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斗机的锁定目标的原理是什么?

回答
要让一架战斗机牢牢“咬住”天空中那个不断移动的小点,也就是锁定目标,这背后可是一门相当精妙的“追踪艺术”,远非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看见,更是持续不断的感知、分析和预测。

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机飞行员的眼睛,以及它上面集成的那套复杂的“视觉系统”,才是最核心的“锁定”装置。但这个“视觉系统”,可不是你我日常生活中用的望远镜那么朴实。它是一个集成了雷达、红外探测器、光学传感器,甚至有时候还包括电子侦察设备的综合体。

雷达:空中雷达是主力

大多数时候,战斗机锁定的首要武器是它搭载的机载雷达。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强大的“眼睛”,它能发出看不见的无线电波,这些电波碰到远处的物体(比如另一架飞机)时,会反射回来。飞机上的雷达接收器捕捉到这些反射回来的信号,然后通过复杂的计算,就能判断出目标的大致方位、距离、速度、以及飞行方向。

雷达的工作原理:
发射: 雷达天线会周期性地向四周发射脉冲式的无线电波。
传播与反射: 这些电波以光速在空中传播,一旦碰到障碍物(目标),就会被散射开来,一部分能量会反射回雷达天线。
接收: 雷达天线接收到这些微弱的反射信号。
处理与显示: 计算机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包括信号的强度、到达时间、多普勒效应(目标运动引起频率变化)等,最终在座舱显示器上呈现出目标的各种信息,比如一个点、一个符号,并标注它的属性。

“锁定”的实现: 当飞行员希望锁定一个目标时,他会通过操作杆或手柄上的按钮,指示雷达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区域或目标上。雷达的天线会不断调整扫描方向,确保目标始终处于雷达的探测范围内。这时候,雷达会进入一种“跟踪模式”,持续地向目标发射信号并接收回波,不断更新目标的精确位置、速度和航向。这种持续的更新,就像是给目标打上了“标签”,让它在飞行员的视野中更加突出和稳定。

红外探测器:无声的猎手

除了雷达,红外探测器(IRST,Infrared Search and Track)也是锁定目标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飞机的发动机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红外探测器就是专门探测这些红外辐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热信号”)的设备。

红外探测器的优势:
被动探测: 它不主动发射信号,因此不会暴露自己,这对于隐蔽作战非常有利。
对付雷达静默目标: 当敌机关闭雷达,不想被侦测到时,红外探测器就成了发现它们的“火眼金睛”。
精度高: 在近距离,红外探测器的精度非常高,能够区分出目标发动机产生的热量。

红外探测器的限制:
探测距离: 相较于强大的雷达,红外探测器的探测距离通常要近一些。
受环境影响: 飞机表面的摩擦生热、太阳光的照射等都会对红外探测器造成干扰。
难以判断速度和航向: 相比雷达,红外探测器在精确判断目标的速度和航向上可能稍逊一筹,但现代系统已经大大改善了这一点。

光学传感器:增强的视觉

更先进的战斗机还会集成高分辨率的光学传感器,比如头盔瞄准具(HMD,HelmetMounted Display)和先进的光电瞄准吊舱。

头盔瞄准具: 飞行员在头盔上安装了一个显示器,当飞行员转头看向目标时,头盔上的传感器就会感知到头部转动的方向和角度,并将这个信息传递给火控计算机。计算机再根据飞机的姿态和飞行数据,计算出目标在飞机上的相对位置,然后驱动雷达或其他传感器去跟踪。这就像是你用眼睛“指”向目标,飞机就自动“看”过去。

光电瞄准吊舱: 这是一个安装在飞机外部的吊舱,里面集成了高清晰度的电视摄像机、激光测距仪和红外传感器等。它能提供比飞行员肉眼更加清晰、更远的视觉信息,甚至能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下工作。当飞行员看到目标并希望锁定它时,他可以通过吊舱的摄像头进行放大、跟踪,然后由吊舱中的测距仪精确测量距离,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武器系统。

火控计算机:大脑中的枢纽

上面提到的所有传感器,就像是飞行员的各种“感官”。但要真正实现“锁定”并引导武器,还需要一个强大的“大脑”——火控计算机(Fire Control Computer)。

数据融合: 火控计算机能够接收来自雷达、红外、光学传感器以及导航系统、姿态传感器等所有信息的输入。它会将这些分散的数据进行融合,形成一个对目标最全面、最精确的认知。比如,雷达提供的大致方位和距离,光学传感器提供的高清图像,红外探测器提供的高温区域,火控计算机将它们整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锁定精度和可靠性。

目标跟踪: 火控计算机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持续跟踪。一旦锁定,它会不断接收传感器传来的最新数据,计算出目标的瞬时位置、速度、加速度和未来可能的轨迹。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计算速度和精确的算法,才能应对空中目标瞬息万变的机动。

武器引导: 锁定目标后,火控计算机还会根据目标的类型、距离、速度,以及正在使用的武器的性能,计算出最佳的发射诸元(例如导弹的瞄准角、发射提前量等),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导弹或其他武器系统,实现精确制导。

