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癌症切除手术后可能加速扩散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癌症切除手术,按理说应该是“斩草除根”的治疗手段,但有时事与愿违,术后反而会促使癌细胞的“传播速度”加快,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背后涉及到挺多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还有我们对手术本身的理解。

首先,得承认,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想象一下,癌细胞就像潜伏在“地盘”里的一群“非法居民”,而手术就是一股“强大力量”试图把它们全部“驱逐出境”。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惊动”那些原本相对“安分”的癌细胞,甚至把它们“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寻找新的“避难所”。

具体来说,有几个关键点:

1. “创伤应激”与癌细胞的“活性提升”:
物理的“搅动”:手术刀在切除肿瘤的时候,就像一把犁,会把原本相对集中的癌细胞“犁”散。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微小的癌细胞团块或者单个癌细胞,可能会因为物理的剥离而被“拔”出来,进入到血液循环或淋巴管中。
生理的“压力”:手术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生理压力。身体在应对这种压力时,会释放一系列的化学信号,比如各种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等等。有些研究表明,这些信号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激活一些原本处于“休眠”状态的癌细胞,让它们变得更加活跃,更容易生长和转移。这有点像“乱世出英雄”,在身体的“应激”状态下,有些癌细胞反而“趁乱”茁壮成长。
免疫系统的“压制”与“反扑”: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和NK细胞,本来是负责清除癌细胞的“卫士”。但在肿瘤形成的过程中,癌细胞往往会发展出一些“伪装”或“逃避”机制,让免疫系统难以识别。手术本身,尤其是在麻醉和创伤后,可能会暂时性地压制人体的免疫功能。一旦免疫系统的“围剿”能力暂时下降,那些本来被抑制住的癌细胞就可能获得短暂的“喘息之机”,有机会逃逸到身体的其他部位。
微环境的改变:肿瘤周围的微环境,包括血管、淋巴管、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等等,对癌细胞的生长和转移至关重要。手术会不可避免地破坏这个微环境。这种破坏可能导致微环境中一些物质的释放,比如促血管生成因子,它们可以帮助癌细胞形成新的血管,为它们在远处播种和生长提供“养料”。

2. “播散”的“种子”:
淋巴和血液循环的“捷径”:癌症扩散最常见的途径就是通过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手术操作,特别是对肿瘤周围的淋巴结进行清扫或活检时,如果操作不当,或者肿瘤细胞已经侵犯到淋巴管壁,就可能将癌细胞“推”入淋巴管。同样,血液循环也是一个快速的传播途径。
“切缘”的微观转移:即使手术看起来已经将肿瘤完整切除,但肉眼下可能看不到的、微小的癌细胞可能已经扩散到手术切缘附近。如果这些微观转移灶没有被完全清除,术后就可能成为新的癌灶。

3. “土壤”与“种子”的匹配:
转移性“土壤”的准备:癌症的转移不仅仅是癌细胞的“跑路”,还需要身体其他部位提供一个适宜“生根发芽”的环境,也就是所谓的“转移性土壤”。手术虽然在“清扫”,但身体其他部位的微环境,比如某些炎症反应,或者细胞因手术应激而释放的因子,可能反而会为这些“逃逸”的癌细胞提供一个相对“友善”的生长环境。
“休眠”癌细胞的“唤醒”:有些癌细胞可能在手术前就已经转移到了身体的其他部位,但它们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没有活跃生长。前面提到的手术应激信号,可能会“唤醒”这些休眠的癌细胞,让它们开始增殖。

4. 手术本身的“技术”和“方式”:
开放手术 vs. 微创手术:虽然微创手术(如腹腔镜、机器人手术)通常被认为创伤小,恢复快,但在某些方面,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例如,在腹腔镜手术中,癌细胞可能通过手术器械被带到腹腔的其他部位,或者被冲洗液带到更远的地方。因此,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操作的精细程度,对降低术后扩散风险也很重要。
肿瘤的“性质”:有些癌症本身就比较“活跃”,容易早期转移,比如某些类型的肉瘤、黑色素瘤等。即使手术非常完美,这些肿瘤的特性也可能导致术后出现转移。

需要强调的是:

