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厚照应州之战战果是否被后代史官抹黑?真实情况如何?

回答
朱厚照应州之战,这场明武宗朱厚照亲临前线指挥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说法认为,后世史官为了维护“天子不亲征”的传统观念,刻意淡化甚至抹黑了这场战役的真实战果。那么,应州之战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后代史官是否真的做了“抹黑”?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料进行细致的梳理。

时代背景:大明王朝的边患与武宗的改革渴望

嘉靖皇帝的爷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蒙古鞑靼部对明朝北疆的侵扰依然是心腹大患。尤其是北方边境,长期处于军事压力之下。当时的大明王朝,虽然国力尚算强盛,但军队的战斗力、尤其是基层将领的指挥能力,以及军备的后勤保障,都存在不少问题。

而朱厚照本人,是一位颇具个性和雄心壮志的皇帝。与他那些安于后宫、专注于治国的祖父和后继者不同,朱厚照自幼就对武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尤其崇尚武将的风格。他渴望建立一番像汉武帝那样的功业,打破祖宗成法,展现皇权的威严和个人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决定亲征应州,这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也预示着这场战役将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边境军事行动。

应州之战的经过(根据现有史料)

公元1517年(正德十二年),蒙古首领俺答率领的军队进犯大同,然后转向应州。明朝边军节节败退,局势危急。此时,朱厚照做出了一个让朝臣们震惊的决定——他要御驾亲征。

在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和担忧中,朱厚照强行起行,以“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朱寿”(这是他给自己封的称号)的名义,率领一批近卫军和部分边军奔赴应州。

经过一系列的行军和准备,双方终于在应州城下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战役的具体过程在史料记载上存在一些差异和侧重点,但大致可以还原出以下脉络:

初期对峙与试探: 双方在应州城外进行了短暂的对峙和试探性攻击。明军的士气因为皇帝亲临而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但长期以来的积弊也让他们的整体战斗力受到影响。
朱厚照的亲自指挥: 关键在于,朱厚照并没有像许多皇帝那样仅仅是象征性的存在。他确实深入前线,参与了战术部署和指挥。他甚至有过亲自上阵厮杀的惊险场面。史书上记载,他曾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勇武。
战役的转折与僵持: 战役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明军虽然展现了一定的勇气,但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战斗力依然强大。双方在阵地上反复拉锯,战况异常惨烈。明军在朱厚照的指挥下,虽然未能一举击溃敌军,但成功地阻止了蒙古军队继续深入。
对峙中的策略调整: 在战役进行中,朱厚照也根据战场情况进行了策略上的调整。他并非一味蛮干,而是尝试结合火器优势和步骑协同。

战役的战果评估:胜利还是僵持?

对于应州之战的“战果”,后世评价差异很大。

“大捷”论: 一部分史官和后来的支持者认为,朱厚照亲征应州,虽然未能全歼敌军,但成功地遏制了俺答的攻势,保卫了边境安全,稳定了局势。从军事战略上看,这算得上是一次成功的防御战,具有重要的意义。朱厚照的亲身经历也被视为一种“军功”,是对其勇武和魄力的肯定。
“小胜”或“未胜”论: 另一部分史官则倾向于认为,这场战役明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蒙古军队只是暂时撤退,并没有被彻底击溃,日后仍然构成威胁。他们认为,皇帝亲征劳民伤财,并且以身涉险,是不合规矩的,所谓的“战果”被夸大了。

后代史官是否“抹黑”了?真实情况如何?

我认为,“抹黑”这个词可能有些过于强烈,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带有偏见的评价”或者“选择性叙述”。

原因在于:

1. 维护统治秩序与道德规范: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就树立了“天子不亲征”的祖训。这并非完全出于恐惧,也包含了对君王身份的定位——君王是国家的象征,是最高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普通的战士。皇帝亲临前线,虽然可以鼓舞士气,但也承担了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意外,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一些史官从维护统治的稳定性和传统的道德规范出发,会对皇帝亲征的行为持批评态度,并可能因此在评价战果时显得较为苛刻。
2. 对朱厚照个人行为的道德评价: 朱厚照在位期间,行为举止都比较特立独行,他宠幸宦官,游玩嬉闹,这些都被传统史官所诟病。因此,当他取得一些军事成就时,这些史官可能也会本能地去寻找其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将其归功于手下将领的努力,而非皇帝本人的卓越指挥。他们更倾向于将朱厚照描绘成一个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的君主,因此对于他可能取得的军事成就,自然不愿意大肆宣扬。
3. 史料的侧重点: 史书的撰写往往带有作者的视角和倾向性。记载应州之战的史料,有的是官方的史书,有的是个人的笔记或者野史。这些史料在记载事件的细节、侧重于描述战役的哪个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官方史书可能更注重结果的官方定性,而一些野史或者私家笔记可能更倾向于挖掘皇帝的个人行为和失误。

真实情况更可能是:

