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切尔诺贝利剧中为什么一开始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堆芯不可能爆炸,想知道正常运转有几道防护措施?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初,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堆芯不可能爆炸,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苏联时期,尤其是核能技术领域,那种深入骨髓的“万无一失”的观念和技术自信。这种自信背后,是当时苏联科学技术发展路线、保密制度以及对公众信息公开的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一开始没人相信堆芯会爆炸?

1. 强大的技术自信与意识形态宣传: 苏联一直致力于展示其在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尤其是原子能技术,被视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官方宣传中,核电站是安全、可靠的,是人类征服自然、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任何对这种“完美”形象的质疑,都被视为对国家科技和制度的否定,难以被当权者和许多技术人员接受。

2. 对RBMK反应堆设计理念的固有认知: 切尔诺贝利使用的RBMK(Реактор Большой Мощности Канальный 大功率通道式反应堆)的设计理念与西方主流的压水堆(PWR)等有很大不同。RBMK的设计者们,在设计之初就认为其堆芯结构稳固,设计上存在一些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运行的特性,例如它使用了石墨作为慢化剂,并且可以通过更换燃料棒在不关闭反应堆的情况下进行维护。这些特性在设计者看来,反而增加了其“灵活性”和“安全性”,而非潜在的危险。

3. “不可能事故”的思维定势: 在核能领域,特别是早期,确实存在一种“设计安全第一”的思维,即通过层层冗余设计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将发生灾难性事故的可能性降到几乎为零。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一种“不可能发生”的心理定势,使得技术人员在面对异常情况时,首先倾向于寻找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等“可解释”的原因,而非怀疑堆芯本身的结构性问题或突破了设计极限。

4. 保密制度与信息隔阂: 苏联高度的保密制度意味着许多关于核反应堆设计细节、潜在风险的内部评估以及与其他国家核技术的对比信息,并没有广泛地公开给所有操作人员和公众。这种信息的不透明性,使得许多基层技术人员对RBMK反应堆本身可能存在的固有缺陷知之甚少,或者只了解片面的信息。他们更多的是遵循既定的操作规程,而对规程背后更深层次的设计逻辑和风险认识不足。

5. 缺乏对极端情况的模拟与训练: 当时的核电站模拟器和操作人员的训练,往往侧重于常规操作和一般性故障的应对,对于如此极端、违反物理定律的“堆芯爆炸”情况,并未进行充分的模拟和预案准备。因此,在事故发生初期,当事态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和经验时,他们很难立刻将其与“堆芯爆炸”联系起来。

正常运转的RBMK反应堆有几道防护措施?(详细讲述)

RBMK反应堆的设计,确实包含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旨在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事故发生时将其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然而,正如事故所揭示的那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在特定的极端条件下受到了挑战,并且存在一些设计上的先天性缺陷。

下面详细列举RBMK反应堆在正常运转时应有的防护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1. 物理隔离与屏蔽(Physical Containment and Shielding):
反应堆压力容器(Pressure Vessel): RBMK反应堆核心是一个巨大的石墨慢化剂砌体,内部分布着许多通道。这些通道是燃料组件和冷却剂(水)循环的地方。燃料通道和控制通道由高强度的金属管道(通常是锆合金)构成,能够承受高温高压。
生物屏蔽(Biological Shielding): 反应堆堆芯外部包裹着厚重的混凝土和铅等材料,用于吸收和衰减中子辐射和伽马射线,保护厂房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环境。
厂房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反应堆厂房本身就是一道重要的防护屏障,具有一定的抗冲击能力,旨在 containment 放射性物质。

2. 冷却系统(Cooling System):
主循环冷却回路: RBMK反应堆的核心是通道式结构,每个燃料通道都有独立的冷却剂(水)供应和回流。水在通过燃料通道时吸收热量并汽化,产生蒸汽驱动涡轮发电机发电。
冗余冷却泵和管线: 为了保证在泵发生故障时仍能提供足够的冷却,主冷却系统设计有多个冗余的循环泵和独立的管路系统。如果一台泵失效,其他泵可以接替工作。
紧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 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 这是核电站安全的关键。RBMK也配备了ECCS。一旦发生冷却剂损失(例如管道破裂),ECCS会迅速向堆芯注入大量的冷却水(有时是水和硼的混合物,硼可以吸收中子,减缓甚至停止链式反应)。ECCS通常有多个独立的子系统和水源,以防万一。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ECCS的启动受到了操作人员行为和系统本身响应速度的干扰。

