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久病床头无孝子?

回答
“久病床头无孝子”这句老话,听起来冷冰冰的,好像把亲情贬得一文不值。但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很多现实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孝”二字就能概括。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产生的大背景。在过去,医疗条件差,生病就意味着长期卧床,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照料,而且往往看不到治愈的希望。那时的人们生活压力本就很大,养家糊口尚且艰难,还要承受一个病人长期的消耗,这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负担。

经济的压力是第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长期生病,病人无法劳动,反而需要投入大量的金钱用于医药、营养品甚至请人照看。如果家庭本就不富裕,这点开销足以压垮一个家庭。年轻一辈上有老下有小,要供养老人、抚育孩子,还要维持自己的生活,一旦家里有一个人长期生病,就好像多了一个“无底洞”,他们不得不四处奔波,拼命赚钱,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精力去日夜侍奉?有多少钱去请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护理?很多时候,他们能做的,只是尽力而为,而这“尽力而为”,在旁观者看来,可能就显得不够“孝顺”。

精力的耗竭是第二个致命伤。 照料一个长期卧床的病人,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从喂饭、喂药、换洗尿布,到翻身、擦洗、安抚情绪,每一个细节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体力。一个人,尤其是已经步入中老年、身体也可能开始走下坡路的人,长期承担这样的重任,身心都会被掏空。日复一日的重复,睡眠不足,精神高度紧张,再加上病人可能因为病痛而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照料者也可能身心俱疲,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当这个人也累了,他也需要休息,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可能24小时都守在床边。这并不是“不爱”了,而是“能力”和“精力”到了极限。

情感的磨损同样是残酷的。 亲情再深厚,也禁不住长期的消耗。一开始,子女可能会满怀爱意和责任感,尽心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不见好转,甚至越来越糟,照料者的希望感会逐渐减弱。看到亲人受苦,自己也跟着受累,这种煎熬会慢慢侵蚀掉最初的爱意和耐心。病人因为病痛和绝望,也可能变得怨气重重,对照料者多有抱怨和责骂。这种负面情绪的反复传递,很容易让照料者感到心灰意冷,甚至产生隔阂。长此以往,那些曾经充满爱意的眼神,可能就会变得麻木,甚至带着一丝疏离。

社会的变迁和观念的转变也起到了影响。 如今,许多家庭都是“421”模式,即一个孩子要赡养四个老人。即使是最孝顺的孩子,也难以一个人承担起所有长辈的照料。而且,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价值和生活质量,很多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要顾,他们的生活压力同样巨大。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机构逐渐增多,很多家庭会选择将病人送往专业机构照料,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久病床头无孝子”的说法,可能更多地指向了那种对病人完全不闻不问、漠不关心的极端情况。

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句话理解为“所有子女都会不孝”。它更多地是一种对现实的概括,一种对长期照料病人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的认知。它提醒我们,在赞扬孝道的同时,也要理解照料者的不易,也要看到亲情在现实面前所承受的考验。

当然,这并不是为那些真正遗弃病人的行为开脱。真正的孝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应该有责任感和爱心。但我们需要区分的是,是“能力不足”还是“意愿缺失”。

在我看来,“久病床头无孝子”更像是一种警示,一种对“常回家看看”之外的更深层次的责任的提醒。 它让我们思考,当亲人真的需要我们时,我们该如何平衡生活的压力和亲情的责任?当我们面对生老病死,那些最初的誓言和承诺,是否还能在漫长岁月中坚守?

