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网文作品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

回答
这真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网文作品能拿到“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我觉得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奖项的归属,更是中国科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一个缩影,也反映了我们读者口味的变化,以及文学创作本身边界的拓展。

首先,这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在被主流科幻界所认可。 以前,提到科幻,我们脑子里可能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纸质出版的、在文学圈子里有一定地位的作品。但银河奖,尤其是“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这个名称,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它专门设置了这一项,就是为了拥抱和肯定网络文学平台上的优秀科幻创作。能获得这个奖,意味着那些在网络上连载、通过线上读者反馈不断打磨的作品,其文学价值、思想深度和创新性,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越了许多传统意义上的科幻作品。这打破了过去那种“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界限,让科幻的触角更广泛地伸向了大众。

其次,这反映了网络文学创作的成熟度在提高。 要知道,网络文学起步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追求速度和市场的反应。但随着平台的发展和作者队伍的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非常有才华的作者,他们不仅在想象力上天马行空,在故事构架、人物塑造、甚至是对科幻内核的探讨上,都越来越有深度。他们能够抓住时代的脉搏,将科学的设想与人性、社会等议题巧妙地结合,创造出既有硬核科幻的骨架,又有温暖人心的血肉的作品。获得银河奖,是对这些作者辛勤耕耘和艺术追求的肯定,也是对他们创作方式和成果的认可。

再者,这肯定了网络文学独特的创作和传播模式。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是它的一个巨大优势。作者可以通过读者的反馈来调整剧情,优化人物,甚至根据读者的兴趣来拓展故事的边界。这种“陪伴式”的创作过程,让作品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很强的生命力和用户粘性。当一部网络科幻小说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银河奖,说明这种模式下的创作,同样可以产出高质量、有思想、有艺术价值的作品。这对于整个文学创作界来说,都是一种新的探索和启示。

更深层次地讲,这也代表了中国科幻的“大众化”和“生活化”。 过去,科幻可能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小众”、“高冷”。但网络文学的出现,让科幻以一种更加亲民、更容易被理解的方式进入了大众视野。许多网络科幻作品,虽然内核是科幻的,但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情感,都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能探讨的是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或者是星际旅行中遇到的文化冲突,这些都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银河奖把这个奖项颁给网络科幻,也是在鼓励和引导更多优秀的网络科幻作品,去触碰更广阔的社会议题,去回应时代提出的问题,让科幻成为一种观察和思考世界的方式。

当然,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 银河奖作为中国科幻的权威奖项,其评选标准依然是严谨的。网络科幻作品能获奖,绝不是因为它是“网络小说”,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本身优秀。这背后是对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科学知识储备以及对科幻 genre 深刻理解的要求。所以,这更应该被看作是网络文学“实力派”的崛起,而不是对其他类型文学的不尊重。

总而言之,网文作品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这绝对是一件值得我们兴奋和高兴的事情。它意味着中国科幻正在以更加多元、更加蓬勃的姿态向前发展,无论是创作群体还是受众群体,都在不断扩大和深化。这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更多优秀网络科幻作品的期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北京一下雪就成了北平,南京一入秋就成了金陵,秋天时读《我们生活在南京》,“在2040年,全世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一股苍凉和绝望的气息夹杂着青春懵懂扑面而来。

因为看过天瑞说符的《死在火星上》,知道他因此荣获28届银河奖“最佳网络文学奖”,对这位作家的作品印象一直颇好,这次看到他的科幻小说《我们生活在南京》又一次赢得银河奖,更加为他高兴。

“银河奖”在1986年设立,是中国公认的科幻最高荣誉。每届都需要通过读者海选、编辑复选和评委终审三个环节,遴选出优秀的作品。网文作品能连续五年荣膺此殊荣,未免令我等写手欢欣鼓舞见猎心喜。

过去科幻小说一直都很小众,出圈作品少,我创作科幻的欲望也不高。众所周知,科幻有硬科幻和软科幻。硬科幻往往涉及许多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专业知识和词汇,难免缺少故事性和趣味性。而软科幻会涉及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读来更像通俗小说,又缺乏前者在专业知识上的前瞻性。《我们生活在南京》在我看来,是一部游刃于软硬之间的科幻小说。

今天借着《南京》,来谈谈科幻网文之我见。

在《南京》中,既着眼生命工程领域幻想毁灭后的世界,也在面对灾难时,从科学家和普通民众的视角,展开的心理描写和生存态度的想象。天瑞说符以生物学硕士背景,撰写出这部逻辑性非常强的科幻小说,是理工男浪漫的又一次胜利。