过程的连续性与互动性

所以,战斗机的锁定目标,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个连续的、多方面互动的过程。

1. 搜索: 雷达或红外系统首先在广阔的空域内搜索潜在目标。
2. 探测与识别: 当探测到目标时,通过传感器信息(如雷达回波特征、红外信号强度等)对目标进行初步识别,判断其是否是威胁。
3. 锁定与跟踪: 飞行员或自动化系统选择一个目标,并指示火控系统将其“咬住”,雷达、红外或光学系统进入跟踪模式,火控计算机持续计算目标信息。
4. 数据更新与再锁定: 即使目标试图进行规避机动,火控计算机也会根据新的传感器数据不断修正目标轨迹,调整跟踪模式,力求不丢失目标。如果目标暂时脱离了传感器的探测范围(例如进入了地形遮挡),火控系统可能会尝试使用其他传感器或进行预测性跟踪,一旦目标重新出现,立即重新锁定。

打个比方,飞行员就像是乐队的指挥,而雷达、红外、光学传感器是不同的乐器演奏者,火控计算机则是总谱和节拍器。指挥(飞行员)下达指令,乐器(传感器)奏出声音,总谱和节拍器(火控计算机)协调一致,最终才能演奏出精准的“锁定”乐章,为发射武器创造最佳条件。

总而言之,战斗机锁定目标,是一个集成了先进探测技术、强大的计算能力和飞行员高超技艺的复杂系统工程,是现代空战中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环节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问的还是比较具体的,我先用比喻的手法来阐述一下战斗机雷达的大概工作模式,然后再以一个战斗实例来给题主演示一下题主描述的每个攻击步骤。

雷达搜索模式就是相当于你在一个全黑的屋子里,什么也看不到这个时候你拿出了一个手电筒,点亮后你朝着前方一定的扇区,按照一个固定的频率左右照射,这个就叫雷达的搜索模式

但是黑暗中本来也是一抹黑的敌人也能看到了你手电筒射出来的光,而且对方看到你打开的手电筒大概率比你手电筒照到他会更早,这个就叫战斗机的雷达告警(rwr雷达告警装置普遍会更早发现已经开机的雷达)

然后这个时候,你突然间在黑暗中照射到了你的敌人,为了不让他再次消失在黑暗中,你用手电筒对准了他,并且持续照射,这个就叫雷达的锁定

而当你持续照射黑暗中的敌人时,你的队友跟着你照射的光冲过去把敌人打了一顿,这就叫单目标跟踪(STT LOCK)后发射半主动雷达导弹(FOX1)

接下来你的手电突然又照到了一个敌人但是在你的持续照射下,你发现了他躲避你手电照射的动作是有规律的,然后你总结了他的规律在脑子里脑补出了他接下来会机动的位置,为了防止他还有同伙,你又举起电筒来回照射,时不时的再照向刚刚被你发现的这个人,这就叫雷达的边扫描边跟踪(TWS)

此时你的队友看了一眼刚刚被照亮的敌人,然后在黑暗中打开了一个小电筒,勉勉强强把敌人照亮了,追过去把敌人揍了一顿,这叫发射主动雷达导弹(FOX3)

ξ( ✿>◡❛)哈哈哈简单来说就是这样子

不过这样子也说的太简单,并不符合我的风格,所以,如果还想深入了解的朋友们就请继续看,我们下面以实际战斗机的空战操作来举例说明上面的每个不同的场景。


首先我们以mig-21bis型战斗机来举例说明,什么是雷达搜索、雷达的单目标跟踪和发射半主动雷达弹,因为mig-21整体比较简单,所以这个也更容易理解一些

我们先看这里,这是一架mig-21bis的驾驶舱

中间那个大大的圆形显示器就是我们的RP-22SMA雷达的显示屏,这台雷达的可以在30km的距离上发现一架轰炸机大小的目标,可以在20km的距离上发现一架战斗机大小的目标,还配有低速搜索模式用来发现直升机等小型慢速目标。

这台RP-22雷达是一台典型的机械式脉冲多普勒雷达,雷达波束是有指向的,而波束宽度往往比较窄,所以以往的机械雷达需要转动天线才能实现对各个方向的覆盖,这就相当于是我们的手电筒,总有一个照亮的范围,我们如果想持续观察更大范围内的物体,就需要在黑暗中转动手电筒,左右反复扫射。

多普勒效应又让这台雷达可以进行目标的探测,雷达和目标之间存在相对运动,信号波形会被压缩或展宽,雷达的反射回波会产生频率偏移,偏移跟散射体与雷达的相对径向速度成正比,这就是多普勒效应,而多普勒雷达其基本思想是利用多普勒效应在杂波环境中提取出较小的运动目标,详细来说即是当雷达发射一固定频率的脉冲波对空扫描时,如遇到活动目标,回波的频率与发射波的频率出现频率差,称为多普勒频率,根据多普勒频率的大小,可测出目标对雷达的径向相对运动速度,根据发射脉冲和接收的时间差,可以测出目标的距离,同时用频率过滤方法检测目标的多普勒频率谱线,滤除干扰杂波的谱线,可使雷达从强杂波中分辨出目标信号。

OK,了解完基本的信息,我们放大来看一下雷达屏幕

雷达显示屏下方的黄色杂波是地面回波,相当于我在黑暗中打手电,敌人没有照到,只照亮了地面;然后雷达屏幕中间的一个上下两横组成的方框就是雷达的锁定框,当飞行员用这个框套住敌方目标时,即可按下锁定键锁定该目标;雷达上面的8个圆圆的按钮则是雷达模式的控制按钮,包括锁定、复位、低速目标搜索模式、敌我识别模式等等。

