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国家要设立预备役,如果正规军在前线兵力不足才会用么?

回答
国家设立预备役,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前线缺人就拉来顶替”那么回事。它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国家要费这么大劲去养活这么一群“准军人”。

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那肯定是应对大规模冲突和战争。你能想象一下,一场现代战争,尤其是那种消耗战或者需要多条战线同时展开的战役,正规军那点儿人数,可能真的不够用。你想啊,正规军是国家和平时期最精锐的力量,他们需要持续的训练、装备更新和较高的维持成本。但战争爆发了,国土面积那么大,需要守的地方那么多,兵源需求会呈现爆炸式增长。这时候,预备役就成了国家最宝贵的战略储备。

打个比方,正规军就像是你身体里随时待命的常备器官,它们功能完备,运行良好。但如果身体突然受到重创,比如遭受了大量失血,你就需要输血来补充,而预备役就像是储存起来的血液,在最危急的时候能够迅速输注,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而且,预备役人员在接受过一定的军事训练后,一旦战争爆发,他们能够快速动员、补充兵员空缺,填补战线的消耗,让正规军能够更集中精力执行核心作战任务,不至于被繁重的守备和补充任务拖垮。

这还不仅仅是填补“人头”的问题。预备役的设立,还能快速形成一支庞大的军事力量。你想啊,一支军队的训练和形成战斗力是需要时间的。预备役的动员速度,虽然不如正规军那么即时,但相较于从零开始招募和训练新兵,那效率可是天壤之别。在很多国家,预备役人员在平时就已经完成了基础军事训练,并且定期进行集训和演习。一旦接到动员命令,他们就能迅速穿上军装,携带熟悉的武器装备,短时间内就能形成一支具备基本战斗力的部队,投入到各种军事行动中去。这对于争取时间、应对突发事态至关重要。

再说了,预备役也承担着保卫国土、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战争有时候会波及国内,或者出现一些严重的内部动乱。这时候,正规军可能需要部署到边境或关键区域,而预备役就可以承担起国内的治安维护、防空警卫、灾难救援等任务。他们熟悉当地情况,能够迅速组织起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不受破坏。尤其是在一些地区性冲突或者局部战争中,预备役的贡献更是不可或缺的。

从经济和资源的角度来看,预备役也是一种更经济高效的兵力保障方式。正规军需要庞大的经费来维持其全时运作,包括工资、训练、装备、福利等等。而预备役人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地方从事生产建设或学习工作,国家只需要为他们的训练、装备维护和动员预备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一来,可以在不增加巨大财政负担的情况下,保持一支庞大且随时可用的军事力量,这是一种非常明智的资源配置。你不能指望和平时期就养着几百万正规军,那样国家财政早就扛不住了。

还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保持和传承军事技能和国防意识。预备役制度的推行,能够让更多的公民接触和了解军事,培养他们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通过定期的军事训练和演习,即使是那些平时脱离部队的退役军人,也能保持他们的军事技能不生疏,甚至有所提高。这种全民参与国防建设的模式,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并且在社会层面培养一种尚武精神和危机意识,这对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是有好处的。

另外,预备役的设立也方便了军事技术和战术的发展与传播。随着军事科技的进步,新装备、新战术层出不穷。通过预备役的演习和训练,可以将这些新的军事元素融入其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测试和验证它们的效果。同时,预备役人员也可能来自各个行业,他们将平时学习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到军队中,与传统的军事思维相结合,能够促进军队的现代化和创新。

最后,从国际政治和军事威慑的角度来说,一支强大的预备役力量也是国家实力的体现。它向潜在的对手展示了国家在军事上的动员能力和决心,能够形成有效的战略威慑,降低对方轻启战端的可能性。

所以你看,设立预备役,绝不是简单地在前线兵力不足时才用,而是一个系统性的、长远的战略部署。它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对各种挑战的战略基石,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它的作用贯穿于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从人力补充到社会稳定,再到经济效益和国防意识,方方面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预备役的目的是,平时少养兵,战时多用兵。

