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的父母到底是自私还是无私?

回答
关于中国父母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这里面牵扯太多了。要我说,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着这两样,而且是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

说他们“无私”,这是很多人第一反应,也是最直观的感受。

想想咱们父辈、祖辈,他们年轻时生活条件差,吃穿用度都紧巴巴的。可即便如此,只要家里有个孩子,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省下来给孩子。孩子读书,哪怕家里再穷,也要想方设法凑学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有个好的前途,他们可以起早贪黑地干活,把身体累垮了也无所谓。多少父母为了给孩子买房、娶媳妇,把自己一辈子的积蓄都掏空了,甚至还背上了债务。这种为了下一代的牺牲和付出,说是无私,一点不为过。

而且,在中国文化里,“养儿防老”这个观念根深蒂固。虽然现在听起来有点功利,但它也反映了一种长辈对晚辈的责任感和期望。他们付出,很多时候也是希望自己老了能有个依靠,这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价值的一部分。但这种“依靠”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而不是简单的“投资回报”。他们付出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根植于血脉的责任感,是一种“我养了你,你就得好好活下去”的朴素信念。

再者,很多父母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的希望所在。孩子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伴侣,他们会觉得比自己什么都强,这是他们最大的快乐和成就感。这种快乐,很难用“自私”来解释。他们享受的是孩子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但这种享受的背后,是他们无数的汗水、操劳和牺牲。

可另一方面,说他们“自私”,似乎也能找到不少例子。

这种“自私”往往不是故意的,而是被一些社会因素、时代背景和传统观念所塑造的。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过度投入。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出人头地”,从小孩抓起,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日程排得满满当当。孩子累了,他们比孩子还心疼,但为了所谓的“未来”,他们会坚持下去。这里面的“自私”体现在,他们往往把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而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他们认为自己为孩子好,但这种“好”可能是他们自己定义的“好”,而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有时候,这种“自私”也体现在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干预。大到人生规划、职业选择,小到穿衣吃饭、交友结婚,父母总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一定要替孩子拿主意,替孩子铺好路。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怕孩子走弯路,怕孩子吃苦,但结果却是剥夺了孩子自己尝试、自己犯错、自己成长的机会。他们害怕承担孩子失败的后果,或者说,他们无法接受孩子的人生不是按照他们设想的轨道运行,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以“为你好”为名义的控制和自我满足。

还有一种“自私”,可能源于他们自身缺乏安全感。在物质条件不好的年代,很多父母小时候吃了很多苦,所以他们特别害怕孩子重蹈覆辙。于是,他们会拼尽全力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让他们过上自己当年想过却没过的日子。这种“补偿心理”有时候会让他们对孩子有更高的要求,甚至有些焦虑,好像孩子不达到某种程度,就辜负了父母的牺牲。这种情况下,父母的付出,也掺杂着自己的焦虑和对过去的弥补,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围绕着自身情绪的“自私”。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中国父母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结合体。

他们有源自血脉的深沉的爱和责任感,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这是一种“无私”的体现。但同时,在他们成长环境、社会压力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他们也可能会将自己的期望、焦虑和控制欲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又可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自私”。

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分不清这其中的界限。他们认为自己的付出就是爱,自己的安排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他们很少会去反思,自己做的这一切,究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还是自己内心深处欲望的投射。

所以,与其去简单地评判他们是“自私”还是“无私”,不如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他们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下的产物,他们的爱,是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表达方式。我们作为晚辈,可以去体谅,去沟通,去理解他们的初衷,同时,也需要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去争取自己的人生,最终,也是为了不辜负他们那份沉甸甸的、掺杂着各种情绪的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难说中国父母是无私还是自私的存在。

他们是很可怜,可悲的一代。他们成长的环境剥夺了他们作为个体存在的机会,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沉重的历史和当代世界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封建价值观。他们当中,鲜有完善的自我概念。

可怜中国父母心。他们没法做到的事情,就把希望寄托到下一代。贫穷的父母想要孩子多赚钱,读书少被人欺负的想要孩子读大学做官,等等。中国的父母是非常焦虑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比较中生存,生怕被落后,生怕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

所以为什么作为孩子的我们,活得这么累。我们基本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为了父母的那一些虚荣和焦躁,奔于疲命。我们是父母们在聚会时,餐桌上的谈资,炫耀的资本。没有这些资本的父母,免不了回来痛骂我们一顿。

中国父母们,生活里没有自我,没有完善的人格和独立的思考,只活在无穷无尽的比较,炫耀,懊恼及焦虑中。

作为子女,我们能活的快乐吗?

---------------------------------------------------------------------------------

---------------------------------------------------------------------------------