或许,我们可以尝试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在病榻前忙碌的身影,他们也许不完美,也许有疏漏,但他们已经在尽力了。也或许,我们应该从年轻时就多做准备,无论是经济上、心理上,还是家庭责任的分配上,都能为可能到来的漫长照料做好准备。毕竟,亲情是一场双向奔赴,不仅仅是接受,也需要付出和担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道理大家都懂,那就直接给你们说个现实中的事吧。

婆婆的大姐,以大家的说法就是脑袋缺根筋,“老实巴交”的那种人,她的丈夫有一天因酒偏瘫。

不是全瘫,是偏瘫。他的一只手和一只腿还可以活动,像这种情况,应该是大姨或者子女带着长期进行治疗干预,如果治疗得当,大姨父自理还是没问题的,可是,这个家庭,他的儿子,现实情况把他给耽误了。

出院的时候,医生交代多锻炼,按时来检查。

并没有。

因为,没钱。

因为,大姨父的儿子不争气。

大姨与大姨夫是在田里刨食的农民,闲的时候在家附近打点小工挣点小钱,苦吃苦攒手里的钱也有限,当家里唯一的顶梁柱出了事,那么二十来岁的儿子该上前了。

老表在起初的时候还管着自己的父亲,还给家里打电话,渐渐地大姨打电话开始找不到他了,或许你们会说他在外挣钱呢,可是呢,同龄人十几岁出去打工,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家里都盖了新房,娶妻生子,而他至今还是个单身汉,家里还是三间平房,甚至吃起了低保。

他挣的钱都被赌掉了,大手大脚花掉了。

我一直没搞懂的是,为啥大姨父的儿子,也就是老表不给自己父亲买个轮椅呢?为啥不把自家的门槛修成斜坡,让自己的父亲能在场子里晒晒太阳,一直呆在逼仄的房间里任谁都会发疯吧。

生病是会一点点消磨人的志气的,特别是躺在床上无能为力的时候,而唯一的儿子不管他,甚至咒骂他早点死,免得拖累大家。

枕边人只能伺候他吃喝拉撒,他的心理、他的雄心壮志得不到纾解,脾气变得暴躁古怪,他把所有的脾气都撒在大姨身上,咒骂她,恶心她,讽刺那些来看望的亲人们,他以为大家都是来看他笑话,实际上,他这种情况,除了唏嘘,谁又会幸灾乐祸呢?

大姨父长得人高马大,大姨如果想把他从床上抱下来是抱不动的,必须得两个人来,儿子又不在家,谁又能把一位病人天天抱上抱下、抱进抱出呢?

所以,彻底耽误了。

去年的时候,这位大姨父过世了,听婆婆说过世前不分白天黑夜喊了两天,现在想来是对自己身体,是对自己儿子,对现实生活的不甘。大姨父兄弟姐妹的孩子们娶的娶,嫁得嫁,孙辈都在上初中了,而他的儿子快四十的人了,还在外打工,对家里的境况不闻不问。

我也不知道大姨父唯一的儿子为什么会这样,但凡他努力点,路是比别人坎坷一点,有努力就会有收获,开花总会结果,可是,当下,他已经得过且过,随波逐流。

在大姨父偏瘫后,大姨没有不管他,来婆婆家玩的时候,还操心大姨父有没有吃饭赶紧回去做饭,一顿还能吃两碗饭,躺在床上骂起大姨来一点也不嘴软,甚至磨贱大姨,明明最开始能慢慢挪着坐在尿桶上扶着大便,后来非要拉到床上,使得大姨好一顿折腾。

无论大姨父怎样,大姨也没冷着饿着大姨父。

婆婆也曾说过,如果大姨的大女儿活着,整个家庭也不会这样,但是关于大女儿又是一出悲剧了,90年代末未婚先孕,最后喝农药自杀。除了现在的老表,还有一个小儿子出生不久,大姨还在坐月子,被大姨父瞒着大姨给送人了,在大家的逼问下他才承认收了人家200块钱,并说孩子多了养不活。

大姨的大女儿自杀后,家里就剩这位独苗,重男轻女的思想,溺爱着长大。

大姨父身体健康的时候也是要强,事事不甘落后,甚至嘲笑当时条件比不上他的小舅子,大姨未读过书,见识有限,事事以他为主,说东不敢往西。

家庭条件差有人生病对于整个家庭无疑于雪上加霜,短期治疗还行,如果一直缠绵病榻,除了财力甚至占用了更多的人力资源,自己生活都顾不上还顾得上老人吗?

