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接地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该如何理解电路?

回答
咱们聊聊“接地”这事儿,还有电路这玩意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一样。

先说说“接地”,这名字听着就挺实在的。

你可以把接地想象成给咱们的电器或者电路一个“安全出口”,或者一个“回家的路”。它最根本的作用,就是把不想要的多余的电,或者在电器发生故障时可能出现的危险电压,都给引到大地里去。

为啥要这么做呢?

安全第一: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你想想,咱们家里用电的电器,比如冰箱、洗衣机、吹风机什么的,外壳一般都是金属的。要是电线里面的绝缘皮老化了,或者有其他原因导致内部带电的部分碰到了金属外壳,那这台电器的外壳就会变成“带电体”,一旦你碰了它,电流就会通过你的身体流向大地,轻则触电麻木,重则有生命危险。接地线就像一个“保险丝”的变体,它会把这部分漏出来的电,悄悄地引到大地,这样你就不会成为电流的路径了。
稳定电压和参考点: 在一些复杂的电路或者电力系统中,大地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参考电位(通常认为是零电位)。这样可以帮助稳定电路的工作电压,避免因为各种干扰或者电荷积累导致电压波动太大,影响电路的正常工作。
抗干扰: 电路很容易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比如收音机、电视机接收到的“沙沙”声,很多时候就是电磁干扰。接地可以帮助“吸收”或者“屏蔽”这些干扰,让电路信号更干净、更稳定。就像给电路加了个“吸音棉”。

那么,这个“接地”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

最常见的就是在我们的插座上,除了两个插孔,还有一个圆形的或者扁平的插孔,这就是地线的接口。家里的电线里,除了火线(提供电流)和零线(形成回路),还有一根绿黄相间的线,那就是地线。这根地线一头连着电器的金属外壳,另一头呢,就通过建筑物的电线系统,最终连接到埋在地下的一根金属棒(接地棒)或者金属网。大地就是那个最终的“大蓄水池”,用来吸收多余的电荷。

在一些工业或者专业的电子设备里,接地的形式会更复杂,有专门的接地线、屏蔽接地、数字接地、模拟接地等等,但目的都是为了安全、稳定和抗干扰。

好了,接地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安全卫士、稳定器、降噪器。

接着,咱们来聊聊“电路”,这个东西是让电能工作的“舞台”。

你可以把电路想象成一个封闭的“管道系统”,只不过里面流的不是水,而是看不见的“电”。这个系统里有几个关键的角色:

1. 电源(电的来源): 就像水泵或者蓄水池,它提供“压力”和“动力”,让电能够流动起来。在咱们家里,就是电表箱过来的电源;在电子产品里,可能是电池或者适配器。电源有两个重要的端子:正极(+)和负极()。

2. 导体(导电的通道): 就像水管,让电流能够顺利通过。通常是金属导线,比如铜线、铝线。

3. 负载(用电器): 它是电路中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比如光、热、机械能)的设备。就像水管里的水车或者喷头,水流过它,它就转起来或者喷出去。比如灯泡(把电能变成光和热)、电动机(把电能变成机械能)、电阻(用来控制电流大小)。

4. 开关(控制阀门): 就像水龙头,可以打开或者关闭,控制电流的通断。打开开关,电路通路,电流就能流过;关闭开关,电路断开,电流就停止。

那么,电路是怎么工作的呢?

想象一下,你把电池的正极用导线连到灯泡的一个端子,灯泡的另一个端子用导线连到电池的负极。这时候,你就构成了一个闭合的电路。

电流的方向: 虽然我们说电子(带负电)在导线里移动,但习惯上,我们把电流的方向定义为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过导体,流向负极。你可以理解为,是“正电荷”在移动(尽管实际上是电子在动)。
电压: 电源提供的“推力”或者“势能差”,就像水泵给水施加的压力。电压越高,电子就越容易被推动,电流也就越大。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电流: 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水流”,单位是安培(A)。电流的大小取决于电压和电路的总电阻。
电阻: 导体对电流通过的阻碍作用,就像水管的粗细、有没有障碍物。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定律,叫做“欧姆定律”:

