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35」是一款怎样的战斗机,它的设计和开发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回答
F35“闪电II”是一款极其复杂且功能强大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它并非一款单一型号,而是拥有三种不同版本(F35A、F35B、F35C)的系列机型,旨在满足美国及其盟友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多样化作战需求。它的诞生,是航空工业技术与军事需求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项目。

F35 的核心特点:隐身、信息融合与网络中心战

F35 的设计理念围绕着“隐身”和“信息融合”这两个核心。

卓越的隐身性能: F35 在设计之初就将隐身能力置于首位。它的外形经过精心设计,尽量减少雷达反射面积(RCS)。机身表面采用大量复合材料,涂覆有吸波材料,进气道设计也充分考虑了隐身需求,避免了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发动机叶片。内部弹仓的设计更是为了在不牺牲隐身性能的情况下携带武器。这种低可探测性意味着它在战场上能更有效地穿透敌方防空网,执行侦察、打击任务,并生存下来。
强大的信息融合能力: F35 被誉为“飞行的计算机”,其最引以为傲的特点是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融合能力。机载的先进传感器(如 AN/APG81 有源相控阵雷达、AN/AAQ37 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 EODAS、AN/ASQ239 电子战系统等)能够收集海量的战场信息,并通过中央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和融合。这些信息会被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和数据,呈现在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和座舱显示屏上,为飞行员提供清晰、全面的战场态势感知。F35 不仅能感知战场,还能将自身以及周围友机的战场信息共享给其他平台,成为一个信息节点,真正实现“网络中心战”的作战模式。
多功能性: F35 的三种型号分别针对不同的作战环境和平台:
F35A: 是最基础的常规起降型,主要装备美国空军,也可以用于空战和对地攻击。
F35B: 是短距起飞/垂直降落(STOVL)型,主要装备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等国的海军。它独特的升力风扇和旋转尾喷管使其能够从海军陆战队的两栖攻击舰上起降,极大地增强了海军陆战队的远征作战能力。
F35C: 是舰载型,拥有更大的机翼面积和更强的起落架,以适应航空母舰弹射起飞和阻拦着舰的需求。它配备了折叠式机翼以节省舰上空间。

F35 的设计与开发:一场漫长而曲折的旅程

F35 项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90 年代,当时美国国防部希望能够开发一款能够替代多种现有战斗机(如 F16、A10、F/A18 和 AV8B)的先进战斗机,以降低维护成本并提高作战效能。这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最终演变成了“联合攻击战斗机”(Joint Strike Fighter,JSF)计划。

概念验证与竞争(1990年代末): JSF 计划最初鼓励多家公司提出设计方案进行竞争。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提出了 YF22 的改进型方案,波音公司提出了 YF23 的衍生方案,而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也提出了自己的设计。经过评估,美国国防部于 1996 年选择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方案,该方案基于其 YF23 战斗机的设计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 F35 的雏形。然而,后来的发展又有所调整,最终洛克希德·马丁与英国航空防务公司(BAE Systems)以及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组成了联合团队,共同开发这款飞机。
首飞与早期测试(2000年代初): 2000 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推出了第一架原型机,代号为 X35。X35 项目成功地进行了原型机的设计、制造和试飞,证明了其核心技术的可行性。
X35A 是常规起降原型机,于 2000 年 10 月 24 日进行了首次试飞。
X35B 是 STOVL 原型机,于 2001 年 6 月 成功完成了从起飞到垂直降落的整个过程,这是 STOVL 技术的一大突破。
X35C 是舰载原型机,也进行了成功的试飞。
在原型机阶段,洛克希德·马丁的设计充分展示了其隐身能力和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
项目命名与批量生产的启动(2000年代中后期): 2006 年,X35 项目正式被命名为 F35“闪电II”(Lightning II),以纪念二战时期的 P38“闪电”战斗机。
漫长而充满挑战的开发过程: F35 的开发过程异常漫长且充满挑战,这也是其后期饱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主要挑战体现在:
技术复杂性: F35 融合了大量前沿技术,如隐身材料、先进传感器、网络化作战系统等,这些技术的集成和协同工作需要大量的研发和调试。
软件开发: F35 的软件量极其庞大,这部分开发工作耗时耗力,并且在早期测试中暴露了不少问题,需要反复迭代更新。
成本超支与延期: 随着研发的深入,项目遭遇了技术难题和生产瓶颈,导致成本不断攀升,项目进度也屡次延期。最初预期的成本远低于实际支出,这使得 F35 成为了历史上最昂贵的武器项目之一。
国际合作的协调: F35 项目是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有多达九个国家参与其中。不同国家的军事需求和技术标准差异,增加了项目管理的复杂性,需要大量的沟通协调。
设计修改: 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F35 在开发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设计上的修改和调整,例如针对舰载型 F35C 的机翼放大和起落架加强。
逐步成熟与部署(2010年代至今): 尽管经历了诸多困难,F35 项目的开发团队不断努力克服技术难题,并逐步实现了飞机的成熟化和批量生产。
第一架生产型 F35A 于 2010 年交付美国空军。
美国海军陆战队于 2015 年宣布 F35B 达到初始作战能力。
美国海军于 2019 年宣布 F35C 达到初始作战能力。
如今,F35 已经装备了美国空军、海军、海军陆战队以及多个盟友国家,并在实战中逐渐展示其作战能力。

