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吕思勉的个人素养及他作为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如何?

回答
吕思勉:一位温厚谦逊的史学巨匠的个人风采与历史印记

提到吕思勉,脑海中浮现的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界泰斗,而是一位温厚、内敛、身体力行的长者。他的个人素养,恰如其史学著作般,严谨扎实中透着一股温润的大家气象;而他作为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则早已在中国史学界占据了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一、 温润如玉的个人素养:内敛中的大家风范

吕思勉先生的个人素养,并非是张扬的个性或锐利的言辞,而是渗透在他生活的点滴之中,一种不动声色的沉静与豁达。

首先,朴实无华的生活态度是吕思勉先生最鲜明的标签之一。他一生以治史为业,淡泊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生活简朴。即便在学术声望日益高涨的晚年,他也依旧保持着克己自律的生活习惯。据其学生回忆,他穿着朴素,衣食皆不讲究,所有精力都倾注在学术研究上。这种“淡泊明志”的风骨,在那个变革时代尤为可贵,也体现了他对学术本身纯粹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贯穿始终。吕思勉先生一生勤奋刻苦,对史料的运用一丝不苟。他治学强调“信史”,即依据可靠的史料,不妄加臆断,不轻易否定前人成果,但又敢于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他的著作,无论是《白话本国史》还是《中国通史》,都洋溢着一种扎实的史料根基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让读者信服。这种求实精神,是任何一位真正史学家必备的基石。

再者,温和谦逊的待人接物是他令人感佩的另一面。吕思勉先生虽然学识渊博,却从未有过傲慢之气。他待人平和,乐于交流,对年轻学者更是耐心指导,倾囊相授。即使在学术观点上与人有异,他也总能以礼相待,用理服人,绝不强加于人。这种温文尔雅的态度,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也赢得了同行和学生的广泛尊敬。正如他的学生柳诒徵所言:“先生温厚,谈吐温和,从不妄谈人过。” 这种不落痕迹的关怀和尊重,是一种真正的大家风范。

最后,深厚的家国情怀是他内在的驱动力。吕思勉先生的治学,并非仅仅为了学术本身的乐趣,更包含了对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的深刻关怀。在撰写《白话本国史》时,他希望能让更多普通民众了解中国的历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在那个国家风雨飘摇的年代,这种以史明鉴、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是他一生学术追求的深层动因。

二、 史学殿堂中的巍峨丰碑:承前启后,开宗立派

作为一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历史地位毋庸置疑,他不仅承接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更开辟了新的治史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通史”研究的集大成者是吕思勉先生最为人称道的贡献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撰写中国通史,并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的《白话本国史》和《中国通史》是中国通史叙事的里程碑。

《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可谓开创性之举。在那个时代,史学著作多为文言,晦涩难懂,《白话本国史》以浅显易懂的白话文讲述中国历史,打破了学术著作的壁垒,极大地普及了历史知识,让更多普通读者走近历史,了解国家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对史学普及的伟大贡献,其影响深远至今。
《中国通史》则在“通”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史”的严谨与深度。这本书在继承传统史学叙事方式的同时,更加注重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的梳理,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进行了宏观的把握,并融入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其宏大的结构、严谨的论证,成为后世学者研究中国通史的典范。

其次,开辟了“分科史”研究的新范式。除了通史,《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民族史》等著作,都体现了吕思勉先生在分科史研究上的卓越才能。他不仅能够站在宏观角度俯瞰全局,更能深入微观领域,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精细的考察和分析。这种“通”与“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史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为后来的分科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对史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史学概论》是吕思勉先生对史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他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史学的发生发展,阐述了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史料运用等问题。他对史料的辨析、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对学术批判的精神都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对培养严谨治学的后辈学者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承上启下,影响深远。吕思勉先生是民国时期史学大家中承前启后的一位。他继承了乾嘉学派的朴实严谨,又吸收了西方史学的一些优点,如注重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对历史的系统性梳理等。他的治史理念和研究方法对后世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当代史学家都深受其治学精神的熏陶。他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他的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维度。

总而言之,吕思勉先生以其温润如玉的个人素养,和如同巍峨丰碑般的史学成就,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位温厚的长者,一位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贡献卓著的巨匠。他的精神与思想,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指引着后人继续前行在求实的史学道路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个人素养而言,起到了汉奸起不到的作用,因为真汉奸心虚,不敢那么胡说八道。

