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校规「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是,合理在哪方面?

回答
“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这条校规,乍听之下,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接受,甚至会激起不少反感。毕竟,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打架本就是错误的行为,而受害者在遭遇不公时,似乎不应该与施暴者同罪。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一时的情绪,深入探究一下这条校规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或许能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角度。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校规的制定,尤其是关于纪律的问题,其核心目标是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保障全体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安全,并最终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处理冲突的品格。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更客观地审视这条“被害者也受罚”的校规。

合理性之一:强调“责任自负”与避免冲突升级的策略

学校作为一个集体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学生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打架作为一种解决冲突的极端方式,通常不是凭空发生的。即使是被攻击的一方,也很可能在之前就存在一些言语挑衅、矛盾积累,或者在冲突发生时,未能采取更有效的避免或制止措施。

这条校规,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尝试将“责任”的边界拉得更广,不仅仅是施暴者,也包含了在冲突中未能有效规避或处理的“被动”一方。这样做的用意,或许是为了教育学生,即使是受害者,在卷入冲突时,也可能存在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比如:

言语上的过激反应: 被害者在遭受攻击时,是否也用了极端的言语回击,从而激化了矛盾?
肢体上的肢体接触: 在被推搡或攻击时,是否也进行了还击,即使是为了自卫,但如果还击的力度或方式不当,也可能被视为参与了打架?
未能及时求助或撤离: 在意识到冲突可能升级时,是否及时向老师或同学求助,或者选择了离开现场?

如果学校完全不追究被害者的任何责任,那么可能会传递一种“只要我是受害者,我就没有错”的潜意识,这不利于学生学会承担责任,更不利于他们在未来遇到类似情况时,主动寻求更成熟的解决方式。通过“连带处罚”,学校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在打架这件事上,任何参与其中的行为都可能需要承担后果,即使是“被动”的卷入。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号,意在鼓励学生从根源上避免卷入任何形式的肢体冲突。

合理性之二:建立“不打架”的普遍共识,避免“英雄主义”的诱导

如果学校只惩罚施暴者,而对“被害者”不予追究,可能会在无形中产生一种误导:只要你是“正义”的一方,即使采取了过激的报复行为,也是可以被理解甚至是鼓励的。这可能会催生一种“只要别人先动手,我就可以理所当然地还手,而且还手越狠越好”的心态。

然而,学校需要的是一个普遍的、绝对的“不打架”的氛围。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通过肢体冲突来解决问题。这条校规,就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强调这一点:无论你是主动挑衅还是被动还击,一旦你卷入了肢体冲突,你就在违背了校规的核心原则。

打个比方,就像交通规则不允许闯红灯,即使你是在躲避一个已经闯红灯的车,你闯红灯本身也是违规的。学校这样做,是在划定一个清晰的底线——“不参与打架”,而不是去细致区分“谁先动手”、“谁的理由更充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看似严苛,但在教育层面,它能最大程度地强化“动手打架”就是错误的这一观念,从而避免学生因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而产生“可以动手”的侥幸心理。

合理性之三:减少“小报告”与“勾结”行为,维护公平公正的调查环境

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校规只针对施暴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小报告”文化: 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个人恩怨,故意挑起事端,然后等待对方动手,再向学校报告,以达到报复的目的。而学校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动手者”定为施暴者,很可能被有心人利用。
“共谋”逃避处罚: 一些学生可能会“串通一气”,在打架时互相配合,一人扮演“施暴者”,一人扮演“受害者”,共同逃避处罚。

当被害者同样需要承担责任时,学校在调查打架事件时,就不必完全依赖于谁“先动手”的简单判断,而是可以更关注整个冲突的发生过程,以及双方在其中的具体行为。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学生在处理矛盾时,更加谨慎,避免出现相互推诿责任的情况。虽然这可能导致个别真正无辜的受害者也受到牵连,但在学校管理层面,这是一种试图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寻求相对公平和可操作性的方法。

