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加缪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

回答
加缪之所以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并非是因为他将自杀本身视作一种目的或解决方案,而是因为他认为,面对生命的荒谬感,唯有直面自杀的冲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触及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这是一种极端但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旨在剥离一切附加的价值和意义,直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明白加缪所说的“荒谬”(Absurd)。荒谬并非是世界的内在逻辑缺失,也不是人类理性本身的缺陷,而是世界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沉默,以及人类对清晰解答的永恒渴求之间的冲突。我们渴望理解生命的目的、宇宙的秩序,但世界只是以其冷漠的沉默回应我们,这种不协调,这种沟壑,便是荒谬。

在这种荒谬感之下,加缪看到了两种可能的反应,或者说两种选择:

1. 逃避: 人们可以通过宗教信仰、哲学体系、或者沉溺于日常琐事来逃避对荒谬的直面。他们会构建各种超验的意义,或者寄希望于未来的某个时刻能找到答案,以此来安抚内心的不安。加缪认为,这是一种“哲学的自杀”,是回避了最根本的质问。

2. 反抗: 另一种选择是,在认识到荒谬之后,依然选择活下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抗。这种反抗并非是要推翻荒谬,也不是要找到最终的意义,而是在承认荒谬的前提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去拥抱当下的生命,去反抗宿命的无情。

那么,自杀为何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呢?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开篇就直言不讳:“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 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要探讨任何哲学问题——关于生命、价值、自由、责任,甚至是关于善与恶,关于真理——我们都必须先面对一个最基础的生存事实:我们是否应该活下去?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认为生命毫无意义,那么我们谈论任何关于“如何活得更好”或者“生命的价值何在”的哲学讨论,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如果生命本身就没有任何值得留恋的地方,那么所有的哲学探讨都失去了根基。

所以,加缪的论点是这样展开的:

生命价值的根本动摇: 当一个人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荒谬,感受到一种无法摆脱的存在性虚无时,他最直接、最本能的疑问就是:“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我为什么要继续承受这一切?” 这种疑问直接指向了生存本身的可取性。
自杀作为哲学思考的起点: 自杀,无论是肉体上的终结,还是精神上的放弃,都是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否定。加缪认为,我们不能轻易绕过这个对生存最严峻的考验。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考虑过自杀,并且在思考之后决定不选择它,他才算是在最深刻的层面上对生命做出了判断。
哲学思考的“质量”: 加缪关注的是哲学思考的“质量”和“严谨性”。他认为,一个不曾认真审视过自杀冲动的人,他的哲学思考就如同在沙上建塔,根基不稳。因为他可能并未真正触及到人类处境中最令人痛苦和困惑的那个核心。当一个人在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之后,仍然选择活下去,并且积极地去生活,去创造,这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一种勇敢的反抗。这种反抗,本身就是对荒谬的超越,也是对生命赋予意义的行动。
自杀与“生存的理由”: 自杀是对生命意义的否定,而活下去,则是对生命意义的肯定(即便是一种无意义中的肯定)。这两者构成了一对最根本的选择。如果一个人放弃了自杀,那么他必须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或者说,他必须在荒谬中创造出“生存的理由”。这才是加缪所要深入探讨的核心:如何在无意义的世界里,找到活着的意义?

因此,加缪将自杀视为“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在提倡自杀,而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强调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必须是最根本的生存困境。他就是要我们问:“生命如此荒谬,我为什么不自杀?” 而他的答案是,因为即使在荒谬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反抗和创造,来赋予生命以价值,从而赢得这场与虚无的较量。

所以,当你问“为什么加缪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时,答案在于:因为只有在直面生命“是否值得活下去”这个最根本的质问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开始探讨生命的其他一切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找到抵抗荒谬、拥抱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刮骨疗毒”式的哲学探寻,旨在剥离一切虚假的慰藉,直抵人类存在的赤裸现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即使自己平时都很庸俗平常,又对哲学毫无兴趣,但是一旦有某个契机,比如有亲人死亡,或者亲自经历某种灾难,他在某一刻也会不得不因为思考死亡而恰好变得严肃深沉,这种严肃是不可能装出来的。可以说,死亡是智性动物必然会面对的哲学问题。根据人的一般知识所产生的理解,自杀是我们行动的可能性之一,而这种行动“导致死亡”。