大概了解了一下之后,我们把飞机飞的更高一点,然后继续看

这个时候因为飞行高度更高了,雷达接收不到地面的回波了,雷达屏幕下方的地面杂波消失了,此时雷达屏幕中间出现了一个“十”字形图标,这个就代表我们的雷达发现了一个空中目标,“十”符号的意思就表示该目标的飞行高度和我们当前高度差不多,同理“T”附近就代表目标当前高度低于我们,“⊥”符号就代表敌机高度高于我们,这时在搜索模式下,敌机的图标位置会周期性更新(大概2秒更新一次),这就相当于你在黑暗中拿着电动左右照射,而电筒时不时的会照亮黑暗中的敌人一下。

当你操纵飞机或者移动目标锁定框套住敌机时,你就可以按下控制面板上的锁定键,切换成单目标跟踪模式(STT LOCK),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锁定,这就相当于你把电筒持续的照射向对方,此时,雷达屏幕就会变成下方一样显示

现在显示的就是单目标跟踪模式(STT LOCK)现在因为你用手电持续照射着目标了,你的电筒就不能再左右搜索其他的目标了,所以你雷达屏幕也就只会显示出这一个目标。

此时这个目标不论是向你的左前下方运动

还是向你的右前上方运动,你的雷达(电筒)都牢牢的照射着它,让你不会再次看不见目标。

我们接着看下图,我们看到目标此时的飞行高度略高于我们,然后中间横线上有两个小小的竖线,这个就代表了目标离我们的距离,我们在黑暗中照射的到的目标离我们越近,目标越亮,而这两个小竖线向屏幕中间移动的越近,就代表目标离我们越近,当两个小竖线和大横线没有重叠的时候,就表示目标已经进入了我们导弹的射程内。

此时,为了区别敌我,你需要按住雷达控制面板左下角的圆形按钮来开启敌我识别(IFF),当你按住这个按钮时,敌我识别天线就会发出信号,如果对方的应答机有发出回应,则代表这是友机,雷达屏幕上的目标图标就会变成“=”符号,并且持续几秒钟,如果雷达屏幕上的目标图标变成了“-”,并且持续几秒钟,就代表这是一架敌机。

相当于我们在黑暗中,用电筒照亮了一个人,但是我们不知道他的身份,我们就拿电筒持续照着他,然后对他大喊了一声“天王盖地虎”,如果对方回答了“宝塔镇河妖”就代表这是一个自己人,如果对方没有发出回应,那么我们就知道这是一个对不上暗号的敌人。

当我们完成了单目标跟踪锁定(STT LOCK)和敌我识别(IFF)后,我们可以根据机载设备的提示开始准备发射导弹。

这是一枚R-3R半主动雷达弹,现在正挂载在我们战斗机的翼下,它可以攻击7km外的一个空中目标,它自己并没有发现敌方目标的能力,所以它需要战斗机的机载雷达引导才能击中目标,这就相当于是一个没有电筒的打手,需要你用电筒持续照射着目标,他才能过去找到并且胖揍目标一顿。

下图,我们重新看到雷达屏幕上,可以看到两个小竖线已经非常的靠近中间了,就代表敌机已经离我们非常近了,此时发射导弹,导弹在命中敌机之前,导弹的发动机都将有燃料可以持续工作,敌机将很难回避,我们将这个称之为敌机进入了不可逃逸区

好的,我们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发射条件,此时,长按飞机操纵杆上的发射按钮两秒钟

导弹就会被发射出去,这个就是(FOX1)发射半主动雷达弹

半主动雷达导弹的工作原理刚刚咱们已经说了,所以为了保证命中,在导弹击中敌机之前,我们必须要保证敌机始终在我们的雷达照射之下,这样子导弹才能被正确引导,所以在发射半主动雷达弹时我们锁定敌机是为了持续給导弹提供引导,同时为了保证我们的雷达能够持续照射住敌机,让敌机不要飞入机械雷达转动角度的死角,我们需要操控飞机,跟随敌机机动,让敌机的图标不要从雷达屏幕的边框上跑出去或者从雷达屏幕上消失

直到我们看到湛蓝的天空中突然爆出一阵火光和混合着碎屑的黑烟。

OK,我们知道了,打手的任务已经完成,不用再拿手电筒再照着那个已经被胖揍过的敌人了。




_(:3 ⌒゙)_好的,接下来我再回答一下题主的另一个问题,即什么条件下可以摆脱锁定。

我们一开始就简述了一下多普勒雷达的大致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会用B站up主tifafan的视频截图来给大家简单讲讲多普勒雷达工作时,雷达所看的东西

首先,我们一开始就说了,战斗机的雷达搜索模式,相当于你在黑暗当中打开了一个手电筒,在你前方的一个固定扇区内,保持一个固定的频率左右照射

咱们的雷达既不能发出可见光,也不能发现可见光,所以,在雷达的视角下,就是像下图这样子的,地面或者海面等静止的背景,会被雷达看成绿色的,而一个逐渐朝你靠近的物体则会显示为蓝色,反之一个逐渐朝你远去的物体则会被雷达看成红色。


当光源远离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观察到的电磁波谱会发生红移,当光源接近观测者运动时,观测者观察到的电磁波频率会发生蓝移,远离的速度越快红移现象就越严重,同理接近的速度越快,蓝移也就越厉害;如果相对于雷达本身的接近/远离率越小,光源相对于雷达来说也就越接近绿色。这也是多普勒效应造成的,雷达就以此为原理来识别目标。

那么此时,如果我们的敌机,能够相对雷达的距离既不接近也不远离,那么敌机在雷达视角上也会以绿色显示,就像下图那样。

不过,此时即使敌机已经变成了绿色,但是相比起完全不会反射任何光(黑色)的天空来说,绿色依然很明显,所以这样敌机并不会从我们的雷达屏幕上消失不见。

但是,此时敌机如果降低飞行高度,将它身后的背景从黑色的天空变成绿色的地面或者是海面呢?