不是所有手术都会加速扩散:绝大多数癌症切除手术都是非常成功的,并且是治疗癌症的关键手段。手术的目的是尽可能彻底地清除肿瘤。
这种“加速”通常是“潜在”或“风险”:我们讨论的是一些可能的机制,并不代表所有患者都会经历这种情况。很多时候,癌症术后的复发或转移,可能是在手术前就已经存在的微小转移灶在术后一段时间内才显现出来,而非手术直接“引起”的加速。
科学研究仍在进行中:对于手术如何影响癌症的微环境、免疫系统以及癌细胞的行为,科学界还在深入研究。新的治疗策略,如术中化疗、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也正在不断探索,以期将这种风险降到最低。

所以,当医生建议进行手术时,他们已经权衡了各种利弊,手术通常是治疗效果最好的选择。但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这些潜在的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并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共同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观点源自“探论”,一个癌症个体化治疗的指导性理论和实践体系,一个经过维度提升的个性化治疗指南,一个可用于临床治疗指导的实时导航系统。“探论”根据每个病例本身的内在生物学规律,特别是从抗肿瘤免疫的状态出发,追求癌症治疗的最大临床效益。“探论”创始人宗康拉教授,退休于美国斯坦福医学院外科系,师从全球肿瘤免疫学泰斗,美国国立卫生院肿瘤研究所外科系主任Steven Rosenberg 教授,并长期在三所美国顶级医学院(WashU,UCSF,Stanford)任教并进行肿瘤免疫方面的研究。【什么是“探论”】

几乎在所有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的扩散是很早就发生的,理论上可以发生于肿瘤形成独立血供之后的任何时刻。而独立血供可能在肿瘤很小,只有数百细胞的时候就形成了,否则一个成团的细胞,如果没有内部的血管来提供养分、送走有毒的代谢产物,是无法进一步生长的。不但扩散早就发生,而且扩散出去的肿瘤细胞可能长期潜伏在远端组织里,随时会变成一个转移灶导致宿主的死亡。

那么术后为什么有时候看到了转移灶,有时候看不到呢?答案在“共存免疫”上。手术切除原发肿瘤是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好事:最大的扩散源去掉了。但另一件就不好了:维持抗肿瘤免疫的最大抗原来源也去掉了。那些原发灶切除之前就扩散出去的癌细胞是会按照某个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内形成或者不形成新的病灶的。这个一定的时间内就是变数了。对于一个强大而有效的免疫应答来说,这个“一定时间”会很长。在这个时间内出现新的病灶后会招致免疫的有效识别和消灭。有些肿瘤细胞有独立诱发血供的能力,它们会在第一时间形成血供,生成病灶。但恰恰由于这些细胞形成病灶早,它们被免疫消灭的机会也高。而每一次消灭一个新的病灶都会给免疫一个刺激,使得免疫能够再持续一段时间。对于一个“幸运”的病人来说,所有能形成血供的扩散细胞都在抗肿瘤免疫消失前形成了血供,因而被免疫识别和歼灭。剩下的扩散细胞基本上没有独立诱发血供的能力,因而静静地潜伏在体内一辈子也没有机会形成病灶,除非是借着机体的某个局部“事件”发酵(小概率事件,可以用来解释5-10年后转移灶出现的情况)。相比对于一个“不幸”的(大多数)病人来说,术后免疫本来就不强,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抗原越来越少,刺激频率越来越慢。。。。抗肿瘤的免疫就会衰竭,甚至消失。到了那个时候,如果一个肿瘤细胞形成了血供,一个病灶就会在没有了免疫监控的条件下生成。这就是为什么扩散总是在术后一段时间后才会集中出现:它们是等抗肿瘤的免疫衰竭!