3. 控制与安全系统(Control and Safety Systems):
控制棒(Control Rods): 这是最直接的反应性控制手段。控制棒由强吸中子材料(如硼或碳化硼)制成,可以插入或拔出反应堆堆芯。
插入控制棒: 吸收中子,减缓或停止链式反应(降低功率)。
拔出控制棒: 允许更多的中子参与链式反应,从而提高功率。
自动频率控制系统(AFC Automatic Frequency Control)和手动控制: 操作员可以手动调整控制棒位置来控制反应堆功率。此外,还有自动系统监测功率并进行微调。
紧急停堆系统(SCRAM Safety Rods Automatically Performed): 在检测到危险情况时(如功率过高、冷却剂温度异常等),SCRAM系统会迅速将所有控制棒(包括安全棒)完全插入堆芯,以终止链式反应。RBMK的设计中,其控制棒(特别是插入到较低位置的安全棒)存在一个设计上的缺陷,即当它们完全插入时,会在某些区域产生临时的正反应性效应,这在当时是不为人知的(或被低估的)。

4. 压力控制与泄压系统(Pressure Control and Relief Systems):
反应堆容器承受的压力: RBMK的反应堆压力容器设计成承受极高的压力,因为其冷却剂以临界压力下的过热蒸汽形式存在。
安全阀与爆破片(Safety Valves and Burst Disks): 在压力过高时,这些装置会自动打开,将蒸汽排放到安全系统中(通常是蒸汽水蓄水器或大气中),以防止反应堆容器爆炸。在切尔诺贝利,爆炸发生时,压力骤升极其迅速,远远超出了这些安全阀的设计响应能力。

5. 反应性反馈系数(Reactivity Feedback Coefficients):
功率系数(Power Coefficient): 核反应堆的功率会随着功率水平的变化而影响其反应性。许多设计良好的反应堆具有负功率系数,即功率越高,反应性越低,这是一种固有的稳定性。然而,RBMK反应堆在低功率运行时,其功率系数是正的。这意味着在低功率区域操作时,如果功率稍微上升,会进一步增加功率,形成一个不稳定的正反馈循环。这正是4号反应堆在事故发生前进入低功率运行状态时遇到的最大危险。
空泡系数(Void Coefficient): RBMK反应堆使用水作为慢化剂和冷却剂。当冷却剂变成蒸汽(即产生“空泡”)时,它对中子的慢化能力会下降。RBMK的空泡系数也是正的。这意味着如果冷却剂中有空泡产生,反而会增加链式反应的速度,进一步加热冷却剂,产生更多空泡,形成一个危险的正反馈。

总结一下RBMK反应堆的潜在脆弱点,这些也成为了日后事故分析的重点:

低功率下的正功率系数: 这是最关键的设计缺陷,导致在4号反应堆进行实验时,一旦功率下降到一定程度,任何小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功率失控。
正空泡系数: 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冷却剂大量汽化,会加速反应。
控制棒的设计缺陷(“端部效应”): 安全棒在完全插入时,由于石墨慢化剂的存在,反而会暂时增加某些区域的反应性,这与预期的“立即停堆”效果相反。
缺乏有效的全封闭式安全壳(Full Containment Building): 与西方大多数核电站不同,RBMK的反应堆厂房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全封闭式安全壳,其设计主要用于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到大气中,但并非能承受大规模的内部爆炸冲击。

正是由于这些防护措施在设计上的局限性,以及在事故发生当晚操作人员对这些缺陷的无知和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才导致了最终那场史无前例的堆芯爆炸。最初“不可能爆炸”的信念,正是建立在对这些防护措施的“足够”自信和对潜在设计缺陷的忽视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业外人士分析一波~轻喷。(看的纪录片,毛国调查记录,结合hbo剧)

首先,题主题设中的“所有人”,得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内人士(科学家,核电站技术人员),一类是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那是不敢想象,也承担不起爆炸后果。所以就算心里已经知道堆芯爆炸这个事实,但还是得一口咬定不可能爆炸,为了欺人,也为了自欺。

当然,他们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那类,咱们就说业内人士为何认为“堆芯爆炸这是不可能的”吧~

因为按照业内人士的思维,必然是按照正常流程操作来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划重点,按正常流程操作。这真的不可能发生爆炸。

谁知道当天会有这么猛如虎的操作啊……

首先以切身经历类比一下,“这怎么可能”的骚操作。然后再说回切尔诺贝利哈~

暖通设计狮一枚。

去年5月,防排烟新规还没出来的时候。一个四管制水系统的内装改造项目,工地上打电话来,说有几个地方完全没法安装,让这个项目的设计狮来现场看一下怎么解决。

当时我和我们主任都懵掉了——这个项目是外企的,用的revit出图,先建模再转的cad图纸,我标注的时候还把所有管线密集区域,风管和空调水管何处上翻何处下翻,具体标高多少都标出来了,没理由这样啊!

