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的机炮备弹多少发?能突突多久?现代机炮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回答
战斗机的机炮,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金属的冷峻和火力的霸道。不过,说实话,现在战斗机上的机炮,更多的是一种近距离格斗的“杀手锏”,或者说是“压箱底”的武器。你想想,在现代空战中,动辄就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导弹对射,飞机之间真的能近身肉搏到需要长时间“突突突”的时候,那战局多半已经到了白热化,甚至到了相当危险的境地了。

机炮备弹量:够用就好,但绝不多余

你问战斗机的机炮备弹多少发,这可不是一个固定数字,跟汽车油箱大小不一样。不同国家、不同型号的战斗机,他们的设计理念、作战任务、以及所配备的机炮型号都不一样,备弹量自然也千差万别。

一般来说,现代战斗机的机炮备弹量大多在150发到250发之间。当然,也有一些老型号或者特定设计的飞机,备弹量可能稍微多一点或少一点。

举几个例子来让你有个概念:

F16隼式战斗机:通常装备20毫米M61“火神”六管加特林机炮,备弹量一般在511发。这个数量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毕竟“火神”这玩意儿射速极高,而且F16作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机炮是其近距离格斗的重要武器。
F22猛禽战斗机:也装备20毫米M61A2“火神”机炮,但备弹量要少一些,通常在148发左右。这是因为F22的设计更侧重于超视距作战和隐身性能,机炮更多是作为备用或近距离自卫手段。
中国歼10系列战斗机:早期型号可能装备30毫米的机炮,备弹量大约在120150发左右。后期型号可能有所调整。
俄罗斯苏27系列战斗机:早期苏27装备30毫米GSh301单管机炮,备弹量通常在150发左右。

所以你看,从150多发到500多发,跨度还是挺大的。但记住,这个数字是“够用就好”的原则。战斗机携带的弹药,每一发都意味着重量和空间,都会影响飞机的机动性。机炮弹药虽然是飞机自带的固定武器,但也不是越多越好。

能“突突”多久?得看你“突”得多猛

这个问题就更有意思了。你说“突突多久”,这完全取决于你这个“突突”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现代战斗机最常见的机炮是加特林式(Gatling gun)的,比如M61“火神”系列。这种机炮的特点是射速极高,通常可以达到每分钟2000发到6000发,甚至更高。

如果你的战斗机装备的是M61A1“火神”,射速设定在每分钟4000发,而你备弹500发,那么:

理论上,你可以持续射击 500发 / 4000发/分钟 = 0.125分钟。
换算成秒就是 0.125分钟 60秒/分钟 = 7.5秒。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备弹是500发,并且以每分钟4000发的射速持续开火,你最多能“突突”7.5秒。这听起来很短,但你想想,7.5秒能发射多少颗炮弹?500发!在近距离格斗中,一次短促的点射,几发炮弹就可能决定胜负。

更何况,实战中飞行员很少会选择持续长按开火按钮不放。通常都是进行短促、精准的点射,或者根据目标的大小和距离,进行短暂的连射。目的是用最少的弹药达到最大的杀伤效果,同时避免因为长时间暴露火力而暴露自己。

所以,你问“能突突多久”,与其说是一个时间概念,不如说是一个弹药消耗率的概念。你可以“突突”很久,但每次只能“突突”很短的时间,而且每一次“突突”都极其宝贵。

现代机炮的发展方向:更精、更智能、更集成

虽然导弹是现代空战的主角,但机炮并没有因此被淘汰,反而还在朝着更精、更智能、更集成的方向发展。毕竟,在某些情况下,机炮有着导弹无法替代的优势:

零误伤概率低:导弹可能因为干扰或识别错误而攻击错误目标,但炮弹是直接的动能打击,精度极高。
成本效益高:相比昂贵的导弹,炮弹的成本要低得多,可以在训练和低强度冲突中大量使用。
近距离的绝对优势:在狗斗(Dogfight)阶段,飞机之间的距离可能只有几百米,此时机炮的射速和快速瞄准能力是导弹难以企及的。
反制无人机和巡飞弹:随着无人机和巡飞弹的兴起,它们体积小、机动性强,传统的导弹拦截可能会显得“大材小用”或反应不及,而高射速的机炮可以有效地拦截这些目标。