情况就会变成下面这样子

绿色的飞机和绿色的地面/海面背景,融为一体,此时雷达就很有可能把敌机当做地面杂波过滤掉,此时,敌机相对于雷达的接近率或者远离率越低,那么敌机在雷达眼中的颜色就越接近地面/海面,那么雷达把敌机忽视掉的概率就越大。

所以,如果想从一台多普勒雷达上消失掉,战机需要做的就是以这台多普勒雷达为圆心,向左、向右或者向下画圆,战机这个圆画的越圆,那么在这台多普勒雷达上就越容易被忽略,这就是空战中所谓的三九机动,即让雷达的信号源始终保持在你飞机的三点或者九点方向,此时低的径向速度使得战机回波处在雷达副瓣杂波区内,从而使得雷达无法检测战机的回波从而脱锁。

但是,如果我们的飞行高度很高,或者附近没有什么“绿色”的背景可以帮我们隐蔽机体时,又该怎么办呢?

回到刚刚那里,我们以雷达为圆心,开始以39线机动,此时我们在雷达眼中变成了绿色,但是在黑色的天空为背景下,依然很显眼,那此时,噩梦要做的就是在屁股后头打出箔条干扰,人为的在空中制造出其他绿色的目标,让雷达无法分辨哪个才是真正的战机,就像下图一样

当然,因为箔条打出来后形成的干扰云是几乎静止的,所以,此时如果你的战机相对雷达保持一个较高的接近率/远离率,那么雷达还是可以清楚的看到你(因为此时你在雷达眼中是蓝/红的,可以清楚的和显示为绿色的干扰箔条分辨出来)

除了采用利用多普勒效应对雷达进行欺骗外,还有一个比较暴力的方式可以直接让你从雷达屏幕上消失不见。

回到这个驾驶舱,我们之前说过,雷达就相当于黑夜中的一个手电,帮我们照亮目标,而雷达的锁定,就相当于拿这个手电筒持续照射着目标,让它不要从我们视线中消失

但是我们都知道,任何手电筒都是有一个可以照亮的范围的,超出了这个范围,还是一片漆黑,看到我们的雷达屏幕,这个圆的范围就是我们mig-21bis上这台RP-22雷达可以照亮的范围

从这张图我们就看出来,敌机的图标已经跑到了雷达屏幕的右上方,这就代表敌机即将跑出我们“手电”的“照亮”范围,这时如果它继续向相对我们的右上方位置飞行,我们对它的锁定就会丢失,所以另一个很极端暴力的让战机脱离雷达锁定的方法就是通过极高的速度或者极大范围的机动,让战机“跑出”这个“手电”照亮的范围。


_(:3 ⌒゙)_嗯,关于边搜索边跟踪(TWS)、主动雷达弹还有有源相控阵雷达,我再改天来給大家解释解释吧~

user avatar

假设现在你手上有一个电波发射器和一个接收机,接收机可以像示波器一样显示接收到的电波的波形。

发射机和接收机朝向同一个方向,然后你把发射器旋转一圈,你发现发射器转到正前方的时候,接收机接收到了明显强了不少的电波,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的接收机一直都会收到许多微弱的电波,那样的电波显然是没有意义的,是杂波,但刚刚收到的强电波显然不是杂波,并且电波频率和你发射的电波频率很接近,这多半就是你发射的电波。

那么你的电波应该是撞到了什么东西发生了反射,如果在地面,许多东西都能反射,可你现在在5km的高度,5km的高度,是什么东西能强烈的反射电波呢?

那肯定就是飞机啊。

并且。

已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光速,你查看接收机上的记录,用接收到的时间减去发射机发射时的时间,得到了电波往返的时间,速度和往返用时,你再次计算获知这道电波是在前方10km距离的位置发生了反射,你成功计算出你和对方的距离,再加上你发射机的角度,你获得了对方的大致位置。

于是,你搜索到了她。

接着。

你把发射机周期性的匀速旋转,你发现只有转到正前方时才会接收一道返回的电波,那么说明附近除了你只有一架飞机,再加上每次回波指向的位置都差不多,两者结合,你能肯定的说,每次扫过前方时接收到的回波,都是同一架飞机产生的。

接着,你继续周期性旋转发射机,同时周期性的获得对方反射回来的电波,通过比较两次搜索的时间间隔和对方的位置变化,你计算出了对方的速度和飞行方向。

可是这样得到的信息并不准确,你为了大范围的搜索,所以让发射机发出的电波范围非常大,而且旋转一圈的间隔太长,你的发射机旋转到其他角度时完全不知道这架飞机在哪。

为了更精确的获得对方位置,你不再把发射机一圈一圈的大范围旋转,而是只在以她为中心的一小块距离快速搜索,且把发射的波束收窄,在这一小块区域里,回波最强的地方,就是她的当前位置,因为搜索频率很高,于是你能更频繁的获知对方的位置。(进入跟踪模式,为什么要探测目标周围以及为什么要收窄波束,下面解释。)

