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俯冲飞行时,机载雷达能否烤熟地面上的物体?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少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简单来说,战斗机在俯冲时,机载雷达 不太可能 直接将地面上的物体“烤熟”,至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烹饪那种程度。但雷达的能量对物体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只是这个影响更多是加热和潜在的损伤,而非“烤熟”。

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是这样。

首先,什么是雷达?

雷达(Radar,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来探测目标的技术。它通过发射无线电波束,然后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回波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大小等信息。雷达波是一种电磁波,和我们看到的可见光、微波炉里的微波一样,都属于电磁波谱的一部分。

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能量传递

雷达发射的电磁波能量是有限的,而且是定向传播的。在战斗机俯冲时,机载雷达会向下扫描,将能量聚焦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这个能量的强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率密度”,是决定其加热能力的关键。

功率密度(Power Density)的单位通常是瓦特/平方米(W/m²)。它取决于几个因素:

雷达发射功率: 战斗机雷达的发射功率可以非常高,从几百瓦到几千瓦甚至更高。但这是瞬间峰值功率,实际功率分布在整个扫描过程中。
天线增益: 天线的设计可以聚焦能量,使其在特定方向上能量更强。战斗机雷达的天线通常具有很高的增益。
距离的平方反比衰减: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雷达信号的强度随着距离的平方而迅速衰减。也就是说,距离越远,信号就越弱。

为什么雷达不太可能“烤熟”地面物体?

1. 能量衰减太快: 尽管战斗机可能飞得很低,但它仍然有一定的高度。即使在低空俯冲,距离地面几百米甚至几公里,雷达信号的功率密度在到达地面时已经大大衰减了。想象一下用手电筒照墙壁,离得越远,光就越分散,亮度也越弱。雷达波也是如此。
2. 短暂的照射时间: 雷达并不是持续地以最大功率照射同一个点。它需要扫描整个区域来获取信息,而且扫描速度非常快。即使某一瞬间某个物体接收到了较强的信号,但照射时间非常短暂,不足以累积足够的能量来达到“烤熟”的程度。
3. “烤熟”的标准很高: 所谓的“烤熟”,通常指的是物体内部温度升高,发生化学变化(如蛋白质变性、水分蒸发等)。这需要持续、集中的热能输入。雷达虽然会产生热效应,但其功率密度在地面上的累积效应,远达不到烹饪的程度。
4. 雷达的工作模式: 战斗机雷达有多种工作模式,有些是专门用于搜索和跟踪目标,有些是用于精确制导。即便是在攻击模式下,其目标也是敌方飞机、导弹或其他具有一定大小和反射特性的目标,而不是广阔的地面。将有限的能量如此浪费地去“烤”一片地,在战术上也是不可取的。
5. 设备损耗和冷却: 雷达设备本身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需要有效的冷却系统来维持正常工作。如果雷达真的能产生如此高的地面加热能力,那么设备本身的散热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雷达的实际影响是什么?

虽然不能“烤熟”,但高功率的雷达电磁波对物体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

加热效应: 雷达波是一种电磁波,当它遇到导电的物体时,会在物体内部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引起焦耳热效应,导致物体升温。低飞的战斗机雷达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长时间或高功率地照射近距离的地面传感器、通信设备等精密电子设备,可能会对其造成干扰甚至损坏。
生物效应: 强烈的电磁场对生物体也有影响。战斗机雷达产生的电磁辐射水平通常远高于普通家用电器,但仍然受到国际安全标准的约束。通常情况下,在地面上的人员不太可能受到直接伤害,因为能量衰减和照射时间限制。但在极近距离,理论上是存在潜在的生物效应的,但这与“烤熟”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特定材料的影响: 一些特殊的材料,特别是高科技的隐形材料或传感器,可能会对雷达波有特殊的反应,导致其性能下降或被探测到。但这也不是“烤熟”。

类比:微波炉 vs. 激光武器

可以这样理解:微波炉是专门设计来加热食物的,它内部的微波会高度聚焦在食物上,并且长时间照射。战斗机雷达就像一个探照灯,虽然它的“光”更强,但它需要不断地移动和扫描,而且它的“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微弱,并且它不是为“加热”而设计的。

