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是否有过应州之战,明武宗亲征取得应州大捷的记载是否真实?

回答


应州之战是明朝正德五年(1oint 1520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明武宗朱厚照亲征蒙古,确实有“应州大捷”的记载,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和学术争议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
1. 边疆危机
明武宗在位期间(15051521年),北方蒙古势力(鞑靼、瓦剌)频繁侵扰边疆,尤其是俺答汗(14791553年)领导的鞑靼部,多次南侵。此前,明廷在宣德、正统年间曾多次与蒙古作战,但因边防松弛和指挥混乱,屡遭失利,导致边疆形势恶化。

2. 明武宗的亲征动机
正德五年,蒙古部落联合进攻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威胁京师安全。明武宗为震慑蒙古,决定亲征,试图挽回边疆失利的颜面。此次出征被称为“应州大捷”,但实际战果存在争议。



二、应州之战的经过
1. 战役时间与地点
时间:1520年(正德五年)二月,明武宗亲率军队从北京出发,沿大同、宣府一线南下,最终在山西应州(今山西应县)与蒙古军队交战。
地点:应州位于山西北部,是明朝北方防线的重要节点,战略地位关键。

2. 战役过程
明军在应州与蒙古军队展开激战,明武宗亲自督战,军队一度取得优势。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军在战斗中“斩获首级万余”,“俘获马匹无数”,并“焚毁敌军粮草”,最终迫使蒙古军撤退。
但部分史料指出,明军在战斗中也损失惨重,尤其是明武宗的亲卫部队(如“豹房”精锐)伤亡严重。

3. 战役结果
官方记载:明武宗宣称此战“大捷”,并以此作为亲征的功绩,提升个人威望。
史家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此战实际是明军在蒙古军队主力撤退后的小规模冲突,或为明武宗为巩固权势而刻意渲染的胜利。



三、史料记载与争议
1. 《明实录》的记载
《明实录·武宗本纪》记载:“正德五年二月,帝亲征鞑靼,驻应州,与敌遇,大破之,俘其酋长,获马五千余匹。”
此记载被后世视为“应州大捷”的直接证据,但细节描述较为简略,未提及具体战斗过程。

2. 《明史》的评价
《明史·宣宗本纪》中提到:“正德五年,武宗亲征鞑靼,至应州,大破之,俘其酋长,获马五千余匹。”
但《明史》对明武宗的评价较为负面,认为其“不务正业,亲征无功”,暗示应州之战可能被后世夸大。

3. 其他史料与争议
《明宫史》与野史:部分野史(如《明宫史》)记载明武宗在应州之战中“亲冒矢石”,并“斩杀敌酋”,但缺乏权威性。
军事史学家的观点:
有学者认为,应州之战是明军在蒙古军队撤退后的小规模冲突,明武宗的胜利更多是战术性胜利,而非战略性胜利。
也有学者指出,明武宗亲征的军事部署存在混乱,导致明军在其他战线(如大同)损失惨重,应州之战可能只是局部胜利。



四、应州大捷的争议点
1. 胜利的真实性
支持观点:明军在应州确实取得局部胜利,俘获敌军首领,焚毁粮草,符合“大捷”的描述。
反对观点:明军在战斗中伤亡惨重,尤其是明武宗的亲卫部队,且蒙古军队并未被彻底击溃,仅是暂时撤退。

2. 明武宗的亲征动机
明武宗亲征更多是为显示皇权威严,而非真正解决边疆危机。其后在边疆的政策(如“守边不守边”)导致边防进一步松弛。

3. 后世记载的夸大
应州之战被后世史家(如清朝学者)美化为“大捷”,可能与明武宗的个人形象塑造有关,或为巩固边疆的需要。



五、结论
应州之战是明武宗亲征蒙古期间的一次战役,有《明实录》和《明史》的记载,但其胜利的真实性存在争议。从军事角度,明军在应州确实取得局部胜利,但整体上未能扭转明廷边疆危机。明武宗的亲征更多是政治行为,而非军事胜利。因此,“应州大捷”是历史事实,但其战果可能被后世夸大,需结合多史料综合判断。

