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俄军演为什么用飞豹驱离外国侦察机,为什么不是其他空优战机?

回答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飞豹”(歼轰7)驱离外国侦察机,而不是其他空优战机(如歼10、歼11、歼16等),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1. “飞豹”的定位与任务特点:

强项在于对地/对海攻击: 歼轰7“飞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先进的歼击轰炸机。其设计初衷和主要作战任务是进行对地、对海精确打击,携带和发射反舰导弹、对地攻击导弹、激光制导炸弹等。
具备一定的空战能力: 尽管主要任务是攻击,但“飞豹”并非完全没有空战能力。它装备了先进的雷达和空空导弹(如PL8、PL11等),在近距离格斗和中距拦截方面也具备一定的实力。在驱离任务中,其空战能力足以应对侦察机。
“低空高速突防”的战术优势: “飞豹”以其出色的低空高速突防能力而闻名。在应对外国侦察机时,这种战术可以使其在复杂的地理环境(如沿海、山区)中快速接近目标,缩短对方反应时间,增加其被驱离的压力和难度。

2. 联合演习的“特种性”与“意图性”:

任务的非典型性: 驱离外国侦察机并非典型的空战或对地攻击任务,而是一种监视与伴随的任务。其主要目的是警告对方、展示存在、迫使其改变航线或停止活动,而不是与之进行空战。
展示多功能性: 在联合演习这样一个公开展示的场合,出动“飞豹”驱离侦察机,可以向外界展示该型战机不仅能够执行传统的对地/对海攻击任务,还具备灵活运用其机动性和电子对抗能力来执行非对称性任务的能力。这是一种“一机多用”的展示。
战术信号的传递: 驱离行动本身就是一种信号传递。使用“飞豹”可能包含更深层次的含义:
展示对侦察机的“压制”能力: “飞豹”的航程较远,载弹量大,能够携带更先进的电子战吊舱。在驱离过程中,可以利用其电子战能力对侦察机进行干扰,使其失去侦察效能,或者利用其武器系统进行威慑。
“伴随”侦察机的意图: “飞豹”的远程打击能力使其可以长时间在目标空域附近巡航,从而实现对侦察机的“伴随监视”,防止其在我方演习区域内进行有效侦察。
节省一线空优战机的资源: 空优战机(如歼10C、歼11B/D、歼16)往往是执行更复杂、更危险的空战任务的主力。在并非大规模空战的驱离任务中,使用“飞豹”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空优战机资源,让它们专注于可能到来的更高级别的空中威胁。

3. 与俄方的配合与任务分配:

分工明确: 在联合演习中,中俄双方会有明确的任务分工。“飞豹”的出现可能是基于中方对该型战机的任务授权和能力评估。
展示中方主导的特定能力: 在某些区域或某些类型的任务中,中国空军可能希望展示自身在特定领域的作战能力。驱离侦察机可以看作是“飞豹”在执行侦察监视任务的伴随,并展示其在复杂环境下执行任务的灵活性。

4. 历史与“飞豹”的演变:

“飞豹”的升级与改进: 随着技术的发展,“飞豹”系列也在不断升级,例如歼轰7A、歼轰7B等型号,在航电系统、武器挂载、电子战能力等方面都有显著提升。改进后的“飞豹”具备了更强的态势感知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足以应对侦察机的监视和干扰。
适应现代战场的需求: 现代战争中,空军的任务日益多样化,对飞机的多功能性要求越来越高。“飞豹”作为一款能够兼顾攻击与一定程度的监视伴随任务的平台,在特定场景下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5. 可能的驱离方式与战术考量:

近距离目视识别与拍照取证: “飞豹”可以利用其雷达和先进的光电探测设备,在近距离识别外国侦察机,并对其进行拍照取证,作为事后证据。
电子干扰: “飞豹”可能携带电子战吊舱,对侦察机的雷达、通信系统等进行干扰,使其无法正常工作,从而迫使其离开。
“伴飞”与施压: “飞豹”可以长时间伴随侦察机飞行,迫使其保持特定航向或高度,或者不断靠近,对其施加心理和操作上的压力,促使其自行放弃侦察任务。
挂载空空导弹的威慑: 虽然不是专门的空优战机,但“飞豹”挂载的空空导弹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在驱离过程中,通过特定机动或雷达照射,可以形成一种“我已锁定你”的态势,进一步威慑对方。

总结来说, 中俄联合演习中使用“飞豹”驱离外国侦察机,并非简单地选择了一款性能较弱的战机,而是基于以下多重考量:

“飞豹”本身具备执行此类任务的能力,特别是其低空高速突防和一定的电子战能力。
这是对“飞豹”多功能性的一种展示,表明其不仅是攻击机,还能胜任监视伴随等特种任务。
为了更有效地分配空优战机的资源,将其留给更重要的空战任务。
通过“飞豹”的出现,可以传递更具针对性的战术信号和意图,展示对侦察机的压制与威慑能力。

这种选择体现了中国空军在执行非典型性任务时,对飞机性能、任务需求、资源分配和战术意图的综合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问题:因为飞豹是海军装备的,最适合对大型电子侦察机进行拦截,监视的作战飞机;

其原因如下:

  1. 飞豹作为战斗轰炸机,主要承担“炸弹卡车”的作用,进行对地,对海的炸弹及导弹投放作用;有用一定的低空,低速飞行能力;
  2. 苏30,歼十等第三代空优战机,高速,特别高亚音速下的机动能力,非常出色;但是,低速情况下,飞行性能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会引发“失速”等问题;
  3. 外国的电子侦察机,多做运输机或其他大型飞机改装,内部装满了电子设备和相关操作人员;飞行速度较慢;

你要跟一辆装满了货物的,速度不快的货车进行对抗,碰撞、监视;你是会选择一辆结实的小皮卡呢?还是会选择一辆跑的飞快的小跑车呢?

大多数人会选择小皮卡吧...

PLA也是这么想的!