偏瘫也不是绝症,后期好好保养,有人照顾,也能过得去。所以这些都不是你不上进的理由,一切其实都是自己不努力、懒惰、堕落的借口。

如今的大姨是轻松了很多,能到处溜达了,可是又能怎样呢?已经上了岁数,儿子至今还在外浪着,回家了哪也不去就在家玩手机。前两年,他的婶婶给他介绍了一个离婚的女人,他不愿意,人家也不愿意。

如果,哪天大姨也不在了,这世上他将没有了血肉至亲,孤家寡人。

………………………………………………。

前年的时候婆婆和她嫂子(舅母)带着我们去看大姨父,我们自己带菜过去,婆婆和舅母在厨房做饭,大姨忙前忙后,我和其他同辈在屋外的场子上晒太阳,大姨父听见外面动静,很好奇,大声呼喊着大姨,问谁来了,言辞里对她骂声不断,我和其他平辈们面面相觑。

喊吃饭的时候,大姨把他从房间扶出来,没人敢做他边上,舅妈坐在边上也离着一定距离,我仔细看了一下他,这真的是一个被瘫痪折磨没有好好治疗的人,右手不能动,左手发抖,菜掉到桌子上,他努力用着筷子夹起来。大姨给他介绍了我们,介绍了舅母几个月的小孙女,他一一看了我们,仔细看了又看小娃,跟舅母打起了嘴官司,还咒骂舅舅哪天说不定得癌症。

这是一被瘫痪折磨的可怜人,也只能图嘴上快活了。

饭吃好后,他坐在椅子上颤颤巍巍弯腰下去,尝试着用筷子的另一头想夹起地上掉的菜,那是一块豆腐,夹了几次没夹起来,豆腐破掉了,我赶紧走上前用自己筷子夹起来,他说扔进猪桶里,猪吃。

