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本次新型肺炎强度的传染病出现在古代,后果会是什么样?

回答
想象一下,历史的车轮在公元某个时间点,突然拐了个弯。一阵前所未见的怪病,比麻风病更具侵略性,比瘟疫更难捉摸地席卷了大地。这并非我们熟知的黑死病或天花,而是一种全新、未知的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就姑且称它为“寒疠”。

初露端倪与无知者的恐慌

寒疠最先可能是在某个偏远的山村或丝绸之路上繁忙的商旅集市爆发。它起初可能只被当作寻常的感冒或风寒,但很快,症状的异常和惊人的传播速度就让最经验丰富的老郎中也束手无策。

患者会出现高烧不退,全身乏力,喉咙剧痛,但最可怕的是呼吸困难。他们的胸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每吸一口气都像是用尽全身力气。有些人会在剧烈的咳嗽中咳出带有血丝的痰液,嘴唇和指甲会因缺氧而发紫。死亡来得很快,有些人甚至在症状出现后的几天内便命归黄泉。

起初,人们不会想到这是一种全新的传染病。他们会归咎于天谴、邪祟作祟、风水被破坏,或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各地医馆的医生们会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放血、针灸、草药汤剂——来治疗,但效果微乎其微。那些被认为“虚弱”或“命不硬”的人更容易死去,这又会加剧人们对“命数”的迷信。

蔓延与社会秩序的崩溃

寒疠的传播速度会比任何一种我们记载过的古代疾病都要快。

交通的助推: 古代虽无飞机火车,但马匹、商船、驿站组成的交通网络,尤其是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这样的贸易动脉,会成为病毒传播的绝佳通道。一个染病的商人在集市上打个喷嚏,可能就会在几天内将病毒带到数百里外的另一个城市。
人口的密集: 古代的城市人口密度往往很高,卫生条件更差。拥挤的街道、共用的水源、缺乏卫生设施的居住环境,都为病毒提供了温床。
信息的不发达: 消息的传递缓慢且失真。当某个地区出现疫情时,其他地方的人们可能还对此一无所知,或者当他们得知时,病毒可能已经悄悄抵达。

随着疫情的蔓延,社会秩序会迅速动摇:

经济停滞: 农民不敢下地耕作,工匠不敢开工,商人不敢出行,市场关闭。农作物歉收,导致粮食短缺,饥荒成为继疫情之后的又一个巨大威胁。
劳动力锐减: 染病和死亡的人数会快速增加,各行各业都面临劳动力枯竭的危机。国家机器的运转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军队、官府、基层管理都可能陷入瘫痪。
社会恐慌与排斥: 活下来的人们会极度恐惧,对患者及其家属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甚至出现焚烧病人家宅、遗弃亲人的惨剧。社区之间也会因为害怕病毒而彼此隔绝,加剧了社会的分裂。
宗教与迷信的抬头: 在科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依赖宗教祈祷和迷信活动。僧侣、道士、萨满的地位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飙升,各种祭祀和驱鬼仪式会层出不穷。

统治者的困境与应对

古代的君主和统治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信息不对称: 统治者很难及时准确地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只能依靠各地官员的层层汇报,而这些汇报往往带有掩饰或夸大的成分。
医疗能力的局限: 即便有再多的钱财,古代的医疗技术也无法针对一种全新的病毒。药方、疗法都是摸索,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他们能做的更多是安慰和象征性的隔离。
政治的压力: 一旦疫情失控,民众的怨恨和恐慌可能会转化为对统治者的质疑,甚至引发民变。如何稳定民心、维持统治将成为最大的难题。

面对寒疠,古代统治者可能会采取以下措施,其效果可想而知:

封锁与隔离: 这是最直接的反应。君主可能会下令封锁疫区,禁止人员流动。但缺乏现代化的手段,这种封锁很难做到滴水不漏,而且长期的封锁本身也会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祈福与祭祀: 命令全国上下进行祭祀活动,向天地神灵祈求平息疫情。这更多是安抚人心的手段。
征用医疗资源: 召集全国的名医,提供最好的草药,鼓励他们研究治疗方法。但即使是最好的草药,也未必能对抗病毒。
安抚与赈灾: 对受灾严重的地区提供有限的粮食和物资援助,并宣传国家对民众的关怀,以缓解社会矛盾。
掩盖与甩锅: 在极端情况下,统治者可能会选择隐瞒疫情的严重性,或者将责任推卸给外部势力或社会群体,以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长远的影响