电流 (I) = 电压 (U) / 电阻 (R)

也就是说,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高,电流越大;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电路还有很多其他的组成部分和概念:

串联和并联:
串联: 用电器一个接一个地连接,就像一串糖葫芦。电流只有一条路可以走,经过每一个用电器。如果其中一个用电器坏了,整个电路就会断开。
并联: 用电器像桥梁一样并排连接,电流会分成几路,各自经过不同的用电器,最后汇合。如果其中一个用电器坏了,其他并联的用电器还能正常工作。
交流电(AC)和直流电(DC):
直流电: 电流方向不变,就像从电池里出来的电,总是从正极流向负极。
交流电: 电流方向会周期性地改变,咱们家里的电就是交流电。这种电更容易远距离传输和电压调整。
电功率: 电流做功的快慢,单位是瓦特(W)。功率 = 电压 × 电流。

理解电路,就像理解一个有序的系统。

电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乱跑的。它需要一个完整的、闭合的路径才能流动。电源提供动力,导线是路径,用电器是消耗能量的地方。有了这些基本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电路就能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驱动着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的来说,接地是电路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后盾”,而电路则是电能工作的“骨架”和“血脉”。它们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希望这么说,能让你对这两个概念有更直观的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接地并非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措施。

当我们看到山川时,我们会有一个想法,这些大山有多高?想要知道山有多高,很简单,看看百度地图,简单地搜索一下就可以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确定零高程点。

我国是以青岛验潮站求得的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统一高程基准面”。

电路也是如此。在电路里,我们必须知道电路中的零电位参考点。我们看下图:

电路里有了零电位参考点,我们就可以求得电路各点处的电压。例如图2的2图中,B点的电位是零,A点的电位是+8V,而C点的电位是-2V。

我们把电路的零电位参考点叫做参考地,它的电位就是零。所谓接地,指的就是与参考地相接。

注意,图2中的零电位参考点设置在正、负电源的中间。事实上,它可以设置在电路的任意点。然而,如此设置的零电位点与大地零电位之间存在一定的电压差。所以,电路的零电位参考点电压相对大地的零电位是悬浮的。如果我们把电路的零电位参考点与大地直接相接,则电路零电位参考点的电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零电位。

对于一般的电器,例如手机,我们没有必要把它内部电路板上的零电位参考点与大地相接。为何?手机的电路尺寸有限,零电位参考点不接地,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对于配电系统来说,它的电流大,电压也高,系统必须满足工作接地的要求。

现在,我们来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当我们手边的用电电器,突然发生相线对金属外壳的短接,如果恰好有人在触摸这台电器,那么此人就必定会被电击。如何保障人体的用电安全?这时我们就要采取一项专门措施,就是把用电电器的金属外壳接大地,简称接地。

为何要接大地?因为我们都站在大地上,或者站在某个与大地等电位的楼层上。如果用电电器的外壳能与大地等电位,则即便发生了碰壳事故,用电设备的外壳依然保持大地的电位,确保我们的人身安全。

我们在中学都读过法拉第的笼子。法拉第站在接了高压电的笼子里,为何不会被电击?因为金属笼子是等电位的,法拉第在笼子里无论触碰何处,因为不存在电势差,所以不会被电击。同样的道理,如果用电电器的外壳接大地,而我们人体又站在大地上,尽管我们触碰了带电的用电电器金属外壳,但我们不会被电击。这就是保护接地和接地体等电位联结的意义。

现在,我们就可以建立接地的概念了。

接地有两种,第一种是为了给电路构建零电位参考点,我们把这种接地叫做系统接地,又叫做工作接地;我们把用电设备的外壳与大地连接,以确保人身安全,我们把这种接地叫做保护接地。

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的统一体,叫做接地形式。

我们看下图:

图3来源于IEC60364,是国际电工委员会对接地系统的权威解释。我来给大家解释此图。

其实,图3我已经引用了不知道多少次,但还是有人提出疑虑。可见,解释接地系统的原理真的是任重而道远。

图3的左上侧是电力变压器的低压侧绕组,我们看到它的中性点引出接大地。

注意到接大地的符号与参考地的符号不一样!