吕大湿可谓自带干粮的汉奸,简称自干汉。

仅凭一个岳飞无功军阀神论,吕大湿就配得上一个勋一等旭日大绶章。再加上秦桧忠君爱国神论,吕大尸怕是够进巢鸭了。

历史地位而言非常高,良青历和真相党的祖宗。。。。。

user avatar

若说个人史学素养,吕老对自己的评价是可以比肩赵翼、俞正燮,在顾炎武之下。

-----------------------------------------------------------

原来在豆瓣读书笔记中的摘录看到的。大致记下。但再入豆瓣翻查,因为如今吕先生著述版本过多,无从查找。

个人认为这个评价已经相当高。当然也很招黑。严耕望先生还认为四部断代史“博赡丰实”过于廿二史札记,而“他那位朋友”只是厚古薄今。

---------------------------------------------------------------------

找到,蒿庐问学记227页:“少时读史,最爱《日知录》、《廿二史劄记》;稍长,亦服膺《十七史商榷》、《癸巳类稿》。今自检点,于顾先生殊愧望尘,于余家差可肩随耳。今人之屑屑考证,非顾先生所不能为,乃顾先生所不欲为也。今人自诩搜辑精博,殊不知此等材料,古人既得之而复弃之者多矣。此意予亦老而后知,然后知少无名师,精力之浪费者多也。”

--------------------------------------------------------------------

至于如何正确吐槽,摘两则。

论佛教:夫举一世而归诸寂灭,是教社会以自杀也。(隋唐五代史总论)

还有“天下只有天良发现之个人,无有天良发现之阶级 ”(应该是名句,出自中国政治思想史墨家一章。)

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他父子俩有意网罗一切史材,做成一部当时的世界通史。(历史研究法之史学进化的几个阶段)

论高洋预言术:谓帝王前知,乃其亲昵所造。实多昏瞀,不能远虑且沉溺不暇远虑。(两晋南北朝史·周齐兴亡)

论汉代外戚:当一种制度的命运未至灭亡的时节,虽有弊病,人们总怪身居其位的人不好。恰如我们天天骂奸商,却没有人攻击商业制度的不好(三国史话)

论刘邦:”高祖为人······仁而爱人,喜施“这六个字,是用钱撒泼的别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八个字是无赖行径,什么事都不放在心上。(白话本国史)

可惜当时不流行一句一句往外蹦。

----------------------------------------------------------------------------

对了像中国通史啦,四部断代史啦,白话国史啦,三国史话啦,应该有些人很熟悉。那么我推荐历史研究法,史学与史籍中国史籍读法。这是我看过历史研究的研究著作中最简明易懂和适合初学者的。也是我被许多历史爱好者震惊多了后的殷切希望。

