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风5和东风31已足够对美、俄形成战略核威慑,那么发展东风41还有何现实意义?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东风41的战略意义,以及在已有东风5和东风31的情况下,为何还要发展这款弹道导弹。这涉及到军事战略、技术发展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考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战略核威慑”这个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一个国家拥有能够对潜在对手发动毁灭性打击的能力,从而迫使其在面临威胁时不敢轻举妄动。这种能力不一定需要你首先攻击,而是让对手知道,一旦他们对你发动攻击,他们自己也将遭受无法承受的损失,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东风5和东风31的威慑力:

东风5系列(DF5): 这是中国最早的洲际弹道导弹,经过多次改进,特别是东风5B,能够携带多枚分导式核弹头(MIRV),覆盖范围广,精度也有提升。它为中国建立了基本的战略核威慑能力,能够覆盖到美国本土的大部分地区。
东风31系列(DF31): 这是中国第二代洲际弹道导弹,包括东风31A、东风31AG等。它们相比东风5,机动性更好,生存能力更强,也同样具备携带MIRV的能力。这进一步巩固和提升了中国的核威慑力量,使其在应对不同威胁时拥有更多选择。

那么,在有了这两款“足够”形成战略核威慑的导弹后,发展东风41的现实意义又在哪里呢?这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

1. 提升和巩固核威慑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更强的突防能力: 尽管东风31系列已经具备一定的突防能力,但对手的导弹防御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东风41被设计成能够携带更多、更先进的突防技术(如诱饵、干扰设备、更灵活的弹道等),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强大的反导系统,确保核弹头能够成功抵达目标。这就像给你的“敲门砖”加固了外壳,并且让它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准确命中。
更大的打击范围和灵活性: 东风41的设计射程通常被认为超过12000公里,可能更远。这意味着它可以覆盖到美国本土的任何角落,以及俄罗斯的广阔地域,并且可能拥有更小的最小射程,使其在战术运用上更加灵活。在战略层面,这意味着中国在威慑选择上更加充裕,可以覆盖到对手国土上任何具有战略价值的目标。
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高的精度: 虽然具体数据保密,但新型导弹的设计通常会追求更快的发射准备时间和更高的打击精度。在瞬息万变的战略环境下,快速反应和精准打击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提升威慑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2. 应对新型威胁和保持战略平衡:

对先进反导系统的对抗: 随着美国和俄罗斯在反导系统(如陆基宙斯盾、萨德等)上的投入,仅仅依靠已有的导弹可能不足以保证在遭受攻击后仍能进行有效的二次反击。东风41的出现,旨在通过技术升级来“压倒”对方的反导能力,确保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二次打击能力不被削弱,从而维持战略平衡。
核力量的现代化和更新换代: 军事装备的更新换代是必然的。东风41代表了中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它能够取代或补充老旧的导弹系统,提升整个核武库的现代化程度和生存能力。这是一种持续的、必要的投入,以确保军事力量不被时代淘汰。
保持技术代差优势: 如果对手也在发展新的、更具威胁性的武器系统,那么自身也需要相应地发展更先进的武器来保持不对称的优势或至少不落后。东风41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它是一种应对未来潜在威胁的“防御性”发展。

3. 战略威慑的“广度和深度”:

威慑对象的全面覆盖: 虽然东风5和东风31已经能覆盖美俄,但战略威慑并不仅仅是“能不能打到”,而是“能不能让对手确信你一定能打到,并且承受不起”。东风41可能在载弹量、突防能力、生存性等方面有更优表现,这使得威慑的“可信度”进一步增强。
多元化核力量的构建: 拥有不同型号、不同部署方式(例如机动发射、地下发射井)的导弹,可以使战略核力量更加分散,生存能力更强,更难以被一次性摧毁。东风41作为陆基机动发射导弹,与可能部署在地下发射井的东风5系列形成互补,增加了中国核武库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
政治信号和战略自主性: 发展和部署东风41,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自主性的一种方式。它表明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发展和维持一支强大的战略核力量,以应对来自任何方向的战略挑战。

4. 相对成本效益的考量:

投资与回报: 虽然研发和部署先进导弹的成本很高,但从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地位的角度来看,这种投资可能是必要的。相比于其他军事选项,有效的核威慑可以避免大规模冲突,从而在长期内可能是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战略选择。
技术积累和人才培养: 研发东风41这样的先进武器系统,本身也是对国家高科技研发能力、工程制造能力和人才培养体系的一次全面锻炼和提升,这些能力可以辐射到其他军事和民用领域。

