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愿意在体制里过一辈子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考量,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份工作,更关乎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实现,甚至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关于是否愿意在体制内度过一生,我能够给出我的看法,并且我会尽量用一种更具人情味、更细致的方式来表达,就好像我在与一个老朋友聊心事一样。

首先得承认,体制内有它独特的吸引力。最直观的,可能就是那份“稳定”。想象一下,在当下的社会变迁如此之快,很多行业风云变幻,一夜之间兴衰更迭,而体制内的岗位,就像在社会洪流中的一个避风港。你不用担心突然失业,不用面对市场经济的剧烈波动带来的生存压力。有固定的收入,虽然可能不是最多的,但至少能够支撑体面的生活,满足家庭的基本需求。更何况,退休金的保障,更是让许多人在规划未来时多了一份安心。这种确定性,对于很多看重长远规划、希望为家人提供稳固基础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体制内的另一个吸引点,是它所承载的“意义感”和“社会责任”。很多体制内的岗位,尤其是在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机构、教育、医疗等领域,其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运行和民众的福祉。你可能在为某项政策的落地而奔波,为解决某个社区的难题而努力,或者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代的成长贡献力量。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虽然有时会被戏谑,但它背后确实支撑着一群人,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为了实现某种公共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成就感,是金钱难以替代的。

当然,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对“体制内”产生疑虑。体制的运转方式,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束缚。层层审批的流程,繁复的规章制度,以及有时候显得缓慢的改革步伐,可能会让那些习惯了高效、灵活、鼓励创新的年轻人感到一丝焦躁。那种“大锅饭”式的评价体系,有时难以区分个人的能力和贡献,可能让有能力、有激情的人感到才华被埋没,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且,体制内的论资排辈、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可能成为一些人需要面对的挑战。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很难被快速采纳,个人的发展空间受到一定限制,甚至会觉得自己的创造力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中被消磨。

更深层次的顾虑,可能来自于对个人成长和价值实现的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实现自我价值,不断学习新的东西,挑战自我,看到自己的进步。如果体制内的环境过于僵化,缺乏学习和创新的机会,那么即使再稳定,也会让人感到“一眼望到底”的枯燥,甚至产生“温水煮青蛙”的担忧。毕竟,人是会变的,对生活的需求和对自我的期待也会不断发展。

那么,我“愿意”吗?

如果单纯地问“愿意”还是“不愿意”,这个问题太空泛了。因为它取决于太多变量:
我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是什么? 我是更看重安稳还是更追求刺激?我是更享受稳定带来的踏实,还是更渴望在变化中寻找机遇?
我所处的具体体制环境是什么样的? 是一个鼓励改革、重视人才、充满活力的体制,还是一个守旧、等级森严、效率低下的体制?
我的具体岗位和工作内容是什么? 是一个有挑战、有成长空间、能发挥我才能的岗位,还是一个重复性强、缺乏成就感的工作?
我的人生阶段和家庭状况是什么?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对稳定和风险的承受能力是不同的。

所以,与其说“愿意”或“不愿意”,不如说,我愿意在体制内找到一条能够让我感到充实、有价值,并且能够持续成长和发挥作用的道路。

如果体制能够提供给我一个相对公平的平台,允许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能力获得认可;如果我的工作能够让我看到积极的意义,并且能够为社会做出一些微小的贡献;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依然能够保持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动力,不断拓展自己的边界,那么我愿意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努力工作,去体会那种稳定带来的安全感,去感受那种为公共事务付出的责任感。

但如果体制意味着无休止的官僚主义,压抑创造力,扼杀个人潜能,让我在日复一日的消耗中失去热情和目标,那么,无论它多么“稳定”,我恐怕都难以心甘情愿地“过一辈子”。人生的意义在于体验和成长,如果一种环境让人停滞不前,那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所以,这更像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持续的权衡。在体制内,你仍然需要保持警醒,需要主动去适应变化,去寻找机会,去影响周围的环境,而不是被动地被体制所定义和束缚。或许,“在体制里过一辈子”并非意味着一份工作的终点,而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开端,而如何让这种生活方式充满意义和活力,终究要靠自己的主动经营和不懈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必须愿意。