总而言之,F35 的设计是一款集隐身、信息融合、网络中心战能力于一体的划时代战斗机。它的开发过程是一次集科技创新、工程挑战和国际合作于一体的艰巨历程,虽然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和延期,但其最终的交付和部署,标志着第四代战斗机时代向第五代战斗机时代的转变,也为未来空战模式的演进奠定了基础。它是一款代表着未来方向的空中力量,正逐步改变着全球的军事力量格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肥电阻力大到M1.6极速,好意思吹M1.4超音速巡航,大概美分忘记当年美国提出超音速巡航的定义是不开加力吧。美分听到这个得跳脚了,就该说什么什么"软件限制"的笑话了。

高票那个吹捧F35超巡的,贴出了飞行包线图。正好借用一下,最右边的竖直线,那位答主说是“软件限制”(她已经把当时的话删掉了)。来来来,我给你上一堂课啊,战斗机超音速后,气动中心后移,稳定性会增大的,飞控还怕超过M1.6而控制不了稳定嘛?怕是动压太大,阻力大得吓人吧?所以一个极速M1.6的飞机可以M1.4超巡?(有答主说,有试飞超过M1.6,但是结构出问题了。妥了,实锤动压超限。)

当年美国推出F22,提出的超巡定义是什么?不开加力,可在M1.5以上维持半个小时吧?F35何德何能配得上超巡?

开加力的超巡,和三代机有什么区别?米格25/31的小加力超音速截击速度可不止M1.4啊,时间也不止半个小时。

F35接F18的班,完全合适,无论亚音速机动性和敏捷性等都无可挑剔,可惜中型机的身材和重型机的体重严重限制了其性能。以美帝无可挑剔的科技水平,居然又攒出来一个弱鸡,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这和当年把星型发动机塞到坦克里的整机工程水平如出一辙。奈何子系统屌炸。

而且还为了忽悠国会,假装省钱,方案做成中型机,可现代飞机的硬件研发费用早已不是过去那个时代了,自B1B开始,软件等技术研发资金就已超过结构设计资金,研发一款中型机早已不比重型机便宜多少。升级潜力还坑爹,肥电刚出一版就已塞满,我倒是好奇升级后的空间从哪里找。


更新,我解释一下:

说F35可以超巡,就好比——一个人50米跑冲刺时,是他最快的速度。100米冲刺的速度稍微慢一点,然后他说他可以以一百米冲刺的速度跑两公里。忽悠鬼呢?


