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回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出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核心视角。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哲学口号,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观察和总结。要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

首先,什么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顾名思义,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要素。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生产力: 这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包括了劳动者(人)、劳动资料(工具、设备、厂房、土地等)和劳动对象(原材料、自然资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人类没有能力去耕种、去制造,也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
2. 生产关系: 这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核心的是所有制关系,也就是谁拥有生产资料。比如,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拥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在封建社会,地主拥有土地和劳动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除了所有制,还包括劳动中的分工、管理、产品分配等关系。

这二者共同构成了经济基础。简单来说,经济基础就是一个社会在某个历史阶段,它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生产出来的东西如何分配。

然后,什么是“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相对独立但又受其制约的部分。它主要包括:

1. 政治制度: 国家的组织形式,政府的运作方式,权力如何分配和行使。比如,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等等。
2. 法律体系: 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司法机构。
3. 意识形态: 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道德、文化、宗教、哲学、艺术等。这些是人们认识世界、指导自己行为的思想载体。
4. 社会组织: 除了国家,还有政党、工会、宗教团体、社团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你可以把经济基础想象成一个房子的地基,而上层建筑则是建在地基上的房子主体、装修、家具,甚至住在里面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那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底是怎么个“决定”法?

这里说的“决定”,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更不是机械的、僵化的关系,而是一种辩证的、根本性的、主导性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和基础。 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决定了它需要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来维护和适应。
举个例子: 在早期氏族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主要依赖集体劳动,私有制还不发达,所以也没有复杂的国家机器和法律。等到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需要有力量来保护私有财产、镇压反抗,于是国家、法律、军队等上层建筑就应运而生了。
再比如: 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它需要一套政治制度(如代议制民主、议会)、法律体系(保护私有财产、合同自由)以及意识形态(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来巩固和发展。这些上层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虽然经济基础是决定性的,但上层建筑并不是被动接受者。它有相对独立性,并且会积极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维护和巩固: 健全的政治制度、有效的法律可以保护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一个稳定、公平的司法体系能够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鼓励创新和生产。
阻碍和破坏: 如果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或者维护的是一种过时的生产关系,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一个腐朽的封建统治,它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可能就会压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阻碍社会进步。
促进和变革: 有时候,上层建筑的某些因素,比如先进的思想、革命的政治力量,能够充当催化剂,推动经济基础的变革,从而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3.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不同的经济基础,必然产生不同性质的上层建筑。
阶级社会: 在阶级社会里,经济基础是建立在剥削和被剥削的基础上的。那么,维护这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法律、意识形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用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和剥削关系。比如,奴隶社会的法律维护奴隶主的权利,否定奴隶的人格;封建社会的法律维护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先进的经济基础: 当一种新的、更进步的生产力发展起来,它就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而旧的上层建筑,如果继续维护旧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新经济基础发展的障碍。这时,新的阶级(比如新兴的资产阶级)就会通过革命,推翻旧的上层建筑,建立起符合其经济基础的新的上层建筑。

为什么说“决定”,而不是“影响”?

“决定”在这里强调的是根本性、方向性、主导性。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它规定了社会活动的根本方向和基本性质。上层建筑的任何变化,最终都要回归到它所根植的经济基础是否需要或允许这种变化。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一家公司(经济基础),它主要的业务模式(生产关系)和技术能力(生产力),决定了它需要什么样的管理层级、规章制度(上层建筑)。如果这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咨询,那么它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可能就相对扁平、灵活;如果它是一家重工业制造企业,那么它的层级管理和标准化流程就会更加严格。管理层的决策、公司的文化,最终也要服务于公司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标,也就是盈利和壮大(经济基础的体现)。

这句话的意义何在?