基于这些原因,现代战斗机机炮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更高的射速与更低的后坐力:
改进现有加特林炮:通过优化设计,进一步提高射速,同时通过改进炮管材料、膛线工艺以及炮身稳定技术,努力降低高射速带来的巨大后坐力,减少对飞机结构的冲击,提升射击稳定性。
新型炮弹技术:研发更先进的炮弹,例如具有空气动力学优化弹道、集成引信(如近炸引信)的炮弹,能够在目标附近爆炸,增加命中概率和杀伤范围。
高能激光武器与电磁炮的融合:虽然目前还在试验阶段,但未来不排除机炮会与激光武器、电磁炮等先进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强大的分布式火力打击系统。例如,激光可以用于干扰敌方传感器,而炮弹则直接摧毁目标。

2. 智能化与精确制导:
集成先进火控系统:将机炮的瞄准与飞机的雷达、光电传感器、导弹火控系统深度集成。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实现对目标的自动识别、锁定和弹道预测,甚至自动修正射击参数。
精确制导炮弹(PGMs):研发能在飞行过程中进行姿态调整的炮弹,使其在发射后也能根据目标运动轨迹进行修正,大大提高命中率,尤其是在面对高机动目标时。这就有点像“迷你导弹”了。
目标优先级排序与智能弹药管理:根据战场态势,火控系统可以自动为飞行员推荐最有效的武器组合和射击时机,甚至根据目标类型自动选用最合适的炮弹(如穿甲弹、杀伤爆破弹等)。

3. 小型化与集成化:
适应隐身设计:随着战斗机隐身设计越来越重要,机炮也需要向更小的尺寸、更低的特征(如减少雷达反射面)发展,以便更好地集成到飞机内部弹舱或减小外部的暴露。
模块化设计:方便维护和升级,使得机炮可以根据不同任务需求进行快速更换或配置。
与无人机协同:未来的空战可能是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模式。战斗机上的机炮也可以被用来为僚机无人机提供火力支援,或者由无人机携带更轻便的机炮执行特定任务。

总的来说,虽然我们可能很少亲眼看到战斗机在空中进行漫长的“突突突”,但它作为一种经典且高效的武器形式,在现代空战体系中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的发展,正朝着更贴合信息化、智能化、体系化作战的新方向前进。下次看到战斗机,不妨想想它那小小的炮口背后,蕴藏着的却是如此精密和强大的技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航炮射击是有控制程序的,以俄军经典的Gsh-301航炮为例介绍一下航炮怎么打。

Gsh-301航炮备弹150发,分为两个情况:

1、战斗射击,备弹量150发,其中常备备弹量100发,最低备弹量50发,先打常备备弹,再打最低备弹,100发常备备弹可连续射击,或以25发进行四次点射,50发最低备弹量只能一次射完。也就是说战斗射击最多5次点射,前4次每次25发,最后一次50发。

2、训练射击,备弹量30发,其中常备备弹量24发,最低备弹量6发,先打常备备弹,再打最低备弹,24发常备备弹可连续射击,或以6发进行四次点射,6发最低备弹量只能一次射完。也就是说训练射击最多5次点射,每次6发。

Gsh-301射速1800发/分钟,每秒30发,一次点射25发,单次点射持续时间不足一秒,只能打5次,简单地说就是空中拼刺刀,5次击杀的机会。

最新的Su-57战斗机依然装备了Gsh-301航炮。位于机身右侧。


准备用于Su-57地面测试的Gsh-301航炮。


安装在Su-57地面测试样机内的Gsh-301航炮。


准备向地面测试样机内安装炮弹,弹链共计24发,训练射击常备备弹量。


为了方便阅读,本专栏已启用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有兴趣,请搜索并关注“小毛研究所”。