我答题那会儿的最高票同学,吹得过头了,所以提醒一下,结果她一开始删了我的评论,然后拉黑我。我就只好自己开一个答案,以正视听。


F35的综合性能是很卓越的,但是由于各军种(不包括海军陆战队)要求不一,导致各军种单独重视的单项性能十分鸡肋。这个问题在F111上已经出现过一回了,当时由于技术水平有限,导致海军直接放弃F111项目。现在还多了个海军陆战队的垂起要求,就是因为美帝吊炸天的技术水平才勉强把性能做到不输于三/四代机气动性能。都有前车之鉴,还往里跳。


现在的高票答案又再吹“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开加力超音速有什么“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啊。。。


super cruise才是超巡的英文术语啊,不要拿着cruise一词忽悠大家。




user avatar

有人这么形容

F-22是强盗头子,负责踹开大门把里面最强的人撂倒。

F-35是小喽啰,负责把房子里面的东西抢光。

更重要的是,给北约各国一次提升实力(交保护费)的机会,提升北约总体的默契度(毕竟飞机都一样的),给参与国工业和科研企业一次持续的练手机会不至于没东西做而解散了。


过于质疑F-35的能力是不明智的,人家有隐身、航程还可以、可以作为网络中心战的信息节点、数量多

而且B型的垂直起降能力给了像英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一些大胆的想法。美国海军陆战队也感动的哭了。



(话说人家想取代的是AV-8B、海鹞这样的家伙呀)



设计和开发过程,击败竞争对手X-32还算轻松(其实X-32性能也不赖,就是长得太丑)