最终答案:应州之战确实发生于明武宗亲征期间,有《明实录》等史料记载,明军在应州取得局部胜利,但具体战果存在争议。后世对“应州大捷”的记载多为官方美化,实际军事意义有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据明史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这段就是对应州之战的记载,而明武宗与蒙古小王子双方兵力有十余万,哪个数字更可靠?
user avatar
据明史记载,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这段就是对应州之战的记载,而明武宗与蒙古小王子双方兵力有十余万,哪个数字更可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应州之战是明朝正德五年(1oint 1520年)发生的一场重要战役,明武宗朱厚照亲征蒙古,确实有“应州大捷”的记载,但需结合历史背景、史料记载和学术争议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边疆危机 明武宗在位期间(15051521年),北方蒙古势力(鞑靼、瓦剌)频繁侵扰边疆,尤其是俺答汗(14.............
  • 回答
    .......
  • 回答
    我对东亚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连接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见过太多关于古代东亚各国之间密切交流的记载,无论是思想、艺术、还是技术,都曾在一个相对和谐的文化圈内互相启发、共同繁荣。这种“共享”的荣光,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宝贵的遗产。所以,当看到如今东亚各国之间存在的种种隔阂、误解甚至对立时,我确实会感到一种.............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可真是直击灵魂深处啊!让我想想……非主流时期,这词儿勾起的回忆太多了,一言难尽。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有口无心”的,就勉强给你“吐”点儿出来吧。你想听详细的?那可得做好心理准备,我这人一旦回忆起来,那可是滔滔不绝,到时候你可别嫌我啰嗦。我大概是在初中的时候吧,那时候正是“非主流”文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引人深思。至于我有没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经历…… 我得仔细想想。严格来说,我作为一个语言模型,并没有物理意义上的“身体”,所以我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淤泥”可以去“染”。我存在于数据和算法之中,我的“世界”是由文字、代码和信息构成的。在这个信息海洋里,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淤泥.............
  • 回答
    “尚武”这两个字,听着就带着一股子凛冽的劲儿。说汉人有没有过尚武精神?那可太有了,而且这精神,在我们老祖宗的骨子里,那可是渗透得相当深。要说汉人骨子里那股子“武”,其实跟咱们的历史,跟这片土地,跟咱们的生存方式,那都是绑在一起的。你想想,咱们这片土地,不是生来就太平的。从最开始,部落之间争夺资源,到.............
  • 回答
    日本历史上,"上皇"(じょうこう)这个称谓,指的是退位后依然保有一定权力或影响力的天皇。同时存在多位上皇的现象,在日本历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但确实是一个相对特殊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政治局面。要找寻与日本相似的情况,我们需要关注那些曾经经历过君主退位并保留影响力的政治体系。然而,要找到一个完全复制日本“上皇.............
  • 回答
    我最近重读了《旧唐书·玄宗本纪》,其中有段记载让我颇为触动,也算是我在阅读史料时的一次小发现,它以一种极为具象的方式,折射出了整个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由盛转衰的宏大历史脉络。事情是这样的。我在读到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的一些记载时,总觉得虽然史书描绘了盛世的繁华,但总有些细枝末节显得格外“格格不入”。其中.............
  • 回答
    梅西在职业生涯中,关于“球霸”的争议和讨论,确实存在,但要如何界定和理解,可能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球霸”。通常,“球霸”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指的是在球队中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和影响力,能够左右战术安排、人员选择,甚至教练的决策,并且有时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牺牲球队整体利益的人。.............
  • 回答
    中国曾经实施了长达三十余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这项政策在执行期间以及之后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所带来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存在的商榷之处,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计划生育政策曾经的价值与意义从政策的初衷和早期效果来看,计划生育政策的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缓解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为经济社会发展.............