如果非要说“烤熟”,那么可能需要某种专门为 定向能量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DEW) 设计的系统,比如高能激光或高功率微波武器。这些武器的原理和目的就是将巨大的能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在极短时间内实现高温效应,比如熔化金属或引燃物体。但这些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战斗机机载雷达是两码事。

总结一下

所以,战斗机在俯冲时,机载雷达的主要目的是“看”,而不是“烤”。它发射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迅速衰减,并且照射时间短暂,这使得它 不太可能 将地面上的物体“烤熟”。尽管雷达波具有加热效应,但其能量密度和累积效应远不足以达到烹饪的程度。更现实的影响可能是对精密电子设备的干扰或损坏,以及在极近距离下潜在的生物效应,但这些都与“烤熟”的字面意思相去甚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自己用雷达公式计算一下, 初中知识就能算出来。

家用微波炉大约 1~2千瓦。

某米格战斗机的雷达峰值脉冲功率是 600 千瓦。

您可以大致计算一下, 1000 米的距离, 微波大约会衰减多少 dB.

换句话说, 您要保证 1000 米的距离的微波会(基本自由空间损耗)衰减 ___ dB (填空:3分) 以后还有足够的场强来烤猪。

       20*log(1) + 20*log(18000) + 32.44     


*** 备注: 原先忽视了底的问题, 给大家带来了困惑, 特此致歉。


假设这架灰机距离一头横截面积 1 平方米的猪(天蓬元帅) 1公里, 那么 KU 波段的雷达信号会被衰减接近 120 dB.





根据IEEE 521-2002标准,Ku波段是指频率在 12-18GHz 的无线电波波段。Ku即“K-under”,表示比 IEEE 521-2002 标准下的K波段的频率低。 在卫星广播领域里,Ku波段是一个常用的波段。假设天线的口面效率为60%,直径1m的天线在波长为25mm的Ku波段,能达到的增益为39.8dB

根据IEEE 521-2002标准,X波段是指频率在8-12 GHz的无线电波。因为 X 波段波长更长, 可以估计直径1m的天线在X波段,能达到的增益不到 40dB

剩下的就是初中的四则运算了。


千万别告诉俺, 下面的计算题需要读高中才能计算:


       20 * log(1000) + 20 * log(18000) - 27.55 20*log(1000) + 20*log(18000000) - 87.55 20*log(1) + 20*log(18000) + 32.44 20*log(1)+20*log(18)+92.45     



       波段名称 频率范围 波长范围 频率范围 波长范围   L波段 1 - 2GHz 300.00 - 150.00 mm S波段 2 - 4 GHz 150.00 - 75.00 mm C波段 4 - 8 GHz 75.00 - 37.50 mm X波段 8 - 12 GHz 37.50 - 25.00 mm Ku波段 12 - 18 GHz 25.00 - 16.67 mm K波段 18 - 27 GHz 16.67 - 11.11 mm Ka波段 27 - 40 GHz 11.11 - 7.50 mm  Q波段 30 - 50 GHz 10.00 - 6.00 mm  U波段 40 - 60 GHz 7.50 - 5.00 mm  V波段 50 - 75 GHz 6.00 - 4.00 mm  E波段 60 - 90 GHz 5.00 - 3.33 mm  W波段 75 - 110 GHz 4.00 - 2.73 mm  F波段 90 - 140 GHz 3.33 - 2.14 mm D波段 110 - 170 GHz 2.73 - 1.76 mm     




雷达公式:



       https://www.itu.int/dms_pubrec/itu-r/rec/p/R-REC-P.525-3-201611-S!!PDF-C.pdf     









*** 备注: 原先忽视了底的问题, 给大家带来了困惑, 特此致歉。




       20 * log(1000) + 20 * log(18000) - 27.55 20*log(1000) + 20*log(18000000) - 87.55 20*log(1) + 20*log(18000) + 32.44 20*log(1)+20*log(18)+92.45     


