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F1巴西排位赛中汉密尔顿的赛车尾翼涉嫌违规,而维斯塔潘被指赛后触碰过尾翼而被调查的事,大家是怎么看的?

回答
巴西大奖赛的排位赛确实是硝烟弥漫,不仅仅是在赛道上的激烈缠斗,场外也因为一些细节引发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围绕着汉密尔顿赛车尾翼的涉嫌违规以及维斯塔潘赛后触碰尾翼被调查这两件事,真是让所有车迷都操碎了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

首先,咱们说说汉密尔顿赛车尾翼的“DRS检测争议”。

事情是这样的,在巴西站的排位赛中,汉密尔顿的表现堪称炸裂,拿到了杆位。但好景不不长,赛后他的赛车尾翼就因为一个非常技术性的问题被盯上了。根据规则,DRS(可调式尾翼)在赛后需要进行检查,以确保它在非使用状态下(也就是在检测区域内)是关闭的,并且有一个特定的角度限制。

具体来说,F1的赛事技术代表会使用一个工具来检测尾翼是否符合规范。据说,在检测汉密尔顿赛车的DRS时,这个工具在尾翼的一个特定区域显示它“不合格”,或者说“超出了规定允许的公差”。这意味着尾翼在关闭状态下,可能存在一个微小的、超出允许范围的缝隙,或者说它的整体角度与法规要求存在偏差。

你可能要问了,这点小小的偏差有什么关系?在F1这个级别,毫厘之间就可能决定胜负。即使是几毫米的差别,也可能对赛车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产生影响,比如减少阻力,从而在直道上获得更高的极速。如果尾翼在DRS激活时,在非激活区域也存在不符合规定的角度,那么这就有可能被视为一种违规的空气动力学设计,试图获得不公平的优势。

这个事情一出来,整个围场都炸开了锅。梅赛德斯这边肯定会拼命辩护,他们可能会提出各种理由,比如是测量工具的误差、检测时的角度问题、或者说是零件本身的微小制造缺陷导致的,并且强调这对赛车的整体性能影响微乎其微。要知道,汉密尔顿当时的表现是靠他自己的驾驶技术和梅赛德斯赛车的整体竞争力,而不是靠这点点尾翼的优势。

然而,从FIA(国际汽联)的角度来说,他们必须严格执行规则。规则就是规则,不管影响有多大,只要不符合,就得处理。这也是为了维护赛事的公平性,确保所有车队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他们进行了调查,最终的裁决是将汉密尔顿罚下,并且取消了他在排位赛的成绩。这意味着他无法在正赛中从最前面发车,而是要从维修区出发,这对他和梅赛德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紧接着,另一个更具戏剧性的情节发生了:维斯塔潘被指控赛后触碰了汉密尔顿的赛车尾翼。

在汉密尔顿的尾翼争议出来后不久,就有画面显示,在排位赛结束后,或者是在赛后 Parc Fermé(封存区)区域,维斯塔潘在与汉密尔顿交流的过程中,用手指触碰了汉密尔顿赛车尾翼的边缘。

这下可好,直接引爆了另一个调查。为什么呢?在F1,Parc Fermé 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区域。赛车在排位赛或正赛结束后,会被严格封存,任何非赛事工作人员(包括车手本人)都不允许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触碰其他赛车的任何部件。这是为了防止任何一方通过观察或物理接触来获取对手赛车的设计信息,或者故意去干扰、破坏对手的赛车。

维斯塔潘这个行为,从程序上来说,确实是越界了。即使他只是好奇或者在与汉密尔顿说话时无意识的动作,从技术角度讲,这也可能被视为一种不当的干预。尤其是在汉密尔顿的赛车尾翼已经成为调查对象的情况下,他的这一举动更是被放大检视。