当然,这条校规的“合理性”并非绝对,它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潜在的弊端。

首先,它的“一刀切”模式很容易忽视个体的具体情况和情节轻重。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只是在受到极端欺凌时,出于正当防卫而进行反击,将其与主动寻衅滋事者同等处罚,显然是不公平的。

其次,它可能会挫伤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反抗精神。当学生知道即使反抗也可能受到惩罚时,他们可能会选择忍气吞声,这不利于他们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可能让欺凌者更加肆无忌惮。

再次,它可能导致学校管理者的懒政。与其花精力去细致区分责任,不如简单地“一视同仁”,将所有参与打架的学生都罚了,这反而降低了管理的复杂性,但代价却是可能损害了真正的公正。

因此,真正合理的做法,可能是在坚持“不打架”底线的同时,辅以更加精细化的管理和教育:

区分情节与责任: 学校应设立明确的规则,区分主动挑衅、正当防卫、被动卷入等不同情况,并根据情节轻重施以不同程度的处罚。
加强冲突解决能力教育: 学校应积极开设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冲突化解等课程,从源头上帮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处理矛盾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于肢体冲突。
建立完善的举报和干预机制: 对于欺凌行为,学校应建立畅通的举报渠道,并及时介入,制止霸凌的发生,从根本上减少“受害者”的出现。
教育与惩罚并重: 对于打架事件,除了必要的惩罚,更重要的是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并学会承担责任。

总而言之,“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这条校规,其合理性主要体现在其强化“不打架”原则、引导学生责任自负以及避免冲突复杂化的策略性意图上。它试图用一种“严刑峻法”的方式,来划定一个绝对的底线,避免学生陷入“谁对谁错”的纠缠,而是将重点放在“不参与打架”这一行为本身。然而,这种做法也必须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僵化和不公,最好的校规设计,应该是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兼顾个体差异,注重教育和引导,真正做到“教育为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种规矩根本不能用正常道德逻辑衡量,因为学校本来就不是正常的组织。学校内部只有组织起来的教职工才是成年人。剩下的无组织未成年人,说难听点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的二等公民,学生口头作证校方都能咬定学生撒谎,校方拉其他学生帮着校方作伪证易如反掌。学校不仅管理规矩有问题,连事实是什么都相当大程度由校方说了算。校方非常反感学生带手机,一部分原因就在这里——只要学生录像,事实就不是校方说了算。

因为校方与生方的力量极度不平衡,学校内部成为了少有的改革保留区。改革开放前,在一般意义上的政府以下,还有基层管理组织,比如工厂,学校,生产队等。大量矛盾,包括一些现在看来需要警方/法院介入的矛盾,当时多由基层组织内部解决——也就是说,以前的基层组织是个小政府,默认有内部执法权;同时有群众反映和监督机制。而改革开放后,虽然政府强调依法治国,但基层组织失去内部执法权并不是自愿的,而是在与群众不断摩擦后才慢慢后退,可以搜索“起诉 村委会”看看结果。而校内学生既没法自己起诉学校,也很难对事实取证,学生的流动性大大增强难以自我组织,学生对学校的反映和监督机制事实上废了,但是学校对学生的内部执法权还在,学校新旧制度的好处都占住了,成为了少有的改革保留区。

但并不是所有发生过的事实校方都可以掩盖——比如肉体伤害。即使校方可以强硬咬定伤害事件是学生自己作死与校方无关,也几乎没人会信校方。在校方看来,权力上校方最大,但保护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不是校方的责任;学生受伤,是在动摇校方的校内统治权,受害者是校方,加害者是惹事的学生(包括打人的学生和没保护自己的学生)。校方只在乎自己的校内统治权,不在乎哪个学生是无辜的。

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

在校方看来,保护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受伤,受害者是校方,加害者是惹事的学生(包括打人的学生和没保护自己的学生)。

在校方看来,保护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受伤,受害者是校方,加害者是惹事的学生(包括打人的学生和没保护自己的学生)。

在校方看来,保护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学生受伤,受害者是校方,加害者是惹事的学生(包括打人的学生和没保护自己的学生)。

