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飞鸟时代肃慎人侵入日本本土的原因以及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飞鸟时代,日本历史的转折点,而肃慎人(Emishi)的活动,则是那个时代的一抹深邃色彩。要理解肃慎人为何会“侵入”日本本土,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些概念,并深入了解当时的环境。

“侵入”的定义与肃慎人的真实身份

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肃慎人的活动描述为“侵入”可能带有一定的现代视角和国家边界的概念。在那个时代,地域的界限远不如今日这般清晰,民族间的迁徙、冲突、融合是常态。

肃慎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当时居住在日本北部(今东北地区)的“虾夷”(えみし,Emishi)族群,并非来自日本境外,而是日本列岛的原住民或早期移居者,他们与早期的大和政权(也就是后来形成日本国家的政治实体)在文化、政治上存在差异,并且常常处于对立状态。

大和政权早期,其统治区域主要集中在本州岛中部及以西地区。而“虾夷”则广泛分布在关东地区以北,直至东北部的广大区域。因此,我们探讨的“肃慎人侵入日本本土”,实际上是指大和政权崛起过程中,其势力范围不断向北扩张,与原本居住在北部地区的“虾夷”族群发生的冲突与渗透。

大和政权扩张的驱动力:为何要向北推进?

大和政权之所以要不断向北扩张,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政治统一与国家构建的需求: 飞鸟时代是日本形成统一国家的重要时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消除潜在的威胁,大和政权有统一列岛的内在需求。北方的“虾夷”地区,由于其相对独立的政治和社会组织,被视为大和政权统一进程中的障碍。
2. 经济资源的掠夺与开发: 北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矿产(如铁矿石)以及海产资源,这些都是发展农业、军事和商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大和政权需要这些资源来支撑其不断增长的人口和日益复杂的国家机器。
3. 军事威慑与战略安全: 即使“虾夷”并非外部入侵者,但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独立性,对大和政权北翼的稳定构成潜在威胁。通过向北推进,可以建立缓冲区,将边境线推移到更安全的地理位置。
4. 人口压力与土地需求: 随着大和政权内部人口的增长,土地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向北方的“无人区”(从大和政权角度看)扩张,是解决人口压力、寻找新生存空间的一种方式。
5. 文化传播与同化: 大和政权也肩负着其政治制度、文化(如汉字、佛教、律令制度)向周边地区传播的使命。征服和同化“虾夷”,是其文化输出和民族融合战略的一部分。

“肃慎人(虾夷)”与大和政权的互动过程: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拉锯战

“肃慎人”(虾夷)与大和政权之间的互动,并非一次性的“侵入”,而是一场持续了数百年、充满冲突、妥协和缓慢同化的漫长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接触与零星冲突(古墳时代晚期至飞鸟时代初期):
随着大和政权势力逐渐北移,开始与居住在关东平原以北的“虾夷”族群发生零星接触。这些接触可能包括贸易、文化交流,但也伴随着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主要是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
大和政权可能派遣一些早期的军队进行侦察和试探性推进,但此时其力量尚未完全深入北部。

大和政权的主动扩张与初步征服(飞鸟时代中期):
进入飞鸟时代中期(约7世纪),随着律令制的初步建立和军队建设的加强,大和政权开始采取更积极的北进策略。
“阿倍比罗夫”的北征: 这是飞鸟时代早期,关于“虾夷”地区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根据《日本书纪》记载,在658年至660年间,陆奥守阿倍比罗夫(Abe no Hirafu)率军北征,俘获了“渡岛国”(今北海道渡岛半岛)的“虾夷”首领,并建立了“渟足栅”和“渟见栅”。这次征伐表明,大和政权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日本海一侧的北海道地区,这无疑是对“虾夷”活动的严重干涉。
对“毛野国”和“常陆国”的征服: 在此之前,大和政权已经逐步将关东地区的“毛野国”(包括今群马县、栃木县一带)和“常陆国”(今茨城县)纳入统治之下。这些地区的“虾夷”或被同化,或被强制迁移,或继续抵抗。
筑城与防御: 为了巩固新占领的土地和抵御“虾夷”的反扑,大和政权开始在边境地区修建城池(栅、砦),例如后来的“多贺城”、“志波城”等,作为前沿基地和防御工事。