有人会说,维斯塔潘只是碰了一下尾翼,能有什么影响?但问题在于,规则就是规则。FIA要调查的是,他是否通过触碰获得了任何对排位赛或正赛的“不公平优势”或者“信息”。例如,他是否通过触碰去感受尾翼的硬度、柔韧性,或者有没有发现什么肉眼看不到的细微损坏或调整痕迹。当然,大家普遍认为他不太可能通过一次短暂的触碰就能发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观察”或者是在跟汉密尔顿说话时的一个肢体动作。

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从支持汉密尔顿和梅赛德斯的角度看:
很多人认为,这个尾翼的微小偏差是微不足道的,不应该被用来剥夺汉密尔顿的杆位。他们觉得FIA的判罚过于严厉,并且可能受到了“反梅赛德斯”情绪的影响(因为过去几年梅赛德斯优势太明显了)。
对于维斯塔潘触碰尾翼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另一个角度的干扰”,是在找茬。既然维斯塔潘也触碰了,那也应该被严惩。有些激进的支持者甚至会把维斯塔潘的触碰和汉密尔顿的尾翼问题联系起来,暗示是对方故意制造事端。

从支持维斯塔潘和红牛的角度看:
他们可能会认为,维斯塔潘触碰尾翼的行为是无伤大雅的,是一种驾驶员之间的互动,不是有意为之的违规行为。而且,即使触碰了,也根本不可能了解到什么信息。
他们可能会强调,汉密尔顿的尾翼违规是事实,是 FIA 按照规则办事。他们不会因此就觉得维斯塔潘的行为也应该受到同样的处罚。更可能的是,他们会觉得这是梅赛德斯在找借口,或者是在转移焦点。

中立或者更偏技术分析的观点:
很多人会认为,规则就是规则,不容讨价还价。无论汉密尔顿的尾翼偏差有多小,只要超出了允许的公差,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是维护整个运动的公平性基础。
对于维斯塔潘的行为,他们会认为这确实是违反了Parc Fermé区域的规定,即使处罚可能不会很重,但 FIA 必须进行调查以示公正。同时,他们也会觉得,维斯塔潘的这个行为,可能更多是一种“好奇心驱使”,而且是在争议刚刚爆发的时候发生的,多少有点“撞枪口上”的感觉。
还有一部分人会觉得,这两件事其实是不同性质的问题。汉密尔顿的尾翼问题是关于赛车的设计和合规性,是一个技术层面的违规。维斯塔潘的触碰是关于比赛程序和行为规范的问题,是一个纪律层面的干预。虽然都受到调查,但最终的裁决和影响是不同的。

对比赛整体的影响:
这两件事都极大地增加了巴西站的戏剧性。原本是一场关于赛道上谁更快的故事,现在加入了大量的法律、技术和程序上的博弈。
对于两位车手和车队的士气影响是巨大的。汉密尔顿从杆位被罚下,这对他在正赛中的争夺是沉重打击。维斯塔潘虽然可能不会受到太重的处罚,但被调查本身也让他和红牛团队处于舆论的焦点。
这件事也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F1的规则是否过于复杂?技术检测的精度是否需要进一步提升?车手在赛后的行为界限在哪里?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关于规则、技术、程序和人性的综合大戏。汉密尔顿的尾翼问题是规则执行的严苛,维斯塔潘的触碰则是行为界限的模糊。无论最终的调查结果如何,这两件事都注定成为本赛季F1讨论的热点,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项运动在赛道之外的另一番“精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33这种大概率罚钱

