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强答。
我们这政府会在社区中心和图书馆提供免费的早教。就是老师领着读书、讲故事再结合唱歌跳舞那种,还有玩乐高做手工那种课,什么都不用带,有些课还提供水果、奶酪、小饼干给娃。只要办免费的图书馆卡就可以参加,这个卡办起来很容易,不管你是本地居民、外劳、留学生、难民甚至黑户都能办下来。而且各个区都有图书馆,但是又不限制你必须参加你住址所在的区。
我见过像中产家庭,也看过像working class的家庭(就是收入没那么高的普通职业比如老师,公务员、工人之类的),但是从来没见过那种俗称“白垃圾”的底层。反而我去那种付费的室内和室外的游乐场见过很多底层/白垃圾(符合以下特征2条就极可能是:巨胖/巨瘦,面部/颈部/手指纹身,全身运动套装,白色背心,内裤外露,抽烟、酗酒/吸毒样貌,手抖、脏话)。很神奇,有木有。
美国也看学区的,住得起比较贵的房子的人上好学区,住不起的人上坏学区。
但美国义务教育是12年,这意味着在上大学之前,你上什么学校,全部都是和你住所的房产价值相绑定的。
衡水中学多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人大附中里也很多。这些学校的优先级是有钱的聪明学生>没钱的聪明学生>有钱的不聪明学生>没钱的不聪明学生。
但在美国,没有钱的聪明学生,是没有这个机会的。美国的排序是有钱的聪明学生>有钱的不聪明学生>没钱的聪明学生>没钱的不聪明学生。
最近看电视的时候,终于找到一个准确形容出这种感觉的例子。
是美国犯罪纪录片,里面有一个黑人少年犯,被抓的时候还一副混不吝的样子,不喜不忧,反正我就这样,随便你们怎么。
他被带上警车,从城市一头送到另一头。途中,他看着外面的景色,哭了。
他没想到这座城市这么美丽,有全玻璃的写字楼、干净的游乐场、好几层的大商圈。他从来不知道,自己其实住在一个五光十色的地方,只要坐几站公交车,可以体验完全不同的生活。
因为他从来没有离开自己出生的那几条街,一个十六七岁的大男孩,没去过自己所在城市的富人区。
那他犯的什么罪呢?他贩毒的时候,开枪把一个来买毒品的人打死了,也没什么原因,被害人没有赖账,也没私仇,也没口角,也不是帮派利益,被害人只是另一个中产阶级街区出来的,找点刺激的白人青年。
这个黑人大概是当时磕嗨了,就把那人蹦了,也不觉得有罪恶感,就是闯了祸有点麻烦。
在警车上,他看着外面的世界,突然被巨大的悔意吞噬:“天啊,我都做了什么?世界这么大,可我的人生就这样完了。”
这个人来自单亲家庭,周围的长辈里只有女性,全都疲于工作。没有人教导他,也没闲心带他到处玩。每天早上赶去上学就不错了,当然也不会给他择校,做前途规划。
(这个系列剧叫《The Pharmacist》,我终于找到了。我说的这个部分是个小细节,和主线无关的,只是对我自己触动很大。)
这里要说,常有人把美国城市居民对标中国城市居民,这是不对的。中国的贫困主要是偏远农村的贫困,美国的贫困则主要是城市贫困。美国的城市贫民,应该和中国的留守儿童对比。
我爸爸小时候生活的地方,离大海很近。现在那里是旅游城市,夏天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也有别墅区、宰客餐厅、海景养老院,旅游城市有的那里都有。
可是我爸不会游泳。
“你小时候住在海边,为什么不会游泳呢?”
“因为我们是农民,不是渔民。”
“整天在海边玩,瞎扑腾也学会了。”
“一天到晚都有活干,谁整天在海边玩?”
“一年总有一两天闲的时候吧?”
“躺着节约粮食。”
“不会偷偷跑去玩吗?”
“一天到晚都有活干,谁会跑去玩?”
“游泳是个技能啊,不想学吗?”
“我们是农民,又不是渔民,学那个干什么?”