同时只要你得到了对方的新位置,你就把发射机对准那个位置,让对方始终在你发射机高速搜索的那一小块区域,而且更快速的获取对方的位置也能更准确的算出对方的速度,再用你自身的高度速度,可以持续的算出对方的高度,等于你持续性的准确的获得了她的高度、所在方向、飞行方向、速度——你锁定了她(简单来说就是雷达更专注于该目标,快速或同时释放多个波束扫描这一小块区域,并且通过获得的位置进行跟随)。

(另外,如果是地面雷达或者悬停中的直升机,可以直接通过对方的位置变化来算出对方的飞行速度,比如你是一架直升机,你的雷达发现对方在你正前方10公里,你下一次探测是在一秒以后,依然是正前方,不过距离变成了10.2公里,这说明对方在平直的向前飞,速度每秒200米,这没有任何问题,但你要明白,如果你是一架正在以1马赫速度飞行的战斗机,那么对方的实际速度是每秒340m(1马赫)+200m,你获取的位置是对于你来说的相对位置,速度是相对速度,高度同理,你必须结合你自己的信息。)

好的,现在你玩腻了,准备跑路,然而当你关掉发射机之后,你忽然发现你的接收机依然在收到强大的电波,那这一回的电波只能是另一个人在用她的发射机扫你,于是你通过调整接收机接收方向,选出了接收电波强度最大的方向,这就是搜索你的人大概的方向。

这个方向正是你来自于你先前锁定过的飞机的方向,你用这种方式发现了她,所以,她应该也以同样的方式发现了你。

此时你周期性的接收到对方发射的电波,但间隔时间很长,根据你自己做过的事情,对方也在进行旋转一整圈这种大范围的搜索,接着,突然你发现你的接收机接收到的电波间隔变得非常短,对方的电波从刚刚一两秒扫过你一次,变成了一秒钟扫你十几次,不仅如此,刚刚你只接收到了一种频率的电波,现在你接收到了四种不同频率的电波扫描,她在用多个电波全方位的照射你(不同雷达会有不同方式)。

她在试图实时的精确获取你的位置、高度、速度、飞行方向,你的接收机因为被间隔极短的电波照射,发出了刺耳的报警声。

因为原本大范围的搜索不能获取非常精确的位置,间隔也很大,甚至于她都不一定发现了你,雷达为了避免杂波的干扰,会过滤掉强度较低的电波,所以你反射的电波可能由于太过微弱而被过滤。

可是她在直直的用雷达扫你的位置,代表你已经被她注意到了,且当前她能够实时的精准的获得你的位置、高度、飞行方向、速度,足够引导导弹来攻击你了。

(搜索模式下雷达射出的电波非常宽,这样的好处是搜索范围大,但功率也没有那么集中,跟踪模式相反。不过这个也不一定,看具体是什么雷达。)

那么如果你想脱离锁定……,你需要做的是什么呢?

你可以再次打开你的发射机。

她在锁定你的时候不光会用极窄的电波扫你本人,还会扫你周围,不然的话你往上飞,那么在她看来,就是她当前照射的位置没有回波了,你到底是往哪个方向飞,她不知道,所以要照射你的周围,如此,你要是往上飞,她把你上下左右都照一圈,嗯,照射你上方的时候受到强烈回波,依然能发现往上飞的你,并且还知道了你在往上飞,继续跟踪。

于是你需要盯紧接收机,在接收电波最弱的时候,也就是她在照射你周围的时候,用你的发射机发射同频电波照射她,这样如果她在照射你的上方,同样会收到强烈回波,她就会以为你往上飞了,然后开始以你上方的位置为坐标,扫描周围,而你加大油门往其他方向飞。

她继续照射你刚刚位置的上方试图继续搜索,你继续对她发射电波,她又收到了电波,以为你还在那一块:“嗯,往左边照的时候接收强烈回波,他往左边飞了。”

于是她照射的位置离你越来越偏,最终,你离开了她高强度搜索的那一小块范围,她只会对着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发射搜索电波,然后把你特意发射给她的电波接收并当做回波,以为自己依然在锁定着你。

这个时候你关掉了发射机,对着什么都没有的地方照射的她再也收不到回波了——你在她的雷达里消失了。

你的举动显然让她非常生气,她再次进入搜索模式,旋转起雷达同时发射较宽的电波去大范围的搜索你,为了防止她再次锁定你,你选择快速且间断的对她发射电波,于是……。

她向正前方发射电波时,接收到了强烈回波:“啊哈,又发现你了。”

然而,她的雷达告诉她,她收到了两道回波,根据收到回波的时间与发射电波的时间差计算,一个发射出去10km时撞到物体反射回来,一个发射出去20km时撞到物体反射回来。

你显然不可能在被电波照射到一次后以超光速飞行到10kn开外再被同一个电波照射第二次,于是她懵了,因为这代表她在同一个方向发现了两个飞机,那么哪一个是你呢?