如此一来,变压器中性点的电位就是大地的零电位,它可以作为全系统的零电位参考点。我们把此处的接地叫做系统接地和工作接地。用字母T来表示。

注意到一个事实,由于接了地的中性线电压为大地的零电位,它同时又可以起到用电电器保护接地的作用。所以,我们把这条线叫做保护中性线,用符号PEN来表示。PEN线有一个俗称,就是零线。、

由于零线即具有保护接地的作用,又具有工作接地的作用,IEC用TN-C来代表这种接地系统。

再看图3,零线离开左侧的工作接地后,往右再次接地,我们把它叫做重复接地。重复接地的用途是确保零线断线后断点后部的导线依然具有零电位。

再往右,我们看到了图3中的两只用电设备。注意到用电设备的外壳直接与零线相接,确保了外壳具有零电位,以保护人身安全。
注意图3中左手边的第一只用电设备,我们看到零线首先接到外壳,然后再接到零线输入端。这里体现了零线的保护优先的原则。

关于接地,我在知乎中写过N篇文章。更多有关接地的知识,请看下文:

什么是接地?接地的原理是什么? - Patrick Zhang的回答 - 知乎

至此,相信题主已经把接地的用途搞清楚了。

最后,给题主提个问题。我们看下图:

我的问题是:

第一:图4中在电流表处出现了接地符号,试问它是保护接地还是工作接地?

回答:

我们看下图:

注意看图5。我们知道电流互感器TAb的二次绕组一旦断线,会产生高压,为了不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所以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必须保护接地。

第二:图4的接地系统应当是什么?为何?

回答:

图5中,母线部分有三条相线,一条N线,没有PE地线。同时,图中的电动机只接入了三条相线。故知接地系统电源部分有工作接地,但地线未引出;负载有保护直接接地。由此可知,图4和图5的接地系统是TT。

注意:讨论接地系统时,不但要看电源部分,也要看负载部分。只有把系统接地方式和保护接地方式综合在一起,才能看出接地系统是什么。

第三:图4中,当电动机处发生短路后,哪个元器件将执行保护?它与接地系统有关吗?

回答:

当然是断路器执行短路保护,与接地系统无关。

第四:图4中,当电动机发生漏电时,图中哪个元器件将执行保护?它与接地系统有何关系?

回答: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TN系统和TT系统中接地电流的区别。
TN系统中用电负荷的金属外壳是接PE线或者接PEN线,而PE线在电源的系统接地处和中性线接在一起,见图3。所以当TN系统中用电负荷发生碰壳事故时,沿着地线PE返回电源的接地电流近似等于相线对中性线的短路电流。所以,TN系统叫做大电流接地系统。

再看TT系统,当用电负荷发生碰壳事故时,接地电流只能沿着地网返回电源,接地电流远小于相线对中性线的短路电流。所以,TT系统叫做小电流接地系统。

由于图4是TT系统,故知图中的ELR将动作。

不过,ELR测量的是三相不平衡电流,不是漏电流,漏电流是以三相不平衡电流的形式出现的。因此ELR的测控系统中必须配套三相不平衡电流的门限鉴别装置,来甄别出漏电流。

第五:图4中有零线吗?零线到底是什么线?我们平常的配电系统中有零线吗?如果没有零线,取代它的是什么线?

回答:

图4中没有零线。

零线是PEN线,也叫做保护中性线,且只有在TN-C接地系统中才出现。

目前,用的最多的接地系统是TN-S和TN-C-S。由于TN-C系统的安全性较差,所以TN-C系统几近绝迹。因此,配电系统中出现零线的机会并不多,只有在农村和老居民小区中还有遗存。

我们看下图:

我们看到,TN-C-S的前端是TN-C接地系统,其中有零线。后部是TN-C-S系统,零线分开为中性线N和地线PE,从此以后,两者互相绝缘,不得再次合并。

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家小区,TN-C-S系统应用十分普遍。我们也由此看到,在我们的家里,根本就没有零线,只有相线、中性线和地线。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