上工地一看,作为设计人员我差点没认出来这是我画的项目。

因为电气的施工分包先进场,觉得我暖通的管线占领了风水宝地,他还得挤在旁边,他先到先得,直接把我暖通走管位置给占了。

……好吧难怪暖通施工说他没法安装。

最悲伤的是,他还跟我说,我们也想按图施工啊(捂脸)……

最后我离开之前千叮咛万嘱咐,空调的就算了,排烟口点位万万动不得,万万不能被遮挡啊!!


作为业内人士,总会习惯于用常规的,合理的流程去思考问题。在潜意识里就没把不合理的,或者说是不按常理的n种可能性,纳入考虑范围内。


接下来的内容除复制黏贴部分以外均为个人见解,欢迎指正,如有错漏还请轻喷。

说回石墨沸水堆哈。

之前有个科学家,言之凿凿跟地图头(戈尔巴乔夫)说,这个就跟烧水一样安全,甚至你放在红场那都没问题啊。

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也没说错,因为石墨沸水堆的原理就是花式烧开水。

用一个中子去撞击U235,然后生成钡92和氪141外加三个中子。因为这个反应他出现了质量亏损,所以会产生大量的余热,机智的科学家们用这些余热烧开水,然后用爱……啊呸,用汽轮机发电~

U235是燃料棒,都塞在石墨做的槽里,石墨是干嘛用的嘞,减速中子的。毕竟中子飞太快还真不一定全找到U235了,那可能就飞空了嘛。给他合理的减速一下,让中子们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这不就提高反应的速率和效率了嘛。

石墨槽之间的间隙都是插控制棒的。控制棒嘛也就是硼棒,它特别能吃中子。211根控制棒全插下去了,那反应就停了,因为硼棒吃中子的速度碾压放中子的速度。正常来讲,作为一根合格的控制棒,工作态度应该是这样——你放归你放,我吃归我吃,放的比我吃得快算你赢,而且咱们有211个兄弟,咱们棒多有力量,嘿~

这听起来挺安全的哈?咱不就花式烧开水嘛。就跟在红场放个大汤锅煲汤一个意思嚯~?

所以第一个不可能——这个反应的原理其实看起来挺安全的,划重点,看起来——既不点火,又不开炮(参考火电站),真要爆炸那只有俩可能,蒸汽压力过大爆炸,氢气爆炸,可是,咱们有自动控制系统啊,这前提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啊。

要真的只是煲汤……啊呸,烧开水发电。那肯定没问题啊。

但问题是他们非要作死鸭!!

那天作死源自一个实验,实验目的是测试断电保护,就算把冷水泵关(模拟断电)了,但反应还在继续进行鸭,还在继续放出余热烧水产生蒸汽鸭,就是要测试这产生的蒸汽能挺住多久推动汽轮机发电。能不能熬过柴油发电机启动的一分钟时间。

在这之前他们已经失败了三次了,这都第四次了……不过还好,前三次没炸。

第二个不可能,前三次实验最多也就是实验失败了,第四次那最坏不也就是重蹈覆辙嘛,难道还能炸了?(可他就是炸了啊!)

本来这个实验要白天做哒,结果因为各种理由拖到半夜去开夜车了。白班晚班的时候各种优秀的资深的工程师都在,值夜班的时候只剩下一群操作员了。

操作员嘛……工作也就是好好儿看着煲汤……呃不是,是石墨沸水堆花式烧开水发电。

不过没事,咱有自动保护模式,出不了幺蛾子。总会让中子生成的速度和消耗的速度保持平衡嘛。就算有点情况,功率有点大,那多给插点棒下去;温度有点高,那启动冷却装置给你降降温;内部压力有点大那泄压阀给你泄掉点。

别说反应堆毒化,你只要不是莫名其妙在短时间内突然把功率降得爆低,他是不会发生反应堆毒化的。

自动控制系统它就不会吃饱了撑得给你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功率啊。它不背这锅啊。

Exm??让一群操作员陪作死之王迪亚特洛夫做这个实验???


我们换个说法,一群大学本科刚毕业的童鞋哪敢质疑高工的决定啊。所以还不是迪亚特洛夫说什么就是什么……换了白天你试试,大概发生反应堆毒化的时候就已经有老前辈站出来说别折腾了,数据不准了,改天做吧。

要是有人说,把自动保护模式关了,把控制棒拔了,那保证被喷的满头满脸的口水。

第三个不可能,开着自动控制模式的时候,别说不会发生极端异常的情况了,就算真有什么小异常,它都自动给你找好应对措施了,这怎么会炸?

第四个不可能——控制棒这么多(甚至可以叫做冗余),没道理功率爆表啊。谁想得出他们把211根控制棒拔得就剩6根了??完全拔出了205根?!