“虾夷”的反抗与大和政权的拉锯战(奈良时代):
虽然大和政权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虾夷”族群并非轻易屈服。他们拥有其独特的社会组织、军事技能和对地形的熟悉,并且不断组织反抗。
“伊治呰麻吕之乱”(709年): 这是一个典型的“虾夷”反抗事件。陆奥国北部边疆的“虾夷”首领伊治呰麻吕(Ishi no Azumaro)率领部众反叛,袭击了大和政权的边境据点。这显示出“虾夷”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军事实力。
“多贺城”的建立与陆奥国厅的设置: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统治陆奥国,大和政权建立了“多贺城”,并在此设立了陆奥国府。多贺城成为了大和政权在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键田氏”等“虾夷”首领的投降与被招抚: 并非所有“虾夷”都选择抵抗。一些“虾夷”的首领,如“键田氏”,为了获得政治地位和利益,选择向大和政权“朝贡”或“投降”,并被允许继续管理其部众,但需要接受大和政权的册封和管辖。这种“怀柔”与“征服”并行的策略,也是当时统治者惯用的手段。

陆奥守“大伴氏”的征伐与“陆奥国”的实质掌控(飞鸟时代末期至奈良时代):
飞鸟时代末期,特别是进入奈良时代(8世纪),大和政权继续加强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大伴氏”的北征: 陆奥国守“大伴氏”家族,例如大伴旅人(Otomo no Tabito)和他的儿子大伴古麻吕(Otomo no Komaro),在8世纪初担任陆奥守期间,积极组织对“虾夷”的征伐,进一步巩固了大和政权在陆奥国(相当于今青森县以南的地区)的统治。
“毛人”(えみし)的同化: 随着大和政权在陆奥国建立了稳定的统治秩序,大量“虾夷”族群被纳入律令制下,接受税收、兵役等义务,并逐渐被同化,其原有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也发生改变。

飞鸟时代“肃慎人侵入”的总结

综合来看,飞鸟时代的“肃慎人侵入”并非指来自日本之外的民族的军事入侵,而是指日本列岛内部,以大和政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政治巩固,对其北部边缘地区的原住民“虾夷”族群进行的军事征服、政治渗透和文化同化过程。

这个过程是漫长且复杂的,它包含了:

战略性的军事推进: 大和政权为了扩张势力,积极组织军队北征。
边境的堡垒建设: 修建城池、栅栏以巩固占领区。
“虾夷”族群的反抗与合作: “虾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既有坚定的抵抗者,也有选择合作者。
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与冲突: 资源争夺、技术传播、生活方式的碰撞。
渐进式的同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虾夷”逐渐融入到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中。

“肃慎人”作为当时日本北部一个相对独立且强大的族群,他们的存在和活动,是日本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理解日本古代历史多元性与复杂性的重要线索。大和政权对“虾夷”地区的征服,最终完成了日本列岛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为后来日本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为 @西木野九十九 的说法补充说一下。

肃慎入侵日本佐渡岛的说法来源自《日本书纪》,目前日本人学界一般认为“肃慎人”是定居在当今北海道北部沿海地区的“鄂霍次克文化人”。

根据北海道大学的增田隆一副教授通过发掘鄂霍次克文化人的骨骼,进一步研究线粒体DNA单倍体群得出结论:

鄂霍次克文化的居民民族属性最接近于乌尔奇人(在我国属于赫哲族)和涅吉达尔人(在我国属于鄂温克族)之类的通古斯民族,再其次才是具有部分鄂霍次克文化人血统的阿伊努人。

在此之前,增田隆一及北海道大学的其他学者一度认为最接近鄂霍次克文化人的是尼夫赫人。尼夫赫人居住于库页岛北部、黑龙江口,并非是通古斯民族,被认为可能是古西伯利亚的居民,并且和北美使用阿尔吉克语系的原住民或许有几丝联系。

由于尼夫赫人的线粒体DNA单倍体群Y比例着实太高(64%以上),加上一部分研究认为北海道的阿伊努人有尼夫赫人的血统,语言也受到尼夫赫人的影响,因此学者推测可能是在冰河期结束后,迁徙的通古斯民族同化了一部分原本居住在黑龙江河口、库页岛一带的尼夫赫人,并且为了适应在当地的生活,继承了绝大部分的尼夫赫人的习俗,包括捕鱼和熊祭,最终在3世纪左右于库页岛形成了早期鄂霍次克文化人。