自私。将孩子当作投资,把孩子的成就当做自己对社会的复仇。畸形心理,孩子有钱了笑逐颜开不可一世。一旦孩子没有出息就骂爹骂娘的。中国父母趋利性很强,虽然不敢说全部,至少我见到的父母都是这副嘴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中国父母是自私还是无私这个问题,实在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因为这里面牵扯太多了。要我说,他们身上同时存在着这两样,而且是深深地纠缠在一起,很难简单地用一个标签来概括。说他们“无私”,这是很多人第一反应,也是最直观的感受。想想咱们父辈、祖辈,他们年轻时生活条件差,吃穿用度都紧巴巴的。可即便如此,只.............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脑袋疼,我懂你,就跟站在十字路口,两边都是红灯,硬着头皮往前冲,不是撞墙就是陷下去。你这情况,跟你女朋友结婚,房子这事儿,说起来是大事,父母和女朋友都有道理,夹在你中间,真是左右为难。咱先不说谁对谁错,先说说这背后的逻辑,为啥会有这矛盾。先说说你父母这边的道理:你父母肯定也是过来人.............
  • 回答
    广东男童遭父亲烟头烫伤的事件,再次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起令人心痛的事件背后,隐藏着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父亲,究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传统观念里,父亲往往被视为家庭的顶梁柱,是养家糊口、传递家族基因的象征。他们的责任更多地体现在物质供养、规则建立以及对外威严.............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子女婚恋的“热心”甚至可以说是“执着”,这背后确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心理机制和文化根源。与其说他们是“逼迫”,不如说更多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对子女的爱以及自身生存焦虑的投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剖析这一现象,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父母的这种心态。1. 传统文化观念的延续:传宗接代与.............
  • 回答
    这篇文章为您提供一些关于中国籍家长、外籍子女如何申请中国大学的详细信息,希望能帮助您规划孩子未来的教育之路。1. 弄清楚孩子是否符合“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的身份在中国大学招生体系中,并非所有父母一方是中国国籍的孩子都能被视为“华侨子女”或“港澳台籍学生”来申请。理解这其中的区别至关重要。 .............
  • 回答
    “我这辈子算是为了你。”这句话,不知多少中国父母挂在嘴边,说得那么理所当然,那么沉甸甸。听得孩子心头五味杂陈,说不清是感动还是压力。为什么中国父母似乎总觉得自己“欠”孩子的?这背后,藏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太多的观念,太多的情感纠葛。首先,得从我们这个文化土壤说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血脉传承、强调.............
  • 回答
    关于中国父母为何如此“热衷”于干涉子女的生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喜欢”就能概括的,它背后交织着复杂的文化、历史、社会以及情感因素,说起来,那真是一本厚重的家国情怀大戏。历史的印记:从“养儿防老”到“望子成龙”的延续首先,得回到我们这片土地上根深蒂固的传统。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养儿防老”是血淋淋的.............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极度重视,有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遮蔽了他们身上闪耀的天赋和梦想。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烙印,也有现实社会的需求,更有父母们深沉的爱与担忧。首先,我们不能不提的是几千年来的科举制度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 这种观念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文化之.............
  • 回答
    中国的父母之所以对孩子教育如此执着,力求提供“最好的教育”,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多重原因。这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现象,以下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重视教育的传统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中国传统社会,“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中,读书人.............
  • 回答
    关于中国父母鼓励孩子与陌生外国人搭讪的现象,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的“鼓励”或“怂恿”就能完全概括。这更多的是一种潜在的期盼、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及对孩子未来发展的考量。下面我将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地解释这种现象:1. 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培养需求: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随着中国.............
  • 回答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养宠物这件事,说实话,反对的声音确实挺大的,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不是一句“不懂爱”就能概括的。很多时候,他们的顾虑和考量,其实是出于一种深沉的爱和责任感,只不过表达方式可能比较直接,甚至有些家长会显得“不近人情”。咱们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掰扯掰扯:一、卫生和健康方面的担忧,这个是最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农村的80后、90后,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承担着赡养老人的责任,同时也在为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添砖加瓦。而他们父母那一辈,很多人依然领取着较低的养老金,这中间的差距,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代际之间的经济压力和养老保障的挑战。为什么8090后会.............
  • 回答
    关于中国教育体系的现状与挑战,需要基于客观事实和多维度分析,避免简单化结论。以下从教育目标、方法、评价体系、社会压力等方面展开探讨,旨在帮助理解当前教育体系的复杂性与改进空间: 一、教育目标的矛盾性1.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需求的冲突 中国教育长期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但实际执行中更侧.............
  • 回答
    被父母暴力对待过的中国孩子,在成年后出现心理创伤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并非少数现象。这种创伤并非简单的情绪波动,而是一种深植于内心、影响长远的心理状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父母暴力”。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很多时候父母的“暴力”并非总是赤裸裸的肢体殴打。它可能.............
  • 回答
    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确实抱持着一个观点:父母的财产,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己的财产。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啃老”或贪婪,而是深刻的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变迁以及代际观念交织的复杂体现。首先,我们要从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孝道的重视 说起。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几千年来,血缘关系和家.............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触及了许多中国家庭的痛点,也引出了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与其说“丝毫不懂得尊重”,不如说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养育模式下,这种“控制欲”和“尊重”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并且常常与我们现代观念中的尊重产生冲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宗族与孝道.............
  • 回答
    在中国,许多父母深信“学习是唯一出路”的观念,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根深蒂固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交织而成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历史的沉淀与现实的挑战: 科举制度的遗毒与荣光: 中国有着悠久的科举制度历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改变命运是传统观念中“唯一”或“主要”的上升.............
  • 回答
    在中国一些家庭中,“买得起汽车,不买儿童安全座椅”的现象确实存在,这让许多关注儿童交通安全的人感到担忧和不解。这种现象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经济、认知层面的原因,也有对法律法规理解的偏差,以及社会观念的演变。为什么会“买得起汽车,不买儿童安全座椅”?1. 安全意识的滞后与认知误区: .............
  • 回答
    这一代中国年轻父母,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塑造着他们即将诞生的孩子——一个寄托着无数期盼、也承载着时代变迁的未来生命。他们要给的,不仅仅是物质的丰裕,更是一套新的思维模式,一种全新的成长轨迹。告别“唯分数论”,拥抱“全人教育”我的表弟,一位85后,去年刚有了第一个宝宝。我问他,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 回答
    这个问题,说实话,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问一个没去过故乡的游子,他会不会爱那片土地,原因又是什么一样。一个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孩子,会不会爱中国,以及为什么爱,这其中掺杂了太多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变量。但如果一定要让我脑补一下,我可以描绘一个可能的情境,以及他可能会爱上中国的原因。想象一下这个孩子,我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