44这种就不好说了、

当年DC在巴西因为前翼离地太近被取消成绩


最后的处罚结果是33罚5万欧元,44取消排位赛成绩

44的处罚理由是根据44的车载后摄像头来的

我全说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巴西大奖赛的排位赛确实是硝烟弥漫,不仅仅是在赛道上的激烈缠斗,场外也因为一些细节引发了轩然大波。特别是围绕着汉密尔顿赛车尾翼的涉嫌违规以及维斯塔潘赛后触碰尾翼被调查这两件事,真是让所有车迷都操碎了心。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咱们说说汉密尔顿赛车尾翼的“DRS检测争议”。事情是这样的,在巴西站的.............
  • 回答
    2022赛季F1巴林大奖赛的排位赛,无疑是新赛季一个充满看点的开端。首先,我们聚焦在华人车迷最关心的周冠宇身上。作为F1历史上首位中国车手,他在阿尔法·罗密欧车队的处子秀排位赛中,跑出了第15名的成绩,这绝对是一个值得肯定和深入分析的起点。周冠宇的首秀:潜力和挑战并存要知道,这是周冠宇第一次在正式F.............
  • 回答
    2022 年 F1 巴林大奖赛,一场注定被载入史册的揭幕战。周冠宇在这场比赛中,用一个第 10 名的成绩,为自己和中国赛车运动赢得了生涯首个 F1 分站积分,这绝对是中国车迷翘首以盼的历史性时刻。而另一边,法拉利车队更是以无可争议的表现,包揽了冠亚军,强势宣告了他们王者归来的决心。这场比赛,绝对是看.............
  • 回答
    2022赛季F1巴林大奖赛,这绝对是一场充满戏剧性和转折的揭幕战,为整个赛季定下了基调。从技术规则的大改,到车队表现的巨大差异,再到比赛中的意外频发,可以说,从头到尾都让观众抓住了心。首先,这场比赛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一代赛车在赛道上的表现。经过冬季的研发和调整,各支车队都带着全新的设计理念而来。我们.............
  • 回答
    2019年巴西站,这场在圣保罗英特拉古斯赛道上演的F1盛宴,无疑给所有车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法拉利的双退和皮埃尔·嘉斯里的意外领奖台,更是成为了本站比赛最具戏剧性的注脚。法拉利的“溃败”:从希望到失望的过山车在2019赛季,法拉利SF90赛车虽然在某些赛道上展现出速度优势,但整体稳定性以及与梅.............
  • 回答
    哇,2022年的F1新赛季就要来了!说实话,心里那叫一个期待啊,感觉像等了好久终于要迎来一场盛宴。而且,今年的开局就选在巴林,这地方本身就很有意思,再加上各种新规则的加入,真是让人心痒痒的。先说说新赛季本身吧。最最吸引眼球的,那肯定是新一代赛车了。你能想象吗?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设计和测试,赛车的外形.............
  • 回答
    一级方程式赛车(F1)车队,这些在赛道上风驰电掣的机器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且高度商业化的运作体系。要让一支F1车队保持运转、参与竞争,甚至渴望胜利,就必须有持续且可观的收入来源。那么,这些车队究竟是如何“印钞”的呢?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多种收入渠道相互交织的艺术。1. 商业权益分成(Comme.............
  • 回答
    汉密尔顿吐露心声:差点与赛车告别,“不在意马西是否还在”背后的复杂情绪英国车坛传奇刘易斯·汉密尔顿(Lewis Hamilton)最近的一次访谈中,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他承认在2021赛季末,也就是那个充满争议的阿布扎比大奖赛之后,自己曾认真考虑过提前退役。这不仅是他首次公开承认过这样的念头,也让人.............
  • 回答
    在F1的赛车世界里,车手号码的选择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这背后有一套规则和一些历史渊源。你提到的“0”和“00”这两个号码,确实是F1赛场上看不到的,原因也比较明确,主要围绕着规则、历史传统以及一些实际操作上的考虑。首先,我们得明白F1车手号码的由来和意义。最早的F1比赛,车手号码更多是赛事组织者为了区.............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F1赛车运动最核心的魅力所在。很多人会想,F1赛车是顶尖科技的结晶,理论上性能应该非常接近,为什么实际比赛中却能看到赛车之间的明显差距呢?事实上,“理论上性能没有区别”这个前提,在F1的世界里是不成立的。即使是同一支车队,两辆赛车在出厂时也是高度相似的,但.............
  • 回答