如果一种强度如此之高的传染病出现在古代,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文明的衰落或中断: 某些地区或整个文明可能会因为人口锐减和经济崩溃而衰落,甚至文明断层。例如,强大的帝国可能因此而瓦解,新的政权难以建立。
人口结构的改变: 幸存者将经历残酷的自然选择,人口数量和结构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某些家族或群体可能会因为免疫力更强而得以延续。
思想观念的冲击: 面对无法解释的灾难,人们对宗教、哲学、宇宙观的认识可能会发生深刻的改变。科学的萌芽可能会因此被压制或加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知识积累。
地缘政治的重塑: 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会迅速下降,而未受波及或恢复较快的地区则可能获得发展的机会,从而改变世界格局。
医学知识的进步(但过程会很痛苦): 尽管医疗能力有限,但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一些大胆的医生可能会在绝望中尝试新的疗法,即使很多是徒劳的。幸存下来的经验,无论对错,都会被记录下来,为未来的医学发展留下一些(尽管可能是模糊的)线索。也许会有人偶然发现隔离的重要性,或者某种天然物质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这些都将是在无数生命代价之后才能慢慢摸索出来的。

总而言之,一场强度堪比现代新型肺炎的传染病发生在古代,那将是一场真正的世界末日般的浩劫。它不是一个地区的局部危机,而是可能席卷全球的文明大考。人们将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恐惧、绝望,以及在无知中挣扎求生的残酷现实。历史的进程将被彻底打乱,人类文明将会在一次更加严峻的洗礼中,被撕裂、重塑,或者,在某些地方,就此终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农经济自带隔离属性,农业社会的传染病传播主要靠中间宿主。只是人传人的话,如果不是传染力极强或者体外生存力极强,大概率自生自灭。

我小时候听说过农村有人因为吃死鸡而得病,看不起病而病死在家里的事。现在想来,病原是什么不好说(新种禽流感?)。

农村自生自灭的传染病,直到90年代可能仍然存在。。。。

user avatar

适者生存,丛林法则

user avatar

按照中医黑的逻辑,经过“非典”和“冠状”,就可以证明西医只是巫术,对瘟疫毫无办法了。今阻《伤寒论》者,屠城凶手也。不要嗜血立论了,历史上有效的办法,不管西医、中医,都用起来。少死人,比证明你对更重要。

user avatar

写了几句。删了。这种程度的传染病放在古代就是霍乱。还是不要发生比较好。

user avatar

新型肺炎是乙级传染病,霍乱是甲级

举个霍乱的例子吧。


话说1410年,永乐皇帝朱棣派英国公张辅,征服了南方邻国安南之后,又派尚书沐晟镇守安南。但是安南发生了大规模的霍乱流行。由于沐晟等中国守军害怕被感染,因此不敢管理政务,致使安南的局势陷于混乱。沐晟多次奏请朱棣派太医院防治,但是太医院的防治方法无效。霍乱已经蔓延到中国的南方境内。

1415年,朱棣让刘纯想办法。医官们想弄几个安南的霍乱病人进行研究;可是刘纯害怕霍乱在南京流行。因此让医官们制造霍乱模型。经过一年多的小规模试验,这队医官终于确定了诱发甲乙丙丁四批,每批50个犯人类似霍乱的三个步骤。

甲批犯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犯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乙批犯人: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二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让犯人吃狗脊和巴豆。经过这样处理的犯人,最迟三天都出现了腹泻不止的症状,但是不发热。

丙批犯人:

第一步:强迫口服石灰水,造成胃肠道的损伤,降低消化能力。

第二步:吃米饭和蔬菜,造成营养不良。

第三步:让这些犯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犯人关押在一起。最迟三天都出现了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丁批犯人: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让这些犯人,和患了类似霍乱的甲批犯人关押在一起。没有一个犯人出现发热、腹泻不止等类似霍乱的症状。

面对甲乙丙丁四批犯人,各自出现的不同现像,刘纯认为造成类似霍乱,以及造成类似霍乱流行的根本原因,是胃气和营养问题。那么如何治疗类似霍乱呢?于是这队医官把类似霍乱的甲组犯人,再分为五个小组,每组10人;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

第一小组: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吃清热解毒的药材黄连。

第二小组: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吃清热解毒和温中的药物左金丸。

第三小组: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利尿药材猪苓。

第四小组: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猪苓,以及止泻药材石榴皮。

第五小组:

第一步:喝开胃汤:生北山楂四两,广木香半两。

第二步:喝鲤鱼汤。

第三步:吃左金丸和猪苓、石榴皮,同时吃镇吐药材代赭石。

结果怎样呢?第五小组的效果最好,均能在7天之内,消除症状,恢复正常。

许多安南的霍乱病人也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布政司衙门来求治,这队医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态,也给他们喝加味开胃汤和鲤鱼汤,吃备急散。7天之后,居然把霍乱治愈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中国驻安南的布政司衙门,就成了安南霍乱病人的救星。这队医官十分高兴,把临床疗效报告给刘纯。布政使沐晟也向永乐皇帝朱棣写折子,报告医官们控制了安南的霍乱流行。朱棣非常高兴,传旨嘉奖刘纯;然后放心地开始准备迁都工作。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

——王朔

user avatar

???