车轱辘话滚来滚去,总之就是,他们那时候不去海边玩,也没为什么,就是没那个意识。大海是打渔的地方,不是玩的地方。
看着满街游客,他们显然都是觉得海边好玩才来的。吃饱了饭没事干,坐高铁飞机、开车五六个小时跑来,追求海边的乐趣。
我爸小时候没去过海边,就像那个少年犯没去过城市其他地方。
很巧,恢复高考的时候,我爸也没择校,随便勾的。每一个选项都看不懂,也没人可以问。
这还是村里有几个明白人的情况下。
有个算命的,一直鼓动孩子们参加高考,要尽量考学出去。很多人觉得他疯疯癫癫,竟然觉得村里这些蝼蚁一样的孩子们可以当大学生。
就算这个大仙,也不知道“机械工程”是个啥。大仙的仙力也有历史局限性。
至少要租得起好学区的房子
美国没有户籍制度,但还是有学区房的。虽然学区房无论是租还是买都一样,只要你住在学区内就能上学,但租金和房价都已经包含了学区的价值。买不起学区房也可以租,但租金同样比别处贵。
美国虽然没有户籍,但是有学区制度。孩子家住在哪个学区,就上哪个学区的学校。学区之间的资源和质量差距很大,因为学区的拨款来源是根据校区居民收税率。穷人区的居民薪水少,收税也少,因此学区缺乏资源。可以说,美国这种学校拨款方式就是穷人上好学校最大的阻碍。
另外有一些新型的charter school给穷人孩子更多机会。问题是很多穷人孩子住得离charter school太远了,交通不方便。孩子的父母忙赚钱,有可能没车,没有办法送孩子到学校(再说,美国的城市太大了,没有车的人很难出行,公共汽车服务差,服务慢)。
好的学校基本都是私立学校,穷人上不起,就这么简单。不过也有一些私立高中,为了diversity,会特意免费让一些最穷人家的孩子去念,但要求特别出众的。我老板就赶上了这个。
如果是公立学校的话,学分都能查到。而且不要求买房,租房也行。所以好的公立学校附近房价和租金都比较高。穷人还是有可能买/租不起。
穷人如果特别有天赋,私立学校是有奖学金的。
“快乐教育”就是最大的阻碍。
交钱呀。
美国的确没有户籍,判断你是否是本地居民,就看你的地址。水电煤的账单地址就可以。那么就有两种选择,要么你在此地买房,要么你在此地租房,那你就可以上对应的学校。
市场都是一样的,虽然没有户籍制度,但是你要买或者租这里的房子上好学校的话,那么这里学区房的价格和租金就会不断上涨,所以好的学区房无论是售价和租金都很贵,这个全世界都一样。只不过美国还留了租这个口,实行的是租售同权,而我们只有买。
当然这种方式上的都是公立学校,教育本身是免费的。
你还可以上私立学校,那么钱就是交给学校的,学费和参加相关活动的费用都不菲。
相对来说如果都是穷人,无论中外上好学校其实都很难。
阻碍是穷
好学校要钱啊……
其实没有什么阻碍,但是也没有什么必要。
首先大家要理解,作为一个黑盒来看,决定一个国家教育竞争难易程度的是最后的大学总录取比例。至于怎么选择怎么录取,只是个战术问题。
美国小学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学。我认识不少中国在都读不上高中的,跑到美国降级1-2年读了几年私立高中也最后上藤校了,神奇吧……
我拿纽约上州westchester这个县来举例好了,传统叫做hudson valley的下威郡富人区全美国房地产税排名第一,大概有10多个学区,十几个中学,几十所小学,从1分到10分都有。其中包括几个号称东海岸甚至全美排的上号的3*10学区,这些学区里只有独栋别墅,所以租金会比较贵,最便宜的也要4000-4500美金左右了,普通的6000-10000美金,一般穷人是租不起的,除非几家合租,但是这种情况房东不会租给你。
ps:扎克伯格在这里读的那个小学和中学都应该是6-7分的,一样去了哈佛。
但是很多9分的学区比如eastchester,因为有多家庭,其实房租就没有多贵了,2000多美元就够了,那些有福利租房补助的穷人自己再掏个200-300美金就足够了。但是选择读这些优质高中其实不是这些穷人的最优解。其实只讨论这个郡里,2分和9分学区之间的房租差异很小,同样水平的3房一厅差价绝对不到500美金。
因为美国的大学录取和中国高考不一样,是隐形配额制的,这个配额很大程度和相对优秀以及学区大小相关,我打个比方吧:衡水中学好阿里中学好还是喀什中学好?让你选一个学校参加高考,你选哪一个?哪一个更容易进985?你肯定不会选衡水。