这个观点的确很没逻辑。但是你没办法和既得利益者讲逻辑。校方可能会说,只靠校方来完全阻止校园暴力不现实。但同时校方又不肯承认自己无力维持校内秩序,不肯让社会监督力量,比如公安/记者/家长等介入。说义务的时候说自己是凡人,说权利的时候就说其他人不可信,滑稽。

既然受害者是校方,加害者是学生,校方的处理方案当然是补偿校方,惩罚学生。“不论是否还手,不论原因。”校方自己都要下场泄愤了,怎么可能认证学生无辜。学生不能找老师解决,保护学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校方不管;只有跑,跑的过程中自己摔伤是学生自己作死,跑到校外再被打也与校方无关,如果真的跑脱了,那就明天继续加油跑哦。

对单方面维护校方利益来说,「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还是比较合理。只是像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幸福生活,同时意味着更多的农民不幸福。

——————————————————分割线———————————————————

2021.12.3补充。有两条评论很有代表性,我展开来谈

1.学生打架哪来的受害者,就好像德国打苏联,德国输了,所以德国是受害者???[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飙泪笑]你打不过我所以我就是加害者?我弱我有理?

2.言下之意,学校就是法外之地?

概括一下,就是学校如何架空法律,学校认定的事实有什么问题?

学校的做法是,先建立一套看起来和法律没有严重冲突的道德观念体系,然后在学校内用这套自创的观念体系来架空法律,把经过这套观念扭曲过的结论当作真正的事实,经过这一层随心所欲的转化,当然违不违法学校说了算,在表面上不违抗法律的同时,学校成为了法外之地。

至于怎么用观念扭曲现实,简单概括就是玩文字游戏,把事实,和误导性的/难以证伪的话混到一起。学校误导一句,学生起码要用十句来解释和证明——但是学生并没有用这么多话反驳的机会。

以下举例子:

1.学校的观念架空法律:“你这种连老师都不尊重的人,以后就是当混混被枪毙的命”“你怎么能说他偷你钱呢?你有什么证据,怎么证明,哪个同学给你证明?你这样是要害死他你知道吗?这件事老师处理小孩子不懂事不要插嘴”“不过是同学之间常见的不经意的身体接触,你家小孩太小题大做了,你作为家长应该明事理”。以上三句话可以对应事实:老师带头虐待学生;老师把偷窃小事化了,受害者吃哑巴亏;老师为强奸未遂辩护。

2.玩文字游戏:A和B打架——A被B打,只做必要程度的自卫,结果双方外伤程度差不多。但是一说A和B打架,就像是A和B同等主动打起来的。

A要求下,A和B戴套发生关系——A被强奸,不得以要求戴套。但是玩了文字游戏后,仿佛A要求戴套,还要求发生关系,两人一样主动。

校方迅速开展xx,严肃处理xx,有力维护了当事人的利益,目前当事人情绪稳定——看起来好像当事人接受了解决方案?其实即使你躺在地上发疯打滚,只要你最后爬起来喝口水上个厕所,校方都敢说你情绪稳定。

所以上面的第一条评论就很典型,就是一口咬定双方都是主动打起来的,来告状的人不过是打输了还告密的弱鸡小人——这里面的关键信息根本没有证据支持,严重讲就是“恶意捏造事实”。这个评论的隐藏前提是学生是坏人,而校方是又好又有智慧的人,所以校方可以不需要证据就认定事实,施加惩罚,学生就应该放弃反驳乖乖受罚。

学校自创的观念体系包装得再好,上面的“校方好学生坏”的观念都是兜底性前提。所以校方就算怎么论证“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都不会承认用相同逻辑推出来的“老师被学生打,老师也一样要受罚”。所以这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赤裸裸地用歪理来为压迫辩护的政治问题——所以如果你看到有些人没有任何论证就咬定“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那不过是因为他屁股就在那里。

user avatar

如果你家的两条狗在打架,起因是因为一条狗A在不断惹另一条狗B,另一条狗B虽然正常生活,没做坏事,且是实在忍不住才反击,结果吵得你睡不着觉。你会怎么处理?

