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国1952年到1978年经济增长率达到7.1%,为什么还说中国文革时期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回答
要理解为何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7.1%的情况下,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却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这个看似矛盾的景象背后,隐藏着增长数字背后的真相,以及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增长率”这个数字的计算和它所代表的含义。7.1%是一个年均增长率,是将1952年至1978年这27年的经济总量(通常指GDP或国民总收入)的变化进行平均计算得出的。这个时期包含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恢复时期(19501952年): 经历战乱后的中国经济迅速恢复,增长速度非常快,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在苏联援助下,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
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 这是经济增长率计算中的一个“高点”,但也是一个虚假繁荣,伴随着严重的资源浪费、自然灾害和“浮夸风”,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饿死数千万人。虽然某些年份的工业产值数据可能因为统计口径的混乱和“大办工业”而有所体现,但整体上经济遭受了巨大破坏。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21966年): 在遭受“大跃进”的严重挫折后,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努力恢复生产,经济开始回升。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这是最关键的时期。
文革结束及调整(19771978年): 经济开始逐步恢复。

因此,1952年至1978年的7.1%的平均增长率,实际上是包含了“大跃进”的虚高和随后几年较为快速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文革前几年的稳定增长等多个阶段的平均结果。

为什么文革时期(19661976年)经济仍然会被认为是“崩溃的边缘”?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的“失速”与“停滞”:
工业生产的严重受损: 文革的核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席卷全国,颠覆了正常的生产秩序。许多工厂停工停产,科研机构被冲击,技术人员和专家受到迫害。大量的企业在“夺权”、“造反”、“武斗”的政治浪潮中丧失了正常的生产能力。虽然在一些“支左”、“抓革命促生产”的口号下,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生产有所恢复,但整体上工业产值增长极为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农业生产的困难: 农村也未能幸免。大量农民被卷入政治运动,耽误了农时。集体劳作的效率受到冲击,生产积极性下降。更糟糕的是,一些地方推行的极左政策,如“割资本主义尾巴”过猛,打击个体经济,也影响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农业的停滞直接影响了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来源。
交通运输的瘫痪: 动乱蔓延到交通系统,铁路、公路、港口经常被封锁,运输受阻,物资无法流通,加剧了经济的困难。

2. 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与失衡:
“以阶级斗争为纲”压倒一切: 经济发展的规律被政治口号所取代。“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理论被极端化,一味强调意识形态和政治挂帅,忽视了技术、管理和科学的重要性。
过度强调“自力更生”与“人民公社化”: 虽然“自力更生”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但在文革期间,这种原则被推向了极端,与外部交流和技术引进几乎隔绝,导致中国在技术上逐渐落后于世界。人民公社制度下的平均主义和食堂化生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造成了普遍的饥饿和营养不良。
国防工业的畸形发展: 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下,国家投入了大量资源发展国防工业,尤其是“三线建设”。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防能力,但却极大地挤压了民用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空间,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许多偏远地区建设的工厂和设施,也因为缺乏配套和技术支持,难以发挥实际效益。

3. 经济运行的非理性与混乱:
普遍的“造反”与“夺权”: 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权被“革命群众组织”取代,正常管理被混乱的“群众运动”所取代。决策过程充满主观臆断和政治斗争,缺乏科学和理性分析。
物资的短缺与配给制: 由于生产的下降和流通的阻碍,市场上出现了普遍的物资短缺,许多基本生活用品需要凭票供应。这使得民众的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基本温饱都成问题。
教育科研的停滞: 高校停课数年,科研项目被中断,大量知识分子被打倒,导致中国在科技和人才培养上出现了断层,对长远经济发展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4. “7.1%”数字的掩盖:
统计数据的不准确与夸大: 在政治运动高涨的时期,统计部门的独立性遭到严重破坏,数据造假和浮夸现象屡禁不止。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为了完成所谓的“生产指标”,会虚报产量。
“人海战术”的不可持续: 即使在某些时期,通过大规模动员人力进行建设,能够短暂地提升一些“量”的指标,但这是一种以牺牲效率、资源和可持续性为代价的增长,其质量非常低。
国民经济的整体脆弱性: 即使某些指标(如工业总产值)有所增长,但如果考察经济的质量、效率、结构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发现经济的根基已经非常不稳固。