在5世纪左右,受到气候影响,鄂霍次克文化的居民开始南下定居于北海道北部。随后鄂霍次克文化人沿着北海道西侧的日本海南下,而非立刻向鄂霍次克海沿岸扩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鄂霍次克海沿岸冬季有流冰,因此鄂霍次克文化人在冬季无法打鱼为生的缘故。直到鄂霍次克文化人习惯于在冬季猎杀海狮、海豹等海兽后,才逐渐适应了鄂霍次克海沿岸的生活。

一个世纪以后,《日本书纪》记载的钦明天皇五年(544年)十二月“肃慎入侵佐渡岛”[1],可能是当时一批鄂霍次克文化人驾船沿着日本海继续南下,定居于佐渡岛北部御名部海岸的结果。

根据越国(当时实际上叫高志,8世纪初才改写为越)的报告来看,这些“肃慎人“春夏捕鱼为生的习惯,还是非常类似于鄂霍次克文化人的。可能是习俗和语言都差距比较大,因此当地人觉得他们不像人而像鬼。

接下来的记载就是莫名其妙的佐渡岛的居民烤椎栗,“两只栗皮爱跳舞,肃慎人不乖乖把鱼捕”(划掉),有人占卜说村里人会被鬼所迷惑,结果肃慎人真的抢了一波[2]

肃慎人迁到濑波河浦后,因为喝了毒水死了一大半,尸体填满了洞穴,当地人将此地称之为“肃慎隈”[3]

有些学者怀疑这事记述没头没尾的,是不是后来越国(高志)出人去打肃慎,所以把肃慎的故事带入到当时属于越国的佐渡岛上。

佐渡岛对这个故事也没什么传承,因此推测的肃慎人当场去世的地点也天差地别:

岛南有个叫“虾夷冢”的地方,附近有个古坟,当地人觉得可能是《日本书纪》里的肃慎人的墓,但是位置和名称都有很大问题;岛北标记的地方叫“鹿之浦”,这个地方有个“鞑靼冢”,当地的民间传说是古代有一船鞑靼人漂流至此,挂了埋在这里,具体情况已经失传,只是根据传说树立了碑石作为纪念。

虽然鞑靼原本是指蒙古部落,但是江户时代的日本人不知道咋想的,把包括黑龙江流域的通古斯民族、北亚、中亚一带的各种民族统称为“鞑靼”,可能是江户时代的某些人觉得肃慎也是“鞑靼”的一种,就把原本的“肃慎隈”改称为“鞑靼冢”,然后把原来的名称传丢了——毕竟《日本书纪》肃慎训读为“みしはせ“也够奇葩的。

不过,从这一训读来看,古代日本人应该是比较认同肃慎和东北亚的靺鞨人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的,因为根据同时代的《正仓院文书》记载,向正仓院进献《隋求皍得大自在陁罗尼神咒经》的内里使“若湯坐阿支婆世“、”若湯坐阿支波世“,名字又写作“若湯坐靺鞨”,根据“阿支波世”,可以得出靺鞨被训读为“あしはせ”,有些说法认为肃慎其实也读作“あしはせ“,只是后来传抄有错误,因此“肃慎”和“靺鞨”在日本人看来可能都属于一类人。

不过,比较能够确定肃慎可能和鄂霍次克文化人有关,而不是直接来自大陆的,还是得看《日本书纪》对于越国国守阿倍比罗夫征伐肃慎的记载:

642年前,当时的越国(高志)所控制的地区实际上可能只是到现在的弥彦山、长冈市为边界,现在北陆地区最大的城市——新潟市当时还属于虾夷的领地。因此佐渡岛实际上在此之前算是大和王权的边界,因此即便“肃慎人入侵”,大和王权也力不能及。

大化改新之后,大和王权通过中央集权进一步统合地方的贵族,并且在日本海沿岸急剧扩张。先是在647年设置渟足栅(可能位于如今新潟市东区)、648年设置磐舟栅(可能位于如今村上市),作为征服虾夷的军事据点,这才大致扩张出了后来的越后国的领地。在708年设置出羽栅之前,磐舟栅在几十年的时间内都是大和与虾夷的边境。