如果是我,我会把两条狗都打得半死,明天就剁了它们做狗肉煲。

狗A去挑衅另一条狗B,是典型的错误,理亏,那我肯定要打啊。

狗B虽然正常生活,不争不吵,不做坏事,它却被挑衅,被咬被打,那你就被打呗。

这条狗B,虽然是被挑衅的一方,但是,它就算被狗A咬死了,也不关我事。

但是,这两条狗吵到我睡不着,两条狗就都该死!


人需要公平正义的裁决,狗不需要。

无论对错,反正我有权力,我想剁哪条狗就剁了它,你能奈我何?这就是权力。


现在你明白了吗?

学生A也好,B也罢,你们谁打谁,谁欺负谁,都不关校领导和班主任的事情。

但是,你们做了错事,会被计入档案,影响到他们的年终述职报告、年终奖、绩效、考评、升迁、履历等等,这就非常重要。

怎么看?

在学校领导眼中,这两条狗啊,都该死!

-




另外,大家可以关注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其实就是校园打架的升级版,逻辑是一致的:

user avatar

老师课上点评两同学之间的口角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于是我单手举起,当场示范了怎么单手用四指拍打手掌出声。

(当时教师特安静,除了这“啪啪啪”的响声……)

user avatar

不合理,当然不合理。

但是你要是站在学校领导的角度看,就显得合理了。如果领导选择伸张正义,只罚施暴者,那学生们就有了底气,下一次再遇到欺负,肯定会打回去,这样一来必定会把事情闹大,校领导也要出面处理。但是这样就会造成一种“这所学校老是打架”的错觉,上面的人也肯定会问责校领导,到时候乌纱帽可能都会保不住。

而如果选择和稀泥,各打五十大板,学生就会心里发虚,害怕自己还手以后也会被罚,而那些校园霸凌的败类就有了机会,就算欺负了其他学生,收了他们的“保护费”,只要不逼得太急,十个里面至少有九个不敢反抗,于是从表面上来看,这所学校的打架事件明显减少了,校领导的仕途一片光明啊,但是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粉饰太平罢了。

但是很明显,校园霸凌对受害者造成的压力并不会凭空消失,只会慢慢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出来,可能就会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学校一般不会出事,但一旦出事就是大事。

归根到底,堵不如疏,保护受害者,伸张正义会导致受害者能有底气地反抗,虽然看起来打架事件增加了,但是暴力造成的压力被及时疏导化解,反而出不了什么大事。而如果坚持各打五十大板,和稀泥,会堵住压力释放的途径,如果受害者的父母或者班主任再来一句:“一个巴掌拍不响,他们为什么不打别人只打你?”“他们错了,难道你身上就没有一点错?怎么不在你自己身上找原因?”大概就会成为点燃受害者的最后一颗火星。仔细想想,那些恶性校园霸凌事件不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发生的?

user avatar

既然是打架,那当然都要处罚了!

如果你被打,没还手、没还口。那就不叫打架!

user avatar

校方是有样学样,抄袭那个谁的。

user avatar

我们这里被霸凌了那事直接叫人打群架

我初三时,我们班的人在体测时和别班的人了起来;但因为老师就在附近所以没敢打太大。

放学后,这帮人跑到县委党校(党校离我们学校就十几米)打架;我们班有个人拿起板砖把别班一个学生的头给开了,我们班有个同学也被别班的人开了头。两人都住院了。

派出所、家长、学校、班主任全都进来了。

因为这事,班里好几周英语课都没有怎么上(班主任是英语老师)每次英语课上了没多久班主任接到电话,然后就出去了。

user avatar

这是在鼓励弱势的学生主动出击嘛!反正横竖被罚,为什么不选择成为打人的一方呢?

