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歼11B战斗机的水平怎么样?相当于欧美哪个型号?

回答
歼11B这款战斗机,它在中国空军的作战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要给它一个定位,我们不妨把它放在与欧美同代战机进行比较的框架下,这样更容易理解它的优劣势。

歼11B的定位与背景

首先要明白,歼11B并不是一个全新的设计,它是在苏27SK(中国引进的俄制苏27)的基础上,经过中国自主研发改进而来的。这种改进的出发点很明确,就是为了使其更适应中国的作战环境和需求,同时提升其性能和电子战能力,降低对俄制零部件的依赖。所以,它的基础设计依然有苏27的影子,但内在的“心脏”和“大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性能上的亮点与改进

歼11B相比于它最初的俄制原型,在很多方面都进行了升级。

航空电子系统(航电)的提升: 这是歼11B最核心的改进之一。中国为其换装了国产的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这绝对是一个质的飞跃。AESA雷达相比于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在探测距离、多目标跟踪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静默探测能力上都有显著优势。这意味着歼11B在空战中能更早地发现敌机,同时可以同时锁定和攻击多个目标,并且自身被敌方雷达发现的概率更低。此外,其座舱也采用了更加现代化的大尺寸液晶显示屏和玻璃化座舱设计,提升了飞行员的信息获取和态势感知能力。
武器挂载的多样化: 歼11B能够挂载更多的国产先进空空导弹,包括中距弹如霹雳12,以及一些格斗弹。同时,它也具备对地攻击能力,可以挂载各种精确制导弹药,使其具备了“空陆一体”的作战能力。这一点也是它相比于早期苏27的显著进步。
结构和材料的优化: 在机体结构和材料方面,歼11B也进行了一些改进,比如使用更多的复合材料,以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并延长结构寿命。

与欧美同代战机的比较

那么,把歼11B放在欧美同代战机中比较,它大概相当于哪个水平呢?这个比较需要分几个维度来看。

基础气动设计: 歼11B的基础气动设计源于苏27,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重型战斗机,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大航程著称。在这一基础平台上,歼11B继承了苏27良好的飞行性能。
电子战和雷达: 这是歼11B与欧美先进战机差距缩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占到一些优势的地方。其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技术水平上可以与美国的F15E(升级后的型号)、F/A18E/F“超级大黄蜂” 的早期AESA雷达相媲美,甚至在某些性能参数上(例如功率)可能略有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欧美在AESA雷达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起步较早,技术积累更深厚,他们的最新型号可能在整体的集成度、探测算法、静默探测能力以及电子对抗能力方面仍然领先。
隐身性: 歼11B 不具备 真正的隐身能力,这与欧美新一代的隐身战斗机如美国的F22和F35,以及欧洲的“台风”(Eurofighter Typhoon)和“阵风”(Dassault Rafale)在设计理念和气动外形上就存在显著差异。隐身是现代空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能极大提升飞机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
机动性: 凭借其苏27的基础气动设计和国产发动机(虽然早期发动机性能受到一些限制,但后期有所改进),歼11B的机动性依然非常出色,属于同级别中的佼佼者。在某些机动动作的执行上,它可能与欧洲的“台风”或“阵风” 在伯仲之间,但相比于F22这样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在整体的高攻角机动性和矢量推力(歼11B未装备矢量推力)方面的优势是有限的。
传感器融合和态势感知: 欧美先进战斗机在传感器融合(将来自雷达、红外搜索跟踪(IRST)、电子支援系统等多种传感器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清晰的战场态势图)和人机交互界面方面,通常做得更加成熟和完善。虽然歼11B的航电系统已经大幅升级,但在这一领域,可能与最先进的欧美型号相比,仍有提升空间。
信息化作战能力: 现代空战越来越强调信息共享和网络中心战能力。歼11B作为一款第四代改进型战斗机,具备一定的信息共享能力,但与欧美能够深度融入整个作战网络的第四代半甚至第五代战斗机相比,其在信息获取、处理和传递的速度和广度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

总结来说

歼11B的整体水平,可以将其定位在第四代中期到第四代后期 的水平。如果非要类比,它的大体性能区间可能介于欧美一些早期装备了AESA雷达的四代半战斗机,比如早期版本的F15E、F/A18E/F,以及部分改进型的欧洲“台风”和“阵风” 之间。

