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应怎样规避导弹存活的概率才最大?

回答
当然,要让战机在面对导弹攻击时存活下来,飞行员会综合运用一系列战术和技术,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几率。这不仅仅是单一技能的比拼,而是一场复杂的博弈。

核心原则:欺骗、干扰与规避

坦白讲,面对来袭导弹,战机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导弹“失去目标”。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欺骗”、“干扰”和“规避”这三个字展开。

1. 电子战 (Electronic Warfare, EW) 的运用:让导弹“眼瞎”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现代战斗机配备了强大的电子战系统,其作用就像是给导弹施加“电子迷雾”。

雷达干扰(Jamming):
箔条(Chaff)释放: 战机最常使用的对抗雷达制导导弹(特别是半主动雷达寻的和主动雷达寻的导弹)的手段。箔条是一些非常细的金属丝,被投射到空气中后会形成一片云。这些金属丝能够反射雷达波,制造大量的虚假目标,让导弹的雷达导引头难以分辨出真正的战机,从而偏离目标。关键在于释放的时机、高度和范围,要与战机机动动作协同。
电子对抗措施(ECM,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s): 战机上的电子战吊舱或集成系统可以主动发射各种信号,对来袭导弹的雷达进行干扰。这包括:
欺骗性干扰: 发射虚假的雷达信号,模拟出多个目标,或者改变目标的回波特征,让导弹导引头误判,以为找到了更好的目标。
压制性干扰: 发射高功率的干扰信号,直接“淹没”导弹导引头的接收能力,使其无法接收到目标回波。
诱骗性干扰: 某些先进的ECM系统甚至可以模拟出导弹被击中或失效的信号,让发射方误以为攻击成功。

红外对抗(Infrared Countermeasures, IRCM):
红外诱饵(Flares)释放: 这是对抗红外制导导弹(如毒刺、红外响尾蛇等,它们追踪的是战机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的主要手段。战机在探测到红外导弹来袭时,会快速释放出比发动机温度更高、燃烧更剧烈的红外诱饵弹。这些诱饵弹会产生比战机自身更强的红外信号,吸引导弹的导引头,从而使其偏离攻击战机。
激光干扰: 一些先进的战机使用定向能武器,例如激光,来照射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激光可以通过过载导引头内部的传感器,或者使其过热失效,来破坏其追踪能力。

2. 机动规避:让导弹“追不上”

即使电子战奏效,导弹也可能不会立刻失效,这时候就需要飞行员高超的驾驶技术来规避。

高G力机动:
“S”形机动、俯冲、拉起: 飞行员会执行非常剧烈的、连续的机动动作,不断改变飞机的速度、高度和方向。这些机动动作会产生极高的过载(G值),使导弹难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调整弹道来跟上。
“能量机动”: 飞行员会权衡飞机的速度和高度,在不同状态下执行机动。例如,在俯冲时获得速度,然后拉起以消耗速度换取高度,或者反之。目标是让导弹的“视线”与战机脱节,甚至让导弹因无法跟上而失效。
“贴地飞行”: 在一些情况下,飞行员会选择贴近地面飞行,利用地形(如山脉、峡谷)来遮挡导弹的视线,或者迫使导弹在低空飞行时受到地形的限制,增加其机动难度。

战术协同:
僚机掩护: 在双机或多机编队作战时,僚机会成为“诱饵”,吸引导弹注意力,为主机争取规避和反击的时间。
电子战支援: 僚机或支援飞机可以提供额外的电子干扰,为正在执行规避动作的战机提供更强的保护。

3. 态势感知与预警:提前“知道”和“准备”