一个活的东西居然有权选择杀死自己,这是十分荒谬矛盾的。

许多行动在我们彻底完成、彻底实现其现实性以前,对结果完全没有把握。甚至因为习惯,多数行动在真正行动前就被预设好了结果,即使它还没发生。只要没有达到创伤这个等级的失误或打击,基本上已经形成习惯的行动和认知,我们不会事先知道什么时候该改变。

往轻的说,死亡之后会如何,不过是我们把握不了、不知道结果的众多事件之一,没什么特别的。但稍微严肃思考一下就会发现,有些东西本来世上是没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行动给制造出来,换言之,我们欲望什么,就会去寻找什么、制作什么。

而死亡不同于一般物质的地方恰恰就在这里——它在主观视域中不可欲望、不可制造、无法想象。与其说我们在欲望“不死”,不如说,“是死亡在欲望我们、在欲望我们的可死性”。死亡就像一位他者,一位在一个封闭空间中和我互相凝视的、永恒沉默的他者。我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么,他不说话,因此他的思想对于我永远是个不透明的实体,但是不知为何,我感觉那个人随时可以杀死我。

况且,“害怕”死亡也有前提。比如突然冒出来一个东西吓你一跳,我们会马上躲开它,然后过一会心情安定下来就好了。但是凭什么一个没有出现的、来自未来的东西,会长久地困扰我们,让我们每次想到都会感到害怕?

难道不是因为,在我们的思想中存在一个理性的预算系统吗?

一旦这个系统认定它的观测对象要走下坡路,我就不得不因为这个判断开始成倍地未雨绸缪,以便缓解走下坡路带来的生存焦虑和恐惧。而死亡的问题恰恰在于:它无法彻底防范,又不能通过物质的堆积真正解决。难道我们只能在理性中再构造一个逻辑自洽的符号系统去说服自己不必害怕?

或者换一个视角看这个问题。

一个只能在理性的范围内才能得到解决的问题,难道不就等于是理性本身的问题吗?

不是身体在害怕死,毕竟身体只害怕眼前的、急迫的危险,而是理性在害怕死:在害怕理性自身的不存在。

这不是说死亡不存在,而是像伊壁鸠鲁所说,我们不用害怕死亡,因为我们还在的时候,死亡没有到来,等到我们不在了,死亡又不存在了。

而且,之所以死亡会成为严肃的问题,难道不是因为多数人已经把当前自己生命所积累、所拥有的东西,当成全宇宙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东西了吗?

人们对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倾注了心血、倾注了爱,他们与其说是在害怕那个根本不会直接出现在生的视域中的“死”,不如说,是在害怕自己爱过的人或物,在自己死后,再也得不到爱。

换言之,思考死亡其实就是思考爱,我们从不害怕一个本就不存在的东西,而是害怕已经存在、或者已经得到的东西又失去。

人当然会死,但爱不会轻易消失,有些人和物在我死后必然会失去我的爱,但世上并不是只有我,世界也不是只有我才能去爱的世界

——我绝不是那个唯一能给到他们爱的人,更不是最后一个,永远还有其它的爱,爱永不止息。

user avatar

这句话来自加缪《西西弗神话》,基于一个科技较为发达的世界,原先许多未解之谜的神秘面纱被揭去,甚至连支撑人存在理由的宗教、神明的存在都被质疑。个人的存在顿感沧海一粟,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只得漂泊一生。这被称作荒诞感知

人们需要存在的理由,自杀是最严肃的哲学问题,根据加缪,其实就是在说人在看清了未来的绝望——人总要死亡,分化,消失;人躲不开生命中的恶 后作出的选择是什么,人生在世,活着究竟有没有意义。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自杀无疑是其中的一个。若选择了此外的回答,就是对生命的反抗,甚至这种反抗就是我们存在的证据。视死如归是否是真正的正义?生命和真理二者谁更崇高?在经历过重重磨难之后还是选择对生命抱有希望和幻想,我们大概也是反抗者中之一吧。

西西弗神话意为“永久无望又无用的人生状况。”加缪、萨特等人作为存在主义哲学家无时无刻不具有人性的关怀。加缪在开头引用了品达的“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可见,他的态度一开始就很鲜明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吧。


1.