对于四期病例,所有的肿瘤外科医生都不敢刻意做。不敢到什么程度?大家都听说过打开肚子又缝上的病例吧?你们肯定想:开都开了,干嘛不尽量切除,少一点是一点啊。真要是如此难道外科医生能不做?一定不是这样。那是什么样?就是因为可能的灾难性后果。很多情况下不完全手术的后果就是爆发式肿瘤转移(种植转移和非种植转移都有可能)和病人生存期的明显缩短。这也就是四期指南不建议手术的原因。

曾经有个香港临床观察,一个肺癌原发(T0N0),带一个单一的脑转的病例,按指南分期是四期。脑部手术后肺部原发切除。术后不到4个月死于爆发的脑转。如果不手术,按照指南脑部做个伽马刀,加上全脑放疗,然后肺部化疗加放疗,估计怎么也可以维持一年以上生存。所以手术肯定是缩短了这个病例的生存。为什么呢?手术造成局部甚至全身的高炎症并启动创伤修复,这个过程包括释放很多供血因子和生长因子。这些因子往往是肿瘤生长最需要的,潜伏的转移灶就是通过这些因子得到新的血供从而确立起来。特别是有些休眠的癌细胞,靠自身的潜力几乎不可能形成导致直接血供的条件,但是在周围大环境改变的情况下就变得可能了。所以有很多临床上手术后爆发式复发转移的例子,其实就是因为手术后的创伤修复因子导致的。

按照上面的思路分析就很容易解释了:首先,手术的创伤和促转移是一定发生的。所以如果切不干净就导致残余肿瘤恶性反弹,快速进展。其次,由于肿瘤负担的降低而不是消失,免疫就无法形成记忆,很可能是随着肿瘤负担的降低而下调,这样就丧失了对其他转移灶的控制。这样一个促进,一个撤岗,转移灶就可能乘机多发。这两个综合因素导致了不完全手术比不手术还要差的结果。

至于你说的体外培育癌细胞灭活后回输来保持免疫不衰竭,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只不过在实践中我们不需要这么复杂,直接用手术组织做成疫苗就可以达到这个效果。