总结来说, 1952年至1978年的7.1%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是一个被平均化的数字,它掩盖了文革时期经济的实际停滞、结构性扭曲、效率低下和民生凋敝的真实状况。 尽管总体数字看上去并不算低,但这个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受到了严重损害,许多领域的生产和建设几乎停滞,社会活力被极大地压制。用“崩溃的边缘”来形容文革时期的经济状况,更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经济运行的混乱、失序和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它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造成的深远负面影响。那是一个在政治动荡下,经济发展规律被严重违背的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爷爷1958年入职化工界。

第一个单位,因为1960年,被迫减少投资,靠两个投产车间勉强维持出一条生产线。大家都知道,化工厂的工艺流程长度关系到厂子的层次。该厂因为先天不足,一年接受国家补贴五十万,没亏完可以发奖金,靠着工人的努力,该厂投产以后年年发奖金,还攒了一套“五小”支援给驻地县。本地最大的钢铁厂也是1958年奠基,因为亏损在六七十年代从来没发过奖金。1966年,化工厂在1958年的计划生产规模终于落实。因为种种原因,该厂1966年起从系统内单位能耗最小的厂一跃成为系统内单位能耗最大的厂,亏的不要不要的,仅在1971、1972年两年略有盈余。新产线试车的时候肯定问题比较多,只是这次试车亏了十几年,到了改开时期才稳定盈利。

第二个单位,战备企业,配套运输和原料产地投产晚了几年,改开以后才开始全力开工实现盈利。这个可以算改开摘桃子,活该让改开摘桃子。

第三个单位,1972年投产的新产线,开工率低,事故率高,产线跑冒滴漏严重,一年最多亏损六百万。1976年部里组织全国大会战,制定“三年扭亏”目标,群策群力,当年工厂成为了全国同领域第一个盈利的企业,1978年获得科技进步奖。该厂扭亏完全按照前三十年的路子走的,全国大会战,集中力量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以此作为突破口推广全国,跟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没关系。虽然 @季退思 说这个厂的生产工艺不是主流。→_→

看账面产值,郭嘉本来没有工厂,1958~1978有了三个工厂,都有产品。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要注意到,光看产值有什么用?效率太差,工厂在亏损,谁在填坑?劳动者付出的劳动就这样消失了。现在大家都知道互相喂屎增加鸡的屁的例子了。当年的计划经济实际上是中央指令+诸侯计划中心层层分解指令执行、执行和反馈都力不从心的半身不遂计划经济。经济运转过程中低效率的事情很多。

其实我觉得,要不是“工业要有十个大庆”这个无视规律的事情,国民经济还到不了崩溃边缘。“老实人”引咎辞职,经济改革终成共识。

user avatar

十年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经济崩溃。

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面临着三个基本国情:

1.建国后生育高峰出生人口进入劳动年龄(事事上抗战胜利后生育高峰就已经到来),每年将新增劳动力上千万。

2.于此同时,建国后暴涨的人均寿命,导致劳动人口劳动年限延长,短时间内不存在大规模退出的可能。构成劳动力主体的20后与30后人口,预期的退出时间是80年代和90年代。

3.实现现代化,还意味着应该将大量农业人口转换为工业人口,扫盲后的人民等不起多少年。


一旦这三个问题解决不好,显性与隐形失业问题带来的混乱,人均资源的减少,绝不仅仅是经济问题那么简单。


有这三个基本国情在,才能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意义,才能解读当时中国经济运行状况意味着什么。

60年代中期至2010年代之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可以用三个标准衡量。

1.经济增长吸纳新增就业人口的同时,并将一定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人口———极好。

