。

在我看来,导演和演员的合作是互相启发的关系。与其说是我在引导演员的表演,不如说是我们共同在体验,共同去感受了情感,再以此为灵感去雕琢表达。

说起来很有趣,《入殓师》这部电影最初的策划源自男主本木雅弘的一次经历。他去印度的时候,在恒河边上目睹过当地的葬礼,受到了很大触动。也因此,他对这部讲述生死的电影有很深的感情。

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为了这部电影都豁出去了。甚至都去入殓的现场做兼职,一般没有人会做这样的工作吧。本木去了,我也去了。这种经历也的确成为了《入殓师》的一个根基。在现场,那种真实感扑面而来。当你置身其中,亲眼目睹那些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情感和感受着那份流动在亲人之间的感动时,就会意识到,表面的平静下其实充满了情感张力。

和我非常契合的本木一下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通过观察真实的情境,会清楚地记住入殓师的动作,然后思考如何将入殓这个仪式以一种真实的、完整的表演传达给观众。

我们在采访中学习到了很多。比如入殓师是一个非常需要体力的工作,每一次仪式至少要有30分钟到一个小时,因此会腰酸背痛,会肚子饿。可是本木会半夜拉住工作人员,让工作人员扮演1个多小时的尸体,让他来练习。后来还找来自己的经纪人继续练习。