生存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

雷达告警接收机 (RWR, Radar Warning Receiver): 这是战机探测敌方雷达波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设备。它能识别出敌方雷达的类型(如搜索雷达、火控雷达)和其锁定战机的时间(称为“发射指示”,Launch Warning)。一旦RWR发出警报,飞行员就知道自己可能已经被锁定了,需要立即采取反制措施。
导弹逼近告警系统 (MAWS, Missile Approach Warning System): 这种系统能探测到即将到来的导弹,通常是通过探测导弹发动机的红外特征,或者雷达导引头的信号。MAWS的告警比RWR更直接,意味着导弹已经发射,此时需要立即执行规避动作。
电子战侦察 (ESM, Electronic Support Measures): 这是更高级的电子战能力,可以主动搜索和分析敌方电子信号,为飞行员提供敌方电子战系统的部署信息,从而帮助飞行员规划航线,避开潜在的威胁区域。
了解敌方部署: 飞行员需要事先了解敌方防空系统的部署情况,包括雷达站的位置、防空导弹的射程和类型。这样他们就能规划出最佳的攻击和撤离航线,尽量避免进入“死亡区域”。

4. 攻击模式的选择与对抗

“能量优势”攻击: 在狗斗(近距离空战)中,拥有速度和高度优势(即“能量优势”)的飞行员更容易占据有利位置,迫使对手进入不利的机动。
“偷袭”与“逃脱”: 攻击者会尽量在自己拥有优势的情况下发起攻击,并在完成攻击后迅速脱离,避免与对手进入缠斗。

一个实际的场景模拟:

假设一架战机正在执行任务,突然,雷达告警接收机(RWR)发出了刺耳的警告声——一架敌方战斗机锁定了它,并且发射了“先进空空导弹”(AIM120 AMRAAM)。

1. 第一时间反应: 飞行员立即辨别告警信号,确认是导弹来袭。他迅速查看座舱内的显示器,了解来袭导弹的方向和类型。
2. 电子战启动: 飞行员按下“电子战”模式按钮,战机的主动干扰吊舱立即开始工作。它发射欺骗性信号,试图扰乱敌方雷达,让导弹导引头失去目标。同时,他会根据导弹的类型,考虑释放箔条(如果是雷达制导)或者红外诱饵(如果是红外制导)。
3. 规避机动: 在电子战的同时,飞行员开始执行剧烈的机动。他可能会进行一次深度的俯冲,将机头指向地面,同时拉动驾驶杆,让飞机承受巨大的G力。这个动作不仅改变了飞机的速度和高度,也试图让来袭的导弹因为无法快速调整弹道而错过。
4. 地形利用: 如果附近有山脉,飞行员可能会选择利用地形来遮挡导弹的视线,例如钻入峡谷。
5. 僚机支援: 如果是编队作战,僚机可能会执行“诱饵”机动,吸引导弹的注意力,或者提供额外的电子干扰。
6. 反击: 在完成规避动作的同时,飞行员也会寻找反击的机会。如果可能,他会发射自己的空空导弹,尝试在躲避敌方导弹的同时,解决威胁源。

总结来说, 战机规避导弹并最大化生存率,是一个由技术、战术和飞行员个人能力组成的复杂系统。从预警探测,到电子干扰,再到高难度的机动,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这不仅仅是在比拼谁的武器更先进,更是在比拼谁能更好地利用现有技术,以及谁的飞行员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做出更精准的判断和操作。这是一个持续演进的领域,随着导弹技术的进步,战机和电子战系统也在不断升级,以应对新的威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从空对空导弹的几个误区开始说起。

很多人在看到某些空对空导弹的指标的时候,就特别喜欢鼓吹,这个射程多远,这个玩意最大可用过载上了30G,战斗机肯定躲不掉啦之类的,这些其实都是非常典型的常识性错误。

这是三个AIM-9B“响尾蛇”红外空对空导弹的发射包线,摘选自1972年1月的SMC。

第一,每张导弹包线图的原点都是敌机而非我机,所有的离轴角之类的指标,也是以敌机为基准来制定的。比如上面这三张图,就是以敌机的尾部为原点,从外划分出一道道攻击范围。

可以看出,这张图里面至少出现了敌我双方的载机速度,导弹发射高度两项变量指标,随着高度的降低,导弹的攻击范围也在不断变小,比如60000英尺的攻击范围就比50000英尺高不少,再往下的16000英尺就已经非常惨不忍睹了。同时我们也能看出,随着高度的变化,红外空空导弹的射程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在变量未知的情况下,简单地比较红外空空导弹的射程是完全不可取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AIM-7F“麻雀”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的发射包线