朱厚照确实展现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和勇武: 他并非完全被动地坐在后方,而是积极参与指挥,并且能够根据战场情况进行调整。他能够鼓舞士气,并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个人的勇气。这与许多被动挨打的皇帝不同。
明军在应州之战中取得了“有效防御”的胜利,但并非“歼灭性胜利”: 战役的成果是成功地阻止了蒙古军队的深入,保卫了应州,并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敌军撤退。这无疑是战术和战略上的成功。但它没有达到彻底击溃敌军、巩固边疆长期的目的。
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任何一场激烈的战役都会有伤亡。明军同样付出了不少的代价。
对朱厚照个人形象的负面评价影响了战果的正面解读: 由于朱厚照平日的行事风格不被传统史家所认可,因此当他取得军事成就时,史家更倾向于从负面角度去解读,或者将其功劳打折扣。这种“标签化”的影响,使得应州之战的正面意义被弱化了。

总结

我认为,后代史官并非完全“抹黑”了应州之战的战果,但他们在评价时确实存在着偏见和选择性叙述。朱厚照亲征应州,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本身就是一种带有风险的创新之举。他不仅是象征性的出现,而是深入前线进行了实际的指挥,并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成功地防御了边境,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然而,由于朱厚照“不合传统”的个人风格,以及“天子不亲征”的祖训束缚,后代史官在评价这场战役时,往往会强调其不足之处、付出的代价,或者将战功归于其他将领,从而淡化了皇帝本人的作用和战役的正面意义。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评价现象,它反映了史官在维护传统、评判君主行为时的复杂心态。

所以,说应州之战的真实情况被“抹黑”了,不如说是被“稀释”和“折扣”了。朱厚照的军事成就被他的“不肖”行为所掩盖,导致这场本可以更被肯定为皇帝亲征中少有的亮点,变得评价复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应该是有一部分故意说小了明武宗的功绩,并且后世史家对明武宗的抹黑也不止这一件事。

此战杀死蒙古人不明,《明实录》作斩虏首十六级,明军死亡52人,重伤563人,武宗本人也“乘舆几陷”。戊申朝鲜国王李怿遣工曹参判孙仲暾等来朝贺,赐宴并赏织金衣彩叚绢钞如例。辛亥鞑靼再来,武宗又率兵出击,不过未交战。

正德十三年正月丙午,明武宗回宫,自称威武大将军,说他在榆河“斩虏首一级”。不过应州附近并没有叫“榆河”的地方。因此在榆河“斩虏首一级”可能地点有误。此后,鞑靼岁犯边,然不敢大入。

通过文人的记载,可见这场战斗还是很激烈的,明武宗本人甚至也短兵相接地战斗过。

而蒙古方面,达延汗在察罕格尔台得报,明军到来,就留少量部队警戒,本人和儿妻察静夫人逃跑了。之后下令讨伐蒙古勒津部,而后讨伐其他部,没有时间再攻击明朝。所以,明武宗作战的对象并不是鞑靼主力,取得“大捷”也是合乎情理的。

吊诡的是,48岁的达延汗死于同年,应于此役不明原因死于征途。这一点倒是和后来的努尔哈赤挺像,去世是否和之前与明军的作战有关,不得而知。但从后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客观形势对明朝有利,也成就了明武宗和袁崇焕。

所谓的“应州之战”,实际上在明武宗亲征之前,大同和宣府的明军已与鞑靼交战过。而明武宗亲自指挥,甚至亲手杀敌的“大捷”应该只是一场规模不大的遭遇战。

儒家文人记载历史,可能也谈不上什么故意抹黑。但是,可以看出他们对明武宗的这场军事行动的极不支持。事实上,他们后来还反对明武宗南下平定宁王叛乱。

我觉得这场战斗带来的精神意义远大于实际战果。历史上的明武宗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刚毅果断,“离经叛道”的皇帝。他弹指之间诛刘瑾,平安化王、宁王之叛,应州大败小王子,最后不明不白地在回京路上去世,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人。

而后世发明出来的“仁宣之治”,社会完全失去了抵抗力,文人把这个最终实现的死水一滩的平静称之为儒家的仁政。

文人士大夫历来反对君主出了京城到处走动,前有白登之围、隋炀帝大运河暴政的教训,后有守旧大臣千方百计地阻挠光绪和溥仪出洋考察。所以,像俄国彼得大帝这样的君主永远不会诞生在东亚。