感谢阅读。

-end-

user avatar

美国战机装备M61机炮,六管20毫米,射速6000发/分。F-14:675发;F-15A/C:940发;F-15E:500发;F-16: 515发;F/A-18: 578发;F-22: 480发。连续突突就4-5秒吧,F-15炮弹最多,能持续开火9秒多。

现在不怎么会用机炮空战了,基本上用在对地面目标的攻击。

更新:

欧洲和俄罗斯战机的机炮设计思路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M61火神机炮是六管转膛炮,射速很高,大约每分钟4000 — 6000发,然而口径较小,才20毫米。欧洲和俄罗斯的机炮多为单管炮或双管炮,射速较低,大约每分钟一千发左右,然而口径较大,有23、27、30毫米不等。所以美国机炮备弹量很大,动辄五六百发,但欧洲、俄罗斯机炮备弹量基本上都是150发左右。归根结底是两者设计思路不同,美国人认为机炮应该在短时间内倾泻尽可能多的弹药,瞬间用几十发上百发炮弹把敌机打成筛子,欧洲人的思路则是精确射击,最好是一两发就击落敌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斗机的机炮,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金属的冷峻和火力的霸道。不过,说实话,现在战斗机上的机炮,更多的是一种近距离格斗的“杀手锏”,或者说是“压箱底”的武器。你想想,在现代空战中,动辄就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导弹对射,飞机之间真的能近身肉搏到需要长时间“突突突”的时候,那战局多半已经到了白热化,甚至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掰扯掰扯战斗机机炮为啥不直接用无壳弹。你提到的“每个子弹重量更轻,能带更多子弹或者减轻更多重量”这几个点,确实是无壳弹吸引人的地方,从理论上讲,它们能带来不少好处。无壳弹的诱惑:轻便与高载弹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无壳弹。传统炮弹,无论是步枪弹、机枪弹还是飞机机炮弹,都有个金.............
  • 回答
    二战后的空战格局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机的主武器从机炮演进为导弹,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技术和战术原因。而坦克作为陆战的王者,尽管面临着导弹和反坦克武器的巨大挑战,却依然将大炮作为核心武器,这同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策。要理解这两者的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们所处的环境、目标以及武器系统的演变。战斗.............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中国空军现役战机所装备的机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俄罗斯(及其前身苏联)技术的影响,这并非秘密。追溯中国机炮的历史,可以看到一条从引进仿制到逐步自主创新的道路。并非中国造不出更好的,而是技术积累、工业基础以及发展策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机炮简史:从仿制到自主中国航空工业的起步,很大程度上.............
  • 回答
    战后一段时期,主战坦克确实有过装备中小口径机炮的尝试,而且这种尝试在当时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考量。但就像很多技术发展路径一样,随着战场环境的变化、对手战术的演进以及自身武器系统的升级,这些尝试最终被证明并非最优解,也就不再被主流采纳了。要弄明白这个转变,咱们得从头说起。为什么当初会想到给主战坦克装中.............
  • 回答
    一上来就问“战斗机导弹机炮反着装行不行”,这问题有意思,得掰扯掰扯。简单说,你说的“反着装”,如果指的是字面意义上的那种“调个头”,那基本上是想都别想,纯粹的异想天开。但如果理解为在设计上做一些非传统的布局,那就得看你想达到什么目的了。咱们先拆开来看:导弹:导弹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个带翅膀的小火箭,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在看空战电影或者玩军事游戏时会产生的疑问。简单来说,战斗机外挂的导弹在空战中被敌方机炮击中,不一定会直接爆炸,但很有可能发生,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现代空对空导弹的设计。它们可不是简单的“炸弹挂在管子上”。导弹的保护和保险机制:.............
  • 回答
    这真是个颇具想象力的问题!如果抛开现代空战的实际运作和武器限制,单就“扔东西”这个行为来彰显国家特色,那还真是能玩出不少花样来。要我说啊,各国扔的东西,绝不能是随随便便拿个啥就扔,那得是能代表国家形象、文化符号,甚至带有那么点“精神传达”的意味。咱们就来好好琢磨琢磨,要是真有这么一天,飞行员们会从座.............
  • 回答
    关于机炮是否会在二十一世纪从战斗机上淘汰,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够概括的复杂议题,它涉及到技术发展、战场需求、战术演变以及经济成本等多个层面。在我看来,虽然机炮的地位可能发生变化,甚至在某些领域被导弹取代,但要说它会在二十一世纪“彻底淘汰”则过于绝对,更有可能的是其角色和使用方式的演变。机.............