就像我们都知道芝加哥南区枪林弹雨,但是你信不信那里的高中一样每年有不少进常春藤的,你不会觉得录取他们是因为那些小朋友文化课成绩高吧?在美国智商不高能上哈佛不代表爸爸就是老布什,情商够高家里够穷也一样可以。
美国进哈普耶常春藤有很多不同的卷法,你去好学校刷sat刷各种课外活动和竞赛是一种玩法,在普通高中刷相对优秀领导力是另外一种玩法,在烂区走出淤泥而不染的励志人设也是一种玩法。对于那些没有钱的穷人去什么好区卷成绩和烧钱的课外活动是一种事倍功半的做法,那些有上进心的穷人只要稍微对美国教育体系有点概念都不会走这个路去让孩子给人当分母的。
美国和中国大学录取差异在于,中国一个烂高中的上限可能是重点高中的下限。而美国其实各个高中的大学上限差不会太多,特别是大型高中,但是差别主要在下限上。所以好高中主要帮助保证小孩的下限,好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去向分化一般是在10名以后开始出现。其实对于自推力强的孩子在更普通的区里更容易上哈佛,这种事情是一种美国特色。或者我用更通俗的带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每个学校都有固定的高考加分名额。既然差学区也有这些名额,有志向的穷做题家们根本没必要去好学区卷。
ps:美国烂学区的特征是扣除头部的5%学生以外,后面的去向就是雪崩。好学区则一般曲线比较平滑。
这个叫做教育套利,有些透彻的家长甚至特地去钻这种空子(我认识一个师兄这么干,他一个对冲基金经理选6分学区,女儿去了哈佛),尤其犹太人玩的特别溜。中国人家长其实很少有这个气魄,基本上还是愿意卷做题。
补充一下,很多中国人以为美国大学学费很贵,这个要分几个层次的概念:
1,对于美华来说,大学学费确实很贵。因为美华有财产,大学学费是看家长收入和财产的。
2,对于穷人来说,常春藤都是免学费的。反而是烂大学学费很贵。
3,医和法学费不怎么免,所以都很贵。
4,美国也一样是专业比学校重要,特别是美国还没有选调,所以专业比学校更重要。
钱呗。
绝大部分好的学校,都是私立的。
学费也是贵出天际,5万美金/年打底,十几万美金的比比皆是。就算美国人赚的多,这也绝对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起的。
至于美国公立教育,已经稀烂了,你可以看一部美剧【等待超人】。
首先,美国没有教育部,所有教育管理权都下放到各个地方。每所学校的教材都不一样,教学理念也各不相同,甚至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标来衡量老师的教育质量。这也就导致了,哪怕是2个相邻的学校,教学理念、教学质量也是天差地别。
其次,美国公立教育投入大部分来自于当地房产税,房价越高,收到的房产税越多,当地学校自然投入也越多,师资、设施、生源更好。
最后,美国教师工会尾大不掉,真的是比UAW还毒的毒瘤。各种政治正确横行,所有旨在测试教师教学水平的测试都不允许存在,也就是说,教的好与不好,收入根本没有差距。这种制度下,与其辛辛苦苦提高学生学业水平能力,还不如使劲让他快乐就行了。
更要命的是,你想开除一个老师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的老师实行终生聘用制。一个老师只要干满两年,那基本上他就注定端稳铁饭碗了。医生的淘汰率是57分之一,律师的淘汰率是97分之一,而教师的淘汰率却是2500分之一,妥妥的铁饭碗了。
拿教师工会开刀?拜托,人家赞助总统竞选的钱比劳工会都多。
公立教育这套组合拳下来,迫使优秀教师纷纷逃离公校,优秀的公立学校少之又少,而有钱人纷纷选择私校。仅剩的好公校,也是由当地上百万刀一套的学区房撑起来的,毕竟住得起百万房产的,生源大概率差不了。
其实要我说,美国教育问题,远比医疗问题更严重。
在美国找份能交医保的工作(不算难),看病时基本上不会出现天价账单,几万刀的账单通常付个几十上百即可,而医保算下来也就一个月几百刀。
但你想让子女念个好点的学校,一年都得几万刀打底,这谁受得了?