这基于两个前提:

1.军事人员的培养耗时长;
2.军事人员的维持是很昂贵的。

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两个前提:

1.以最基本的步兵为例。美军和解放军步兵的新训方式现在趋同,都是在训练基地内进行为期六个月的一站式训练(美军称OSUT)。训练又进一步分为前三个月的基本训练(美军称BCT)和后三个月的兵种科目训练(美军称AIT)。过去解放军是在师/旅新兵营内组织三个月新训,然后士兵下到连队进行具体科目训练,然而可以看出士兵在下连时并未形成战斗力,所以要让士兵真正能够作战,还是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而在现代战争中,一支作战部队的损耗速度是以天甚至是以小时计算的,而且战争需要军队尽快把尽可能多的兵力投射出去,几个月时间黄花菜都凉了好几轮了。如果面临的是全面战争,那么是永远不会有“兵力充足”的时候的。谁能组织更多的兵力,谁就能占据优势,并根据兰开斯特平方率将这一优势进行放大,使己方更容易获胜。

当然了,可以适当缩短士兵的训练时间,比如越战时期美国陆军的步兵训练周期就缩短到四个月。但是这就要冒士兵素质下降的风险。而如果进一步缩短训练时间,就基本不会得到可靠的士兵。1979年解放军对越作战期间,因为1978年冬季征兵新兵的训练不足(新兵12月中旬入伍,2月16日就开战),造成了很多无谓的伤亡。更极端的一如在朝鲜战争初期,人民军曾经把南方平民在不加任何训练的情况下征入部队作战,结果是他们只能作为炮灰使用,训练和保障他们还给部队反而带来了不少麻烦。

这才只是大头兵而已,士官和军官的培训周期就更为漫长。要培养一名合格的排长,两年制专科院校已被证明不够——需要四年制本科军校;每调一级,需要接受大量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大量的专业技能(至少美军需要);美军中校以上更是必须得到一个硕士文凭……这些人才的培养要靠战时赶鸭子上架,是绝对不可能的。

2、那么平时把这些人养起来可不可以呢?可以,但是很贵。对解放军和美军而言,人员维持成本都在每年军费预算的1/3左右。对朝鲜、韩国一类规模特别庞大的军队而言,可能每年养兵就要花掉绝大多数国防预算,因此就不要提什么采购新装备乃至保障旧装备的问题了。

特别是如果你的部队是为打世界大战量身打造的,在未经过经济动员时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完全是不可能的。比如冷战后期的苏军,在动员后可能达到1500-2000万人,如果平时就养着么多人,那么都不说军费问题,光这么多劳动力脱产,连国民经济都保障不了了。

而且反过来说,你在平时养着如此庞大的兵员,又能让他们干什么呢?拔草吗?在非战争时期、对武装力量规模要求很有限时,供养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实际上只能让军人无所事事,反而会降低士气和战斗力。

所以最两全其美的办法是——既让马儿跑,也让马儿不吃草:既培养这样一大批军事人员,又在平时不需要用国家财政养着这些人。

这就有了预备役制度。

预备役制度是让已经掌握了军事技能、而且这些技能不需要高强度训练就能基本维持的军人,以预备役身份进入到社会中,参加社会生产过程。武装力量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这些人员进行教育征召,以保证其军事能力的掌握。一旦有动员需要,这些人员经过很短的恢复性训练就能恢复对军事技能的大体掌握,可以投入战场。当然了,一个三四十岁的预备役兵从各方面的素质上都肯定赶不上刚完成新训的十八岁士兵,但问题在于效费比。这样一来,国家平时不用养兵,战时又有很多兵可以用。