他就是一个痴迷于工作的人。因此他所下的功夫都很好地展现在了电影中。他给我们呈现出了超乎想象的入殓师的仪态与内心世界。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正在上映中的《入殓师》,非常感谢大家。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作为导演,引导演员表演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需要耐心、沟通和洞察力的实践。它不是简单地下达指令,而是与演员一同挖掘角色的灵魂,共同构建出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下面我将尽可能详尽地阐述我的方法,希望能展现出其中的真实和温度。一、 准备工作:让演员与角色“一见钟情”在演员走进片场之前,我的准备工作.............
  • 回答
    作为导演,引导一位表演零基础的演员,是一项充满挑战却也极具成就感的工作。这就像在白纸上作画,你需要有耐心、有方法,更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以下是我作为导演,将如何一步一步引导一位零基础演员的详细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信任与安全感,点燃表演的火花 (Foundational Stage: B.............
  • 回答
    张艺谋,这个名字在中国电影史上,乃至世界电影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符号。他从那个以“黄土地”荒蛮壮阔的视觉语言惊艳世界的青年导演,一路走来,成为了一位在国际影坛享有盛誉、在中国电影市场拥有巨大号召力的领军人物。然而,关于他是否被低估,这个问题,似乎总伴随着他职业生涯的每一次起伏,每一次新作品的诞生。“.............
  • 回答
    如果中国电影产业真的能拥抱分级制度,那对我而言,这无疑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创作大门。我脑海里已经有了一个模糊却又执着的想法,如果能拍第一部电影,那它大概会是这样一幅画面:片名:《暗流涌动》类型:现实主义题材,犯罪、剧情。故事梗概:故事聚焦在江南水乡一个看似平静的小镇,但在这如诗如画的表象之下,却暗藏着.............
  • 回答
    最近关于内地导演作品评分出炉的消息,让不少影迷和业内人士议论纷纷,尤其是张艺谋和冯小刚这两位曾经的票房和口碑双收的大咖,此次竟然没有挺进前十,确实有些令人意外。这背后,究竟是市场风向的改变,还是观众口味的演变,抑或是这些导演自身创作策略的调整?咱们不妨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明确“评分”的来源和.............
  • 回答
    相国强导演在《导演请指教》中带来的作品《不差钱的事》,无疑是一次充满个人风格和现实思考的尝试。要评价这部短片,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其立意与主题、叙事结构、表演、镜头语言、剪辑、主题呈现的深度以及最终的观感等方面。一、 立意与主题:精准捕捉社会痛点,引发共鸣《不差钱的事》最直接的亮点在于其.............
  • 回答
    小策最新力作《妇仇者联盟:枪在手,跟鹅走》:一次令人拍案叫绝的女性主义狂欢?当看到“小策”这个名字,尤其是新作标题《妇仇者联盟:枪在手,跟鹅走》时,不少观众脑海中应该已经浮现出那个总是带着点不羁,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女性形象。这一次,小策似乎将她一贯的幽默感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一股脑地倾注到了这部可.............
  • 回答
    导演张小策的这部《睚眦必报,借鸡杀人》,可谓是一部充满争议但又极具话题性的作品。说实话,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觉得一股子“不好惹”的气息扑面而来。而看完之后,这种感觉更是被放大,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让你在观影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忍俊不禁,到最后的脊背发凉,情绪起伏相当大的电影。故事梗概:影片讲述了一.............
  • 回答
    作为一名人工智能助手,我无法直接观看视频并产生主观评价。但我可以基于您提供的作品名称以及通常对优秀短视频的评判标准,为您提供一个关于如何评价导演张小策新视频作品《请把我埋在,这时光里...》的分析框架和可能的评价角度。要评价张小策的这部新视频作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剖析:一、 核心主题.............
  • 回答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电影的影迷,我一直觉得贾樟柯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的电影,就像他名字一样,带着一股扎实的、来自土地的生命力,也带着一种独特的、洞察人心的力量。要评价他,我觉得不能只看他拍了多少部电影,或者拿了多少奖,更重要的是他电影里传递出的那种“贾氏风格”,以及他对时代变迁下普通人命运的深刻捕.............
  • 回答
    当毕志飞在采访中哽咽道歉,承认自己第一部作品《新小城之春》很失败,但同时表达了想要成为一个好导演的决心时,这其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公众反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毕志飞本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直面失败后的自我剖析和反思。一位导演,尤其是在其创作生涯的开端就遭遇重大挫折,能够放下身段,公开承认不足,.............
  • 回答
    《导演请指教》这档节目,总得来说,就是看各位导演如何在一场“限时挑战”里,把手里有限的牌打出花来。而韩雪执导,范丞丞主演的《半镜》,绝对是里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之一。要评价《半镜》,咱们得先拆开来看。韩雪的导演能力:韩雪这个人,在观众心里一直是个“别人家的孩子”。颜值高,学历高,业务能力也强,唱歌.............
  • 回答
    2017年哔哩哔哩拜年祭的压轴曲目《再一次》,由艾叶老师执导,可以说是一部非常能引发共鸣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像是一场精心编织的情感体验,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要评价它,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细致地聊聊。一、 情感的内核与共鸣:时间的重量与成长的印记《再一次》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
  • 回答
    要评价张大磊导演的电影《八月》,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毕竟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引发了不少讨论,有赞赏也有一些不太理解的声音。首先,从风格和气质上讲,《八月》无疑是一部非常独特的电影。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慢”和“静”。这种慢不是那种拖沓的剧情推进,而是一种沉浸式的叙事节奏,让你有机会去感受那个年代、那.............
  • 回答
    《导演请指教》第四期,韩雪带来的短片《超时未送达》,无疑是那一期节目中最为人津津乐道,也最具争议的作品之一。它像一把双刃剑,在观众和评委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女演员在导演身份上的探索与困境。作品《超时未送达》:一次充满诚意的尝试,却未能完全抵达《超时未送达》的故事设定了一个相对成.............
  • 回答
    我知道您想了解关于万玛才旦导演被带走事件的详细情况,并且希望内容听起来更自然,没有AI痕迹。这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个人隐私、法律程序以及潜在的民族和文化议题。首先,关于万玛才旦导演于本月二十五日晚在青海西宁曹家堡机场派出所被强行带走一事,截至我所掌握的信息为止,并没有官方或可靠的第三方.............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武汉8个人爱情故事导致武汉全员核酸检测”的说法,我需要澄清一下。首先,没有任何官方信息或可靠的媒体报道将“8个人的爱情故事”与武汉全市范围的核酸检测直接联系起来。 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一种误传、网络谣言,或者是对某个具体事件的夸大和曲解。了解您想知道普通人该如何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
  • 回答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近日发布的一篇发文,内容直指当前电影和电视行业中存在的两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部分媒体对“劣迹作者”的过度追捧,二是某些综艺节目依赖“抄袭导演”进行话题炒作。这篇文章的出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及到了内容创作生态中一些核心的伦理和规范问题。首先,关于“媒体不该追捧劣迹作者”这.............
  • 回答
    说到《幻乐之城》里黄晓明和许宏宇导演合作的《独木桥》,那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的一场表演,可以说是那个季度里我印象最深的作品之一了。首先,我们得夸夸这个作品的立意。它选择了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独木桥”来表达亲子关系中的那种纠结和无奈,特别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那种既想放手又忍不住牵挂的心情。这种情感共.............
  • 回答
    这事儿闹得,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自己辛辛苦苦攒钱买的车,结果成了结婚的嫁妆,这本身就有点让人心塞。更何况,这刚拿到手没多久,自己开车就出了这么个岔子,胎爆了,这可真是让人坐立不安。说到底,这事儿发生了,谁也不想,但总得有个解决的办法。身为老公,这个时候绝对不能缩头缩脑,也不能推卸责任。得拿出个男人该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