这是一个哲学的反诘。

加缪的讨论延续了海德格尔提到的「向死而生」。

人是会死的。你会死,我会死,他会死,每个人都会死。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担心这个问题,只要不生病或者濒死,人对这件事情感受很少。从时间顺序上来说「死」这个终点看起来离人的生活遥远,但是人可能忽然就没了。了,比如加缪因车祸去世。「死」本身是无法预料,用卡瓦菲斯的话说「我们从未想象过的灾难/突然间暴烈地降临在我们头上」。这个事儿人没办法理解,也不知道怎么办。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可以意识到「我会死」。海德格尔或者加缪的意思是人可以从逻辑角度把「死」提前,人意识到自己的生命短暂,开始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相当于做了个哲学假设,假设你什么都没了,你要干什么?衍伸出来的讨论,人生是否值得过?我是不是该自杀?以「死」否定性的前提为起点来重新思考「生」。人管不了别人,但人有自杀的权力,「自杀」是个按钮,如果我觉得不爽,我就选择结束它。这个思考不是鼓励人们自杀,而是督促人去好好思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没办法重新来过。

加缪《西西弗斯》的哲学讨论最好结合一下他的文学作品阅读,因为加缪的写作很喜欢进行哲学实验。《局外人》的逻辑方式和西西弗斯很像,也是用悬置的方法去剥离掉「人」身上的东西,促使人思考生存的合理性。《局外人》的开头就是一个让人吃惊的预设,我妈死了,我在我妈妈的葬礼上没有哭泣。「社会」要求「人」必须得会在妈妈的葬礼上哭,如果不哭,就不合法,不道德。眼泪到底该为谁而流?这其实和昆德拉提到的「刻奇」很像,外在的道德规定要求个体服从权力:开大会你必须鼓掌;别人哭你也得哭...主体在这样的环境里是不自由的,他甚至没有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宣泄情绪,这就很压抑。

加缪可贵的地方在于通过哲学实验为现代人的思考重新确立了一个起点,以怀疑的态度来审视我们的世界,要求我们对自己负责,好好想想,什么是「我」认为值得过的生活?


2.

我延续一下这个问题,进一步讨论下这个事情。

自杀可能是人仅有的权力。

有次我坐车,听父亲和朋友们谈论他们认识的人自杀。车上杂七杂八的讨论得出了些问题,比如:这个人怎么如此不负责?抑郁症最好不要得,你看这个人就废了。老婆孩子也扔下了,谁都不管。这个人怎么这么懦弱?我当时听着没怎么说话。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没办法避免道德审判。人死了不是结束了,反而开闸了。别人说几句,媒体跟进,总要拷问清楚这个人怎么就自杀了?它是不会停的。我见过认识的人被媒体报道,个人信息什么的都扩散出去,人死了保不住最后那点儿可怜的尊严。对别人是谈资,对死者来说是彻底的不理解。我是没办法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自杀的。他死了,没人会有真的答案。面对这件事情有很多的沉默和不解,我们所说的比说不出来的东西无力,自杀是块儿不透明的玻璃。