至于预备役人员究竟是用来补充损失,还是组建新的部队,其实不同国家不同军队的选择不一样。

比如美国陆军,缺乏能迅速动员的成建制预备役单位;预备役人员首要的任务,自然是补充现役部队的战时减员,以及在组建新的战斗部队时,补充其缺员。

比如解放军和台军,除补充现役部队缺员外,还要组建数量众多的预备役部队。这些预备役部队的状况可能各不相同:
※如解放军1956-1958年的预备役师,是现役和预备役人员的结合,还负责军士训练职能;
※如解放军1982年后的预备役师,只有极少数军官是现役,大部分军官和士兵都是预备役人员;
※如台军的甲种后备旅,军官和大部分士官是现役,士兵则来自于正在服新训役的役男;
※如台军的乙种后备旅,军官来自于院校的教员和学员,士兵则来自于后备役;
※如台军的丙种后备旅,部分军官来自于后备指挥部的现役人员,士兵和部分军官则来自于后备役。

比如苏军,因为苏军现役部队普遍不满员甚至只有基干,补充现役部队的平时缺员是后备役兵员的首要去向。

至于预备役人员的来源,大部分征兵制军队选择让士兵退役后转入预备役若干年(比如解放军);募兵制军队则选择与常备军平行设置预备役人员(比如美军);一些国防压力很低的国家选择不设置预备役(比如捷克军);一些军队兼具上述提及的多种特征(比如台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家设立预备役,这背后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前线缺人就拉来顶替”那么回事。它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体系,涉及到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国家要费这么大劲去养活这么一群“准军人”。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原因,那肯定是应对大规模冲突和战争。你能想象一下,一场现代战争,尤其.............
  • 回答
    设立直辖市,这可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决定,背后牵扯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是权衡利弊后的战略选择。简单来说,国家之所以要设立直辖市,是为了更好地管理那些拥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城市,让它们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同时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和分配资源。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直辖市往往是国家级的政治.............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国家不设立中介机构,取缔市场中介”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它触及到了市场经济的本质、政府的职能边界以及社会协作的逻辑。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核心层面来展开。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中介机构”和“市场中介”在咱们理解里是个啥。简单说,中介机构就是连接供需双方,帮助他们完.............
  • 回答
    要聊聊8月19号的中国医师节,这背后可不是随便选个日子那么简单,而是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考量。虽然国家卫生计生委(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设立医师节是在2018年,但这个日子能定下来,咱们得把目光稍微往前推一推,看看有没有什么特殊的缘由。为什么是8月19号?其实,在中国正式确立“中国医师节”.............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触及了全球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国家主权等多个敏感领域,涉及到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关于美国秘密设施所在国家和地区屡屡出现怪病,以及美国为何要在全球建立如此多的军事生物实验室,这其中存在着诸多解读、猜测和事实性的信息。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梳理这些信息,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释和分析: 一、关于.............
  • 回答
    设计并联双座战斗机,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拍脑袋就能定下来的事儿,背后可是牵扯到实实在在的军事需求、技术发展以及成本效益的多重考量。简单来说,为什么会有这玩意儿?就是因为在某些特定的战场环境和任务需求下,并联双座设计能提供比单座机更优越的作战效能和更高的性价比。咱们一步步来拆解这背后的逻辑:一、 任务需.............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建筑设计和施工流程中的一个核心痛点,也是很多人,特别是施工现场一线人员非常困惑的地方。为什么设计者要在图纸里写“详见XX图集第XX页”?这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逻辑和现实考量,而非简单的“懒惰”或“不专业”。下面我来详细拆解这个问题,尽量让大家理解其中的原委。首先,我们要明白,设计图纸的.............
  • 回答
    在科幻作品《沙丘》《银河帝国》等中,未来高度发达的人类国家被设定为君主专制国家,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重历史、哲学、社会学和叙事逻辑的考量。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设定的可能原因: 1. 历史与现实的映射:君主制的延续性 历史惯性:君主制在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从罗马帝国到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其统治结构具.............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事儿,挺有意思的。国家层面是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这毋庸置疑,各种政策、资金都在往里头砸。但奇怪的是,你跑出去找那些数字芯片设计、验证,还有FPGA开发的实习岗位,会发现好像没那么多,跟想象中的“全民缺口”有点不一样。为啥会这样呢?这背后其实有不少因素在交织作用。首先,“核心技术”的敏感.............