因为我听说外面还是生物的世纪。

user avatar

看到评论几个朋友提到樊建川的,他是1993年辞去公职的,时任四川省宜宾市副市长,就是产五粮液那个宜宾,属于南巡讲话后的“92下海派”。

“92下海派”还包括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河南建业董事长胡葆森等。

这一代人在体制外取得的成就可能远超过他们留在体制内能取得的成就。

但是,他们经历是没办法复制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

2014-2018年,各大部委和省厅是又有一波辞职小高潮的,人数多到超过大部分的人想象。

因为辞职人数太多,影响了干部队伍稳定,18年开始,各个部委开始对每年辞职人数进行限制,超过上限不再审批。


在部委机关工作多年,这些年认识的部委、省厅领导同事离开机关的已经有大几十人了,分享一些不带情绪的干货。

一、只要机会足够好,选择离开体制没有任何问题。

先讲几个网上公开信息都可以查到离开体制的领导。

梅永红,前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正厅级)。2015年辞职加入华大基因。现任华大集团董事、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华大农业集团董事长。

安峰山,前国台办新闻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副厅级)。2019年9月,因家庭因素及个人生涯规划辞职,转任新希望集团首席品牌官兼集团党委副书记。

陈熙同,前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副厅级)。2014年5月辞职加入360集团,任副总裁。

王建新前广州市萝岗区政府副区长、党组成员(正处级)。2014年2月辞职加入某央企,任高管职位。

此外,我工作中接触过的部委、省厅的领导,离开机关的已经有大几十号人了,大多为年富力强的处级领导,也有不少司局级领导,有到央企、外企和互联网企业任高管职位的,有做律所合伙人的,也有自己创业的。

这些同志的共同特点,一是学历高专业好,基本都是985或清北的硕博,以经济、金融、法律、计算机专业为主。二是贴近行业和市场,大部分在自己分管业务领域工作多年,参与了行业有关标准政策的顶层设计。三是能折腾,在机关工作中就是能够创新思路开展工作的能人。

在其位谋其政,只要在机关里还待一天,当然要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人民的期待。

但都2021年了,也不必抱着进入机关就要干到60岁退休的死磕态度,如果体制外有更合适自己的发展机会,完全可以大胆的选择离开。

二、无论是否在体制内待一辈子,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很重要。

最近几年因为整体经济增速放缓,加之去年遭到疫情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进入体制内工作。

国考、省考的内卷程度已经超乎想象,10年前国考部委机关进面分数线一般在125分左右,去年的分数线已经水涨船高到135-140分了。

广东、江浙这些经济发达地区,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报考街道办的情况也成了常态。

进入体制内,追求相对更加稳定和有保障的职业发展和生活状态,当然是很好的选择。

个人有两点建议:

一要保持独立思考和辩证的思维方式。

体制内工作的行为准则、评判标准和话语体系和体制外的工作有一定差异。

一方面是比较高效的工作理论和方法,如对工作程序的严格要求、民主集中制的领导制度等。

但同时也存在尚待改进的地方,比如官僚主义的作风,比如“以会议落实会议,文件传达文件”的形式主义作风,比如较为复杂的人情世故。

年轻人进入体制后,对于体制内的一些现象和规则,要有独立的思考并辩证的看待。既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也不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要将工作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体制内的大部分工作内容,对专业素质要求并不高。

如果忽略了专业领域的继续学习,很容易多年工作之后,变成“门门都会,样样不精”的机关“万金油”,这就会导致再进一步往上发展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要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工作结合起来,以专业理论指导实践工作,通过实践工作不断印证和修正专业理论的学习。

同时,与体制外相比,体制内对统筹协调、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要求更高。

在体制外,遇到傻X的领导和同志,大不了辞退跳槽,换个环境即可。但在体制内,即使是你最厌恶的人,却不得不在一起合作很多年。

因此,在体制内,如何适应不同领导的工作风格,如何处理好和不同性格脾气同事的合作关系,是一件值得终身学习进步的课程。

三、未来,体制内提拔晋升竞争会更激烈。

2015年,中办发布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

2018年,中办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

2019年,中办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

三份文件的都是一个改革方向,就是要打破大锅饭,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

相信未来不久,体制内论资排辈、干好干坏一样晋升的现象会进一步继续被修正。

进入体制的年轻人应该有一些危机感了,未来体制内虽然不会像体制外竞争那样残酷,但是对于工作的考核标准会越来越细化,要求会越来越高。工资福利、职级晋升也会越来越明显的与工作业绩和成果关联起来。

user avatar

前提是有编。不然男人没编就像没鞭。还不是 @不想上吊王承恩 那种ED了之后提拔更快的情况。

user avatar

上次写的不合适,修改了一下。应该是4个档次而不是3个。

一般体制内有4个档次的活法。

第一档,有背景,有能力,想进步。于是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应酬不断,时间和胃都给了组织。和领导走的近,干活也多,在30岁岁之前就能在圈内起步,一般35还能继续进步的,大有前途;35之后进步乏力抵达上限的,也到了一个明显比普通人强的层次。