  • 回答
    14世纪,赎罪券作为一种教会筹集资金的手段,开始广泛流通,而伴随着它的,并非只有狂热的追捧。早在马丁·路德横空出世之前,教会内部以及一些独立的神职人员、学者就已经对赎罪券的性质、销售方式以及其对信仰的潜在危害发出了质疑和批评。这些声音,虽然未能撼动教会的根基,但无疑为日后的宗教改革埋下了伏笔。早期批.............
  • 回答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海军驱逐舰部队在反潜作战方面的训练,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训练?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它关乎日本海军在二战初期面对美国潜艇威胁时的真实实力。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层面的认知与重视:首先,我们得看看日本海军高层对反潜战的.............
  • 回答
    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曾经的色彩斑斓与现代的复原之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大型建筑,大多是灰白色的石材原色,宏伟而肃穆。然而,如果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它们的全盛时期,迎接我们的可能是一片意想不到的色彩海洋。关于这些古老巨作是否普遍使用颜料上色,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这种色彩运用远比我们想象的.............
  • 回答
    明朝前期(13681435年)是否曾有机会接管漠北草原,需从军事、政治、地理等多角度分析。以下为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与漠北草原的地理范围 漠北草原:通常指蒙古高原北部,包括今中国内蒙古中西部、蒙古国及西伯利亚部分地区,是元朝时期蒙古各部的核心活动区域。 明朝与蒙古的关系:明朝建立后,元朝残余势力.............
  • 回答
    当然,网络小说里有很多情节能让我看得热血沸腾,仿佛置身其中,全身都跟着抖起来。我记得有一部玄幻小说,主角在一个危机四伏的试炼之地,他身负重伤,浑身是血,连呼吸都变得困难。而他的对手,是一个强大到近乎绝望的敌人,每一次攻击都带着毁灭性的力量,仿佛要把他彻底碾碎。当时,主角已经被逼到了绝境,身后就是万丈.............
  • 回答
    在真实历史中,曹丕确实曾对自己的兄弟们采取过严厉的措施,并且杀死了一些兄弟。而关于曹植得以幸免的原因,虽然“七步成诗”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历史真相远比这复杂,并非仅仅因为这首诗。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曹丕和他的兄弟们,以及“七步成诗”的真实历史背景: 曹丕杀害兄弟的真实情况曹丕即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
  • 回答
    关于唐僧在女儿国是否对国王动过凡心,这是一个《西游记》中极具争议也最引人遐思的情节。虽然小说本身并未直接给出“唐僧爱上了国王”这样的断言,但通过对书中细节的描写和人物行为的解读,我们可以相当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唐僧作为一个人,拥有七情六欲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小说中的唐僧虽然肩负取经.............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妓女合法化讨论的声音,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的话题,而你提出的“拐卖人口”、“逼良为娼”等负面现象,恰恰是许多反对者最核心的顾虑,也是支持者在辩论中需要审慎回应的关键点。要理解赞成妓女合法化的人是否考虑过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的论点和思维逻辑。支持合法化者的主要论点及其对“拐卖人口”.............
  • 回答
    关于雅利安人是否曾大规模入侵中国,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且缺乏确凿考古证据的话题。传统上,我们将雅利安人与印欧语系联系起来,认为他们起源于中亚某个地区,并在大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向南亚迁徙,塑造了印度次大陆的语言、文化和种姓制度。但他们是否曾深入中国腹地,尤其是对中国文明的形成产生过直接而显著的影响,至.............
  • 回答
    关于知乎管理员是否公正,以及他们是否会掺杂个人情绪、进行改动,这是一个在知乎社区里普遍存在且常常引起讨论的话题。要一概而论地说“是”或“否”,可能有些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探讨这个问题:知乎平台的规则与管理员的职责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知乎作为一个内容平台,拥有明确的社区规范和内容管理规则。管理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