这句话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它帮助我们:

理解社会变迁的动力: 社会的根本变革,往往不是从思想、政治层面开始的,而是从经济基础的变革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会对旧的生产关系提出挑战,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时,就可能引发社会革命,导致经济基础的变革,进而引起上层建筑的颠覆和重建。
分析社会现象的本质: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来理解其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文化等上层建筑的产生原因及其性质。很多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经济根源上找到解释。
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研究历史的宏观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以及社会如何从一种形态发展到另一种形态。

当然,我们也需要注意,这是一种“决定”,而不是“唯一的决定”或“简单的决定”。上层建筑有其能动性,它可以主动地去影响、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经济基础。但这种能动性的发挥,最终还是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当经济基础发生深刻变化时,上层建筑如果不能随之调整,就会被淘汰。

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一个社会之所以是这个样子,其政治、法律、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归根结底是由它如何生产物质资料(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那个最根本的“为什么”,而上层建筑则是“如何呈现”和“如何维护”的答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要说什么是上层建筑?

In Marxist theory, human societ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base (or substructure) and superstructure. The base comprises the forces and relations of production (e.g. employer–employee work conditions, the technical division of labour, and property relations) into which people enter to produce the necessities and amenities of life.

就是说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基础(base) 和上层建筑(substructure) 组成. 基础就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等.

上层建筑(Superstructure)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三十五:为什么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三十五提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不是出于马恩之口 (无原文), 是后人总结, 但是马恩确实提出过种观点.

因为马恩只是提出了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有辩证关系,但是是具体的什么基础(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了什么样的上层建筑(政治思想的上层建筑?法律思想的上层建筑?哲学思想的上层建筑?)资本论里是没说明白的.

马恩的意思是基础和上层建筑不是严格的遵照因果关系, 即经济基础100%决定上层建筑应该是是个错误观点.

来自评论区@音聆法国的贡献, 原文德文如下:

In der gesellschaftlichen Produktion ihres Lebens gehen die Menschen bestimmte notwendige von ihrem Willen unabhängige Verhältnisse ein, Produktionsverhältnisse, die einer bestimmten Entwicklungsstufe ihrer materiellen Produktivkräfte entsprechen. Die Gesamtheit dieser Produktionsverhältnisse bildet die ökonomische Struktur der Gesellschaft, die reale Basis, worauf sich ein juristischer und politischer Überbau erhebt, und welcher bestimmte gesellschaftliche Bewußtseinsformen entsprechen.