总结来说,东风41的战略意义并非简单地“比东风31更远、更多”,而是:

提升威慑的“硬实力”: 更强的突防能力、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精度,确保其打击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对抗不断发展的反导系统,保持技术优势。
丰富威慑的“手段”: 增加战略核力量的灵活性、生存能力和多元化。
巩固战略地位的“象征”: 展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和决心。

在国际战略博弈中,各国都会追求军事技术的“代代领先”,并力求构建一套能够应对各种可能性的安全体系。东风41的出现,正是中国在这一进程中,为确保自身战略安全和国家利益而采取的必要举措。它不是对现有威慑能力的否定,而是对其的“升级”和“强化”,确保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拥有足够的战略“底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回答问题:为了在中国任意一片国土上都能实现覆盖美国全境。

关于洲际弹道导弹,写一个全面的介绍吧。

做核大国,分为三步:

第一步,要有蛋。大多数国家第一步就嗝儿屁了,材料惨被没收,如果摊上蓄谋已久的,“我说你有,你就有!”,恐怕结果极其悲惨。

第二步,核武器小型化。你需要做到把氢弹做小。例如,美国的先进核弹头W88,仅重300余千克,当量500kt左右。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这是这种制导弹头的全重,真正的战斗部恐怕用五百磅炸弹都能装得下。这难道是传说中的缩阳入腹?

第三步:要有枪。什么是枪?传说中的原木运输车。这种搭载平台可以同时完成运输、起竖、发射三个部分,就是一个行走的火箭发射塔,每一台造价达到几千万。若是打不远,就是银样蜡枪头,下面没有了。


好了接下来是发射平台。

分为陆基、海基、空基和天基。

目前研发陷于停滞的是天基和空基。

天基限于平台,打一个那么贵的东西上天,想都不用想肯定不能是个铁疙瘩,你敢打上天大家就敢害怕,大家都害怕结果是什么?1.你被孤立;2.大家让互相都害怕。目前来看,这种活还没人敢整。

空基一般搭载平台为战略轰炸机。

几十年之前,战略轰炸机是依靠速度和隐身突防,到目标上空直接投掷核武器完成任务,就像扔下一个铁疙瘩。

现在为了轰炸机安全,使用远程巡航导弹执行该种任务,俄罗斯的kh101/102巡航导弹能打出5500km,虽然这玩意要飞行六个小时才能到,到的时候可能黄花菜都凉了。

战略轰炸机的威力目前在打常规战上,这在下面帖子里已经详细讲述,不多赘述。

谈到空射弹道导弹,目前各国研制的都是战术导弹上天,射程一般不超过远程巡航导弹,携带弹头一般为常规弹头,因为你飞机占位到目标位置可比导弹飞过去那十几分钟慢多了,意图明显。要是真想抵近射击,大家伙还是老老实实从海里射,千百吨级当量的战术核武还是战斗机直接扔的那种。

空基核武目前来看是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最无效的一环。

战略轰炸机目前主要执行常规战役任务,如:打常规巡航导弹针对高价值目标、打空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弹道导弹针对海军战斗群、打奇怪弹药(水泥墩?)针对敌重要人物的斩首任务等等。

核大战打起来,人家潜艇能提前几十天在海里躲着,飞机肯定要现起飞对吧,给他老窝都砸了他还能飞起来吗?他就是真能飞起来,我卫星肯定能知道你飞到哪了,之前吉林一号跟踪拍飞机的视频也是震惊全网。他最快也就飞两马赫吧,再快能有我弹道导弹快?一发万米空爆全给你送走。

然后说说本篇的重头戏,陆基。

陆基分为固定发射平台和移动发射平台。

固定发射平台即:发射井发射。由于是固定的发射平台,故通常用作战略打击力量,只装载核弹头。发射井一般为第一波核打击力量,如果井里的导弹没有来得及发射,那绝大多数的战略核发射井会在第一波大规模核弹互射中被摧毁。

移动发射平台即:载具发射,分为公路发射和铁路发射。这种发射方式大多为二次核反击准备,平台机动性好,随时移动,敌军通常不知道这些平台所处的位置。另外的优点是发射准备时间短,从移动状态到发射一般只需要短短的几十分钟,敌方来不及发射导弹摧毁我们就已经发射了。

考虑到机动变轨,我国的东风5和东风31能够达到一万千米的射程,这意味着什么?