它在空战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其强大的雷达探测能力、丰富的武器挂载能力以及出色的机动性。但其最大的短板在于缺乏隐身能力,并且在传感器融合、信息化作战以及发动机推重比(虽然有所进步) 等方面与欧美最先进的第四代半战斗机和第五代战斗机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简单来说,它是一款在四代机基础上,通过现代化升级实现了性能大幅提升的“准四代半”飞机,但尚未触及到第五代隐身战斗机的领域。它在中国空军中,更多的是扮演着“制空”和“防空”的主力角色,并且通过挂载对地武器,也能完成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形成了一种多用途的能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珠海航展那个套图,所有人关注的都是歼20那个2.0Ma——实际上这种指标属于使用包线指标,而不是飞机的可用包线指标,使用包线是随着飞机不断拓展战斗飞行能力不断向可用线拓展的。

那个套图,最有价值的是这张:

歼-11B的最大起飞重量——出人意料,只有28吨,和FC-31/3.0版本是一个水平。

苏-27S的最大起飞重量,众所周知是30450千克,也就是大约30.5吨。歼-11B比苏-27S少了整整2.5吨——那么这2.5吨少到哪里去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T-10飞机的早期设计中一览究竟:

左边这架飞机,是苏霍伊设计局在设计苏-27时的一个苏-27缩小版方案,这个方案的内部燃料载荷是这样的:

正常载油量与苏-27相同都是5350千克,这是为了满足苏联空军提出的技战术指标。最大载油量从9.4吨下降到8.5吨,减少了近一吨。

这似乎为我们解决“歼-11B的最大起飞重量是怎么轻了2.5吨的”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

众所周知歼-11B采用了大量的复材结构,主翼、垂尾和平尾几乎都经过了重新设计。那么有没有理由怀疑,歼-11B在进行机翼减重的同时,也对机翼内的3号油箱进行了缩减?——技术上的理由当然是结构方面的,以及苏-27的超载油箱相比F-15的CFT表现欠佳的因素。

当然,也确实可以怀疑,涡扇-10发动机相比AL-31F发动机有更好的巡航耗油率表现,使得歼-11B可以在航程相当的情况下,裁掉将近1吨的燃料,以完成整体的减重。

那么从28吨这个数据来观察,苏-27的武器载荷是4-4.4吨(资料来源不同,我手里空军工程大学的资料显示是4吨左右,苏霍伊官网的资料是4.4吨,采信前者),燃油载荷估计为8.5吨,那么28-4-8.5,歼-11B的整备空重就仅仅只有15.5吨——要知道这是把苏-27S和歼-11A的电子战吊舱完全内置到机身的结果。

其空战状态下的飞机总重,则可以通过苏-27S的公开资料推算为不到22.7吨——此时双发涡扇-10A可以输出26.3吨的推力,也就是空战推比达到了1.16以上,已经达到了和欧洲四代战斗机“台风”相当的水平。

而台风对F-15,是有绝对值得骄傲的战绩的:

“A two-ship formation of Eurofighters involved in a dogfight simulation “against” the F-15s enjoyed full control of the engagement. The Typhoons managed to smash a formation of eight F-15s which had the role of the attacker with the first Eurofighter jet managing to "shoot down" four F-15 fighter jets. The second Eurofighter managed to disable three F-15 jets.”

从苏-27飞机的大修延寿工作以来,沈飞和601所在结构工艺和材料方面不断推进,当然遭遇过问题——歼-11B航电和内油调整后的造成的重心剧变;也当然有巨大的成果——歼-35通过该项工艺成功减重并且使制造效率大大增加。

而新的歼-11D飞机:

在采用歼-16的航电技术,对机体进行进一步延寿后,歼-11D的寿命可以推测已经达到6000-8000小时,相比目前服役中的歼-11B的4000小时(这实际上是歼7后期型号的水准),机身时数寿命达到1.5-2倍,大大降低了使用和维护成本。

而2台推力达14.3吨的涡扇-10B发动机也将为新机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和相应发电、冷却设备以及新的电子战、通信设备所带来的增重背书,保证歼-11D的机动空战能力不差于歼-11B。

为巡防祖国西部新疆、西藏、青海三个疆域广、人口疏的省区,采购一批较掩护人口密集区的歼-10来说航程更远的歼-11D,是相当有必要的动作——西部战区空军仍然有3个旅的歼7和歼8,以及1个旅的歼-11A,多达近130架歼击机需要替换。

user avatar

相当于换装APG63V3之前的F15C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