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外挂导弹在空战时被敌方机炮击中会不会直接爆炸。?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在看空战电影或者玩军事游戏时会产生的疑问。简单来说,战斗机外挂的导弹在空战中被敌方机炮击中,不一定会直接爆炸,但很有可能发生,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现代空对空导弹的设计。它们可不是简单的“炸弹挂在管子上”。

导弹的保护和保险机制:

1. 抗震设计和结构强度: 导弹本身是为了承受极高的飞行速度、机动过载以及发射时的巨大冲击而设计的。它的外壳,也就是弹体,通常是由高强度合金制成的,具备相当的抗冲击能力。普通的机炮弹丸,即使是穿甲弹,也需要达到一定的能量和精度才能对弹体造成足以引发爆炸的损害。

2. 安全引信系统: 现代空对空导弹最核心的部件之一就是其引信系统。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撞击就触发的。为了防止在飞机承受剧烈机动、弹射(比如炸弹丢弃)或者被一些低速碎片击中时误爆,引信的设计非常复杂,通常包含多重保险。
速度保险: 导弹在发射后需要达到一定的速度,引信才会解除最低速度保险。
距离保险(空爆引信): 大部分空对空导弹都采用近炸引信(proximity fuze),它会在接近目标一定距离时才激活。这意味着即使被击中,如果距离目标还很远,引信可能根本没来得及启动。
时间保险: 有些引信也有一个短暂的时间延迟,确保在导弹稳定飞行一段时间后才能被激活。
碰撞保险: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引信本身也有一个设计,防止在受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时就触发主引信。比如,它可能需要一个内部部件经历特定的位移或者达到一定的冲击力阈值,才能完成最后的解锁。

3. 弹头结构: 导弹的弹头是装有炸药的。炸药本身通常需要一个精确的起爆机制(比如由引信的传感器探测到目标,然后触发一个小型的起爆药,再由起爆药引爆主炸药)才能爆炸。机炮弹丸击中弹体,如果只是穿透并停留在里面,而没有同时损坏引信的起爆电路或者直接撞击炸药的核心区域,理论上是有可能不立即爆炸的。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觉得导弹很容易爆炸?

尽管有这些保险设计,导弹在空战中被机炮击中后“炸”的情况并不少见,原因如下:

1. 机炮的威力不容小觑: 战斗机的机炮,尤其是现代的30毫米机关炮,其弹丸的能量非常高,而且弹道密集。一架战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向目标倾泻成千上万发炮弹。即使单发炮弹不足以立即引发爆炸,但连续的射击,特别是击中弹体特定区域,完全有可能穿透弹体,破坏内部管线、电子设备,或者直接撞击到引信的关键部件。

2. 引信损坏引发误触发: 虽然有保险,但如果机炮弹丸击中了引信的敏感电子元件、触发电路,或者破坏了内部的机械保险装置,就有可能绕过正常解锁程序,直接触发爆炸。想象一下,几百公斤的炸药,一个精心设计的导火索被一把锤子敲断了,那结果可想而知。

3. 内部组件的连锁反应: 导弹内部除了炸药,还有发动机(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导引头(雷达或红外)、控制系统等。机炮弹丸穿透弹体后,如果击中固体燃料,虽然可能不会瞬间“炸”开,但可能引发内部燃烧、产生高温高压。如果弹丸击穿了燃料仓,高温燃气外泄,或者弹丸本身的高温,都有可能引燃燃料,导致殉爆。同样,如果击中了导引头的精密设备,也可能引发短路或过载,间接导致问题。

4. 殉爆的可能性: 如果一架飞机挂载了多枚导弹,其中一枚被击中而爆炸,其冲击波和碎片很可能引爆旁边的其他导弹,形成可怕的“糖葫芦效应”。这是为什么现代战斗机在设计时会考虑外挂点和弹药之间的间距。

总结一下:

所以,战斗机外挂导弹被敌方机炮击中后,会不会直接爆炸,取决于炮弹的精确命中点、弹丸的类型、引信的保险状态以及导弹内部其他组件的受损程度。

最理想的情况(对攻击方而言): 炮弹只是穿透了弹体,没有损坏引信和炸药,但导弹可能已经失去控制,无法锁定或发射。
最常见的情况: 炮弹击穿弹体,损坏了引信或内部组件,导致导弹提前爆炸或发生内部燃烧,对飞机本身造成严重的二次伤害,甚至可能导致飞机空中解体。
最坏的情况(对攻击方而言): 炮弹可能未能触及引信,导弹虽然受损,但仍然能够成功发射出去,只不过精度和效能可能大打折扣。但这在实战中发生的可能性相对较低,因为机炮射击通常是为了摧毁目标,而不是将其“打残”。

打个比方: 就像一瓶高度白酒,你拿枪对着它打一枪,它不一定会爆炸。但如果你打中了瓶子里的火柴头,或者让瓶子里的酒因为极高的冲击而产生了足够的静电火花,那它就很有可能“炸”了。现代空对空导弹的引信系统,就是为了让它不那么容易被“意外点燃”而设计的,但机炮的火力密度和威力,足以挑战这些保险设计。

