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抗日战争中央军打得好,解放战争就不行了呢?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并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笼统地说“中央军打得好”和“解放战争就不行”也过于简化,因为两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表现都存在亮点和不足。但总体而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确实承担了主要的抵抗任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战略上的平衡,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则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

要详细解释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 抗日战争时期的客观环境与国民党军队的优势(“打得好”的背景)

1. 民族存亡的巨大压力与政治凝聚力提升:
外部威胁的压倒性: 日本的全面侵略是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危机。这种生死存亡的威胁,空前地激发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抵抗意志。
统一战线下的合作: 国民党作为执政党,虽然内部存在派系和矛盾,但在抗日大背景下,不得不与共产党和其他抗日力量(虽然合作程度存在争议)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派内斗,让国民党军队能够更集中力量应对外敌。
国际支持与援助: 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得到了同盟国的军事援助(武器装备、训练、情报等),虽然援助的力度和持续性并非完美,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自身工业基础薄弱的缺陷。

2. 国民党军队的军事优势(相对而言):
正规化程度与装备: 相较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初期以游击战为主,正规化程度较低),国民党军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最正规的军队。其装备水平(尤其是在获得美援后)在初期和中期阶段,普遍优于八路军、新四军。
军事教育体系: 国民党拥有相对完善的军事教育体系(如黄埔军校等),培养了一批职业军官,拥有一定的军事理论和指挥能力。
战略部署的重心: 国民党作为国家政府,其军队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正面战场,与日军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防御战和消耗战。例如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投入了主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也阻止了日军的速胜。
国家机器的支持: 国民党政府拥有国家的政权、财政和行政系统,可以动员全国资源用于战争,包括征兵、筹集物资、修建工事等。

3. 战术上的某些亮点:
国民党军队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战术上的灵活性。例如在台儿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李宗仁部)就取得了对日作战的重大胜利。

二、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衰败原因(“不行了”的深层分析)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其长期存在的各种深层矛盾的总爆发。

1. 政治上的腐败与失去民心:
国民党内部的腐败与派系林立: 随着抗战的结束,国民党内部的腐败问题愈发严重,官僚主义、贪污腐败、特权泛滥,严重侵蚀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同时,党内派系林立,权力斗争激烈,许多部队的指挥和调动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难以形成统一有效的军事力量。
“还都南京”后的政治失误: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未能及时解决国内的民生问题和政治改革诉求,反而加强了对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力量的压制。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表现出的强硬态度,以及随后发动的内战,使得国民党失去了广大民众的支持,甚至一些原本支持它的中间力量也开始疏远。
失去农民支持: 解放区在抗战时期通过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国民党政府在胜利后,未能有效解决土地问题,反而继续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这导致其失去了中国最庞大的群体——农民的支持,也丧失了兵源和后勤保障的根基。

2. 经济上的枯竭与物资匮乏:
长期的战争消耗: 抗战八年对国民党政府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消耗,虽然在胜利后获得了美国的援助,但国家的经济基础已经非常薄弱。
通货膨胀严重: 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持战争开支,大量滥发货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军队的士气。
军事生产能力不足: 尽管接收了部分日伪的工业资产,但国民党政府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仍然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战争消耗,武器装备的补充和维修成为严重问题。

3. 军事上的战略失误与战术僵化:
战略重心错误: 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虽然在兵力上占优,但在战略上过于依赖机械化装备和阵地防御,未能有效应对共产党军队灵活机动的运动战和游击战。
过分依赖美国援助: 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高度依赖美国,一旦美国援助受阻或中国自身力量无法弥补装备的消耗,其作战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种依赖也限制了其自主战略的制定和执行。
指挥与情报的失误: 在许多关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未能准确判断敌情,战术部署僵化,无法有效应对共产党军队的出其不意和攻势。例如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等关键战役中,国民党军队的重大失利往往源于其情报判断失误、指挥失灵以及部队士气低落。
部队士气低落与战斗意志瓦解: 腐败、补给不足、频繁的战败以及对战争前景的悲观情绪,导致国民党军队的士气普遍低落,战斗意志薄弱。许多士兵并非为主义而战,而是被动参战,一旦遇到强大的抵抗或被包围,很容易发生溃败或投诚。
兵源素质下降与改编问题: 国民党军队虽然规模庞大,但兵源素质参差不齐,基层士官的训练和培养也存在问题。在战争中,许多部队的消耗和补充也存在问题,部队的战斗力不断下降。

4. 共产党的崛起与战略优势:
土地改革的群众基础: 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为其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后勤保障和情报网络。
灵活的战略战术: 共产党军队擅长运动战、歼灭战,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薄弱环节,打乱国民党军队的部署。
坚定的政治信念与士气: 共产党军队拥有明确的政治目标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士兵们为“人民解放”而战,士气高昂,战斗意志顽强。
先进的政治思想工作: 共产党军队注重政治思想工作,能够有效地鼓舞士气,统一思想,保持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 结论