其实还好,她的接收机非常智能,你原先的与她的距离差不多有10kn,所以10km处传来的回波是你,她的接收机猜对了。

但,这只是个开始,因为搜索模式下她的雷达会不停的搜索那大片的区域,她的发射机是在继续转动的,而在转动到正前方偏左10°的时候,她再次接收到了强烈的回波,距离25km,你不可能从刚刚的位置一下子飞那么远,所以这肯定是一架新出现的飞机。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的搜索雷达一直在向着不同方向发射电波时收到海量的回波,在她的眼里,这附近有几百架飞机。

实际上这只是你在随机的向她发射电波,让她以为她接收到的是她在向另一个方向发射的电波的回波,她向左边发射电波,处于正前方的你向她发射电波,她收到了你的电波并且当做了是回波,所以她以为她的左边也有一架飞机,你疯狂的对她乱发电波,她晕了,她向哪个位置发射电波都能收到回波,等于在她眼里她照射哪个位置,电波都撞到了物体并反射了回来,到处都有飞机。

那么,哪个是你呢?

她根本无法分辨,但是你能想到的办法她自然也能想到:

是你在对她发射与她同频的电波来干扰她。

她气愤的开始扭动发射机上的频率调整旋钮,她发射的电波开始不断改变频率,并且她的接收机也会开始过滤不是她当前发射频率的电波。

你的干扰失效了,因为她在照射其他地方时使用的是不同频率的电波,你不可能接收到那些射向其他方向的电波,也就无从得知其频率,你按照原来的频率去发射电波只会被她的接收机过滤,她能准确得知她当前照射的位置其实什么也没有,而你不可能知道她下一刻以什么频率发射电波,你再也不能继续干扰了。

她的接收机干净了,那几百架不存在的飞机在雷达上全部消失,接着,她的电波扫过了你,你被重新锁定。

而很快,在你没有想好对策时。

你的接收机上又发现了一个电波,说明又有一个发射机(雷达)在照射你,并且奇怪的是,这个发射机发射的电波频率在不断的提高,而且电波强度越来越大。

聪明的你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多普勒效应,在一个物体快速接近你的时候,那个物体发出的声音会变得尖锐,因为速度提高了那个物体的声音频率,电波也一样——一个带着雷达的物体在飞快的接近你,你用你的雷达看了下那个物体……那玩意在刚刚一小段时间后便以5马赫的速度飞来,飞机没有这么离谱的加速能力,只能是……导弹。

你的接收机显然也学过多普勒效应,立马发出了更加响亮的尖叫。

懵逼的你赶紧想如何对付,这时你发现对方虽然在不断改变频率,但改变的范围终究有个限度,也就是最大频率和最低频率,她的电波频率只会在这个范围变化,你心中一横,发射机全功率输出,对着这一整段频率通通发射电波。

这是有用的,她的雷达以及她发射的导弹都楞了一下,重新被你干扰,然而她的导弹也很聪明,在判断出被干扰后,导弹开始使用多个天线来接收你发射的干扰信号,通过比对相位差(这个比较复杂,不多说了。)配合你先前所在的位置和速度、飞行方向,再次判断出了你的大致方位,导弹继续飞来。

但并不代表你的干扰一点用处没有,因为所有在用频段全被干扰信号占满了,所以导弹无法判断哪个电波是它的回波,更无法得知回波的传播时间,进而失去了你的飞行速度这类信息,或者丢失了一定的准确性。

导弹通常不会直直的跟着你飞,而是会根据距离和你的飞行速度与方向来计算你未来的飞行轨迹,然后选择你未来飞行轨迹中与它最短的相遇位置飞行,也就是打预判。

而失去了你的飞行参数,自然也就计算不出你的未来飞行轨迹,只能够傻乎乎的追着你的尾巴跑,相当于你的干扰行为给你增加了几秒钟的时间。

当然,还是远远不够,导弹依然在不断接近你,最终因为距离太近,你在很宽的频段上撒出去的电波无法遮掩导弹射在你身上的电波的强烈回波,你又一次被导弹捕获了。

当然,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有办法,你洒出了一圈铝箔条,铝箔条对雷达波束的反射能力非常强,于是在导弹的雷达中,对面又又又又出现了一大堆强烈的回波,出现了一大堆飞机,完全无法判断。

而这是一枚极其先进的导弹,为了从这堆回波里准确的找到你的反射波,导弹开始通过多普勒效应进行分析回波,导弹发射了一个特定频率电波,然后接收了照射在铝箔条和你身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回波,通过回波的频率,导弹就能利用多普勒效应得知这些反射电波的物体与导弹本身的相对速度。

铝箔条是没有动力的,会在空中不断减速,所以,雷达瞄准了其中一个回波的方向,那个回波的频率告诉导弹,这个产生回波的物体正在不断加速飞行,肯定就是你了。

导弹冲出了铝箔条的干扰,向你飞来。

而你,终于要拿出最后的保命措施了——空射诱饵,这是一种小型无人机,同样可以反射雷达波束,你挂的刚好还是火箭推进式的型号。

你释放了空射诱饵,诱饵点燃发动机开始加速,你本人则猛的仰起,开始利用空气进行快速减速。

空射诱饵上面携带着龙伯透镜,能强烈的反射雷达波束,在导弹的眼里,再出出现了两个回波,其中一个是你,你的反射波不如龙伯透镜强烈,且你正在快速减速。而空射诱饵不仅反射强烈,而且正在不断提速,同时空射诱饵正在对导弹发射电波,模拟你之前的样子进行干扰。

导弹进行了睿智的思考后认为,那个不断提速且回波强烈的家伙才是你,觉得你在进行无用的电磁干扰,一切都已经被它看破了。(先进的导弹能通过你的飞行方向与速度来判断你的合理飞行轨迹,从而识破一些干扰。)