2.经济增长能吸纳每年新增就业人口———良好。

3.如果2都做不到,能否至少吸纳每年新增的城镇就业人口?———及格。

4.连3都做不到————崩溃,危机将迅速蔓延到非经济层面。。

其中,1和2两个问题,是农业国和人口大国国情决定的,直接原因是鼓励生育和人均寿命暴涨。3和4这两个问题,是156项超前工业化带来的。即靠剪刀差供养的中国工业体系,本身就在生产大量新增人口。

看似差异极为巨大的两个年代,其实是同一道题的不同解法。

回到60年代中期,工业化初期的中国,面临着极为可怕的一个基本国情:

就吸纳就业而言,中国规模较小工业体系(城镇就业)在极高的增长下(远不是8%,10%那么简单),才能全面吸收新增就业人口。

而现实是,在就业人口爆炸面前,1965年17%的经济增长率,已经连城镇新增就业人口都吸纳不了了(事实上此时剪刀差已经无力供养工业体系了,仍在裁减消化跃进时期新增的工业人口。)。

与此同时,燃烧的地火——中国新增劳动力已经得到了基本教育,也就是说,得到了现代政治启蒙。

而这,在工业规模达到极大之前的中国,是基本国情。五十年间,时刻都是惊涛骇浪。

user avatar

这个论点确实站不住脚,用改革开放后的官方表述可以否定之。

“崩溃边缘”出自197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指1974年到1976年

  回顾这一段历史,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同“四人帮”的斗争,是一场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斗争。“四人帮”这个反革命的阴谋集团,利用他们窃据的地位和权力,网罗地富反坏以及一小撮野心家、叛徒、新生反革命分子、流氓、打砸抢者,乱党乱军乱国,大搞法西斯专政,残酷迫害革命干部和革命人民,疯狂破坏国民经济,摧残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恶果。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由于“四人帮”的支持、包庇和纵容,坏人当权,工厂停工停产,农村分田单干,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盛行,阶级敌人活动猖獗,没有改造好的地富反坏反攻倒算,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严重局面。这种情况如果继续下去,我们的国家就不可避免地要改变颜色,人民就要遭到更大的灾难。粉碎了“四人帮”,我们的党避免了一次大分裂,我们的国家避免了一次历史大倒退,保证了我国人民沿着毛主席指引的社会主义方向继续前进。

这一说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邓小平主导的第二次工业整顿也处在这一时期中,《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指出

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同‘文化大革命’唱反调,触怒了四人帮。
说到改革,其实在1974年到1975年我们已经试验过一段。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

正是由于这一次整顿,我国完成了四五计划。

若是将“崩溃边缘”直接形容整个文革时期,同样是不贴切的,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