可能出于稳固边境,震慑虾夷的考虑,作为越国(高志)的国司、渟足栅、磐舟栅的管理者——阿倍比罗夫,在磐舟栅落成十年后,被授意发动了对于日本海沿岸的虾夷的远征。

虽然《日本书纪》记载658年、659年、660年,阿倍比罗夫三次从越国出发征伐虾夷、肃慎,但是前两次都没有记载攻打肃慎的详细过程,第二次甚至更不是正文而是分注里写的,加上三次经历可以无缝衔接在一起,因此从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开始,就怀疑是不是一共只打过一次,但由于天武天皇篡夺权力的壬申之乱导致史料散逸,因此《日本书纪》的作者没多考究就把传错时间的一次征伐当成了三次。

这次征伐过后,阿倍比罗夫向日本朝廷献上了2头活棕熊和70张棕熊皮——由于本州岛的棕熊在1万年前冰河时代结束后就全部灭绝,因此很显然,他的征伐的对象为北海道。

在这次征伐中,阿倍比罗夫可能统合了一些陆奥(日本东北地区)的虾夷人(作为向导?),随后沿着北海道(渡岛)日本海沿岸北上,所到的大河被认为可能是现在的石狩川一带。一千余虾夷人居住于入海口处,其中有虾夷人诉苦说“肃慎船师多来,将杀我等”,愿意为阿倍比罗夫效力。随后这两个虾夷人“给黄军带路”,指出肃慎人藏身之处和船只数量——只有20艘。

此后,阿倍比罗夫派人去叫肃慎人,但是肃慎人不肯来。随后阿倍比罗夫可能是听从了虾夷人的意见,便采取了一种东北亚常用的“沉默交易”的方式和肃慎人进行交易,在海边上摆上彩帛、兵器、铁等。肃慎派出两名老人,老人脱掉自己的衣服,交换了彩帛。这样又重复了一次,便驾船而归。

后来阿倍比罗夫再派船去叫肃慎人,肃慎人也不肯来,于是阿倍比罗夫便移师到肃慎人所在的弊贿弁岛,这时候肃慎人再求和也没辙了,双方交战,阿倍比罗夫的手下能登臣马身龙被杀,在战斗正酣的时候,肃慎人就已经杀死自己的妻儿[4]。虽然没有交代战斗的结果,但是从同年记载阿倍比罗夫献上五十多夷人并且招待肃慎四十七人的记载[5]来看,应该是以阿倍比罗夫获胜告终。

上述的内容从考古结果来看,的确非常的符合鄂霍次克文化人的生活方式:

鄂霍次克文化人能够制造的三种船只,其中最大的也不过能载6-7人,而鄂霍次克文化人的部落也一般只是几户两代人的小型家庭,一个地区的鄂霍次克文化人一般只有30-180人左右。比较符合《日本书纪》中对于“肃慎人”规模的记述。

鄂霍次克文化人日常基本只使用石器,直到文化的后期才有少量购买来的铁器,并且也没有冶铁的技术,与从和人手中大量购买铁器的虾夷人、阿伊努人有着极大的不同。史料中肃慎老人没有选择铁和兵器,似乎也体现出鄂霍次克文化人对于铁器的较少运用。

至于肃慎人的沉默交易,根据后来元代的《析津志》记载,野人女真和阿伊努人间的银鼠贸易里也能见到,

遼東骨嵬多之(銀鼠)。有野人於海上、山藪中鋪設,以易中國之物。彼此倶不相見,此風俗也。

此外,现在一般学界认为阿倍比罗夫攻打的“弊贿弁岛”是北海道南部的“奥尻岛”,恰好奥尻岛上既有着鄂霍次克文化人的最南部的生活遗迹,也有着属于渡岛虾夷人的擦文文化的青苗遗迹。

其中在青苗遗迹的古坟中出土的“丁字头勾玉”可能制作于6世纪末期到7世纪,原材料的玉石恰好取自当时属于阿倍比罗夫等远征军所出发的越国内(新潟县丝鱼川)。这是否暗示了渡岛虾夷人在配合阿倍比罗夫消灭奥尻岛的鄂霍次克文化人后便直接定居于此地了呢?