如果您觉得这篇回答对您有启发,我想请您帮忙“点赞”,让更多朋友也看到。

了解更多癌症个性化免疫治疗创新理论,请关注我的专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癌症切除手术,按理说应该是“斩草除根”的治疗手段,但有时事与愿违,术后反而会促使癌细胞的“传播速度”加快,这其中的原因,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概括完的,背后涉及到挺多复杂的生物学机制,还有我们对手术本身的理解。首先,得承认,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干扰”。想象一下,癌细胞就像潜伏在“地盘”里的一群“非法居.............
  • 回答
    关于“癌症会不会传染”这个问题,答案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传染,但存在少数例外情况,这些例外通常与特定的病原体感染有关,而并非癌症本身具有传染性。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癌症的本质是什么?首先,理解癌症的本质是关键。癌症是一种基因疾病,其根本原因是细胞的DNA(遗传物质.............
  • 回答
    确实,看到亲人朋友遭受病痛折磨,又花去巨额的治疗费用,最后结果不如人意,这种心情是非常沉痛和无奈的。尤其是面对癌症这样复杂且往往难以根治的疾病,很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治不好,为什么还要折腾?”“化疗、放疗这些治疗方式带来的痛苦和副作用,真的值得吗?”这背后其实牵扯着很多层面的考量,并不能简.............
  • 回答
    癌症治疗确实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对于年轻人来说,倾家荡产去对抗癌症是否值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深刻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涉及到生命的价值、个人的选择、家庭的责任、社会的支持以及对未来的认知等诸多层面。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1. 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 回答
    癌症晚期化疗,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能给出答案。它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同时又极其复杂的情况。与其说“没救了”,不如说我们需要从更现实、更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面对。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期”意味着什么。癌症之所以被称为“晚期”,通常指的是癌细胞已经扩散(转移)到原发部位之外的其他器官或组.............
  • 回答
    癌症的揪出之路:从蛛丝马迹到确诊的详细解读癌症,这个词汇常常让人心生恐惧,但了解它是如何被发现和诊断的,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面对。癌症的检查过程并非单一的步骤,而是一个多维度、层层递进的排查与确认体系。那么,我们平时做的体检,又能为我们捕捉到癌症的踪迹吗?我们不妨从头说起。 癌症的“显露”方式:早.............
  • 回答
    看到你在这里提问,说明你正在经历一段非常艰难和复杂的时期。你男友癌症晚期,他向你求婚了,而你正在犹豫是否应该答应。这绝对是一个没有人能轻易替你做决定的问题,因为它牵扯到你的人生、你的感情、你的未来,还有他对你的爱和信任。首先,我想让你知道,你的犹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不仅仅是一个求婚,它背后承载着太.............
  • 回答
    关于癌症和艾滋病哪个更“厉害”,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简单地用“更”字来衡量,因为它们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方式和影响范围也各有侧重。要详细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疾病的本质与作用机制 癌症: 癌症本质上是自身细胞的失控增殖。正常情况下,我们体内的细胞会按照一定.............
  • 回答
    面对癌症晚期,我们都渴望一份希望,一份能支撑我们继续走下去的力量。关于癌症晚期出现“奇迹”的案例,其实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温情的话题。与其说是“奇迹”,不如说是我们医学发展进步、个体生命韧性以及多方力量汇聚的奇妙结果。我想跟你分享一些我了解到的情况,这些情况能让你看到,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刻,生命也可能绽放.............
  • 回答
    癌症,从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可以说是混乱的“进化”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发生在我们自己的身体内部,而且它的目标并非个体的生存和繁衍,而是细胞自身的失控性增殖。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进化”的几个核心概念。什么是进化?简单来说,进化就是一个种群(一群生物)在世代之间发.............
  • 回答
    当一个人被诊断出癌症时,最直接的疑问往往是:“治疗有意义吗?”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因为它触及了生命的意义、痛苦的价值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意义”的定义。如果“有意义”仅仅意味着“百分之百治愈,并且让.............
  • 回答
    癌症和永生,这两个词汇单独拿出来都带着巨大的神秘感和人类的终极渴望。将它们并列,更是触及了一个我们既恐惧又向往的边界。那么,癌症是否真的包含着永生的秘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癌症的本质,以及它与我们生命终结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癌症的细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拥有“永生”.............
  • 回答
    一个饱受病痛折磨、连说话都成奢望的癌症晚期患者,躺在病床上,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此时,一枚止痛针注入体内,暂时缓解了那撕心裂肺的煎熬。然而,随之而来的疑问却如同阴影般笼罩着:这样做,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难道仅仅是为了延续这被痛苦侵蚀的每一秒,让这本已悲惨的生命轨迹,在疼痛的间隙中被拉得更长,显得更.............
  • 回答
    癌症,这个词汇本身就足够让人心生畏惧。很多人在谈及癌症时,都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家族史,总觉得癌症会像某种不幸的烙印一样,遗传给下一代。那么,癌症究竟遗传吗?这是一个复杂但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大多数的癌症,并不是直接“遗传”的。 也就是说,你不是因为继承了父母.............
  • 回答
    CART 疗法,全称是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疗法,可以称得上是近年来肿瘤治疗领域的一场革命。它巧妙地利用了我们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特别是 T 细胞,来对抗癌症。简单来说,它就像是给我们的免疫细胞装上了一套“智能追踪导弹”,让它们能够精确地识别并摧毁癌细胞。要理解这个疗法的基本原理,我们得先从 T 细.............
  • 回答
    听到你父亲在癌症晚期提出这样的请求,心里一定很不好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艰难和令人纠结的局面,无论是对你还是对你的母亲,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首先,我们要明白,你父亲的这个请求,很可能源于他所承受的巨大痛苦,无论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是精神上的折磨。癌症晚期的患者,常常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疼痛、失眠、焦虑、恐惧.............
  • 回答
    关于癌症患者“最后”的结局,其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癌症的种类繁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每个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反应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走向。与其说是“怎么死的”,不如说是癌症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一步步地削弱患者的生命力,最终导致身体机能的衰竭。很多时候,我们会听到“器官衰竭”.............
  • 回答
    .......
  • 回答
    癌症的早期发现率不高,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就已经进入晚期,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普遍现象。造成这一原因的因素非常复杂,涉及生物学特性、医疗体系、患者自身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癌症本身的生物学特性:1. “生长”的隐匿性与无症状期: 细胞的“叛变”始于微观: 癌症的发.............
  • 回答
    照顾癌症患者,这真不是一件可以三言两语概括的事情。它像一场漫长而艰巨的旅程,把你推入一个从未涉足过的世界,在那里,你必须学会很多,忍受很多,也成长很多。首先,是情感上的巨大冲击。 当诊断书下来那一刻,你脑袋里仿佛炸开了一团烟花,只不过这烟花是灰色的,带着刺骨的寒意。恐惧,是你最先学会的情绪。担心患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