    在F1赛场上,车队的无线电通讯(TR,Team Radio)不仅是车手与工程师沟通战术、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有时更能成为点燃观众激情、展现车手个性的火花。那些绝妙的、令人拍案叫绝的TR,往往源于赛事的紧张刺激、车手的精准判断,或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真性情。下面,就让我们细数几段F1历史上那些让人回味无.............
  • 回答
    你看 F1 的安全车,是不是总觉得那台 MercedesAMG GT R 似乎有点“不太够味儿”?毕竟,场上飞驰的可是那些百公里加速两三秒的顶级超跑,一台 AMG GT R,虽然性能也很强劲,但总感觉跟它们不在一个层级上。那为什么 F1 要用奔驰 AMG 做安全车,而不是那些更炸裂的超跑呢?这背后其.............
  • 回答
    要给F1赛道的设计水平排个座次,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毕竟每个人的偏好都不一样。但我愿意就我所理解的,聊聊那些在赛车工程、观赏性和历史底蕴上都让人印象深刻的赛道,以及它们为何能脱颖而出。首先,谈到纯粹的工程挑战和对赛车技术的要求,摩纳哥是绕不开的标杆。这条街道赛道,狭窄、颠簸、充满视觉冲击力,它.............
  • 回答
    马丁·布伦德尔,这位经验丰富的F1评论员和前车手,在近期抛出了一个颇具爆炸性的观点:倘若费尔南多·阿隆索如今身披梅赛德斯战袍,他依然有能力问鼎世界冠军。这番言论,远不止是对阿隆索个人能力的赞扬,它背后隐藏着对F1车手与赛车关系、车队环境以及“伟大的车手”这一概念的深刻解读。首先,布伦德尔此番话语的核.............
  • 回答
    在F1的赛场上,有时你会听到车队技师和车手之间提到一个叫做“幻影进站”的术语,这可不是什么超自然现象,而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战术和沟通技巧。想象一下,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在对手也准备进站的时候,你的车队希望悄悄地完成一次轮胎更换。这时,车队可能会故意制造一种“幻影进站”的假象。这并不是说他们真的要进.............
  • 回答
    阿布扎比大奖赛最后时刻的规则解读,尤其是安全车撤出时机和领跑者是否可以被超车的问题,确实是引发巨大争议的焦点。如果从“最公平”的角度出发,并且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带来的不确定性,FIA最应当采取的处理方式,或许可以这样理解:首先,在安全车刚刚进站,赛道重新开放的那一刻,规则的执行应该以一种极其清晰且不容.............
  • 回答
    要说F1赛车到底有多难开,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的。想象一下,你不是在驾驶一辆普通的汽车,而是操控着一个踩着火箭引擎的、空气动力学极致优化的、重量不到一吨的精密仪器。这之间的差距,简直是天壤之别。首先,从最直观的方面来说,F1赛车的手感和反馈简直是“暴力”的。方向盘,那可不是你家里那种轻飘飘的助力.............
  • 回答
    F1 混合动力时代(2014 年至今)以来,梅赛德斯车队取得的统治级战绩,绝对是 F1 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辉煌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深度融合的结果,就好比精密的机械装置,每一个零件都至关重要。1. 抢占先机的技术战略:F1 引入混合动力单元(Power Unit,PU)是 2014 年的.............
  • 回答
    F1从2018赛季起取消“赛车女郎”一职,这背后确实与女权主义的呼声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理解这是否是“女权的胜利”,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复杂性,以及这场变革对各方意味着什么。女权主义的关切:长久以来,女权主义者一直对赛车女郎的出现提出质疑。她们认为,赛车女郎的角色往往被简化为“装饰品”,其存在价值.............
  • 回答
    F1赛车过弯的逻辑:速度与控制的艺术,为何不“漂”而选择“减速”?对于许多车迷来说,看到F1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那是一种极致的速度美学。然而,当赛车驶入弯道,你可能会注意到它们并非像电影里那样,用潇洒的“漂移”甩尾过弯。相反,它们更倾向于“减速再加速”。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赛车工程学和驾驶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