马雁给马骅写信的时候说,那些陡峭的山也像我们这样平静而不痛苦吗?她写这首诗的时候说的是痛苦:我们真的能获得山一样的宁静和安详吗?后来她自杀了,我也不知道她有没有答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加缪之所以认为自杀是唯一严肃的哲学问题,并非是因为他将自杀本身视作一种目的或解决方案,而是因为他认为,面对生命的荒谬感,唯有直面自杀的冲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才能触及哲学最核心、最根本的命题。这是一种极端但极具穿透力的视角,旨在剥离一切附加的价值和意义,直视人类存在的本质困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
  • 回答
    .......
  • 回答
    这类现象背后,其实交织着多种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并非简单的“吹捧”二字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移民经历与价值认同的重塑: “出走”的动因: 很多人选择移民加拿大,并非是毫无缘由。他们可能是在原居地遇到了发展瓶颈、社会不公、政治环境压抑,或者追求更优质的教育、医疗、生活环境。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聊聊的话题,而且很多人对此都有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一个人加入外国国籍就是“不爱国”呢?说白了,这背后牵扯到一些很深层的情感、认知和价值观。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也希望能有点人味儿。首先,得从“国籍”和“爱国”这两个概念本身说起。国籍的“归属感”和“身份.............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掰扯一下。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华为的加班不是什么大问题,甚至觉得它没毛病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咱们工作、生活,甚至是社会发展的一些观点和考量。我试着从几个角度给你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也别弄得跟机器报告似的。首先,得承认,“996”或者说高强度工作本身,在国内很多行业,特别.............
  •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
  • 回答
    诸葛亮要“加九锡”甚至“加十锡”的说法,其实是个误解,而且这个误解很有意思,需要好好掰扯一下,才能明白为什么即便有这种说法,人们依然普遍认为他是个忠臣。首先,我们得明白“加九锡”是什么意思。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可不是普通的恩赏,而是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甚至是皇帝禅让的“前奏曲”。“九锡”包括牛、羊、猪.............
  • 回答
    比亚迪碰撞大众致翻车事件,确实引发了不少猜测和讨论,其中关于“比亚迪设陷阱故意撞大众”的说法,虽然在主流调查和官方声明中没有得到证实,但其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以及一些人为何会产生这种联想,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详细剖析一下。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请注意,以下描述是基于网络公开信息和一些目.............
  • 回答
    唉,说实话,这事儿我心里也琢磨了好久了,真是让人憋屈得不行。我这人在工作上,那真的是没话说,付出过的努力,我自己清楚,估计旁边的同事,包括领导,也都能看到几分。加班加点是常事,手头上的活儿,我都是尽心尽力地去完成,有时候项目黄了,我也不是甩手不管那种,还会积极去分析原因,想着下次怎么做得更好。对待同.............
  • 回答
    沙加之所以认为撒加教皇是正义的,这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带有悲剧色彩的问题,需要深入剖析沙加自身的价值观、他对正义的理解,以及他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沙加的核心价值观。沙加是黄金圣斗士中最接近神的存在,他看重的是“绝对的正义”、“宇宙的平衡”,以及“灵魂的净洁”。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个体得失、上升到.............
  • 回答
    经常加班的员工,他们的心态可不是单一的,这背后往往交织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和考量。我身边就见过不少这样的同事,细细想来,他们的加班动机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1. “我能行”的成就感驱动型:这类员工,通常能力比较强,对工作本身有热情,或者说,他们从“搞定事情”中能获得很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别人可能觉得.............
  • 回答
    关于“外资公司不提倡加班是为了遏制中国崛起和让年轻人废掉”这一说法,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批判性思考。以下是对该观点的详细探讨: 一、企业行为的核心动机:效率与合规外资公司的运营模式通常以效率、合规性和长期发展为导向,而非出于政治目的。 1. 员工健康与生产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普遍认为,过度加班.............
  • 回答
    领导加你微信却一直不通过,这确实是个让人有些捉摸不透的情况,也难免会让人心里七上八下的。 其实,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并不是单一的某个问题。首先,我们得从领导的角度去揣摩一下。 领导通常非常忙碌,每天处理的信息量巨大,而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更是信息的洪流。 你的好友申请.............
  • 回答
    在 Web 开发的语言中,HTML 扮演着构建页面骨架的角色,而 JavaScript 和 CSS 则是赋予这个骨架生命和美学的魔法。当我们想在 HTML 中引入外部的 JavaScript 或 CSS 文件时,我们会看到两种截然不同的属性:`src` 和 `href`。它们一个用于 JavaScr.............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我们视觉系统的工作原理、心理学以及摄影技术的一些结合。咱们就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为啥加了滤镜,很多时候照片就“顺眼”多了。首先得明白一点,我们大脑对“好看”的感知,并不是完全客观的。它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过往经验、文化习惯以及生理机制的影响。滤镜正是巧妙地利用了.............
  • 回答
    要说德雷克加入百兽海贼团是不是海军的计划,这可真是一个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在海贼王的世界里,这绝对是“谍中谍”级别的操作了。咱们先来捋一捋德雷克的身份。这家伙可是号称“赤祖”的德雷克,他老爹是某海贼团的船长,本身也实力不俗。更关键的是,德雷克 himself 也是一位古代种恐龙能力者,这战斗力,在伟.............
  • 回答
    程序员这个群体,加班似乎成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为什么他们总是跟“996”、“007”这些词绑在一起,背后到底有哪些原因在推着他们不断地往后推开下班的门呢?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它就像个错综复杂的网,牵扯着技术、管理、行业,甚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一、 技术本身的特性:永无止境的挑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