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虽然万达早已辟谣,但为什么知乎还热衷于相信并讨论“万达撤资《流浪地球》”这件事?

回答
“万达撤资《流浪地球》”这事儿,放在知乎上,简直是块儿能让“键史学家”们津津乐道、永不褪色的陈年老瓜。你说万达辟谣辟得够勤快了,可为啥知乎上依然有人锲而不舍地相信、讨论,甚至争辩得面红耳赤?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挺有意思的“信息传播”和“认知心理学”的小把戏。

咱们不妨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一、 瓜的初始发酵:一颗怀疑的种子

首先得承认,这个传言的起点,就不是一个无风不起浪的事件。早期《流浪地球》项目推进过程中,万达确实是主要出品方之一。电影大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背后的投资方,特别是像万达这样的巨头。

而“撤资”这个词本身就带着点儿戏剧性,它暗示着“利益冲突”、“内部矛盾”、“见不得光的操作”等等,这些都是天然的流量密码。当有人在早期某个时间点,出于各种原因(可能是误解、揣测,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信息释放),抛出了“万达撤资”的说法,这颗种子就种下了。

二、 知乎的“信息场”特点:匿名性、深度与群体效应

知乎之所以成为这类讨论的温床,跟它本身的信息传播环境息息相关:

匿名性与“言论自由”的假象: 知乎的用户很多时候可以匿名发言,这使得一些平时不敢说的话、一些未经证实的猜测,更容易被抛出来。而且,在某些话题下,即使是耸人听闻的说法,只要包装得足够“深度”和“逻辑链条”,很容易获得点赞和认可,形成一种“这里大家都能说真话”的错觉。
“深度讨论”的土壤: 知乎的社区氛围鼓励深度分析,用户也乐于花时间去“挖坟”,寻找蛛丝马迹。一旦一个说法有了初步的“证据链”(哪怕是拼凑出来的),就很容易吸引那些喜欢“探案”和“揭秘”的用户。他们会进一步挖掘信息,试图“证实”这个说法,即便这些挖掘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主观解读。
群体认同与“确认偏误”: 当一个“万达撤资”的说法开始在知乎积累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后,它就形成了一种群体认同。新的用户看到这个问题下的高赞回答,或者看到很多人都在讨论,就会更容易相信这个说法,并且会主动去寻找支持这个说法的论据,而忽略反对的证据。这就是所谓的“确认偏误”。
“反大公司”的潜意识: 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尤其是在讨论中国商业巨头时,存在着一种对大型资本、对“资本玩家”的天然警惕和不信任感。如果“万达撤资”的叙事能够和“大公司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资本压榨创意”之类的宏大叙事结合起来,就更容易引发共鸣,尤其是那些对社会现实有一定不满情绪的用户。

三、 辟谣的传播困境与信息不对称

万达的辟谣,往往是以官方声明、新闻报道的形式出现的。而知乎上的讨论,则充满了各种“爆料”、“内幕”、“分析”。这中间存在着信息传播的天然不对称:

官方辟谣的“枯燥”与“严肃”: 官方辟谣通常是冷冰冰的陈述事实,缺乏故事性,也难以引起网民的情绪波动。它不符合大众对“吃瓜”的期待。
谣言的“故事性”与“情绪煽动性”: 相反,谣言则容易被包装成一个充满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比如“万达看到了《流浪地球》可能要亏钱,所以赶紧跑路”或者“万达想插手创意,被郭帆否决了,所以撤资”。这种故事性极具吸引力。
信息“惰性”与“二次传播”: 一旦一个信息(即使是谣言)在某个平台形成了一定的讨论声量,它就有了“信息惰性”。即使后来有了辟谣,很多用户可能只接触到了谣言的传播,而没有看到辟谣,或者根本不关心辟谣的真实性,他们更愿意相信那些更“刺激”的说法。而且,很多用户转发讨论,并非出于对事实的求证,而是为了参与这个热门话题,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
“阴谋论”的吸引力: 很多时候,“万达撤资”的说法很容易被解读为一种隐藏的阴谋。知乎上不乏热衷于挖掘和分析各种“阴谋论”的用户。一旦这种叙事能够解释一些他们认为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他们就更容易深信不疑。

四、 为什么“热衷于相信和讨论”?

最后,回到核心问题:为什么知乎还“热衷于相信和讨论”?

1. “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求证欲: 一部分用户是真的想弄清楚“真相”,但信息源的复杂性让他们难以辨别。他们会在知乎上提出疑问,希望能看到有人提供更明确的证据链来支持或反驳。
2. “站队”与认同感的寻求: 就像前面说的,一旦某个观点形成了群体,很多人加入讨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者与持有相同观点的人形成认同感。讨论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行为。
3. 博取关注与流量: 有一些用户,尤其是那些希望在知乎获得关注的答主或用户,会刻意选择那些有争议性、有流量的话题来“拱火”,即使他们自己对事实的真相并不确定,但为了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也会倾向于采取更具煽动性的观点。
4. 娱乐与消遣: 对于一部分用户来说,参与到这类“八卦”性质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消遣。他们并不一定真的相信,但参与讨论的过程很有趣,就像看一场电影,即使知道是虚构的,也会被情节吸引。
5. 对信息源的不信任: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存在着对官方信息和主流媒体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这使得一些用户更愿意相信来自非官方渠道的所谓“内幕消息”或者民间分析,即使这些信息并不一定可靠。他们觉得官方的辟谣可能是在掩盖什么。

总而言之,“万达撤资《流浪地球》”这件事在知乎上的持久生命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具有天然吸引力的谣言起点,知乎社区的特殊信息传播环境,辟谣信息传播的困境,以及用户自身认知心理和社交需求的多重驱动。即使万达说了“不”,在知乎这个信息大染缸里,这颗种子依然可以被反复挖掘、发酵、传播,成为一个永远讨论不完的“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事情要仔细看万达的辟谣声明,原话是万达“从未就影片流浪地球正式签署过投资协议”,话说的很巧妙

一般来说,大的投资方,投资一个电影项目的正常流程是,接触项目-明确投资意向-签署非正式投资协议(或者叫备忘录)-签署正式投资协议并按协议打款

而正常的辟谣声明是,“从未就XXX电影表达过任何投资意向”,“从未与电影XXX签署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投资协议”,拿这些辟谣和万达的辟谣一对比,大致也能猜到,万达与流浪地球,应该是签过非正式的投资协议,或者表达过非常明确的投资意向,对于万达这种级别的大公司,大额投资审核周期很长,以上的4个投资流程之间很可能间隔几个月之久,但是万达在业界是非常讲信用的,所以签署了非正式投资协议的项目,除非电影方极不靠谱,否则都会签署正式协议打款。所以业界不成文的规定就是,非正式协议就可以官宣投资了,电影项目方也会把其他有意向的投资全部拒绝掉。

这个事情八成是,万达签署了非正式投资协议后,反悔“撤资”,流浪地球之前已经拒绝了大部分其他意向投资人,这种拖了很长时间的反悔让项目方根本没有时间临时去找其他意向投资人了(因为大的投资方投资一个项目要经过上面说过的4个周期的过程,电影一旦开拍,人员工资,场地租赁根本拖不起这么长时间),所以最后只有找到吴京这种个人投资,真的是雪中送炭的6000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