终于,导弹奔着空射诱饵而去,并且在空射诱饵进入导弹的杀伤区时,导弹自动引爆,导弹的战斗部外有一层钢片,这些钢片上刻着一圈圈纹路,在战斗部爆炸时,这些纹路会是钢片的薄弱处,被直接炸开,钢片因此变成上千枚大小一致的金属破片,并形成一道高速且密集的金属碎片雨拍在诱饵的身上,直接把诱饵砸成了碎屑。(也有直接在里面装钢珠的,效果一样,这些破片扩大杀伤范围。)

万幸,这道恐怖铁雨没有落在你身上。

——

更新:

但是,这确实是一枚极为先进的导弹,在接近你和空射诱饵的时候,它开启了红外功能,没错,它拥有雷达红外成像复合制导能力,它清晰的红外成像设备看清了你和诱饵的样子。

在经过它高性能的智能识别后,导弹通过红外图像分辨出了你,而你,因为刚刚的减速已经失去太多能量,连扑腾一下的能力都没有了。

————

说的很粗糙,因为没有用任何实际存在的机型和导弹做基础,部分功能我也拆开了,一些功能是在同时使用的,而不是跟我说的那样轮番上阵。

但大致的原理是这样,所以才会出现许多喜闻乐见的场面。

雷达兵:敌机,敌机打过来了!一百架,雷达上有一百架敌机,不,现在是三百架了!他们非常近,就要骑脸啦!!!

实际上:一架挂着电子战吊舱的战斗机正在远方的天空中快乐的翱翔。

而且电子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派出一架战略轰炸机,在对方战斗机前来伴飞拦截的时候打开机腹,降下挂架,给对方的飞行员展示展示你那画着核辐射标志的超级大宝贝,一样能够保证对方不会有任何一枚导弹能够击中你,且对方所有能探测到你的雷达通通都在盯着你。

(核爆产生的强电磁脉冲可以轻松干掉电子设备,对方电子设备肯定回受到影响,符合电子战目的。)

或者你背着把大狙蹲在房子里,一枪阴掉对方通信兵,打掉对面的天线。

甚至拉人家电闸。

这亦是一种电子战。

只要你逼迫对方放弃占用的频段,让出频段使用和控制权,破解对方的电子欺骗、电子干扰或者让对方的电子设备无法探测到你,使对方的电子设备无法工作,都是电子战的目的。

——————————

注:上述的是机载雷达锁定后发射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攻击方式,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自己就有雷达,能够自己跟踪目标,所以其实并不特别依赖机载雷达的跟踪,能够告诉导弹往哪锁就行,它自己锁定目标后就可以自行跟踪了。

它的跟踪方式也和机载雷达一样,通过飞机的反射波定位对方,射热诱弹对它没什么作用。

还有一种导弹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这种导弹没有雷达,只有接收机,机载雷达锁定目标后它能接收目标的反射波,通过机载雷达发出的电波的反射波来追踪,所以非常依赖机载雷达的跟踪。