有人会说,美国不是租售同权吗?我买不起学区房,那我去学区房租套房不就得了。
这同样很贵。
首先美国租售比非常高,基本15-20年租金就能买房子买下来。100万刀的学区房,一年租金七八万起,普通人也租不起啊。租得起的算一算,为啥不贷款买?
其次,美国租客即使没付房租,也不允许房东随便赶人,基本上需要打半年左右的官司,付出大量时间、金钱成本。所以美国房东租房前,会查看大量信用、收入证明,尤其这种高额租金的学区房,如果你没有高收入的稳定工作证明,根本不会租给你。
美国有户籍制度。起码你要在该州有住所,有劳动合同。其实,你群租一个上铺,根本不算你有住所;昨天饿了么,今天美团,也不算你有工作。
好的小学,就一个阻碍,就是钱。但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学费高,入学考“综合素质”,本校仅服务本社区,等等。
中学、大学,可以通过教会、参军,实现阶层跃升。
没有户籍但是也分学区啊,看到个评论笑死我了:
美国那边是因为学区房价高房产税多,所以才有学区学校好;
中国这边是因为学区学校好,导致学区房价高。
真的是不管美国那边发生什么,都有一群大儒来给正言布道、撰书立说
主要是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巨大鸿沟。
我和一个研究经济的学长闲聊,他做过一个研究。在纽约的哈雷姆黑人区,很多的黑人的房租都是每周支付一次的。如果每周是200美元,如果每个月交一次房租,那就是550-600美元。于是他们就建议这些黑人把房租从每周交一次,变成每月交一次,这样每月可以省下200-250美元。
但是,大部分人都拒绝了。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一笔支付600美元。也无法想象一口气支付600美元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每天工作,然后一周交200,是他们最为习惯的生活方式。
我在纽约生活的时候,我发现华人从来不去布朗克斯送餐,因为很多黑人点餐的时候是不知道自己没有钱的,点了之后,送到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钱,没有支付这笔餐费的能力。所以,华人基本上不去布朗克斯。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另外,购物的时候,我们喜欢去Costco,虽然会员费每年就是120美元,但是物价的确便宜,而且任何商品都可以无理由退货。(我只退过两次,一次是因为麦片太难吃了,一个是因为梨太难吃了,两周之后,我们退货,基本上二话不说,全额退款。)每年返现也不只是120美元,其实要更多,有些时候,我们一家两口,一年返现超过200美元以上。
但是,很多人很难接受上来二话不说就交120美元(普通会员60美元)的消费方式,直接拒绝了。这样,就过滤掉很多Costco非目标顾客人群。
我不太喜欢计算,但是我的妻子原来在金融机构工作。我很喜欢去博物馆,但是一次票价就要20-25。我妻子就建议我们买全家年票,但是要好几百美元。她直接拿下,是因为,她发现,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机构,其年票是可以抵税的,所以,即便花了几百美元购买年票,每年4月份报税的时候,是完全可以退税的。包括我们给教会,非盈利机构,校友会捐款,都是可以退税的。
房产税也可以通过办一些不挣钱的小企业,作为政府退税计划都可以抵除的。
在美国好的学区,房价贵,税高,投入教育的预算自然多,学校自然就好。所以,高房价和高税金,以及公共交通系统不可达,直接把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直接过滤掉。虽然不是强制,但是在某种习惯行为上,真的做到了族群隔离。
另外,虽然在美国学区是根据你的地址划分的,这个地址可以是租房子,而不一定要买房子的。在波士顿,华人等到孩子上学的年纪,都会搬去较好的学区,或者租房,或者投资买房。孩子毕业,就搬走。这种精打细算是中国人普遍具有的能力。但是在美国,大部分人不这么想。所以,只要华人愿意钻空子,我们实现这些还是很容易的。但是,大部分美国人,真的没有这种想法要租房子,搬家,一路实现孩子的教育升级。
但是在我们中国,其实也是一样的。我接触了几个N代,他们对于内部政策的了解基本上达到了极为惊人的地步,甚至在他们的圈子反复讨论很久的事情,我们都要在几年后的新闻联播才能看见。而且大部分人都感觉无聊,不会咀嚼新闻联播和官报那些无聊的文字逻辑。但是其中大有玄机。
对于这些人,在中国不挣钱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真的遍地都是黄金。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这种思维方式,也没有信息渠道,所以,认为生活极为艰难。
美元
买不起学区房,交不起私立学校学费。
ps:以上不是某种政治隐喻,是真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