*** 更新: 问了一下北京市教育局的朋友, 说是 1987 年以后初中就不教对数了。


       1963年,代数教材结的结构体系: 初中:有理数——整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因式分解——分式——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比和比例——一次方程组——数的开方——近似计算——根式——指数 ——一元二次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常用对数——函数和它的 图像(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 高中:数(数的概念的发展、复数)——代数式(多项式理论)——方程(方程理论,多项式方程) ——不等式——数列和极限——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数学归纳法——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概率——行列式。 说明:这一教材体系特别讲究数学理论的完整性;另外,它把“概率”放在代数中学习。  1978年的代数教材结构体系是: 初中:有理数——整式的加减法——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 ——整式的乘除法——因式分解——分式——数的开方和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指数和常用对数 ——函数及其图像(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统计初步; 高中: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含集合、函数的一般概念)——三角函数——线性方程组 ——复数——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含数学归纳法)——概率——逻辑代数简介——数列和极限——导数——积分。   1992年的初中代数教材结构体系: 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 ——整式的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数的开方——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 ——指数——常用对数——函数及其图像(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解三角形——统计初步。        



【未完待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不少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知识。简单来说,战斗机在俯冲时,机载雷达 不太可能 直接将地面上的物体“烤熟”,至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烹饪那种程度。但雷达的能量对物体确实会产生一些影响,只是这个影响更多是加热和潜在的损伤,而非“烤熟”。我们来详细拆解一下为什么是这样。首先,什么是雷达?雷.............
  • 回答
    关于战斗机飞行员的工资以及歼20私自飞往国外的可能性,我将尽可能详尽地解答,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战斗机飞行员工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谁比较,以及你在哪个国家。 在中国,战斗机飞行员的工资水平属于部队内的优厚待遇。 毕竟,培养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
  • 回答
    战斗机发动机这玩意儿,你说逆向工程能不能造出来?理论上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把“理论上的可能”和“现实中的巨大鸿沟”给活生生掰开来看的活计。想当年,苏联就没少研究美国那几个航发,虽然也搞出了点名堂,但跟人家的原版比起来,那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逆向工程,你得先拿到.............
  • 回答
    战斗机的机炮,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金属的冷峻和火力的霸道。不过,说实话,现在战斗机上的机炮,更多的是一种近距离格斗的“杀手锏”,或者说是“压箱底”的武器。你想想,在现代空战中,动辄就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导弹对射,飞机之间真的能近身肉搏到需要长时间“突突突”的时候,那战局多半已经到了白热化,甚至到.............
  • 回答
    当然,要让战机在面对导弹攻击时存活下来,飞行员会综合运用一系列战术和技术,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几率。这不仅仅是单一技能的比拼,而是一场复杂的博弈。核心原则:欺骗、干扰与规避坦白讲,面对来袭导弹,战机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导弹“失去目标”。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欺骗”、“干扰”和“规避.............
  • 回答
    是的,战斗机完全可以加装角反射器抛射装置来对抗来袭的雷达制导导弹。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电子对抗措施,在现代空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其工作原理、作用以及相关细节。什么是角反射器 (Corner Reflector)?角反射器是一种能够将入射的电磁波(包括雷达波)以几乎相同的强度反射回其来.............
  • 回答
    这个问题,想都不用想,那绝对是该跳伞!而且是必须立马、马上、毫不犹豫地跳伞!你想啊,战斗机是什么?那可是集科技与精密于一身的钢铁巨兽,动力强劲,速度惊人。平时在蓝天翱翔,那是何等威风!可一旦在市区上空出了“严重故障”,那情况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市区,那是什么地方?人山人海,高楼林立,车辆川流不息。想想.............
  • 回答