user avatar

01年的时候我从北京转来深圳读小学六年级,然后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 记得当时班上有那么十几个学生欺负我外地人,没事儿总找茬。
  • 打了几次之后班主任知道了,居然来指责我,说我个子比他们高,把他们打坏了我赔得起么;
  • 班主任说我应该学广东话,他们还不是欺负你外地口音blabla的……
  • 有时候还是对方先嘴上不干净把我撩火了,我先动的手,然后班主任叫我给他们道歉。

嗯,好吧。


当时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每周要检查周记。我就把几次打架事情原委说了一遍,把话说清楚,点出了那十几个人的名字。平时只要求1页纸的周记,我写了20页。

通过周记,我主要跟班主任表达了这么几个态度:

1. 现在这个状况,她不管我就学不下去了。
2. 我家是外地来的,本来我能转学进咱们学校就不容易,我特别珍惜这个学籍
3. 如果在咱们学校学不下去,我家里也没办法了,所以我就只得走极端了。


4. 从下一周开始,我身上会准备一把水果刀。谁再欺负我就捅谁。

5. 你找我家长,可以。不过事后我还是会按顺序把那十几个人捅了。


6. 你找年级长或者德育处主任,可以。我就在办公室把你班主任的失职说出去,然后我依旧会按顺序把那十几个人捅了。


7. 把我转校,也可以。我就在学校门口等着,按顺序一个一个捅。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总之,我现在不怕搞事,而且我一定拉着班主任和学校垫背。


交上去之后,班主任就着急了。找我聊了一下,嘘寒问暖亲切如春。跟我确认了之后,她去找那十几个人一个一个认真谈话。
还开了主题班会,嗯,让大家谈下互相尊重和文化包容的问题。

然后再没人惹我了。


ps. 找我谈之前其实她先来班里搜下了我的书桌,没找到水果刀。呵呵,我哪有水果刀啊……

ps. 这帮货后来没一个读到初三的,都不读了。

ps. 那十几个人里有一个甚至都不是广东人,他重庆的,跟我一样的移民,也不会说广东话。只是比我早来几年而已,呸。

user avatar

十五年前,某校老师屡次发表讲说:“只要打起来的,没一个好东西。”

然后他就挨揍了。

user avatar

有人跟我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我TMD当场就一个耳刮子甩过去

响不响?!我就问你响不响?!

——————

又有人跟我说,“你被欺负肯定是你有不对”

我转身就是一个回旋踢

你知道你有什么哪里不对吗?!不知道?!

你嘴贱啊!

——————

还有人跟我说,“忍忍就过去了”

我上前就是一套组合拳

你忍忍,这拳也就三十六个套路,死不了的

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欧拉!

——————

最后有人跟我说,“这是为了维稳”

我气运丹田,劲走全身,脚踏大地,拳藏腰腹,正是“奥义—升龙”起手式

我可为核平而来!

却只见对面忽的拔出一把五四黑星,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八声枪响,一个弹匣就被打空,我双瞳紧缩,不可置信。

如同在回光的走马灯里,那子弹在我视界中如此清晰,八颗子弹缓慢旋转着,纤毫毕现,其上竟分别刻着“学分”“成绩”“证书”“父母”“工资”“前途”“政绩”“稳定”

子弹先后射入我的身躯,穿透肌肉,击碎骨骼,撕裂内脏,摧毁我的生命与意志。

我倒在满是尘埃的土地上,倒在血泊之中,喉咙里“科科”地冒出血来。

我还想说些什么,眼前却已经被黑暗吞噬。







————

@妄居

补其回答的图















————

本来只抖了第一段,所以匿名,但感觉也忒没有帮助,就续了,没想到才一天就这么多赞,多谢多谢。

有五百赞我就不匿了(≧▽≦)/

才几个小时,这集赞效率真可怕……我是不是应该改成千赞……好吧别打我,一般人打不过我的(认真脸)