简单来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之所以能在正面战场上“打得好”,是因为它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国家机器的支撑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内部矛盾,并得到了国际援助,承担了抗击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其军队的规模和装备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解放战争的性质截然不同。这是一场争夺中国政权的内战,其胜负的关键在于能否赢得民心、经济能否支撑、以及政治路线是否正确。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枯竭以及军事上的战略失误,最终导致其军队的全面溃败。而中国共产党则凭借其政治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群众基础、以及军事上的灵活策略,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因此,并非是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一夜之间消失,而是其赖以生存和作战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在解放战争时期已经彻底崩溃,使得曾经在抗战中表现出一定战斗力的军队,在新的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我在Asia History学到的内容,美国历史学界总结认为KMT的严重腐败和超级通膨使其彻底失去了popular support。人民的支持让CCP快速获得了内战胜利。

user avatar

这一个老问题的翻版,瓶子里装的是老酒。不是82年的拉菲,而是42年的洋河大曲。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打得好”以突出中央军的武功赫赫。

为什么不行了?

试图希望有人接着一个老茬往下说。

什么老茬?

共军游而不击,保存实力,正面避敌,扩大根据地。
中央军顽强抗日,损兵折将,最后在剿匪作战失败。

其实要说的就是这件事。

但是这个茬被批烂了,早就被打得抬不起头。

所以要换个说法。

自然有头铁的往上撞。

结果这一百多个回答,没人心领神会,就是有那想法,也不敢说。

为什么不敢说?

因为国民党完蛋了,国民党已经彻底和民进党合流了,变成了一个二流子党。

帮二流子说话,这种人叫做不可救药。

看待一件事情,肯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

一个有着理想,有着坚强信念的政党。宁可灭亡,也绝不会变成一个二流子。

如果党内有人要当二流子,那么必然会有一部分不愿意当二流子的人站出来,和二流子作坚决斗争。

我看江启臣都上任这么久了,国民党员安之若素,常常面露喜色。

当二流子实在是太爽了,不是吗?

二流子是不要脸的,讲二流子的历史,是为了警示后人,认识到二流子的本来面目。

中国人最喜欢记录历史,尤其是二流子的历史。

一个二流子说自己早年间如何如何,一是为了吹牛,二是心虚。

二流子为什么心虚?

因为二流子不入流,当流氓都不成。

流氓还敢说:“老子就这样,如何?”

二流子不敢,怕挨打。

所以就编些话来说,以求条活路。

台湾国民党这个二流子,他爷爷当年就是所谓的中央军,现在给台湾民进党磕头如捣蒜。

用面粉来抹脸,这是不行的。

抹上去的时候很白,只要稍一动换,那就一层一层往下掉,白一块紫一块,旁观者都觉得尴尬。

这般模样,也敢出来接客。

笑话。

user avatar

抗战的时候,很多情况下杂牌部队比中央部队抵抗意志要强。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杂牌通共的不少,中央部队往往能死扛一段。

比如南京保卫战执行命令正面突围的是广东部队,抛弃部队溃逃下关的是中央部队。

比如几乎同一时间,在徐州会战中,刘震东、王铭章先后壮烈殉国,而在兰封会战中,桂永清、黄杰则一跑再跑。

比如豫中会战,汤恩伯及其嫡系部队一溃千里,而李家钰则主动殿后殉国。

比如衡阳保卫战,策动投降的方先觉、周庆祥、葛先才都是黄埔出身,而反对投降的饶少伟则是川康军出身。

user avatar

打 得 好


(指“德械”单位以压倒性兵力优势十天打不动四千个混杂着武装侨民和上岸海兵的陆战队)