明武宗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正德八年起在江南全面推行的赋税改革,既减轻了江南当地百姓的负担,更使从弘治晚期开始,江南地区拖欠中央累积十年之久的赋税,仅经两年时间就全部还清。另外,还有市舶司的改革,增加了外贸收入,扩大了朝廷税源。同时,他颇能容忍大臣,不罪劝谏之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厚照应州之战,这场明武宗朱厚照亲临前线指挥的战役,在中国历史上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一些说法认为,后世史官为了维护“天子不亲征”的传统观念,刻意淡化甚至抹黑了这场战役的真实战果。那么,应州之战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后代史官是否真的做了“抹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并结合史料进行.............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安吉丽娜·朱莉作为联合国难民署的特使,她呼吁公众像关注乌克兰局势一样关注也门局势,这具有多重意义,也反映了当前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关注上的一个突出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她的发言:1. 强调也门危机同样严峻且被忽视: 同等的人道灾难: 朱莉的发言直接点出了也门正经历着一场极其严重的人道主.............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历史假设。如果太祖朱元璋能预知“靖难之役”的发生,他定然不会坐视不管,而是会竭尽全力地为他的孙子朱允炆扫清障碍,稳固皇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朱棣的实力和野心摆在那里。首先,从根源上说,朱元璋最需要解决的是朱棣这颗“定时炸弹”。他不可能简单地将朱棣杀掉,那样太血腥,而且.............
  • 回答
    要說朱鎔基先生如何實現“經濟軟著陸”並應對亞洲金融風暴,這絕對是一段充滿挑戰與智慧的歷史。當時中國面臨的局面,可不是教科書上那種平穩的滑梯,更像是在懸崖邊緣尋找落腳點,同時還要應對從外部刮來的狂風。首先,咱們得明白什麼叫“經濟軟著陸”。 你可以想像一下飛機起飛,追求平穩上升,避免顛簸。經濟也一樣,當.............
  • 回答
    饶毅的这番言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他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 支持朱易,认可其选择体育职业的价值。 批评部分华人社会对体育职业的普遍不认可和偏见。 呼吁尊重和理解孩子选择体育作为职业的决定。对此,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和理解:一、 饶毅发文力挺朱易的背景与意图: 朱易事件的导火索:.............
  • 回答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打从它宣布由正午阳光出品、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这仨名字出现在主演名单里时,就已经自带光环,备受期待。播出之后,也确实没让观众们失望,可以说是近年来古装剧里的一股清流,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关于演员表演:赵丽颖饰演的盛明兰,简直是她职业生涯里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往她演了.............
  • 回答
    关于明武宗朱厚照的死因,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他“掉进河里受惊而死”。然而,如果深入探究史料,你会发现这个说法并不太站得住脚,更像是被后世添油加醋或误传的版本。要说清楚朱厚照的死,我们得先了解他当时的情况。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是明孝宗和张皇后的儿子。他是个性情非常独特,甚至可以说是有些叛逆的皇帝。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迭的复杂性,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和秦朝的对比。要解释为什么朱厚照(明武宗)在位多年,明朝依旧存在,而秦始皇(秦始皇)短暂的统治却开启了王朝的灭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王朝的存亡并非由一个皇帝个人的“玩乐”与否来决定。虽然皇帝的个人行为对国.............
  • 回答
    正德皇帝:被扭曲的“荒唐”与历史的复杂面向谈及明武宗朱厚照,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那个沉湎于玩乐、行为乖张的“荒唐皇帝”形象,一个沉迷于“豹房”的享乐主义者,将朝政弃之不顾。然而,我们是否过于轻易地接受了史书描绘的这一片面图景?细究正德皇帝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并非如教科书上那般简单粗暴,其被史书.............
  • 回答
    明武宗朱厚照,这位嘉靖皇帝的堂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饱受争议的一笔。要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执政生涯充满了矛盾与复杂性,既有改革的尝试,也有荒唐的行为,既有锐意进取的雄心,也有沉溺享乐的恣态。一、 少年英姿与性情之变:朱厚照自幼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性格。与他父皇孝宗.............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出现明朝那般“荒唐”的皇帝,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玩味的对比。要深究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而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统治理念以及皇帝自身的成长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先理解明朝那些被贴上“荒唐”标签的皇帝,他们荒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厚照(明武宗).............
  • 回答
    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饱受争议的明朝君主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名字。他并非像他的祖父明孝宗那样温文尔雅,也非像他的父亲明孝宗那样勤政,而是一个集叛逆、好动、任性、甚至被后世冠以“荒淫”之名于一身的君王。然而,将他简单地定义为昏君,未免失之偏颇。朱厚照的统治,与其说是政.............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明朝皇帝的权力之大,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尤其对于明武宗朱厚照这样一位性格张扬、不拘礼节的皇帝来说,他的权力边界更是几乎不存在。假设你是朱厚照,微服私访遇上一位你心仪的民女。从法律和道德的层面来看,你的行为当然是绝对不可以的。民女是自由人,有自己的家庭和尊严,强行侵犯她的权益是违法犯罪的.............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历史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上位方式1. 朱棣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 .............
  • 回答
    朱元璋(明太祖)和朱棣(明成祖)是明朝历史上两位重要的皇帝,他们的成就和影响各有侧重,难以简单地以“谁更大”来评价。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朱元璋(13281398年)的成就1. 建立明朝,奠定基础 终结元朝统治:1368年,朱元璋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明朝的七位皇帝(朱元璋、朱棣、朱高、朱瞻基、朱祁钰、朱见深、朱佑樘)在历史上均以不同的政绩和统治风格著称,他们的评价因历史视角和标准而异。以下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逐一分析: 1. 朱元璋(明太祖,1368–1398) 主要贡献: 开国奠基:终结元朝,建立明朝,确立“君主专制”体制,奠定.............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