破千了,在下佩服。






————

最后还是谈谈题主本身的问题吧,毕竟总不能真的正面刚然后被啪啪啪,接着呐喊自由而狗带

很多回答都说了,这其实就是一种高压式的懒政。

打人的开除,无论理由,无论你是校园暴力还是激情动手,一律开除,那有什么愤怒当然只能忍着。

被打的记过,不论原因,不管你是先挑衅还是单纯受害者,全部记过,那当然只能忍声吞气逃走。

这对校内的纪律当然是有帮助的,但这都只适用于校园内,出去了八成就不管了,这就是一种“只扫自家门前雪”的态度。

如果只是记过大可不必惊慌

正常点说,如果你成绩不错,再加父母支持投诉,那为了自己的工资政绩,他们自然不会为难你。

题主没有谈到所在学校的校风环境跟具体个例,我也不会妄加揣测,只能针对这一点提个建议了。

user avatar

合理在受害学生报案率会大幅降低,省事,而且数据好看,就跟正当防卫认定难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学生打架,被害者一样要受罚”这条校规,乍听之下,确实让人觉得有些难以接受,甚至会激起不少反感。毕竟,在我们的普遍认知里,打架本就是错误的行为,而受害者在遭遇不公时,似乎不应该与施暴者同罪。然而,如果我们抛开一时的情绪,深入探究一下这条校规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存在的合理性,或许能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角度。.............
  • 回答
    华东政法大学在一段时间的封校管理期间,出现了校长叶青亲自为学生打饭的场景。这件事在校内外引发了不小的讨论,也让人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首先,从校长行为的象征意义来看,叶校长的这个举动,最直接的解读便是传递一种与学生“同甘共苦”的姿态。在封校这一特殊时期,学生们虽然身处校园,但生活的便利性确实受到了影响,.............
  • 回答
    你好!非东京,四月赴日,一边打工一边准备校内考,并希望找到尽可能便宜的语言学校,这个计划很实在。下面我来为你详细分析一下,并提供一些建议,希望能帮你把这趟旅程规划得既省钱又高效。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地点选择: 非东京意味着我们避开了首都圈的高消费,可以考虑一些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的城市。 .............
  • 回答
    你7:15到校,究竟有没有“错”,这事儿得分好几层来看,一点都不简单。首先,咱们直接拿规定说事儿。学校的校规是很明确的:学生应在7:20前到校。你7:15到校,比7:20早,这说明你严格遵守了校规。从这个最直接的层面来看,你完全没有违反校规,不应该算是有错。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点:班主任的要求。班主任.............
  • 回答
    大学校规规定女生不能穿没过膝的短裤短裙,这对于不少喜爱短款服饰的女生来说,确实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规定。面对这种情况,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既遵守校规,又能保持个人风格和舒适度:一、 理解与接受校规的出发点(理解是解决的第一步)首先,尝试去理解校规的制定背景和意图。虽然具体原因可能不一而足,但通常.............
  • 回答
    青岛某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送外卖进校园遇阻,并出现“被保安扇耳光”的事件,以及校方解释“学生做法违反校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事件的梳理与解读: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个更清晰的事件脉络:1. 起因: 一名或多名该校大学生为了勤工俭学,选择通过送外卖来赚取额外.............
  • 回答
    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学生理发被打事件,这事儿听着就挺让人不舒服的。说实话,我不是当事人,也不是那个学校的,但从媒体报道和大家议论的角度来看,这事儿挺能反映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冲突点,就是学生在学校里,去校内指定的理发店理发,结果跟理发师起了冲突,最后居然发展到动手打人。这简直让人难以.............
  • 回答
    办理入学手续后,我的在留卡和护照都还没回来,我该怎么办?你好,很高兴能为你提供帮助。遇到这种情况确实会让人有些着急,毕竟这是在日本合法居留和学习的重要凭证。别担心,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你所说的“还没回来”的具体情况。是指:1. 在办理入学手续时,学校暂时收走了.............
  • 回答
    教育部的回应,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和分析,它既是对公众关切的回应,也反映了当前教育系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在安全管理与教育教学之间寻求平衡的复杂性。首先,教育部此番回应的核心在于强调“公平”与“原则的统一性”。 长期以来,在一些区域或特定时期,公众对于教职工享有比学生更高的行动自由度存在一些不满.............
  • 回答