我心目中科幻作品大约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将人类历史上政治、宗教、文化、冲突、战争,换上一个更宏观或者更微观的尺度,本质上而言,太阳底下无新事。第二层,则是基本盘不变时,引入新价值观来创造冲突。《复联》中创造出的大反派灭霸,可以归属于此类。

而第三层,也是目前个人最认可的一种,是重新构建一整套自洽的世界观与知识体系。在新的框架下,我们所熟悉的知识架构、社会秩序、游戏规则不再适用了。随着作者精心构建的世界观日渐展开,全身心地去体会作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我关注的科幻小说作者,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种。一种是突发灵感,开了一个脑洞,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精神内核。还有一种,预先确定写作目标和读者群,明确有卖点的精神内核之后,再去寻找适合的脑洞。

优秀的作者,既善于把握脑洞的价值,又不至沉迷其中。因为归根结底,读者看重的是小说的主题,不会为一部想象力宏大,但立意肤浅、人物单薄的作品叫好。后者则商业气息太浓,为了科幻而科幻,虽然能在某一特定市场环境下热销,但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在上海科技报社联合阅文发布的《2021科幻网文新趋势报告》中可以看到,科幻新次元在网文中异军突起,创作者超51万,其中95后、00后的科幻创作者大幅增长,已经超过了半数。创作者的年轻化体现的是科幻题材快速迭代,读者也越来越年轻,科幻受众的市场随之发生剧变,年轻一代天马行空的脑洞正在开启全新的科幻次元。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后,科幻创作的土壤愈加符合创作者和读者的需求,催生了大批优质科幻网文作品,科幻网文能连续5年获得银河奖,也正基于此大背景。

天瑞说符作为95后科幻“新浪潮”一代,算是学术型的小说创作者。他的成名作《死在火星上》和《泰坦无人声》,都带有“刘慈欣”式的理工浪漫的特征,同时科学观也非常理性,对于宇宙不可避免的走向“熵增”这样一种客观规律来推进情节,特别合我的胃口。

他的文字充满年轻作家的轻松感,挺极具吸引力。小说片段切换走场类似电影手法,具有相当的画面感,戏剧张力十足,节奏明快,毫无冷场。值得一提的是, 90后作家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更具有鲜活度,没大刘作品那么直男了。

科幻小说也要探讨道德、政治、科技发展、社会变革,小说体能够吸引到更多普通读者,并在大众心中引发思考,好的科幻一定要具备人文关怀和哲学观点。既要有好的架构,还要有超出想象但又逻辑严密的脑洞,更要有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内核,最后则是故事、脑洞和精神内核的完美结合。对于创作者来说,将它们结合起来才是最难的。

《南京》的剧情主线很简单,男女主通过一段跨越时空的电波拯救未来,却胜在构思精巧,文笔灵动,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又不失浪漫。

故事在男女主角的视角双线展开,一位是生活在2019年南京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高三学生白杨,另一位是独自生活在2040年末世南京的、坚强乐观姑娘半夏。这两个原本完全无关的人,通过无线电短波通联联系在了一起。主角用时间胶囊验证了其真来自未来,告诉大人一起开始研究怎样拯救世界。天瑞说符借由不同时空中男女主截然不同的生活,给大家展现出鲜明的对比与戏剧冲突。

整体而言,《南京》的故事中有许多我平时不太关注的天体学和生物学内容,与大刘那种又高又硬的科技展现完全不同,但因为天瑞说符的沉浸式文字氛围和故事张力。将一些诸如生物环境以及细节的详细描写,使普通人对一个陌生世界产生了直观的理解,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他还融入了很多共情的情节,很多细节是非常接地气。例如叛逆男生白杨在学业与兴趣之间挣扎,例如半夏独立乐观的个性与物理世界的抗争等等。最后是故事中传递出来的无论如何都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对现实生活都很有指导意义,让人物在升华中与读者共鸣。

科幻网文《我们生活在南京》的故事体量也许并不特别大,但涉及的专业知识众多,它比传统硬科幻更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还带点悬疑色彩,是难得的精品,它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也是实至名归。

这些精品科幻的诞生和大量传播,对读者,对创作者,都是一种正向的鼓励。我想,这也是银河奖设置网文奖项后带来的积极意义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