  • 回答
    说起自主品牌将设计中心设在国外,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不少车企都这么干。这背后啊,其实是有不少门道和考量的,不光是为了“洋气”,更多的是一种现实的战略选择。我给你掰扯掰扯,听听这里面的逻辑。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离“设计高地”更近。你得承认,在汽车设计这个领域,欧洲(尤其是意大利、德国)和日本.............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不少西方历史战略游戏里,中国和日本常常被描绘成有着扩张野心的国家。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得明白游戏设计者想给玩家提供什么样的体验。历史战略游戏,尤其是一些大型的4X(Explore, Expand, Exploit, Exterm.............
  • 回答
    普京的表态反映了俄罗斯对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可能采取的军事和政治行动的强烈警惕,这一立场具有多层面的含义,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际法和外交博弈。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可能的含义和影响: 1. 对“禁飞区”立场的解读:俄罗斯的军事与安全逻辑普京将“在乌克兰设立禁飞区”视为“对俄开战”的信号,这一表.............
  • 回答
    1月10日,中国人民警察节。这个日子,总会让我的思绪飘回一些过往的片段,那些与警察有关的,鲜活而深刻的记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大概是发生在小时候。那时候我可能也就七八岁的样子,住在城市里一个老小区。一天下午,我跟着妈妈出去买菜,经过一个巷子口,忽然听见一阵急促的呼喊声,紧接着就是一些杂乱的脚步声。当.............
  • 回答
    关于白岩松老师关于汉服是“小圈子爱好”,国家不可能为少数人设立“汉服节”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引发不少讨论的观点,也触及到了文化传承、群体认同和社会资源分配等几个核心问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白岩松老师作为一位资深的媒体人,他的发言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提出“小.............
  • 回答
    国家选择建设城市群,而不是单纯地推动小城市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深远战略考量的决策。这背后涉及经济发展规律、资源配置效率、国家竞争力以及社会稳定等多方面的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城市群的本质与优势: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城市群并非简单地将几个城市堆叠在一起,而是指以一个或多个特大城市为核.............
  • 回答
    国家对K12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双减”政策的整顿,其原因错综复杂,并不仅仅是为了“一下子整顿”或造成失业。这是一个涉及多方面考量的重大教育政策调整,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和长远的目标。关于失业问题,这确实是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阵痛,但政策制定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在努力寻求缓解方案。以下.............
  • 回答
    近些年,你有没有觉得,身边似乎到处都是孩子补课的身影?小小的年纪,学业压力就已经像一座山一样压在肩头。这背后,正是无数校外培训机构在默默“添柴加火”。而最近,国家这一系列“双减”政策的推出,可以说是狠狠地给这些机构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那么,国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
  • 回答
    要说清楚国家为什么对改装车进行严打,得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而且这事儿确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透的。咱们从最直接的原因说起,也得往深了挖挖。一、 安全第一,这是最根本的出发点。你想啊,一辆车出厂的时候,它的设计、制造、测试,都是为了保证在各种正常和非正常情况下都能相对安全地运行。这涉及到车身结.............
  • 回答
    国家限制游戏版号发行数量,这背后确实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和目标。想要把这个问题讲透,咱们得一步一步来分析。首先,最直接也是最常被提及的原因,就是保护未成年人。咱们都知道,游戏这东西,一旦沉迷起来,对年轻人的影响可不是闹着玩的。它会挤占他们的学习时间,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可能导致一些不良行为.............
  • 回答
    “为什么国家要强制缴纳社保?”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就像我们家里,不能光顾着今天吃饱穿暖,还得为以后攒点东西,尤其是身体和年纪大了之后,那个时候的保障,可就全指着现在了。国家这么做,也是为了咱们老百姓着想,虽然有时候钱交出去心疼,但细细一琢磨,这事儿大有道理。咱们先从最直观的说起,社保是个“大锅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