第2档:有背景,但不喜欢混官场,不想进步,于是通过领导关系调到闲职,就可以不用天天上班。业内把这个状态叫退休(不论年龄,二十几岁的都有),官方词叫吃空饷。这种人大部分家里都有或大或小的生意。这些人有事情了来一下单位,比如填一些个人信息表的时候,领劳保的时候,就来了。平时见不着。

我说怎么那年单位分房,排号那天突然冒出来大量我从来没见过的同事。。。后来也没有再见过。要不是那天排号必须亲自到场挑房子,我应该是一辈子不会见到他们了。

第3档:不想进步,但是没背景,得正常上班。工作也不被重视,领导一般不安排大活,就是打打杂,按时上下班,过954的生活(9点、3点上,11点、5点下,周五没事情可以不来)。法定节假日绝对不耽误。

第4档:工作认真,有责任心,没有背景,干一行爱一行,有或没有上进心,这种最后容易称为老黄牛。工作上经常被委以重任。于是,出力了,领导也看在眼里,但是大体上没 用。这种活法性价比低。


这三种都可以过一辈子。如果这三种,哦不,我们就说前两种你都接受不了的话,那你就去体制外大显身手。


反正我觉得我这个年龄(奔四)是不会随便去体制外了。体制内工资先领着,有机会了在外面小打小闹一下,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

总之我肯定不是第一档,没那个背景。那么我是哪一档,你自己悟呗。


再说一下。我知道的第二档的同事,生意做得真没几个差的。往小了说,即使只开个烟酒铺子,也能保证销量。那都是先有销路才开的店。

user avatar

年轻人非常躁动,你让他进入体制内安稳下来,这可比切了他几儿还令他难受,这甚至都不是钱不钱的问题;年纪大了之后开始喜欢稳定,你让他抛弃稳定的体制内生活出去闯荡,比把甲鱼翻过来让他肚皮朝上还令他难过,这甚至都不是钱不钱的问题。

问题就在于体制内是一个单向进入通道。你可以选择年轻时不在体制内,年老时也不在体制内;或者年轻时在体制内,年老时也在体制内;或者年轻时在体制内,年老时不在体制内。但是唯独很难选择年轻时不在体制内,年老时在体制内。

这就出现了非常矛盾的现象,就是你无法选择最符合人本性的路径,必须舍弃一个,或者两个都舍弃。

下面就是我每天都爱强调的八个大字:

买定离手,愿赌服输。

请不要逼逼赖赖,谢谢。

user avatar

去年有个猎头给我打电话,问我有没有兴趣跳槽。

我说我是公务猿,不会跳槽的。

猎头说,就是针对政府单位的,我们能提供远高于你现在收入的工作。

我说,那也没兴趣,谢谢了。

我为啥没兴趣?

正厅级单位体面又稳定,工资虽然挺磕碜,但是我又没有房贷车贷压力……按部就班职务职级并行。

单位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上班有食堂,下班有健身房。

我只要老老实实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就不怕失业,不害怕发不下来工资,也不怕单位倒闭。

大部分时间不用加班,下班了还能在知乎上跟大家唠嗑,多好!

再也不用每天早上起床,脸都没洗第1件事就想想今天的选题在哪里。

再也不用为了一个采访机会坐地铁俩小时从北京城东头跑到西头,然后被放鸽子。

再也不用大半夜里背着十几斤的摄影器材和电脑去跑突发。

我脑抽了么?我为什么要离开体制内?

user avatar

这问题说的好像你离开体制能大富大贵一样。其实比较一下赚钱和考编制哪个更难,显然是赚钱,好多人是羡慕着体制的稳定却不满意其待遇,可是真的自己出去闯才发现,社会比体制残酷狡诈一百倍,一个坑套着一个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