此后《日本书纪》中还有七名肃慎人随新罗的时臣金清平来到日本的记载,考虑到鄂霍次克文化并没有对新罗有什么影响,可能只是大陆的靺鞨人,因此很可能是如前述所示,当时的日本习惯使用“肃慎”来泛指东北亚民族。

另外,库页岛、北海道的鄂霍次克文化人虽然可能主体属于通古斯民族,但是和后来形成女真的大陆上的黑水靺鞨等有着极大的不同。他们很可能便是唐朝初期文献中记载的“流鬼国”[6],因为鄂霍次克文化人当时的确在散居在日本海的海岛上,以捕鱼为主要的谋生手段,养狗且狗为衣食来源,养猪且以猪皮缝制衣服(堪察加半岛是不养猪的,但是当地捕海象的科里亚克人倒有可能被误传为夜叉国)。

鄂霍次克文化人早期基本上是以捕鱼为生,渤海国建立后,渤海国越过黑水靺鞨与鄂霍次克文化人直接展开皮毛贸易,位于库页岛南部的鄂霍次克文化人才开始大规模的捕捉海兽、在内陆上捕捉貂、黄鼠狼等皮毛动物,并且沿着鄂霍次克海沿岸与千岛群岛继续发展。

不过,极盛时期鄂霍次克文化人可能也只有4000-5000人,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库页岛南部。由于在北海道仅仅分布于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沿岸一带,人口可能只有不到2000人。

伴随着半耕半猎且更容易获得和人的先进武器的渡岛虾夷人的不断向北推进,人口较少且各自为战的鄂霍次克文化人在9世纪左右便被征服且融入到了虾夷人当中。虾夷人为了适应于鄂霍次克海沿岸的生活,继承了相当多的鄂霍次克文化人的习俗,包括招牌的熊祭、狗拉船橇和渔猎,逐步形成了现在阿伊努人的先民。

在此之后,阿伊努人(骨嵬)更是进一步北上彻底征服了库页岛南部、千岛群岛的鄂霍次克文化人,随后在进一步攻击位于库页岛北的尼夫赫人(吉里迷),不过在1264年,尼夫赫人直接喊来如日中天的蒙古军下场,经过反复的打跑重来,阿伊努人才终于在1308年后向元朝臣服。而在此前后,鄂霍次克文化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也彻底为阿伊努人所同化,消失于历史之中。