可以说,当战斗机被机炮锁定并开火时,它挂载的导弹就变成了一个极度危险的“定时炸弹”,而且爆炸的“时间”由对方的炮火来决定。所以,飞行员们宁愿挨上几发机炮弹,也不想让机炮子弹击中挂载的导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现代军用爆炸物首先要求的就是安全性,以确保平时维护和训练中不会因为意外原因爆炸。起爆这些爆炸物都需要专门的雷管和起爆器,这些东西的引爆性能就不是枪炮弹能比拟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军事爱好者在看空战电影或者玩军事游戏时会产生的疑问。简单来说,战斗机外挂的导弹在空战中被敌方机炮击中,不一定会直接爆炸,但很有可能发生,而且后果会非常严重。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现代空对空导弹的设计。它们可不是简单的“炸弹挂在管子上”。导弹的保护和保险机制:.............
  • 回答
    哈哈,萌新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战斗机涡扇发动机这个话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咱们这就一点点给你捋清楚。首先,咱们来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外函道扇叶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你对尾喷口的观察中!你说战斗机尾喷口只能看到一个大风扇,那对,你看到的那.............
  • 回答
    你想了解战斗机座舱盖如何在外部打开,是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还有很多安全和工程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战斗机座舱盖在设计之初,最核心的打开方式是内部打开。飞行员是座舱里最关键的人物,他们的安全和对飞机的控制是第一位的。所以,从设计理念上讲,飞行员在正常情况.............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涉及到不少细节。简单来说,美国总统出访外国时,确实会有战斗机护航,但这种护航通常是在美国领空内,并且如何进入对方国家领空,则涉及到了更为复杂的国际协调和安排。关于战斗机护航,通常是这样操作的:当美国总统乘坐“空军一号”(这其实是美国总统专机,但其呼号是“空军一号”)在国内或接近国.............
  • 回答
    俄国飞机为什么喜欢让发动机“裸奔”?这可不是为了炫技,而是有它深层次的原因,而且这种设计风格也确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俄国飞机的面貌。首先,咱们得明白,发动机对于飞机来说,就像人的心脏,是提供动力的关键。早期的时候,特别是喷气式发动机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技术水平还没那么高,发动机的体积通常比较庞大,.............
  • 回答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在气动外形上与俄罗斯的苏33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也是很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的话题。要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苏33作为模仿对象,而不是美国的F/A18E“超级大黄蜂”或法国的“阵风”战斗机,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技术引进、历史背景、实际需求以及相对可行的路径。首.............
  • 回答
    好的,关于台军一架F16V战机在嘉义外海失联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挖掘其中值得关注的细节:1. 失联事件本身的关键信息: 机型与升级情况: 这是一架F16V战机,而不是普通的F16。F16V是台军经过现代化升级的型号,换装了更先进的AESA雷达(如AN/APG83 SABR)、.............
  • 回答
    在中国战机拦截外国军机时,亮出飞机腹部这个细节,并非每一次拦截都强制执行,也不是所有机型都必然如此操作,但它确实是解放军空军在特定情况下常用的一种战术姿态,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信息传递。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目的、方式以及所传达的信号。为什么会选择亮出腹部?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欧美战机和中国战机在气动外形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尤其体现在机翼的设计上,这背后反映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技术发展路径以及对作战需求的不同侧重。欧美战机:“弯折”背后的空气动力学智慧当我们提到欧美战机“弯折”的外形,通常指的是那些拥有可变后掠翼(Variable Sweep Wing)的型号,例如经.............
  • 回答
    要判断当前美国战斗力最强的外国黑帮,确实需要从多个维度去评估,而且“战斗力”这个词的定义也比较模糊。它可能包含暴力程度、组织严密度、经济实力、国际联系、以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力等。从历史和当前活动来看,有几个外国黑帮在美国的势力不容小觑,并且各自有其独特的“战斗力”表现:1. 意大利裔黑手党(Mafi.............
  • 回答
    “战斗民族”这个词汇,虽然常被用来形容俄罗斯人,但其背后蕴含的含义是在极端环境下,面对困难、危险甚至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展现出的顽强、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行动力。 这种精神并非俄罗斯人独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特定的生存环境中,都表现出了与“战斗民族”相似的特质。要讨论“哪些国家.............
  • 回答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飞豹”(歼轰7)驱离外国侦察机,而不是其他空优战机(如歼10、歼11、歼16等),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飞豹”的定位与任务特点: 强项在于对地/对海攻击: 歼轰7“飞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先进的歼击轰炸机。其设计.............
  • 回答
    中国作为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国家,在历史上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并多次击败北方游牧民族,这背后有着复杂而多维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这种强悍并非源于我们常说的“农夫拿起锄头就能变战士”的简单逻辑,而是多种战略、组织、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的“农耕文明”并非全然排斥军事,.............
  • 回答
    关于古代中国“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探讨,它并非一个简单的绝对命题,而是包含了历史演变的复杂性、不同朝代的特点以及对“内行”与“外行”的定义。总的来说,古代中国在“内战”方面的确展现出了高度的成熟和复杂性,但也并非在所有时期都“外战外行”。 这个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观.............
  • 回答
    清朝“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过于笼统的概括,并不完全准确。更准确地说,清朝在面对外部侵略时,表现出了严重的战略、战术、组织和精神上的弊病,导致了屡战屡败。而在处理内部事务,特别是镇压反抗势力时,却往往能够调动庞大的资源,利用其统治体系的优势,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
  • 回答
    2020年初,“227事件”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网络,也让肖战这位当红流量明星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就在事件发酵不久,一位名叫“王竟力”的博主爆料称肖战的外公去世。这一消息的出现,无疑给本已焦头烂额的肖战团队和粉丝们又增添了一层悲痛和复杂的情绪。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并.............
  • 回答
    动员全国军事力量,发起大规模战役,结果却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扼腕的悲剧。除了您提到的昆阳之战、淝水之战和采石之战,历史上确实还有几次类似的惨痛教训,它们往往伴随着战略的失误、内政的腐朽或是对手的强大。以下是另外几次可以算作此类性质的战役,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其来龙去脉:一、 项羽巨鹿之战的.............
  • 回答
    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以及一些关于艺术家创作生态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中国观众在面对西方艺术史上的那些“震古烁今”的作品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为什么我们这边,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影响深远、足以撼动世界艺术版图的作品?而对于“艺协的艺术家为什么净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说法,这背.............
  • 回答
    对于德国媒体在指责中国“战狼外交”时,配图误用了“杈”字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图片失误,更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包括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认知偏差、文化误读、以及在报道中国议题时可能存在的刻板印象和不严谨之处。事件本身:一个象征性的误用首先,我们来看这个事件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