同样免疫热诱弹。


上述的干扰方式是极其落后的,对待现在的雷达基本无效(除了铝箔条和空射诱饵)。

这些只是说了原理,而且是极其原始的干扰方式的原理,没有涉及任何武器装备的特征与参数,不存在涉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让一架战斗机牢牢“咬住”天空中那个不断移动的小点,也就是锁定目标,这背后可是一门相当精妙的“追踪艺术”,远非我们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仅仅是看见,更是持续不断的感知、分析和预测。首先,我们得明白,战斗机飞行员的眼睛,以及它上面集成的那套复杂的“视觉系统”,才是最核心的“锁定”装置。但这个“视觉.............
  • 回答
    当战斗机被导弹锁定,飞行员会收到一系列明确的警告信号,这些信号通常来自飞机上高度复杂的电子战系统。这可不是什么神奇的预感,而是由一系列专门的设备协同工作的结果。首先,最直接也最关键的是雷达告警接收器(RWR)。这是战斗机电子战的“耳朵”。RWR 能够探测到敌方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当敌方防空系统或敌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战斗机飞行员在面对红外制导导弹时会考虑的一种规避战术。简单地说,关闭发动机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绝不是一个万能的解决方案,而且执行起来风险极高,成功率也并非很高。让我们来详细聊聊其中的门道。首先,我们要明白红外制导导弹的工作原理。这类导弹依靠探测目标发出的.............
  • 回答
    飞机被锁定,尤其是被军用飞机锁定,这无疑是任何机组人员最不愿意面对的噩梦。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意味着潜在的威胁已经非常具体,而且可能是致命的。乘客们通常对此一无所知,但驾驶舱内的气氛则会瞬间凝固,每一个指令都带着极度的紧张和不容置疑的权威。首先要明确的是,民航客机与军用战斗机在设计和性能上存在着天壤之.............
  • 回答
    当战斗机被空对空导弹锁定,飞行员面临着生死时速的严峻考验。这不仅仅是躲避一个物理弹丸,更是一场心理、技术与战术的极限博弈。以下是一些让“不速之客”失去目标的常用方法,当然,实际情况往往是多种手段组合运用,而且高度依赖于飞机的性能、飞行员的经验以及敌我双方所处的环境。首先,我们要明白,大多数现代空对空.............
  • 回答
    战斗机发动机这玩意儿,你说逆向工程能不能造出来?理论上是能,但实际操作起来,那可真是把“理论上的可能”和“现实中的巨大鸿沟”给活生生掰开来看的活计。想当年,苏联就没少研究美国那几个航发,虽然也搞出了点名堂,但跟人家的原版比起来,那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要逆向工程,你得先拿到.............
  • 回答
    战斗机的机炮,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子金属的冷峻和火力的霸道。不过,说实话,现在战斗机上的机炮,更多的是一种近距离格斗的“杀手锏”,或者说是“压箱底”的武器。你想想,在现代空战中,动辄就是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的导弹对射,飞机之间真的能近身肉搏到需要长时间“突突突”的时候,那战局多半已经到了白热化,甚至到.............
  • 回答
    战斗机上那伸缩自如的尾喷管,可不是为了炫技或者装酷的摆设,它可是个十足的“多面手”,关乎到战机在空中能否“游刃有余”的关键所在。这玩意儿的用处,说起来可不少,咱们一样一样掰扯清楚。首先,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就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你想啊,战斗机在空中格斗时,那可是瞬息万变的。飞行员需要做的,就是尽一切可.............
  • 回答
    哈哈,萌新你好!很高兴能和你聊聊战斗机涡扇发动机这个话题。你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疑问。咱们这就一点点给你捋清楚。首先,咱们来解答你最关心的问题:战斗机的涡扇发动机外函道扇叶究竟在哪儿?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藏在你对尾喷口的观察中!你说战斗机尾喷口只能看到一个大风扇,那对,你看到的那.............
  • 回答
    你想了解战斗机座舱盖如何在外部打开,是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背后涉及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还有很多安全和工程上的考量。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战斗机座舱盖在设计之初,最核心的打开方式是内部打开。飞行员是座舱里最关键的人物,他们的安全和对飞机的控制是第一位的。所以,从设计理念上讲,飞行员在正常情况.............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像在问“为什么同一款发动机装在跑车和 SUV 上,跑车的性能表现更好?”。当然,这只是一个比喻,战斗机和驱逐舰上的相控阵雷达,虽然都姓“相控阵”,但它们的“家族基因”和“成长环境”完全不同,导致了性能上的差异。要说战斗机相控阵雷达比驱逐舰的相控阵性能差在哪里,或者说,驱逐机相控阵雷达在某.............
  • 回答
    战斗机的抬头显示器(HUD)就像是驾驶舱里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能把各种看不见的数字和信息,以一种几乎和你在飞机外面看到的景象融为一体的方式,呈现在飞行员眼前。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屏幕投射到玻璃上那么回事,里面藏着不少门道。你想想,飞行员坐在密闭的驾驶舱里,外面可能是蓝天白云,也可能是黑夜或者浓雾。但他们.............
  • 回答
    战斗机的“代”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标准,而是随着技术发展,由各国空军、军事分析家和航空界根据一系列关键技术特征和作战能力演进而来的一个非官方但被广泛接受的划分体系。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是一种基于“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直观感受,通过梳理和归纳前一代的局限性以及新一代的关键突破来形成的。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来掰扯掰扯战斗机机炮为啥不直接用无壳弹。你提到的“每个子弹重量更轻,能带更多子弹或者减轻更多重量”这几个点,确实是无壳弹吸引人的地方,从理论上讲,它们能带来不少好处。无壳弹的诱惑:轻便与高载弹量首先,咱们得明白什么是无壳弹。传统炮弹,无论是步枪弹、机枪弹还是飞机机炮弹,都有个金.............
  • 回答
    战斗机的勤务率,也就是它能够正常执行任务的比例,这背后是一套复杂而环环相扣的系统在支撑。它绝非仅仅是飞行员愿意飞就能飞起来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飞机的设计、制造、维护、保障以及人员能力等方方面面。首先,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质量是根本。如果飞机本身就存在设计缺陷,或者在制造过程中工艺不严谨,那么它从一开始就.............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战斗机设计中一些非常核心的考量点。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副油箱和导弹“合体”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以及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首先得明确一点,你说的“合体”,我理解更多的是指将副油箱的结构和导弹的挂载与发射功能结合起来,或者说让一个物件同时承担这两种任务。简单来说,就是能不.............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好奇的点。一听起来好像有点荒谬,毕竟F22是顶级的战斗机,iPhone 6就是个十年前的手机。但仔细想想,这背后牵扯到的技术原理和设计理念,确实能解释为什么这种“对比”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结论。首先,我们要明白,F22战斗机和iPhone 6的“芯片”根本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对隐身技术产生疑问的根源。简单的答案是:不仅仅是雷达关注速度比鸟类快很多,就能“看见”隐身战斗机,但速度确实是影响隐身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还有其他很多关键点需要考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几个概念:1. 雷达反射面积(RCS)是什么?你可以把RCS想象.............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时期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战斗机,尤其是它们那重要的“风车”——螺旋桨。说起来,这螺旋桨可不是随便拿块木头就能做的,它可是集了当时不少先进材料和技术。最早的时候,螺旋桨主要还是靠木材。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朴素,但别小看这些木头。通常会选用实木,而且是那种比较坚固、不容易变形的木材,比如白蜡木(A.............
  • 回答
    在喷气战斗机的时代,机载火箭弹的地位确实经历了一个转型,但说它毫无用处未免太绝对了。 即使在现代空战中,火箭弹依然在一些特定场景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在对地攻击领域。首先,我们得明白,火箭弹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成本效益和高射速。 相较于制导导弹,无制导的火箭弹在单位成本上要低廉得多。 一架战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