一样以敌机为原点,大家可以注意到,由于AIM-7F具备迎头能力,因此它在迎头状态下的射程远高于从尾部攻击的射程,这也是因为敌我双方相对接近速度过高的影响(当然并不是所有雷达弹都能对头的,比如AIM-9C和R-3R之类的就是因为射程太短,结果雷达回波过快会导致脱锁,因此实际上并不具备迎头攻击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AIM-7F在40000英尺高度发射时的射程远高于海平面高度下的射程,这也和之前AIM-9B导弹的特性一样。

实际上每个国家在制定自己的空空导弹射程时采用的标准都不一样,比如俄军的R-77导弹所谓的100千米最大射程指标就是建立在双方于2万米高度以1.5马赫速度对头飞行的条件下才成立的,而中国的指标为10000米高度,双方以1.2马赫飞行速度迎面飞行的结果,所以即便SD-10导弹射程指标只有70千米也不用担心,因为标准不同完全无法硬性比较。(另有说法称按照国标来计算,R-77只有50千米的最大射程)

(当然R-77导弹的最大射程指标在今天已经被批判了无数次了,比如RVV-AE的纸面60千米射程和R-27导弹相同,但R-27导弹在10000米高度的射程仅为35千米,而不是纸面宣称的60千米,RVV-AE的官网提供的80千米射程由于没有标注具体高度,因此暂时不予以引用)

注意我前面发的图,AIM-7F的海平面射程都有37千米,在12000米高度的射程约为40千米(还是建立在双方以2马赫速度相对飞行的情况下),因此不要盲目以为R-27的射程相比AIM-7F有多大优势,实际上真正占优势的恰恰是“麻雀”导弹。

而从下面的图可知,AIM-120的射程又是远远大于AIM-7M的(相比AIM-7F的区别主要就是采用倒置接收器等设计),因此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AIM-120相比R-77可以说长期占据着射程上的优势,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去年印巴空战的时候,印度空军的米格-21 Bison和苏-30MKI直接被巴基斯坦空军的F-16AM和F-16BM在视距外直接删除了吧。

话题扯远了,前面说的都是有关空空导弹的射程方面的东西,那么有人就问了,是不是射程占据纸面乃至实际优势的时候,占据优势的一方就能稳操胜券呢?

很显然,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

这里先回到我在开头说的,空空导弹的最大可用过载问题,AIM-9B作为世界上第一款现役的红外空空导弹,它的最大可用过载为12G,仔细一想,地球上的战斗机有一个能拉出12G过载的吗?(海湾战争中那架规避地空导弹的F-15也只是拉了10G左右)那岂不是无敌了吗?

看看越战期间,AIM-9B的表现吧,这岂不是很打脸吗?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正如我前面所说的,导弹的最大可用过载,也是建立在一系列理想条件之下的产物,一般来说,在最理想的状态下,战斗机只需做出相当于导弹最大可用过载的三分之一左右的过载的机动就能大概率躲避这枚导弹,比如AIM-9B的过载12G,那么战斗机做个3-4G左右的机动就能躲开了,这总不能说是个难事吧。所以说早期红外空空导弹仅仅适合打无多少机动能力的大型轰炸机也是这个道理。

换言之,即便12G,乃至现在第四代空空导弹普遍的50G最大可用过载指标,也只是建立在最理想的条件下的,这时候我们就得引入离轴角的概念,一般来说第二代空空导弹才具备离轴发射能力(比如美国的AIM-9G),而第三代空空导弹的离轴角普遍在30-40度之间,比如AIM-9L、R-73和“怪蛇”-3,而第四代空空导弹的代表,比如AIM-9X的离轴角高达90度,即它的整个正半球都在攻击范围内。离轴角和可用过载并不是互相分割的概念,一般来说,在离轴角90度时发射,那么导弹的最大可用过载基本会被削弱一半以上,比如50G的导弹也会被削弱至25G以下,因此即便在面对第四代空空导弹的时候,战斗机也不是毫无办法的,哪怕叙利亚空军的苏-22也有躲过F/A-18的AIM-9X导弹的例子