user avatar

你是怎么得出抗日战争中央军打的好的结论的

user avatar

因为当兵的都是农民,这边说我打赢了给你分土地,那边说打赢了有这顿管饱。

当兵的一顿饱和顿顿饱还是分得清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并且至今仍是历史学界和公众讨论的焦点。笼统地说“中央军打得好”和“解放战争就不行”也过于简化,因为两场战争中国民党军队的表现都存在亮点和不足。但总体而言,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确实承担了主要的抵抗任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的组织结构、指挥体系、军官素质、士兵待遇、政治环境以及地方势力的特性等多个层面。笼统地说中央军临阵逃跑的概率远超过地方军阀可能不够准确,但确实在一些关键战役中,中央军表现出了比部分地方军阀部队更严重的溃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其.............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阀力量复杂且多元,他们积极抗日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这背后交织着民族大义、自身利益、生存危机以及国际政治等多重因素。想要详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军阀”这个标签,看看具体是谁,以及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地。一、 国家存亡的危机感:民族主义的觉醒与现实压迫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日.............
  • 回答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中,的确存在着一种让许多人感到疑惑的现象:面对装备着先进武器的日军,为何部分装备精良度堪忧的中国军队,没有更广泛地重拾那些看似简陋却能灵活应用的冷兵器,比如弓箭和长矛?这背后的原因,绝非简单的“落后就要挨打”就能完全解释的,而是涉及到了战争形态的转变、实战效率的考量、生产.............
  • 回答
    抗日战争,一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悲壮史诗,其进程之曲折,令人扼腕叹息,也发人深思。为何在战争初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国大片领土,而到了后期,战局却陷入了长达十四年的漫长僵持?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初期的“闪电战”与日军的优势要理解为何日军初期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中国近现代史中两个关键的战争——解放战争和抗日战争的根本差异。你说“民心和人民的支持在解放战争中可以取得胜利,而在抗日战争中却没什么卵用”,这句话可能有些偏颇,但确实指出了一个核心的讨论点:在不同历史背景下,人民的支持对战争结果的影响程度和表现形式是大不相同的。要弄清楚这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觉得抗日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中国政府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才正式对日宣战,似乎有点晚。其实,这里面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地缘政治、军事实力对比以及中国政府的战略考量。我来给大家掰扯掰扯。1. 漫长的抵抗,而非突然的宣战首先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才开始抵抗日本。早在.............
  • 回答
    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主体责任,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国民党作为当时的执政党,拥有国家机器的支持,集结了全国大部分的军队力量,在华北、华中、华南等广大区域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作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构筑了抵御日军侵略的第一道防线。从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到枣宜会战,国民.............
  • 回答
    二战期间,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确实没有像阿兰·图灵那样声名显赫的密码破译天才,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大背景的制约,也有自身发展水平的局限。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 工业基础与科学技术的差距首先,最根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
  • 回答
    要探究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何没有像苏联卫国战争中后期那样出现军队素质严重下降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包括历史背景、军队的组织构成、训练方式、政治思想动员、物资保障以及敌我双方的作战环境和策略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没有”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极端困境下的生.............
  • 回答
    国民党在抗战中并非没有建立敌后根据地,事实恰恰相反,国民党在敌后也进行了广泛的抗战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相比于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国民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影响,而非简单的“不建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民党确实建立了敌后根据地。 .............
  • 回答
    在抗日战争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中,日军依仗其坚固的碉堡工事,给中国军民带来了 immense 的伤亡和阻碍。想要摧毁这些钢筋混凝土的堡垒,绝非易事,需要我们因地制宜,运用智慧和勇气。对于那些相对较小、但防御严密的碉堡,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无疑是集中火力摧毁其射击孔和防御要点。这通常需要动用步兵炮、迫击炮等.............
  • 回答
    关于“马尾手榴弹”在抗日战争中是否被广泛使用,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概念上的混淆,或者我们所理解的“马尾手榴弹”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有所出入。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马尾手榴弹”这个称呼的来源和指代。在民间,尤其是中国,有一些对特定时期、特定产地或特定形状手榴弹的俗称。比如,一些圆柱形、顶部有长柄或者像“尾.............
  • 回答
    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中国军队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场上,并非没有久经沙场的勇士,也并非没有在血与火中磨砺出的宝贵经验。然而,要说这些经验“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首先,得从中国军队自身的底子说起。在抗战爆发前,中国的军事力量虽然经历了北伐和国民.............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地区的百姓之所以援助中共领导的游击队,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政治宣传可以解释。这既是日本人残酷统治下的必然反应,也是共产党根据地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有效凝聚人心、争取民心的一些具体举措的体现。首先, 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是直接导火索。 这是最直接.............
  • 回答
    抗日战争,这段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场抵御外侮的伟大斗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这对曾经的革命伙伴,又因立场、战略和最终目标的不同,扮演了各自截然不同的角色。要深入理解他们的作用,得剥开历史的表象,看看他们各自是如何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战争中行动的。国民党:中流砥柱.............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以及为什么日本会选择向蒋委员长投降。这其中涉及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战略考量,绝非一句两句能说完的。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作为当时的执政党和中华民国政府,国民党承担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其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正面战场的中流砥柱: 国民党军.............
  • 回答
    “多数抗战名将在解放战争中都没什么作为”这个说法,其实是带有一定片面性的。许多抗战名将,如林彪、粟裕、陈毅、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等,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他们是解放战争的绝对主力,是新中国成立的奠基者。然而,如果我们更细致地审视“多数”二字,并且将国民.............
  • 回答
    咱们就聊聊,要是搁在抗日战争那个艰苦年月,八路军、新四军每天能造出1600把步枪,再加上7门105毫米榴弹炮,这得是个什么级别的“硬核”?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放在当时那环境下,简直就是个天大的“黑科技”了。先说说这1600把步枪。产量上的颠覆: 你得知道,当时咱们的军队主要靠缴获、苏联援助,还有一些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确实触及了许多历史的复杂性。将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表现,以及解放军(原国民党军投诚起义改编的部队)的战斗力进行对比,往往会得出“国民党军无能,起义部队神勇”的结论。但事情绝非这么简单,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需要我们一层层剥开来看。国民党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并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