由此可见,“崩溃边缘”这一形容言过其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理解为何中国在1952年至1978年间整体经济增长率达到7.1%的情况下,文革时期(19661976年)却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复杂性。这个看似矛盾的景象背后,隐藏着增长数字背后的真相,以及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增长率”这个数字的计算和它所代表.............
  • 回答
    中国对于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加入俄罗斯的立场,主要基于国际法、外交原则和国家利益的综合考量,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谨慎态度和对国际法的尊重。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中国对克里米亚公投的官方立场中国在2014年克里米亚公投后,正式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但这一立场始终伴随着对国际法和联合国宪.............
  • 回答
    中国052D型驱逐舰的出口可能性需要从多方面综合分析,涉及技术、政治、经济和战略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展开: 一、052D型驱逐舰的技术特点052D是052系列的改进型,主要改进包括:1. 防空能力:装备海红旗9(HHQ9)远程防空导弹,射程达200公里,可拦截飞机、无人机和反舰导弹。2. 反舰能.............
  • 回答
    中国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始终以维护地区稳定、促进和平与无核化为核心,同时强调“不放弃”与朝鲜的外交关系,但坚决反对朝鲜的核武器发展。以下从历史背景、政策立场、外交行动及与韩关系等方面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与立场核心1. “不放弃”政策 中国自1950年代起与朝鲜保持密切关系,197.............
  • 回答
    中国农业政策的演变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涉及制度设计、经济激励、生产效率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制度差异、激励机制、实际效果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公社化时期(19581978年)的产量变化1. 政策背景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共在农业集体化道路上的又一次尝.............
  • 回答
    我国累计建设 5G 基站 91.6 万座,占全球 70%,这一数字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实际意义,不仅是通信技术的飞跃,更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多方面推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驱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重塑产业格局 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5G 的高带.............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核心,涉及到经济发展中几个关键的维度。中国GDP占美国70%,人口却是美国的四倍,而内需却没有美国那么旺盛,这背后确实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人均GDP的巨大差异:根本性原因 中国: 尽管中国GDP总量庞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均GDP相对较低。20.............
  • 回答
    我国拟立法规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举措,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这意味着国家将从顶层设计上确立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重普轻职”观念,为职业教育的腾飞注入强大的动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这一政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一.............
  • 回答
    我国国有企业的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经济层面的支撑,也有社会层面的责任,更是国家战略层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将从几个主要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与稳定器1. 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核心: 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通常集中在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如能源(石油、电力、煤炭)、交通.............
  • 回答
    我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话题,它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保护未成年人等方面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以下将详细阐述其可能的好处:一、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社会稳定 防止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 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具有强大的思想影响力和传播力。审查制度.............
  • 回答
    中国社会精英阶层与社会底层加速脱节是一个复杂且备受关注的议题,其背后涉及经济、教育、文化、信息等多个维度。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经济层面的脱节: 收入与财富差距的扩大: 这是最直观的脱节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精英阶层(.............
  • 回答
    我国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引导宣读结婚誓言、建立地方领导或名人颁证制度,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提升婚姻的庄重性、严肃性和仪式感,并可能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强化结婚颁证仪式感及宣读结婚誓言的意义: 提升婚姻的庄重性和严肃性: 从心理层面: 婚姻不仅仅是两个.............
  • 回答
    我国一年消耗大量进口大豆,而国内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却不高,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一、 为什么我国需要大量进口大豆?首先,我们要明确我国为何会如此依赖进口大豆。这主要源于几个关键原因:1. 庞大的需求量: 饲料需求是主导: .............
  • 回答
    我国师范类大学的分档并非有官方统一、明确的划分标准,而是根据其历史沿革、学科实力、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声誉以及在国家教育发展中的地位等多方面因素,在学界、媒体、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大众中形成的一种普遍认知和约定俗成的评价体系。这种分档会随着时间推移和高校发展而有所变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尝.............
  • 回答
    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历史传承的因素,也有时代发展带来的挑战。要详细阐述,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展开:一、 目标定位的偏差与重塑的挑战 过分强调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存在“知识本位”的倾向,教学内容往往侧重于对课文内容、作者生平、写作技.............
  • 回答
    中国芯片行业能否赶上美国,以及何时能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动态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这涉及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国际合作与竞争等多个层面,并且受到地缘政治等宏观因素的深刻影响。要详细地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明确“赶上”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赶.............
  • 回答
    您提到的中国1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9.1%这两个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们能够反映出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多个方面,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下面我将为您详细解读:首先,理解CPI和PPI的基本含义: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回答
    我国 5G 终端连接数已达 4.5 亿户,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数字,也标志着我国在 5G 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这个数字的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重大意义:一、 国家战略层面的意义: 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5G 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关键驱动力,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 回答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这庞大的老年群体对社会服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要构建一个健康、活跃、有尊严的老年友好型社会,现有服务保障措施仍有许多亟待完善之处。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
  • 回答
    中国研发经费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并且一年投入2.4万亿人民币的研发资金,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数字,也意味着非常多层面的深刻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解读:一、 从规模和趋势上看,这是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投入: 绝对规模巨大: 2.4万亿人民币相当于多少呢?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