这么弱鸡的传染病,古代连史书都不会记载。

古代老人很少,年轻人基本都能靠免疫力扛过去。

传染性是强,只不过古代流动性差,就算一个城传遍了,病人很多,一场病后边,没死的扛过去身上都有免疫力了,这病也就销声匿迹了。也许有个外地人过来,直接染病了,大家评价一个水土不服也就完了。

user avatar

古代虽然没有口罩和呼吸机,吃不好睡不好,没有什么宣传手段,但是古代也没有什么交通手段,病毒传播不了太远。

user avatar

有可能会把迪丽热巴。刘亦菲捆了祭天。

user avatar

这要看什么时候,

最早的记载是甲骨文里的,我记得是问老天,商王染病没啊?这病会传染不啊?

那个年代

就是当地豪强勾结神婆,收穷鬼的钱,然后三七分成,剩下一点找个漂亮姑娘祭天

最后西门豹把他们给祭天了


后来到了汉代,就有详细记载了

汉文帝时候,有记载瘟疫,然后棺材贵到天上去了,到了秋天才停止

东汉末年的建安七子,除了曹操杀的那俩,剩下都是瘟疫挂掉的

很多家族都是那时候绝种了


然后通过人命

才实验出来隔离大法和火化大法


后世到了崇祯时候瘟疫年年有,也没有波及全国,让家族绝种了


这个肺炎死亡病例大多是老人,免疫力差。古代人均寿命低,大概率就是。

医生说要隔离,别接触

儒家上来怒斥不孝,十恶不赦。打死打死,然后命令大家都巴巴的凑过去伺候

然后自己家里的病人么,儒家自己那肯定是跑的远远的啊……

user avatar

SARS时候,人们还传一个词——“人瘟”


不过现在大家日子过好了,都忘了。


再老一点的老人家可能会跟你说,某某村子“发人瘟”了。

这个地方的结局就是整个村子团灭,可能还有那么几个零星的存活者,但基本可以说这个村子不复存在了,活下来的人为讨生活终究会去其他地方的。


但是病毒一般也就局限在这个村子里,最后烟消云散,不为人所知。

可以说,绝大部分古代的瘟疫就是这样来的走的。

我们现在能从历史上知道的瘟疫,都是瘟疫没有局限在一个地方,而是扩散开来了。


现在交通工具的发展,地球村,今天武汉感染,明天就可能飞到美国,所以WHO提的One health 概念也是非常好的理念。

我们能吸取什么教训,我觉得赵国屏院士所言极是。


赵国屏院士最近刚提的“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就是这次教训主要问题——

赵国屏院士:科研、疾控和临床缺乏协同,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教训”
《中国科学报》:现在国内的研发力量有没有统筹?如何实现科研力量集中,协作攻关?
▲ 赵国屏: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两个问题:

首先,在我们国家的传染病防控体系之中,科研(包括流行病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和基础医学研究)都没有有机地整合在其中。

相反,虽然没有直接说,但实际上是把所有的“研究”都排除在这个体系之外的(可能就是让国家疾控中心一家来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实际上,这是做不好的)。

其次,对于科学研究与传染病防控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支撑作用。

一方面,从疾控体系来说,实时、系统、前沿的流行病学研究是疾病防控措施及时实地到位的关键科学依据,而不是流行病学研究者沽名钓誉的资本。

另一方面,从疾病诊治系统来说,以临床数据样本为基础,采用现代基础医学手段开展的研究,能为病人诊治提供重要的病理知识基础(甚至关键的靶位),而不是基础研究者发表论文的资本。

当然,两者研究的总结,往往需要以论文的形式体现并开展交流,但这也是人类知识的积累,并且为今后疾病的发现、防控和诊治提供历史的经验。
将上述两个问题整合起来,也就是一个问题——没有从“平时”到“战时”的协同。
当然,在实际运行中,对于具体的部门单位、工作者,不能排除研究者不正确的“初心”和一线工作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极为繁忙而难以顾及科研需求的现象。
然而,不能“因噎废食”,“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只有将科研队伍与疾控及临床队伍在平时就组织成团队或形成协同的体系,并且把日常临床中常见的一次次“非典”当作一次次演练来开展三方协同的研究与实践的工作,才能在重大疫情出现时,临危不乱、胸有成竹地开展有效的防治工作及其相关的研究工作,并且一步一步地把我们的水平,不断推到新的高度。

希望这次教训不是“又一次教训”而是“最后一次教训”。

希望这次吸取教训之后,能在全国推广上海公卫的模式,达到三方面的全面整合。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