(当然那次更多是因为操作失误的缘故,而且空空导弹命中率哪怕在靶场都不可能达到100%,因此也没什么值得黑的)

最后再提一下,导弹的射程也是和离轴角、可用过载之类的分不开的,比如导弹在刚发射的时候需要有一段时间加速,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可能达到最好的指标嘛。

同时在空空导弹飞行一段时间以后,由于自身引擎停止工作(实际上空空导弹的引擎工作时间普遍很短,AIM-54这种远程空空导弹也只工作28秒左右),因此空空导弹实际上只能依靠惯性之类的飞向目标,此时它只能依靠自身的气动部件(比如弹翼)之类的调整姿态来命中目标,而目标一旦机动,也意味着空空导弹必须跟着做出反应,而众所周知,气动面的变化,比如导弹突然朝左右转弯或是向上爬升,都会带来能量损失,进而大幅降低命中率,所以即便中距空空导弹的纸面射程都那么高,但各国还是习惯在30-40千米左右交火,正是因为发射距离的缩短可以让导弹更快地命中目标,从而不用将宝贵的能量无端消耗在多次机动中。

(推力矢量引擎的最大短板也是空空导弹普遍过短的引擎工作时间,因此英国的“斯拉姆”和美国的AIM-82、AIM-95之类的纯粹依靠推力矢量的空空导弹普遍存在射程不足的问题,第四代空空导弹往往采用气动面和推力矢量结合的设计来弥补劣势)

所以说战斗机自身在知晓空空导弹来袭的情况下进行机动规避的道理,在哪个年代都是不过时的。

当然对于战斗机来说,空空导弹一样不是好惹的东西,首先发现空空导弹来袭往往比规避空空导弹要难得多,虽然二代机开始各国已经普及了诸如RWR、RHAW之类的设备,但实际上直到90年代紫外告警设备服役以前,各国飞行员基本都只能靠肉眼识别来袭的红外空空导弹,因此你可以看到很多情况下飞行员都是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红外空空导弹偷袭击落的。因此即使空空导弹拥有再多的限制,也没有一个战斗机飞行员会对此掉以轻心,因为现实中的空战可不是游戏,你没有重生的机会。

至于热焰弹,实际上就是针对点源式空空导弹的手段,因为在红外成像导引头出现前,普通的红外空空导弹的视野内,热焰弹和飞机都是一个点,所以热焰弹才能够作为一个有效的对抗手段被普遍应用(美国从70年代中后期F-4E开始有热焰弹,苏联直到1982年的米格-23MLD才有热焰弹),但在红外成像空空导弹眼里,你是一个完整的图像,而热焰弹还只是那个点,所以热焰弹在面对运用红外成像导引头技术的第四代空空导弹时的效果会显著下降,只有通过烧毁导引头等方式才能有效对抗。(评论区也有人提出的群喷式热焰弹抛射方式其实也具有可行性,效果类似我下面发的第三张图,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以DIRCM为主的烧毁或致盲导引头的方式更有效)

最后简单说说地空导弹吧。

以S-300的发射包线为例,可以看出现实中地对空导弹为抛物线弹道,毕竟一方面地球是圆的,另一方面飞机相对高度比你高,距离比你远,你想想难不成都是直射的?那又怎么解释那些竖起来的发射箱呢。

高度和距离也是不可分割的,其他的可用过载之类的指标参考我前面说的,比如它只能打击25千米外的海平面高度的目标,如果对方在25千米以内,那就彻底抓瞎了,所以说防空导弹的界限分得很严格,区域防空导弹需要近程防空导弹来掩护,再往下就得小口径高射炮这种直射火力来打击目标

所以,就不要盲目吹地对空导弹的作战效能了,它的使用限制甚至比空空导弹还大得多。我之所以一直强调,固定翼和直升机相对于地面防空火力永远占据主动权,也是这个道理,既然反坦克导弹取代反坦克炮的情况下,坦克面对步兵都没有彻底劣势,那么地空导弹取代中大口径高射炮,对于固定翼的威胁又有什么质的提升呢?