  • 回答
    在喷气战斗机的时代,机载火箭弹的地位确实经历了一个转型,但说它毫无用处未免太绝对了。 即使在现代空战中,火箭弹依然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在对地攻击领域。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弹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成本效益和高射速。 相较于制导导弹,无制导的火箭弹在单位成本上要低廉得多。 一架战斗.............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简而言之,超音速战斗机在正常机动和射击状态下,不会撞到自己发射的子弹。 但这里面有一些科学原理和设计考量,需要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撞到自己发射的子弹”这个说法,在物理学上意味着子弹在离开枪口后,因为某种原因,比如弹道曲线太过离谱,又.............
  • 回答
    关于三代机中双发和单发战斗机的性能差异,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也是设计时权衡取舍的重要方面。简单来说,双发和单发各有优劣,它们在不同的性能指标上会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我来详细说说,力求讲得透彻,让你能明白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确“三代机”这个概念。 通常我们说的三代机,指的是上世纪70年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军事爱好者心中的疑问。理论上来说,在飞机尾部安装一门炮,让其能够向后射击,似乎是个很棒的主意。这不仅能让你在被咬尾时有机会反击,还能增加敌机攻击你的顾虑,说不定还能制造一些意外的“空中缠斗”戏剧性场面。然而,现实的战场和飞机的设计是复杂的权衡,这里面涉及到的考量可不少,.............
  • 回答
    打个比方,这就像你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想用你的尾翼去撞后面超你的车一样,听起来好像能干,但实际上,现实情况复杂得多。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机设计时的“设计理念”和“物理法则”。战斗机之所以叫战斗机,是为了在空中争夺制空权,它的设计核心是“向前突击”、“快速机动”、“精确打击”以及“规避威胁”。导弹作为其.............
  • 回答
    鹰狮家族:一位瑞典空军的骄傲,也是世界战机舞台上的独特存在SAAB公司生产的鹰狮(JAS 39 Gripen)战斗机,特别是其C/D型和后续的E型(鹰狮E/F),在全球战斗机市场中占据着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它不是那种动辄堆砌最尖端技术、以庞大数量和压倒性性能作为卖点的超级大国座驾,而是一种更注重高性.............
  • 回答
    关于《起风了》中零式战机机翼弯曲的设计,其实是宫崎骏在艺术创作中对历史进行的一次戏剧化解读和升华,它并非严格意义上真实零式战机所有批次的普遍特征,但却精准地捕捉了日本航空工业在那个时代的一种设计理念和实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现实中的零式战机(零战)及其设计目标:首先要.............
  • 回答
    “伯爵的零号机(战斗力旺盛的伯爵)”微博账号被封,这在中国社交媒体语境下,尤其是在当前关于性别议题的讨论氛围中,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件。对于这一事件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账号本身,而是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及平台管理背景下进行审视。首先,账号的“罪与罚”:定罪依据的模糊性从公众视角来看,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有意思,触及到了航空器设计和海军作战的一个核心矛盾。简单来说,机腹进气的战机之所以不太适合舰载,主要是因为这种设计在起降过程中,面对舰上那极其特殊且严苛的环境时,会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咱们一步步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白舰载机的“家”——航母,跟陆地机场有啥不一样。陆地机场通常.............
  • 回答
    关于俄罗斯当前在战场上是否被迫用四代、四代半战机对阵美国的五代机(F22、F35)的说法,以及其中涉及的Su35、MiG35等机型,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首先,要明确一点:从纯粹的“被迫”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并没有直接在正面战场上将自己的四代半战机(如Su35)直接投入到与美军五代机(如F22、F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