参考

  1. ^ 越國言。於佐渡嶋北御名部之碕岸有肅愼人。乘一船舶而淹留。春夏捕魚充食。彼嶋之人言非人也。亦言鬼魅、不敢近之。
  2. ^ 嶋東禹武邑人採拾椎子、爲欲熟喫。着灰裏炮。其皮甲化成二人、飛騰火上一尺餘許。經時相鬪。邑人深以爲異、取置於庭。亦如前飛相鬪不已。有人占云「是邑人必爲魃鬼所迷惑。」不久如言被其抄掠。
  3. ^ 於是肅愼人移就瀨波河浦。浦神嚴忌。人敢近。渇飮其水。死者且半。骨積於巖岫。俗呼肅愼隈也。
  4. ^ 三月。遣阿倍臣率船師二百艘,伐粛慎国。阿倍臣以陸奥蝦夷,令乗己船,到大河側。於是渡嶋蝦夷一千余,屯聚海畔。向河而営,々中二人進而急叫曰:“粛慎船師多来,将殺我等之故,願欲済河而仕官矣。”阿倍臣遣船,喚至両箇蝦夷,問賊隠所与其船数。両箇蝦夷便指隠所曰:“船二十余艘。”即遣使喚。而不肯来。阿倍臣乃積綵帛、兵、鉄等於海畔,而令貪嗜。粛慎乃陳船師,繋羽於木,挙而為旗,斉棹近来,停於浅処。従一船裏出二老翁,廻行熟視所積綵帛等物,便換著単衫,各提布一端,乗船還去。俄而老翁更来,脱置換衫,并置提布,乗船而退。阿倍臣遣数船使喚,不肯来。復於弊賂弁嶋。食頃乞和,遂不肯聴。〈弊賂弁。度嶋之別也。〉拠己柵戦。于時能登臣馬身竜為敵被殺,猶戦未倦之間,賊破殺己妻子。
  5. ^ 又阿倍引田臣獻夷五十餘…以​饗肅愼卌七人。
  6. ^ 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余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设靺鞨船行十五日。无城郭,依海岛散居,掘地深数尺,两边斜竖木,构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杂麻为布而衣之,妇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鱼皮,制与獠同。多沮泽,有盐鱼之利。地气冱寒,早霜雪,每坚冰之后,以木广六寸,长七尺,施系其上,以践层冰,逐及奔兽。多狗。胜兵万余人。无相敬之礼、官僚之法。不识四时节序。有他盗入境,乃相呼召。弓长四尺余,箭与中国同,以骨石为镞。乐有歌舞。死解封树,哭之三年,无余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国货易,陈国家之盛业,于是其君长。 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贞观十四年,三译而来朝贡。初至靺鞨,不解乘马,上即颠坠。其长老人传,言其国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尝通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飞鸟时代,日本历史的转折点,而肃慎人(Emishi)的活动,则是那个时代的一抹深邃色彩。要理解肃慎人为何会“侵入”日本本土,我们首先需要厘清一些概念,并深入了解当时的环境。“侵入”的定义与肃慎人的真实身份首先,我们得明确,将肃慎人的活动描述为“侵入”可能带有一定的现代视角和国家边界的概念。在那个时代.............
  • 回答
    飞行汽车,这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正一步步走进现实。当它真正普及开来,我们的城市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交通工具升级,而是对城市空间、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结构的全面重塑。想象一下,当清晨的阳光洒满大地,你不再被地面拥堵的车流困扰。取而代之的是,一辆辆 sleek 的飞行汽车从你的窗户.............
  • 回答
    刘慈欣的《天使时代》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未来世界,其中“飞人”作为一种强大的个体单位,其作战能力确实令人咋舌。关于两万名飞人能否击败航母,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小说中透露的信息和一些科学常识来探讨一下其中的可能性。首先,我们要明确小说中“飞人”的概念。根据《天使时代》的描述,飞人并非简.............
  • 回答
    在现代海战的广阔图景中,亚音速反舰导弹,比如我们熟知的鹰击83(YJ83)、飞鱼(Exocet)、鱼叉(Harpoon)以及Kh35“天王星”等,它们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而言之,答案是肯定的,但它们的用途和地位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些导弹视为“过时”。它.............
  • 回答
    这真是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天使时代》里那两万名基因改造的飞行人面对的是核潜艇而不是航母,结局很可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将这个问题讲透彻,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好好分析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两万名“飞行人”的实力和作战模式。根据影片的设定,他们是经过基因改造,拥有超乎常人的力量、速度、.............
  • 回答
    好,咱们就聊聊这个话题,尽量讲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套话。你说的“自身各项条件都很低下的男子”,咱们就简单理解为,家境普通,学历可能不算顶尖,工作也普普通通,长相身材一般,人脉资源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男生。而他们瞄准的目标呢,就是“顶级富二代官二代”,这里面又分好几层,有的是那种自家产业上市公司,.............
  • 回答
    想象一下,夜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流光,不是我们习以为常的流星,而是一颗巨大的、携带毁灭气息的石块,它的轨迹直指地球。它的体型,与那个终结了恐龙王朝的巨兽不相上下,直径可达十几公里。面对这样一颗来自宇宙深处的“死亡宣告”,人类如今的科技力量,究竟有多大的胜算?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而是一个.............
  • 回答
    飞行时长两个半小时,对于机长来说,写flight log(飞行日志)的时间是有的,但绝对谈不上“充裕”。这其中涉及不少门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flight log是啥。它可不是那种随手记几句“今天天气不错”的流水账。这是一份非常正式、需要严谨记录的飞行报告。里面要包含的内容非常多,.............
  • 回答