目前先就这样吧,想到什么的话我会继续补充的

--------分割线-----------

重新看了一下,1976年的那张AIM-7F的22海里射程是建立在200W的连续波照射的情况下导引头的引导距离,但目前来看,F-4E战斗机的AN/APQ-120雷达的峰值功率有165kw,平均功率未作说明,F-16A战斗机的AN/APG-66V1雷达的峰值功率为20kw,平均功率为250W,当然Block 15和之前的F-16A直到1989年的ADF升级的时候才增加了连续波照射器以便发射麻雀导弹,而F-15的AN/APG-63雷达和F-14的AN/AWG-9雷达,以及F/A-18的AN/APG-65雷达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目前SMC的数据应该是建立在老式战斗机雷达的基础上确定的,实际上在三代机上使用的时候,由于雷达的连续波照射器功率更大,因此导引头的探测距离要比图中更远,所以AIM-7F相比R-27R导弹的实际射程优势还是会被进一步放大的

(前面我只是比较了空气动力射程,AIM-7F导弹毕竟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加脉冲多普勒制导的形式,当然F-4E之类的老式战斗机由于不是脉冲多普勒雷达,因此只能使用前者,而R-27R导弹采用的无线电指令引导方式仅仅使用了误差较大的简单导引律,即便在高空打击30千米外的目标都很难。而且要知道AIM-7F只是1976年服役的导弹,R-27R作为80年代的导弹,要面对1982年就投产的AIM-7M,后者相比之前的型号增加了倒置接收器,抗干扰能力也更强,总体来说导引头性能相比AIM-7F还是上了一个档次的,因此可以说在冷战乃至冷战后很长一段时间,苏联和俄罗斯战斗机在BVR阶段不光航电设备占有绝对劣势,哪怕实际射程上的劣势都是十分显著的)

-------分割线------------

补充一张R-27ER的图,在10000米高度的射程为60千米,总算不至于让苏联三代机面对老的鬼怪之类的AIM-7F的时候都会面临射程不足的问题了。

但根据麦道公司在1979年出版的F-15武器系统手册来看,只要敌机处于空气动力射程和最小射程之间,HUD就会显示IN RANG,即目标处在射程范围内,也就是可以发射导弹了,这样一来AIM-7F导弹的98千米的空气动力射程优势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由于实战中敌机也不会完全不做机动,因此最大机动目标发射距离(图里的Rmax2)实际上也更具参考意义。

user avatar

仍在学习中,此回答抛砖引玉。

正如 @Showtime 100 回答中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真实实战中这个问题是马尔可夫形式的随机微分博弈,其非线性和随机性正是问题复杂的真正由来。研究手段可以有选择开环和闭环的形式进行模拟,或选择离散马尔可夫博弈进行模拟,etc。Farhan A. Faruqi的书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规避导弹的方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引律,而导引律的得出可以通过对最优控制的探讨来实现。下面假设读者具有基础的微分博弈知识。例如,[1]追逃微分博弈中,有导弹(1)和目标(2)的状态方程

导弹要在终止时刻 命中目标, 表示能量的权重,则有性能指标:

目标要在终止时刻 远离导弹, ,则有性能指标:

可以通过引入参变量的方法转化为零和追逃博弈,然后利用PMP进行求解,在我的回答:

中略有提及。最终可得微分博弈平衡( 时):

之后何毓琦先生进而推得比例导引律,即使导弹速度向量 的旋转角速度 正比于瞄准线旋转角速度 ,即 。具体方法可参阅相关资料[1][2]

那么是不是关于规避导弹的策略,我们一点信息都不能得出呢?答案是否定的。正如 @九原郡行人 在回答中所提到的那样,最大化过载在最优方案中是极为可能的。通过对几类飞行的最优性探讨,例如最大滑翔是一直保持最大升阻比,可以猜测最大化过载是最优躲避的必要条件(桶滚机动的有效性验证了这一点)。这里可以参考[3]中给出的相关讨论,较为详细[3]。如果在假设这一点的情况下进行讨论,就可以进行调参了。与 @我去 大佬进行讨论的时候他提出可能可以用过载平方乘速度平方进行积分,求关于它的最大值。考虑到稳定桶滚滚不好还不如不滚的情况,可行的改进还有前面可以乘上难度系数的修改cost-function的方案。总之,这里的最优化是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此就不赘述了。