(原来想找美国在右面的地图,但是只有这个,距离不会错,大火们凑合凑合,嘿嘿。)

喷子已三连。自己眼睛瞎看不清楚就喷?谷歌地图是考虑地球曲率的,若不考虑曲率,中美两都太平洋距离,是一万五千公里。

地图已经考虑到地球曲率,所以是真正的直线距离,高纬度走北极,低纬度走太平洋。

美国西海岸到我国东北的距离,不足8000km,是我们与美国本土最近的距离。

地图就是表达一下起点终点,大概路线看箭头。

从北京打到华盛顿(当然实际上没有这么打的)就不是太够了,有1.1wkm还多。

考虑到北极弹道和地球的圆轨道,其实像中美这种地球两极的国家,同纬度不同地区之间相差的距离不是很大。例如:从塔里木盆地到华盛顿,也是1.1wkm。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这反映出一个问题,我国上版本(牛夫人)的顶尖核武器,用起来并不那么顺手,打这些目标有点吃力了。

固定发射井还好,反正都是一锤子买卖。

移动平台打不着目标,那不是废物吗?等打起来了,着急忙慌的把车往东北开?只能布置在个别省的平台,叫哪门子移动平台?

这时就需要射程在1. 4wkm以上,考虑机动变轨、非直线弹道也在1. 2wkm以上射程的大家伙登场了。

东风5B使用液体推进剂,在我们航天领域可以清楚看到,长征系列的发动机在不断更换。他首先就是改进了液体推进剂,再者是换了上面级以装载分导弹头,最后是解决了小型弹头隔热问题,战斗力翻几番。

东风41使用固体推进剂,虽然在国际上固推比冲值已经有好多个年头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了,但他看起来是把31给硬薅长了一截(大雾),把驾驶室都压扁了,显然是黑大粗硬长,能射的远……

从我国长江流域的武汉到美国中东部的辛辛那提,是1.2wkm。这是两国腹地的距离,足够我们的小甜甜一路甩着诱饵,拐着弯的揍你了。

好,来点路子野的,我们找两个国家最远的距离。从我国海南岛到美国南部大城市休斯顿有多远呢?1.4wkm。

(我图呢?知乎你赔我图!)

各位看客老爷,这个数字是不是很眼熟呢?这就是两款小甜甜的极限射程,保证我们在种花家任何一片土地上,都有能力摧毁敌国的任意一个目标,这是划时代的进步。

如果射程近,还可以带更重的核弹头,战斗部越重射程越短。

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在不同地区布置不同类型的弹道导弹,钱钱花的少,军委没烦恼。

既实惠,还管饱。

也是为什么要研制新型导弹的原因。


海基平台:

海基也类似,分为水下发射和水面舰艇发射。水下发射的平台称为弹道导弹核潜艇,由于巨大的发射管,所以他最大的辨识特征就是龟背——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搭载洲际弹道导弹的无龟背战略核潜艇。

水面发射,一般指弹道导弹上舰。舰载弹道导弹基本是用来攻打水面目标,上的弹一般都是中近距的。这种导弹不会带核弹头,否则这艘船一旦出动,所有国家都会把他等同于弹道导弹核潜艇,又不能像核潜艇一样躲在水下,基本没用。目前还没有世界大战的可能,各大国还没有把中远程核常兼备弹道导弹(洲际太长)上舰的计划,这方面技术可能还是要问……

三哥?

俄罗斯德尔塔最新改型也是有龟背的,但是可以说是把后背抹匀了,几乎看不出龟背。

这就是:力大砖飞,艇大无龟。

潜艇发射:

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一般用不着打这么远,在海里肯定要近一些的。

但各位能够看到,由于东海南海经常由国家“航行自由”,可以说相比北约,我们实际能控制的海域并不大。如果我们只能控制中国东海南海,在南海发射,根据上图,显然哪儿都打不着。而在东海这个位置发射弹道导弹,显然是不可能覆盖美国全境的。

完成这样的任务,不足1wkm的巨浪II改型潜射弹道导弹显然非常吃力。

这就需要利用台湾东海岸的大陆架,从这个位置出去就是几千米深的太平洋,潜艇一进去就消失在茫茫大洋里。可以说只要解放,那第一岛链就被破掉了。

你躲?你再躲?

我是旋转的盖伦,期待您的关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