    飞机在飞行过程中,迎风面之所以容易结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并非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条件的叠加效应。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迎风面”。在飞机飞行中,迎风面就是飞机机身、机翼等部位与空气直接、持续接触的那一面。当飞机向前推进时,空气会以相对的速度流过这些表面。1. 超冷水滴的存在:大.............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令人兴奋的问题!想象一下,以光速在宇宙中穿梭,那种速度感简直无法想象。不过,要实现这样的壮举,避免撞上什么东西确实是头等大事。毕竟,宇宙不是空无一物的真空,里面充满了恒星、行星、星云,甚至还有一些我们尚未了解的神秘物质。首先,我们要明白,以光速飞行可不是开着一辆超跑在公路上飙车那么简单。.............
  • 回答
    乘坐飞机时Apple Watch的高度一直显示1300米,这确实有点奇怪,但并不一定意味着手表坏了。这里面涉及到一些技术原理和实际情况,咱们一点点捋清楚。首先,要明白Apple Watch是怎么知道高度的。它主要依靠一个叫做“气压计”的传感器。这个气压计可以感知周围空气的压力。大家知道,海拔越高,空.............
  • 回答
    飞机和鸟儿的相遇,本是天空中的寻常事,但当这种“寻常”发生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与小巧的鸟类之间时,后果却可能变得惊心动魄,甚至导致机毁人亡的悲剧。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仅仅是“鸟撞上了飞机”,而是多个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飞机在高空飞行时的状态。一架大型客机,动辄数吨甚至上百吨重,以每小时八九.............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令人担忧的场景!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如果一个人在超音速飞机上突然弹射出去,会发生什么。答案是:是的,很有可能在瞬间被撕裂成碎片,尤其是在穿过音障的那一瞬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解几个关键因素:1. 音障是什么?音障并非一个实体存在的“墙”,而是一个空气动力学现象。当飞机飞行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少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简单来说,战斗机在俯冲时,机载雷达 不太可能 直接将地面上的物体“烤熟”,至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烹饪那种程度。但雷达的能量对物体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只是这个影响更多是加热和潜在的损伤,而非“烤熟”。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是这样。首先,什么是雷达?雷.............
  • 回答
    在御剑飞行时遇上骤雨,这可是个让人头疼的境遇。毕竟,御剑讲究的就是一个洒脱飘逸,再被雨淋得像落汤鸡,那份潇洒劲儿可就荡然无存了。那么,这雨天御剑,到底该如何装备才能既保暖避雨,又不失风度呢?说实话,一般的油纸伞、蓑衣,虽说能挡雨,但握在手里或是披在身上,多少有点累赘,而且一遇上大风,那伞骨的吱呀声和.............
  • 回答
    乘坐飞机时,如果察觉到有乘客携带枪械,且他们之间有联系,甚至有劫机意图,这无疑是最危急的情况。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你的首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提升生存几率。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策略,务必记住,你的冷静和观察力至关重要。首先,保持绝对的冷静和观察:1. 不要立刻制造恐慌: 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尖叫、起身或直.............
  • 回答
    钢铁侠的飞行:空气动力学的魔力与现实的界限关于钢铁侠在电影中的飞行,许多人都惊叹于他那流畅而又不可思议的动作。从悬停、急转弯到超高速俯冲,他的每一次飞行都充满了力量感和精准度。那么,从空气动力学的角度来看,钢铁侠的飞行真的可以实现吗?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原理和挑战呢?动力学的基石:推力与阻力首先.............
  • 回答
    我想,你这是在问一个很有趣、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问题。关于飞机“倒着飞”产生的升力,实际上是基于伯努利定律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但它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倒飞”有所不同,而且很多人对此有些概念上的混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飞机倒着飞时,机翼产生的升力方向是朝向机翼的“上方”(相对于机翼本身),而这个“.............
  • 回答
    乘坐飞机时,手机不能使用,这是个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规矩。空乘人员会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广播里也会播放相关的安全须知,大家对此也格外重视。毕竟,飞机在高空飞行,一旦发生什么意外,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听到“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者“请关闭手机”的指令,大多数人都会乖乖照做,生怕惹出什么麻烦。可到了加油站,.............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明明咱们在车厢里或者机舱里坐得稳稳当当,腿脚都没怎么使劲,但下车之后却感觉比跑完一场马拉松还累。这事儿细琢磨起来,还真不是简单的心理作用,背后有一堆生理和心理上的“小动作”在默默消耗我们的精力。首先,我们得说说那个最直观的,也是最普遍的原因:环境的改变和不确定性。想象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