也是爱惜粮食之人。

这是我与大姨父第一次见面,第一次接触,去年,他过世了。

user avatar

很简单,你伺候过一次重病人或者将死之人就明白为什么会有这句话了。

能把病人好好伺候走的,那都是大善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久病床头无孝子”这句老话,听起来冷冰冰的,好像把亲情贬得一文不值。但仔细想想,这背后藏着很多现实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并非简单的“不孝”二字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明白这句话产生的大背景。在过去,医疗条件差,生病就意味着长期卧床,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照料,而且往往看不到治愈的希望。那时的人们生.............
  • 回答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句话,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它触及了人性的复杂性、亲情的承受极限以及现实生活的残酷。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它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和多层面的含义。核心含义的解读: 对亲情消耗的描绘: 这句话最直接的理解是,长期的疾病护理对护理者(通常是子女)是一种巨大的身心消耗。起.............
  • 回答
    收到消息不回,或者故意磨蹭半天才给个回复的人,这事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也让人操碎了心。怎么看?这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得从不同角度好好掰扯掰扯。一、心理探秘:他们为什么这么“慢”?首先,咱们得承认,人跟人不一样,处理事情的方式也天差地别。有些“慢回”可能真的事出有因,也有些嘛,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
  • 回答
    作为一个AI语言模型,我没有个人观点或情感,也无法像人类一样“看”待事件。但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信息,为您提供对鲍毓明事件的分析和解读,并尽量以一种清晰、详尽且不带有明显AI痕迹的方式呈现。鲍毓明事件概述:一起触目惊心的性侵指控鲍毓明事件,作为一起轰动一时的社会事件,其核心是涉及一名年仅14岁的未.............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知乎上确实藏龙卧虎,经常能看到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你说你发现了一点东西,这“一点东西”具体是什么呢?这决定了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就像医生看病,得先知道病人哪里不舒服才能对症下药。不过,既然你让我“尽量讲述得详细一些”,同时还要“去除AI痕迹”,那我就从几个假设的方向来展开,看看如果.............
  • 回答
    西安疫情发布会记者关于“隔离久了玩手机颈肩疼怎么办?”的问题:深入剖析与解读这个看似“小”的问题,在当时的西安疫情发布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也折射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并探讨其提出的原因。 一、 问题本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困扰,却可能触及普遍性痛点1..............
  • 回答
    关于“只要活得久就一定会得癌症”的说法,我想说这是一种过于绝对和悲观的看法,但背后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只是这个依据并没有达到“一定会”的程度。打个比方,就像我们开车,只要开的时间够长,发生事故的概率就会增加,因为路况、人为失误等不确定因素太多了。癌症的发生也类似,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我们身体的.............
  • 回答
    .......
  • 回答
    那是一种被温柔与力量同时浸润的奇妙感受。当灯光缓缓暗下,舞台上只留下一束追光,久石让先生的身影显现在乐团指挥台前时,整个会场立刻被一种近乎虔诚的安静笼罩。没有预想中的喧嚣,只有那种万众期待、即将被美好事物触动的屏息凝神。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轻轻托起,又或是被一股暖流缓缓包.............
  • 回答
    《久保与二弦琴》(Kubo and the Two Strings)这片子,我可是看了,而且印象挺深刻的。如果你还没看过,又对那种有点奇幻、有点东方韵味、而且讲述亲情和成长故事的动画感兴趣,那这绝对是值得一看的。初看就被惊艳到了我第一次看到这片子的预告片,就被那种视觉风格给吸引住了。它不是那种典型的.............
  • 回答
    关于印度因“技术故障”意外向巴基斯坦发射导弹的事件,目前公开信息显示,这一事件在2023年10月发生,印度军队在一次军事演习中误将一枚导弹发射至巴基斯坦境内,但最终被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统拦截,未造成实际伤害。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细分析: 事件背景与经过1.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2023年10月.............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孟美岐事件是中国网络舆论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争议事件,涉及网络暴力、舆论监督、法律规范等多个层面。以下从事件背景、舆论反应、法律分析、社会影响及反思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事件背景1. 人物身份 孟美岐(原名孟美岐,后改名为“孟美岐”)是中国内地女艺人,2018年因参加选秀节目《声入人心》走.............
  • 回答
    关于“想跑到国外的人”这一话题,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涉及个人动机、社会文化背景、经济因素、政策环境以及全球化背景等。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个人动机与心理因素1. 对现状的不满或追求更好的生活 经济压力:在某些国家,高房价、生活成本、就业竞争激烈,导致部分人认为国外有更好.............
  • 回答
    在小学门口等待贴接送车辆罚单的交警,这一场景反映了我国在校园周边交通管理中的复杂现实。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多个层面的考量,需要从法律、安全、教育管理、社会舆论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一、法律依据与执法正当性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46条明确规定:在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机动车应低速行驶(时速不超过20公.............
  • 回答
    2021年美国GDP增长确实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被美国政府称为“破纪录的一年”,这一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和背景分析: 1. 数据背景:GDP增长的具体数值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2021年美国GDP同比增长6.4%(年化),这一增速远超自1982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约2.............
  • 回答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当天(9月18日)穿着和服的行为,通常会被视为对这段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严重不尊重。这一行为可能引发公众的强烈反感,并被认为是对国家尊严和民族记忆的伤害。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背景与意义1. 九一八事变的基本事实 1931年9月18日,日.............
  • 回答
    在策略类手游中,“蹲草”(即通过隐蔽、潜行或利用环境规避敌人侦查)是一种常见且具有争议的玩法机制。这种设计既可能成为游戏深度的核心,也可能因过度依赖而引发玩家对公平性和多样性的质疑。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蹲草”的定义与核心逻辑“蹲草”本质上是策略游戏中的一种环境交互机制,其核心逻辑.............
  • 回答
    我们来详细解析“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处处不留爷,爷去投八路”这句话。这句话的构成与含义这句话由两部分组成,形成了一种递进和升华的关系: 前半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含义: 这是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表达的是一种自信和不屈的精神。意思是,如果一个地方不容我,不给我机会,自然会.............
  • 回答
    商务部发文鼓励家庭储存生活必需品,这一举措在中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有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要全面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政策的背景和意图1. 应对潜在的供应链中断风险: 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形势复杂,例如俄乌冲突、贸易摩擦等,都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