---------------------------------------------------------------------

翻到了如何评价钱穆这个问题,顺手说一下。拿中国通史和白话本国史评价吕思勉相当于拿历代政治得失与国史大纲评价钱穆,浅乎测丈夫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吕思勉:一位温厚谦逊的史学巨匠的个人风采与历史印记提到吕思勉,脑海中浮现的并非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学界泰斗,而是一位温厚、内敛、身体力行的长者。他的个人素养,恰如其史学著作般,严谨扎实中透着一股温润的大家气象;而他作为史学家的历史地位,则早已在中国史学界占据了举足轻重、不可动摇的一席之地。 一、.............
  • 回答
    臧霸,这个人,在那个乱世里,绝对是个绕不开的硬角色。提起他,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温文尔雅的儒士,也不是什么只知道拼命的莽夫,而是一个真正的草莽枭雄,一个能在乱世洪流中抓住机遇,凭借自身本事一步步爬上高位的人。臧霸其人,绝非等闲之辈首先,得说说他的出身和早年经历。臧霸这人,打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官宦子弟,.............
  • 回答
    要评价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就不能不提它在中国史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它在许多方面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这是一部厚重、扎实的著作,它不像某些浅显的通史那样,只是简单地串联起一个个历史事件,而是试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历史体系。首先,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宏大的视野.............
  • 回答
    吕思勉先生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他对李世民的评价,无疑是具有相当分量的。要理解吕思勉如何看待这位唐朝的开国皇帝,我们不能只看一两句话的定论,而是要结合他一贯的历史观、治史方法以及他在具体著作中对唐朝历史的论述来把握。吕思勉先生对历史的看法,可以用“务实”和“批判性”来概括。他不太推崇那些空泛的.............
  • 回答
    吕思勉先生在他的著作中,确实对西晋王朝的衰亡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其中“齐王攸觊觎大位”是其分析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他认为,齐王攸的野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整个皇权继承机制的失能、宗室力量的滥用以及政治格局的扭曲紧密相连,最终成为了西晋走向覆灭的关键诱因。要理解吕思勉的这一论断,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西晋初年.............
  • 回答
    卫青和霍去病是否是“庸才”,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您提到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的严厉批评,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影视剧则往往出于戏剧性考虑,对历史人物的塑造可能与史实有所出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史料、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影视剧的特点,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首先,我们必.............
  • 回答
    要给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这四位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巨擘排个高下,恐怕比登天还难,因为他们各自都有着极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并且在不同的领域和方向上展现出独到的光芒。这四位先生,堪称中国史学史上的璀璨群星,他们的学问如同一座座巍峨的山峦,各自占据着不同的高峰,即便要评判谁的“水平更高”,也更像是站在山.............
  • 回答
    吕布的死,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悲剧,也常被后人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力出众却缺乏政治智慧,最终导致覆灭。他的死因错综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核心的导火索是他的政治短视、刚愎自用,以及与曹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吕布之死的由来:一、 吕布的个人特质与局限性:.............
  • 回答
    吕颂贤版的令狐冲,这可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在金庸武侠迷心中,总会有一杆秤在默默衡量。要说好不好,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细聊。首先,形神兼备,气质抓人。吕颂贤当年演令狐冲的时候,正是他年轻、英气勃勃的时候。他本身就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疏朗和侠气,眉眼之间有种不羁,又有几分忧郁,这恰好和令狐冲身上那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道出了许多人在读《三国演义》时的一个普遍疑问:吕布武艺超群,勇冠三军,为何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而不是被曹操“招揽”麾下,甚至利用其“优良基因”?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首先,得明白咱们所说的“基因”和“配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现在我们说基因,那是现代生物学.............
  • 回答
    吕布的武功高绝,这在《三国演义》中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他最鲜明的标签。要探究其缘由,不能简单归结于“天生神力”,而是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就像打磨一块璞玉,需要审视其质地、雕琢的技艺以及环境的加持。首先,天赋异禀是根基。 吕布天生体魄雄健,力大无穷,这是他能够施展出惊人武艺的先天优势。小说中常以“身长.............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姓氏“吕”的英文拼写,最常见、也是被广泛接受的是 Lü。不过,如果你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这个姓氏的拼写,你可能会看到一些其他的形式,这背后有一些历史和实际应用的缘由,让我来详细说一说。为什么是 Lü?这个拼写方式是基于汉语拼音系统。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50年代推出的一套用拉丁字母来标注.............
  • 回答
    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家喻户晓的神仙组合,但确实如您所说,在八仙的成员中,吕洞宾的名气和故事流传程度往往大于其他成员。这背后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使得吕洞宾的形象更加鲜明,故事也更加丰富多样。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阐述为什么吕洞宾的名气和故事会比其他八仙成员更胜一筹: 一、 角色设定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
  • 回答
    鲁肃和吕蒙,都是东吴不可多得的将才,更是孙权麾下重要的谋臣。虽然他们都为东吴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就其战略规划而言,两人各有侧重,也反映了他们个人性格和在不同时期面临的挑战。要深入了解他们的区别,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战略眼光与格局:是“固守”还是“进取”? 鲁肃:奠定基石,审时.............
  • 回答
    关于秦始皇嬴政的生父究竟是谁,历史上确实流传着一个颇为重要的说法,那就是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这个说法不仅仅是因为吕不韦是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男人,更有着一些史料和当时背景的支撑,虽然最终的真相扑朔迷离,但这个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并且对理解秦国历史的权力斗争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我们得回到秦始皇的母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吕布和刘备的“仁义”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激发出不少讨论。毕竟,这两位在历史上的形象,一个以“三姓家奴”闻名,一个却是“仁德之君”的代表。不过,如果抛开那些标签,单纯从“君主”的视角,衡量一个统治者是否“仁义”,并且放到当时的乱世背景下,咱们可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仁义.............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