    战斗机上那伸缩自如的尾喷管,可不是为了炫技或者装酷的摆设,它可是个十足的“多面手”,关乎到战机在空中能否“游刃有余”的关键所在。这玩意儿的用处,说起来可不少,咱们一样一样掰扯清楚。首先,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就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你想啊,战斗机在空中格斗时,那可是瞬息万变的。飞行员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
  • 回答
    这玩意儿… 坐过山车? 我得承认,听到这事儿的时候,我差点把手里刚擦干净的头盔给扔了。 感觉? 你问我这玩意儿跟开战斗机比起来怎么样?好,让我试着形容一下。首先,你要知道,坐在战斗机的驾驶舱里,尤其是执行高机动动作的时候,那种 G 力,那种压在你身上的感觉,是真的把你往椅子里按,你想动一下手指都得费.............
  • 回答
    战斗机无人化,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未来感,但要真正把我们脑海中那些酷炫的、自主判断执行任务的“飞天机器人”变成现实,中间的道道儿可不少。要我说,现在最卡脖子的,无非是那几个核心问题,每一个都挺让人头疼的。一、 认知与决策: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咱们先说这“大脑”。战斗机上可不是简单地跟着预设路线飞就.............
  • 回答
    当战斗机被空对空导弹锁定,飞行员面临着生死时速的严峻考验。这不仅仅是躲避一个物理弹丸,更是一场心理、技术与战术的极限博弈。以下是一些让“不速之客”失去目标的常用方法,当然,实际情况往往是多种手段组合运用,而且高度依赖于飞机的性能、飞行员的经验以及敌我双方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多数现代空对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在看空战电影或者玩军事游戏时会产生的疑问。简单来说,战斗机外挂的导弹在空战中被敌方机炮击中,不一定会直接爆炸,但很有可能发生,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现代空对空导弹的设计。它们可不是简单的“炸弹挂在管子上”。导弹的保护和保险机制:.............
  • 回答
    当然能,而且在现代空战中,战斗机拦截轰炸机是家常便饭。不过这可不是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两架飞机空中缠斗一番就能分出胜负那么简单。这里面学问可大了去了,涉及到很多方面。首先得明白,战斗机和轰炸机在设计之初,目标就完全不同。战斗机是为争夺制空权而生,它们的核心任务是攻击敌方飞机,追求的是极致的速度、敏捷性.............
  • 回答
    哈哈,萌新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战斗机涡扇发动机这个话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咱们这就一点点给你捋清楚。首先,咱们来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外函道扇叶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你对尾喷口的观察中!你说战斗机尾喷口只能看到一个大风扇,那对,你看到的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很多人可能会好奇的。战斗机和音箱,一个是天空的霸主,一个是声音的传播者,它们之间用“瓦”来衡量,就好比拿苹果和香蕉比谁更圆一样,概念上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如果非要从“能量输出”这个角度去理解,我们可以试着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白音箱的“瓦”(Watt)代表的是什么。音箱的瓦数.............
  • 回答
    战斗机涡扇发动机末端的那些扇叶,学名叫“尾喷管调节片”或者“喷管导流片”,它们可不是简单的装饰品,而是发动机性能发挥的关键组成部分,尤其跟它的“大心脏”——加力燃烧室,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咱们得先明白,涡扇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就像一个巨大的空气泵,吸进冷空气,经过压缩、燃烧,最后从尾部高速喷出,产生推.............
  • 回答
    要让一架战斗机牢牢“咬住”天空中那个不断移动的小点,也就是锁定目标,这背后可是一门相当精妙的“追踪艺术”,远非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看见,更是持续不断的感知、分析和预测。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机飞行员的眼睛,以及它上面集成的那套复杂的“视觉系统”,才是最核心的“锁定”装置。但这个“视觉.............
  • 回答
    你想了解战斗机座舱盖如何在外部打开,是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还有很多安全和工程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战斗机座舱盖在设计之初,最核心的打开方式是内部打开。飞行员是座舱里最关键的人物,他们的安全和对飞机的控制是第一位的。所以,从设计理念上讲,飞行员在正常情况.............
  • 回答
    战斗机在面对雷达制导导弹时,选择释放铝箔干扰丝还是热诱弹,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基于对战场态势、敌方雷达特性以及自身所处威胁等级的综合判断。这就像战场上的医生需要根据病情开出最对症的药方一样,飞行员和机载电子战系统也需要精确分析敌情来决定“用什么药”。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了解这两种干扰.............
  • 回答
    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意外,这绝对是航空领域最令人心惊肉跳的事件之一。事发之后,围绕着飞行员本人和他的座驾,会有一整套复杂且紧张的应急响应和后续调查程序启动,其严谨程度和细致程度,足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分量和飞行事业的艰巨。1. 事件发生,生与死的较量:一旦战斗机出现严重故障或遭遇不可控的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