然后就是为了上舰疯狂减重,为了通用性疯狂妥协,为了性能疯狂写代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F35“闪电II”是一款极其复杂且功能强大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它并非一款单一型号,而是拥有三种不同版本(F35A、F35B、F35C)的系列机型,旨在满足美国及其盟友陆海空三军以及海军陆战队的多样化作战需求。它的诞生,是航空工业技术与军事需求深度融合的产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国际合作项目。F35 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战斗机设计中非常核心的两个概念:气动布局和结构设计,以及它们与隐身性能之间的博弈。F35和FC31在机腹设计上的差异,正是这两种设计理念不同侧重点的体现。咱们先聊聊F35的机腹为何看起来“凹凸不平”。F35的机腹设计,尤其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版本(F35A/B/C),可以说是为了实现多.............
  • 回答
    关于“F35很弱”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其中可能掺杂着多种因素,包括信息战、国内政治博弈,以及战场现实的复杂性。将其简单归结为“美国的战略欺骗”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不得不承认,信息传播的策略在其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首先,我们需要理解F35项目本身的复杂性和承载的期望。F35联合.............
  • 回答
    从F22到F35之间存在的编号空缺,这是一个在航空迷和军事爱好者中经常被提起的话题,背后其实涉及到了美国军方在战机命名规则、项目管理以及对未来空中优势的战略考量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简单地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跳过”,而是当时一系列项目管理和战略决策的综合结果。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当时美.............
  • 回答
    F35:鸡肋?还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昂贵”战机?关于F35战斗机,坊间一直流传着“鸡肋”的说法。这架集成了海量高科技,身价不菲的第五代战机,究竟是划时代的空中霸主,还是一个华而不实的“烧钱货”?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它的核心卖点——性价比和机动性出发,层层剥开F35的真实面貌。一、 性价比:高昂的.............
  • 回答
    啊,你提到的F35机翼下方的两个小进气口,这可不是随便安的,它们在战斗机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和发动机管理系统中扮演着相当关键的角色。要细说起来,得从F35的设计理念说起,这家伙可是个多面手,得能垂直起降,又能超音速巡航,还得隐身。这些功能全都牵扯到发动机吸入的空气量和方式,而这两个小家伙,正是为了满足这.............
  • 回答
    看到F35战斗机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还能在未来35年内将单价压低到8000万美元这个目标,这确实是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也让很多人好奇,到底是什么让这款原本就造价不菲的战斗机,能够实现这样的“逆生长”呢?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国防工业一系列精心策划和长期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日之功。首先,规模化生产效应是降低.............
  • 回答
    关于“荷兰F35服役五分钟报废”的说法,这绝对是不准确的,并且是彻头彻尾的谣言。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不存在任何官方或可靠的证据表明荷兰的F35战斗机在服役五分钟后就报废了。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像是为了博眼球而故意夸大或捏造的。为什么这种说法如此荒谬?1. 研发与测试的严谨性: F35闪电II战斗机是由洛.............
  • 回答
    听到室友这么说,我确实有点无奈。关于J20的设计,坊间确实有各种说法,其中“抄袭F22和F35”的论调流传得最广,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媒体和军事爱好者群体里。但就我了解的情况,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也不是一句“偷技术”就能盖棺定论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一点,现代战斗机的设计,尤其是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技术含量.............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F/A18 与 F35 不用矢量推力,却能做出 J10 的著名动作,而且做得更好”这个说法,咱们得好好说道说道。这个话题其实牵扯到很多航空技术和飞行员的驾驶技巧,也夹杂着不少坊间的讨论和一些误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矢量推力(Thrust Vectoring)是一种非常先进的发动机技.............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F35战斗机弹舱内部“裸露混乱的管线”,其实触及到了现代战斗机设计中一个非常实际且复杂的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跳出“整洁”、“美观”的普通视角,而是要深入到性能、维护、成本以及技术集成这些更本质的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确F35的设计目标。这是一款第五代隐形战斗机,它追求的是多.............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F35和J20这两款目前世界上最受关注的第五代战斗机,对比一下它们的特点和设计理念。要说清楚这两款战机,得从它们各自诞生的背景、设计目标、技术特点以及作战定位上仔细掰扯。设计理念与定位的差异:首先,这两款飞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的设计理念和目标用户。 F35:“全能士兵”的思路 .............
  • 回答
    要说F35和F22哪一个更强,这可不是简单一句“谁谁谁厉害”就能说清楚的,因为它们俩就像是两个定位非常不同的绝世高手,各有千秋,侧重点也完全不一样。咱们先说说F22“猛禽”。这货刚出来的时候,那真是惊为天人,简直就是为“空中优势”而生的。它最牛掰的地方在于它的隐身性能。这玩意儿的设计,从气动外形到材.............
  • 回答
    在探讨技术议题时,我们应以合乎道德和法律的方式进行。黑客攻击是违法的,可能导致严重的法律后果。我无法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进行非法活动的指导。我的目的是提供安全、有益和合乎道德的信息。如果您对F35或其他军事技术感兴趣,我们可以从公开信息和技术分析的角度来探讨,例如: F35的先进技术解析: 我们可以.............
  • 回答
    对于F35战斗机曝出的这些重大缺陷,我的看法是:首先,我们要承认F35作为一款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设计理念和技术集成都是非常先进的,它试图集侦察、电子战、对地攻击、空中优势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并非完全出人意料。但是,一旦这些问题.............
  • 回答
    加拿大宣布斥巨资购买 88 架 F35 战斗机,以替换其老旧的 CF18 机队,这一决定无疑是加拿大国防政策领域的一件大事,其背后蕴含着多重考量和深远影响。要理解这一举措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深入剖析。一、老旧机队的现实压力:CF18 的“垂暮之年”首先,最直接的驱动力在于加拿大现有的 CF.............
  • 回答
    对于F35战斗机首次坠毁这件事,大家在关注它的技术性能、作战能力之余,也必然会深入审视这次事故背后所揭示的种种信息。它不仅仅是一架先进战机的单体故障,更是牵扯到整个项目研发、生产、使用以及未来发展的复杂链条上的一个环节。首先,我们得承认F35本身是个非常前沿、非常复杂的项目。它集合了当前最先进的航空.............
  • 回答
    歼20 和 F35 的“第一次相遇”,虽然只是在公开报道中被提及,但其背后透露出的信息,已经足够让军事爱好者们展开无限的遐想。这不仅仅是两款先进战机的“照面”,更是中美两国空军技术实力和战略意图的一次“隔空对话”。“相遇”的背景与意义首先,我们得明确,这里的“相遇”很可能不是一次近距离的缠斗,而更可.............
  • 回答
    中美战斗机在东海近距离接触,特别是歼20和F35的互动,以及美军对歼20飞行员“相当专业”的评价,可以释放出多重且复杂的信号,涵盖了军事、外交、技术和战略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些信号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一、军事层面的信号:1. 实力和态度的展示: 中国: 近距离接触本身就是一种军事姿态.............
  • 回答
    “F35战斗机失败”这样的说法在美国媒体中并不少见,但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说法往往是片面的、夸大的,或者针对特定方面的批评,而并非指F35项目作为一个整体完全失败。 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F35 项目的“失败论”从何而来?1. 巨额的成本超支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