而进行模拟时,还要考虑例如控制稳定性的各种方面。具体仍可参考[1]书[1]。实际上,各国早已展开有关研究,例如NASA的一份报告[4]

更进一步的研究,读者可自行查阅相关前沿论文。包括对特定机动制定的导引律(例如刚才提到的桶滚[5])等。该领域仍有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

  1. ^ a b c 参阅 张杰、王飞跃《最优控制:数学理论与智能方法》
  2. ^ 孙传鹏《基于博弈论的拦截制导问题研究》
  3. ^ 阮春荣 《大气中飞行的最优轨迹》
  4. ^ Sheldon Baron, Kai-Ching Chzc, Yzc-Chi Ho, and David L. Kleinmun. A NEW APPROACH TO AERIAL COMBAT GAMES
  5. ^Fumiaki Imado and Susumu Miwa. Missile guidance algorithm against high-g barrel roll maneuvers  https://arc.aiaa.org/doi/abs/10.2514/3.2116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然,要让战机在面对导弹攻击时存活下来,飞行员会综合运用一系列战术和技术,以最大化自己的生存几率。这不仅仅是单一技能的比拼,而是一场复杂的博弈。核心原则:欺骗、干扰与规避坦白讲,面对来袭导弹,战机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导弹“失去目标”。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它们的核心都是围绕着“欺骗”、“干扰”和“规避.............
  • 回答
    《战狼2》中冷锋踹拆迁头目一事,如果放在现实法律框架下,如何定罪量刑,以及律师会如何辩护,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并去除AI痕迹,以一种更接近真实案例讨论的方式呈现。一、 冷锋的行为在法律上的定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冷锋踢了拆迁头目一脚的行为,在法律上最可能触犯的是《中.............
  • 回答
    坐进驾驶舱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踏入了另一个维度。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混合着金属、橡胶和一丝若有若无的燃料的味道,熟悉却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座舱被无数个按钮、旋钮和显示屏填满,它们像是一张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你掌控这架陆地上最快的机器。座椅并非柔软舒适的沙发,而是量身定做的,紧紧地包裹着你,让你成为.............
  • 回答
    F35“闪电II”是一款极其复杂且功能强大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它并非一款单一型号,而是拥有三种不同版本(F35A、F35B、F35C)的系列机型,旨在满足美国及其盟友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多样化作战需求。它的诞生,是航空工业技术与军事需求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项目。F35 的.............
  • 回答
    解读“战斧”弹仓:x32战斗机如何实现隐身与火力并存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的x32战斗机,以其独特的“鸭翼+三角翼”设计和卓越的隐身性能吸引了众多目光。然而,在这款战斗机流畅的外形之下,隐藏着一项至关重要的设计——其内部弹仓。弹仓的设计不仅是武器搭载和释放的关键,更是x32实现隐身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回答
    想象一下,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两架划时代的战机——一架历史悠久的零式战斗机和一架现代化的F22猛禽——被安排进行一场模拟空战。这是一场跨越时代的较量,一边是二战日本飞行员的骄傲,另一边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空战利器。战场设定:我们选择一片开阔的空域,没有复杂的地面障碍,让两架飞机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性能。.............
  • 回答
    民航飞机和战斗机的极限飞行高度是不同的,并且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它们各自的极限高度,以及在尝试超越这些极限时会发生什么情况。 民航飞机的极限飞行高度民航客机的典型巡航高度通常在 30,000 到 42,000 英尺(约 9,144 米到 12,800 米) 之间。这个高度被称为“巡航.............
  • 回答
    如果以现在的技术制造一种螺旋桨战斗机送回二战:一场颠覆与混乱的混合体想象一下,我们利用现代航空工程的智慧,打造出一架集尖端材料、先进航电和强大动力于一身的螺旋桨战斗机,然后通过某种我们尚不理解的“时间机器”,将其送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这将会是一场技术代差带来的 颠覆性优势,但也伴随着 巨大的不适.............
  • 回答
    歼11B这款战斗机,它在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要给它一个定位,我们不妨把它放在与欧美同代战机进行比较的框架下,这样更容易理解它的优劣势。歼11B的定位与背景首先要明白,歼11B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它是在苏27SK(中国引进的俄制苏27)的基础上,经过中国自主研发改进而来的。.............
  • 回答