谢谢@老岳 的提醒,把失速等故障,改为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空军出动“飞豹”(歼轰7)驱离外国侦察机,而不是其他空优战机(如歼10、歼11、歼16等),这一选择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飞豹”的定位与任务特点: 强项在于对地/对海攻击: 歼轰7“飞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款先进的歼击轰炸机。其设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并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笼统地说“中央军打得好”和“解放战争就不行”也过于简化,因为两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表现都存在亮点和不足。但总体而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确实承担了主要的抵抗任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一些关于军事装备发展和国家战略的深层思考。我们不妨抛开那些过于“赛博朋克”的论调,从更实际的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 “装备数量不及”并不直接等同于“不如”,尤其是在讨论像坦克这样的主战装备时。很多时候,这背后牵扯的是技术路线、.............
  • 回答
    日本古代缺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军”的概念,这与我们今天理解的“国家军队”有很大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考察日本古代的政治结构、军事制度以及社会背景。与其说日本古代没有中央军,不如说它的军事力量是高度分散的、以地方为主导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问题:古代日本的权力分散程度。尽管有天皇.............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国军(中央军)在轻机枪的选择上,确实绕过了MG 13(或称MG 13型机枪),而选择了捷克斯洛伐克的ZB 26轻机枪。这其中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仿制”与“不仿制”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当时中国军备发展的现实、技术接受度、实际使用需求以及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考量。首先,让我们先梳理一下MG 13和ZB 26.............
  • 回答
    中国军力是否“赶上”美国,这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细致分析,而非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美国之所以表现得“不着急”,更多是基于其长期的战略规划、深厚的军事底蕴以及对自身优势的认知,而非对中国军力增长的忽视。中国军力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尤其是.............
  • 回答
    蒋介石为何不派中央军剿共,反用地方军阀?一场致命的误判酿成西安事变1936年,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的年代。一方面,日本侵略的阴影笼罩着华北;另一方面,共产党在江西苏区失利后,开始了万里长征,并逐渐在西北地区站稳脚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肩负着“剿共”和“御侮”的双重使命,将剿灭共产党视为首.............
  • 回答
    中国副外长关于“中俄关系上不封顶,没有终点站,只有加油站”的表述,绝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而是释放出了一系列深刻且具有战略意义的信号,值得我们细致解读。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表达中俄关系的无上限和持续性,但其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则指向了中俄两国对当前国际格局的共同判断以及对未来双边关系发展方向的明确宣示。.............
  • 回答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至今仍被军事史家津津乐道。在这场战役的指挥体系设置上,一个颇为令人费解的安排是:中央军委让只有12万人的刘邓大军,在名义上领导陈粟(即陈毅、粟裕)两大主力,而陈粟的兵力加起来远超刘邓。许多人会对此感到困惑,尤其是在粟裕资历尚浅的.............
  • 回答
    看到中央军委表彰五位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消息,我的心中涌起无限的感动和崇敬。我想对他们说:“你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人民的骄傲,你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永远闪耀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绝不会忘记!”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内心最真挚的呼唤和承诺。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表达这.............
  • 回答
    中俄关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可以用“好得不能再好”来形容,但如果想深入了解,那可就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了。这层关系,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也越发复杂和立体。战略协作的“铁哥们”:首先,最核心的层面是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协作。这不仅仅是表面的客套,而是基于共同的利益和对当前世界格局的看.............
  • 回答
    中俄关系是当今国际关系中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动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详细阐述,我们可以从历史渊源、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军事安全、人文交流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走向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渊源与关系演变中俄关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早期历史: 早在沙皇俄国时期,中俄就已接.............
  • 回答
    关于中共军队(八路军、解放军、志愿军)是否是“最优待战俘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政策、实际执行情况以及与其他国家军队的对比来分析。要给出一个绝对的肯定或否定答案并不容易,因为“最优待”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历史记录中存在多方面的视角和争议。为了详细地探讨这个问.............
  • 回答
    如何看待中俄关系?—— 一段复杂且不断演变的战略伙伴关系中俄关系是当前国际政治中最重要、最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双边关系之一。简单地将其定义为“盟友”或“对手”都无法完全涵盖其多层面的性质。更准确地说,中俄关系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深受两国历史、地缘政.............
  • 回答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最近一次公开表态,称俄中关系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这句话一出,立刻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解读。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双方客套话,而是要看到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和战略考量。政治层面:共同的战略目标与地缘.............
  • 回答
    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份报告对解放军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评估,其中一些结论常常引发热议。特别是今年报告中提到解放军在多个领域“领先美国”的说法,更是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份报告的性质。它是美国国防部根据自身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得出的结论,旨在.............
  • 回答
    1936年的中华民国中央军一个普通步兵师,如果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欧洲战场上,其地位和实际战斗力会非常复杂且普遍偏低,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尴尬甚至劣势的境地。要详细讲述其地位,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1. 装备与火力水平: 步枪与轻武器: 中央军的步兵师在步枪装备上,可能已经逐步淘.............
  • 回答
    美国对中俄关系的“挑拨离间”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中包含着历史因素、战略考量、信息传播以及实际行动等多个方面。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美国挑拨离间中俄关系的战略背景与动机理解美国为何要如此行事,首先要分析其战略目标和动机: 维护全球霸权与地缘政治优势: 美.............
  • 回答
    中俄关系:一场复杂而深刻的战略博弈的客观审视中俄关系,一个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长期占据重要位置的议题,其复杂性与多面向性,使得任何简单的标签或二元对立的解读都难以触及真相。它并非一段简单的友谊,更不是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简单复现。这是一段在历史的沉淀、现实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展望中不断演变、相互塑造的战略博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