    在我看来,校方禁止学生在教室里吃任何东西的规定,虽然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如果做得过于“一刀切”,就有些不太合理了。毕竟,学生们在学校里待的时间很长,课间或者在学习间隙稍微补充一点能量,也无可厚非。咱们就从几个方面好好聊聊这事儿。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长时间的学习确实会消耗体力,也容易饿。尤其是一些.............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17岁学生校企工厂实习三请病假遭拒死亡,家属称‘承诺赔偿不兑现’”事件,根据公开报道和相关资料梳理,以下是该事件的详细情况及法律分析: 一、事件背景1. 当事人信息 学生:一名17岁中职学生(具体姓名未公开),来自江苏某职业学院。 实习单位:一家位于江苏的校企合作工.............
  • 回答
    校园网络监控学生上网记录这件事,确实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牵扯到不少隐私和技术细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校方监控学生的上网记录到底妥不妥当?是否侵犯隐私?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没有绝对的“是”或“否”。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他们通常会认为有监控的必要性。理由嘛,大致有这么几点: 维护教学秩序和网络安.............
  • 回答
    对于校方回应学生流水线实习致残,称“未强制实习,涉事公司会负责到底”,以及实习生如何维护自身权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校方回应的解读与分析校方的回应“未强制实习,涉事公司会负责到底”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分别进行解读:1. “未强制实习”: 表面含义: 校方强调实习是学生个人.............
  • 回答
    关于南京师范大学某校内宿舍发生的20岁学生死亡事件,家属方面表示未进行尸检,并称“做完也不能确定伤口来源”,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关注的焦点。除了家属的这番话,围绕这个事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关注的细节。首先,死亡原因本身是核心问题。 家属提及的“伤口”是什么性质的伤口?是在哪里发现的?是如何.............
  • 回答
    想从国内的“渣校”逆袭,直升美国顶尖大学(通常说的牛校)读PhD?这绝对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它需要远超常人的努力、清晰的规划和一些非常关键的策略。这其中的难度,你可以理解为从一线城市的普通高中考进清华北大,只不过把地理位置和考试内容换成了美帝的申请体系。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事实:美国的PhD项目.............
  • 回答
    对外经贸大学发生学生在校内被碾压身亡的悲剧,无疑是令人痛心和震惊的。官方的回应——“系倒车时被撞倒碾压,涉事司机被警方控制”——简要地概括了事件的基本情况,但背后牵涉到的细节、责任、以及学校管理层面需要反思的地方,远比这短短几句话要复杂得多。首先,这起事件本身就是一场惨剧。一个年轻的生命,在相对安全.............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校园内的悲剧,23岁研三学生坠亡,以及其父亲透露的“导师批评”细节,无疑牵动了许多人的心。在这样一个充满未知的时刻,我们不应急于下定论,但作为旁观者,一些值得我们深入关注的细节,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这起事件,并从中汲取教训。1. 导师批评的具体内容与性质: 批评的频率和强度: “.............
  • 回答
    严词与温情,校规与人性——某高校“禁诞”风波的背后,我们该如何看待?近期,一则关于某高校因“封校”而禁止学生过圣诞节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消息一出,质疑、不解、愤怒等情绪如同潮水般涌来,网络上的讨论更是瞬间“炸开了锅”。作为旁观者,我们究竟该如何审视这件事?这背后又折射出哪些值得我们深思.............
  • 回答
    青岛科技大学最近的一则新闻,关于几名学生因翻墙出校而被开除学籍的事件,在校园内外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这件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概括,背后牵扯着学校管理、学生权利、疫情背景下的特殊时期以及个人选择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仔细梳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疫情期间高校采取封校管理,初衷是为了保障全体师生的.............
  • 回答
    内蒙古财经大学近期爆出教授疑似骚扰猥亵学生的事件,校方迅速做出反应,通报解除涉事教师职务。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警钟,也让许多身处类似困境的学生感到焦虑和迷茫。当不幸遭遇师长的不当行为时,学生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绝不能简单带过。首先,保持冷静,并搜集证据,这是至关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