    你想了解战斗机座舱盖如何在外部打开,是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还有很多安全和工程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战斗机座舱盖在设计之初,最核心的打开方式是内部打开。飞行员是座舱里最关键的人物,他们的安全和对飞机的控制是第一位的。所以,从设计理念上讲,飞行员在正常情况.............
  • 回答
    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遭遇意外,这绝对是航空领域最令人心惊肉跳的事件之一。事发之后,围绕着飞行员本人和他的座驾,会有一整套复杂且紧张的应急响应和后续调查程序启动,其严谨程度和细致程度,足以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分量和飞行事业的艰巨。1. 事件发生,生与死的较量:一旦战斗机出现严重故障或遭遇不可控的外.............
  • 回答
    战斗机的抬头显示器(HUD)就像是驾驶舱里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能把各种看不见的数字和信息,以一种几乎和你在飞机外面看到的景象融为一体的方式,呈现在飞行员眼前。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屏幕投射到玻璃上那么回事,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飞行员坐在密闭的驾驶舱里,外面可能是蓝天白云,也可能是黑夜或者浓雾。但他们.............
  • 回答
    战斗机的“代”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而是随着技术发展,由各国空军、军事分析家和航空界根据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征和作战能力演进而来的一个非官方但被广泛接受的划分体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基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直观感受,通过梳理和归纳前一代的局限性以及新一代的关键突破来形成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
  • 回答
    战斗机在不同任务中搭配不同空空导弹,是充分发挥其作战效能的关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领域,涉及多种因素,例如飞机的气动设计、火控系统、雷达能力、传感器融合、电子战能力,以及敌我双方的部署、战术思想等。我会尽量详细地阐述,并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展开说明。核心原则:任务需求驱动导弹搭配导弹搭配的根本原则.............
  • 回答
    中国歼20(威龙)战斗机的出现,并非“突然”而至,而是中国国防工业长期积累、艰苦奋斗、系统规划和技术攻关的必然结果。理解歼20的诞生过程,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 战略需求与国防现代化目标: 应对潜在威胁: 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周边地区空中力量的快速发展(例如美国先进战斗机的部署.............
  • 回答
    这可真是个让人心头发紧的两难抉择。现代战争,一旦军队折损过半,那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一方是血淋淋的现实,另一方是背负的责任和誓言。认输协商,共建新生活这话说起来轻巧,但现实中却是一道无比沉重的门槛。 “认输”的代价: 认输,意味着要接受战败的事实,这意味着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政治制度,甚至国.............
  • 回答
    朱厚照应州之战,这场明武宗朱厚照亲临前线指挥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说法认为,后世史官为了维护“天子不亲征”的传统观念,刻意淡化甚至抹黑了这场战役的真实战果。那么,应州之战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后代史官是否真的做了“抹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料进行.............
  • 回答
    应州之战是明朝正德五年(1oint 1520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明武宗朱厚照亲征蒙古,确实有“应州大捷”的记载,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和学术争议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边疆危机 明武宗在位期间(15051521年),北方蒙古势力(鞑靼、瓦剌)频繁侵扰边疆,尤其是俺答汗(14.............
  • 回答
    在严峻的外部干预下,我军需要以一种深谋远虑、灵活应变的姿态来掌控战局,确保自身目标不受威胁,并最终实现战略意图。这绝非一场简单的正面较量,而是多维度、高强度的博弈。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我军应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控制战局。一、 战略层面:定海神针,锚定方向面对强敌的干预,首要任务是保持战略定力,.............
  • 回答
    关于战斗机飞行员的工资以及歼20私自飞往国外的可能性,我将尽可能详尽地解答,并力求语言自然,避免AI痕迹。战斗机飞行员工资: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高”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与谁比较,以及你在哪个国家。 在中国,战斗机飞行员的工资水平属于部队内的优厚待遇。 毕竟,培养一名合格的战斗机飞行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