翻译就不提供了,没学过德语. 根据软件翻译出来的, 确实阐明了马恩的原义侧重于基础和上层建筑存在有辩证关系,但没有论述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还是那句话,知乎是来看段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出自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理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核心视角。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哲学口号,而是基于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观察和总结。要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什么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顾名思义,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要素。.............
  • 回答
    古代刑罚为何普遍比现代严酷?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看似“价值观不同”的笼统说法背后,隐藏着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政治理念乃至技术水平等多方面的深刻缘由。将这个问题简单归结为“农业问题”有些片面,但农业社会作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石,其特质确实深刻影响了刑罚的走向。让我们抽丝剥茧,一层层地剖析这个问题。一.............
  • 回答
    关于“房价跌,中国经济就会垮”这个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触及了中国经济结构中一个极其敏感且相互关联的环节。这背后有着复杂的经济逻辑和现实考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层层剖析:一、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发动机”与“压舱石”双重角色首先要明白,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远不止提供居住功能那么简单。它.............
  • 回答
    关于“东南亚华人富豪是经济增长的受益者而非驱动者”这一说法,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这并不是一个完全否定华人富豪作用的论断,而是强调了他们扮演的角色相对而言更侧重于资本的整合、放大和利用,而非从零开始的创新和基础性经济活动的开拓。以下是详细的阐述:一、 历史背景:殖民时期与国家建设的框架要理解.............
  • 回答
    理解苏联末期经济状况的复杂性,确实会让人有些困惑,因为不同的观察者和经济学家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要弄清楚“苏联末期经济濒临崩溃”和“苏联末期经济正在慢慢恢复”这两种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那个时期复杂的经济现实,并理解这些说法的来源和侧重点。苏联末期经济到底经历了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白,苏联末期.............
  • 回答
    东北三省经济并非“国家中游”这么简单,对其的“经济落后”的印象,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需要从历史、产业结构、人口流动、营商环境等多个维度来细致剖析。一、 理解“国家中游”的模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国家中游”这个说法本身就比较模糊,它可能是一个相对的评价,比如相对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东北.............
  • 回答
    从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与其说古代社会的人是“政治人”,现代社会的人是“经济人”,不如说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驱动力和价值取向的概括和强调。这种说法并非绝对,但它确实抓住了不同时代社会结构的显著特征。古代社会:政治维系与身份认同在古代社会,政治不仅仅是统治阶层的事情,它深刻.............
  • 回答
    “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经济不行”的说法,虽然过于简化和绝对,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家在过去和近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挑战和困境。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包括它们的经济结构、历史表现、面临的挑战以及与发达经济体或新兴经济体强国的对比。核心原因分析(为何会产生“经济不行”的印象):1.............
  • 回答
    为什么说房地产是 M2 的蓄水池?理解房地产为何成为 M2(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蓄水池,需要从货币的发行与流通、信贷扩张、以及资产配置等角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房地产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类别,能够吸收并锁定大量的社会财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货币的流通速度,起到“蓄水”的作用。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货.............
  • 回答
    要理解为何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7.1%的情况下,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却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这个看似矛盾的景象背后,隐藏着增长数字背后的真相,以及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增长率”这个数字的计算和它所代表.............
  • 回答
    送礼,这件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社交艺术,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当我们将经济学原理套进去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洞见。很多经济学家会旗帜鲜明地提出一个观点:在大多数情况下,送现金比送实物礼物要“好”。这个“好”并不是指情感上的亲疏,而是从效率和效益的角度出发,它指的是能让收到礼物的人更满意,更能最大化礼物本身.............
  • 回答
    江浙沪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外来人口红利,这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看法,并且背后有着相当扎实的逻辑支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1. 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驱动首先,江浙沪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重镇,其经济起飞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持续的积累和发展。从早期劳动密集型产业.............
  • 回答
    东北经济确实面临一些挑战,这一点不能否认。但经济的“衰退”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概念,它涵盖了就业、投资、消费、生产等方方面面,而且影响往往是结构性的、长期的。要理解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还能看到一些地方,比如婚礼上,出现如此多的豪车,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得明确“东北经济衰退”的定义和范畴。.............
  • 回答
    关于日本国债占GDP比重高达近250%却鲜少有人将其视为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导火索,这确实是一个令人费解但背后逻辑却十分清晰的议题。与其说“没人说”,不如说相对西方国家出现类似高债务水平时所引发的恐慌,对日本而言这种担忧的声音显得不那么尖锐和普遍。这背后并非是无视风险,而是因为日本的特殊国情和成熟的经.............
  • 回答
    “法学今后会是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天下吗?” 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当下学术和实践领域都备受关注的话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更倾向于一种“融合与转型”的趋势,而非“取代”。为什么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以及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忧?这种担忧和疑问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在2018年都感觉生意不好做,市场消费似乎不如往年景气,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GDP增长6.6%这个数据,有时候会让人觉得有些困惑。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关键点,它们共同作用,解释了为什么普遍感受到的“经济差”和GDP的增长可以并存。首先,我们要明白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宏观经济总量指.............
  • 回答
    宋朝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朝代,其经济和文化上的繁荣程度堪称高峰,这一点毋庸置疑。然而,正是这种繁荣之下,也隐藏着一些深刻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像方腊、宋江这样的起义爆发。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繁荣”等同于“人人安居乐业”,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着复杂的多层次的矛盾。要理解为何在繁荣的.............
  • 回答
    冷战期间的军备竞赛确实给苏联经济带来了沉重负担,甚至可以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它并没有将美国经济拖垮,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苏两国不同的经济体制、战略选择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一、苏联经济体制的先天不足与军备竞赛的放大效应苏联的经济体制是以计划经济为核心的,这在一.............
  • 回答
    郎咸平在《财经郎眼》节目中,确实多次表达过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甚至使用了一些比较悲观的论调。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困惑:既然郎教授预测得这么“准”,为什么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一路向前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足以说明经济的复杂性和预测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罗翔教授在谈论法律在两性关系中的角色时,确实提到过,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下,出轨行为本身,通常不直接构成财产损害,因此一方不能直接依据“出轨”这一事实向另一方主张经济补偿。 他的观点核心在于区分“事实出轨”和“法律上的过错”,以及法律主要调整的是财产关系和特定身份关系,而非情感层面的忠诚义务。要详细地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