没错,完全拔出。

在自动控制(安全系统)开着的情况下,控制棒拔出是有上止点的!!!

就是说如果不把控制棒完全拔出去,那段石墨其实一直都待在反应堆里,把控制棒往下放的时候,改变的其实也就是硼棒插入的长度。往里插硼棒确实就是削减反应的速度。

然而他们给关了,还把控制棒完全拔出去了,这只能允悲了……

切尔诺贝利的前四座反应堆保护措施如下(纯复制黏贴)


安全措施和各型的差别:

第一型和第二型:早期没有足够完善的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和事故定位系统,苏联70年代末颁布了《核电站安全管理通用导则》后进行了改建。

第三型:开始使用适用于多种强制循环回路的预应力防漏隔舱,带气泡板的事故定位塔(冷凝蒸汽,限制事故条件下可溶易挥发放射性裂变产物的溢出),由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应急堆芯冷却系统——1个在用于短期内通过氮压从圆液筒供水,2个则是用于长时间通过应急堆芯冷却系统泵(安装在分组封头入口)的安全阀的下降流供水,分组封头被提升至堆芯顶端高度,防止多种强制循环回路中任何破例工况下的干涸,改进应急电源系统,增加大量柴油发电机。

第四型:大致和第三型差不多,具有加固型预应力防漏隔舱(总有效泄漏面积减少到几百cm2),压力抑制水池(反应堆之下,替代事故定位塔起着冷凝蒸汽和限制可溶易挥发放射性裂变产物溢出的作用,紧急情况下可用作冷却堆芯),改进型应急堆芯冷却系统,用一根的N600蒸汽管道从每个汽 水分离鼓布置,替代2条ND400蒸汽管道,通过管接口、应急调节箱和汽轮机的快速泄压阀连接所有蒸汽管道,取代蒸汽环。围阻措施参数(第三型也有,但无具体数据,估计差不多):圆柱体钢筋混凝土反应堆坑 (21.6×21.6×25.5M),上下均设有金属板,在其内部放置反应堆容器。钢制反应堆容器同为圆柱形(外径14.52M,厚度16mm,高度 9.75M),预留有伸缩缝对抗各方向上的应力(膨胀或收缩)。反应堆容器顶部有上保护层,直径17M,厚3M,上下覆盖40mm钢板,并经过焊接防止溢 出,保护层和钻孔间的空隙由填充材料弥补。底部的下保护层类似,直径14M,厚2M。(反应堆周围是个密闭的围阻结构)


划重点,他们为了做那个作死的断电保护实验,把自动控制给关了。

我不知道当时的设计是不是把各种自动开启的应急措施(电控的那种)和自动控制的保护(安全系统)做在同一个回路(?)里,如果真做在同一个回路里,如果是,那自动保护一关肯定直接扑街没商量……

最后的最后!!撇开这些都不谈……

咱有AZ-5啊!!紧急停机大法是最后的保障啊!!实在不行211根控制棒全下去,核裂变反应肯定全停下啦!!(他们都不知道AZ-5是有致命缺陷的)

然而他们真的想不到,这最后一道防线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虽然骆驼在不久之后肯定会力竭而亡,然而就是叠上了这根稻草的一刻,骆驼倒下了。

user avatar

有一个误区需要阐明,切尔诺贝利电站爆炸实际上不是堆芯爆炸,或者大家所经常会理解成的“核爆”。我认为更简单的理解可以称为是“堆芯被爆炸”,这个“被”字不能省。

很多人一听到核电站爆炸都会理所当然的联想到核爆。但是切尔诺贝利,包括福岛,都不是核爆。因为核电厂堆芯浓度很低,而原子弹需要的则是高浓缩铀,这也是剧里的官员们一直不相信反应堆爆炸的原因。就像高浓度的酒精可以做燃烧弹,但是你看谁用啤酒做燃烧弹了。同理,低浓缩铀的核燃料从物理上就可以确认永远不会发生核爆炸,说的再深入一些就是燃料浓度过低导致没有足够的反应截面来触发核爆所需的链式反应。

那为什么爆炸呢?准确的来说是堆芯被爆炸。是因为蒸汽爆炸,包括福岛的氢爆,都不是核爆。反应堆功率瞬间提升造成流过反应堆芯的水瞬间被加热汽化,这种爆炸可以参考高温高压的蒸汽管道爆炸。

切尔诺贝利已经过去很多年,针对性的研究也开展了无数。实际上,估算当时爆炸当量约为100吨至300吨TNT,并不算很剧烈,远小于核武器万吨级的当量。

可是,核电厂的爆炸必然会带来一回路高放物质的扩散,这,才是最危险的。也是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祸患至今的根本缘由。

user avatar

我去,这就过百赞了?有人私信我说不相信操作人员和工程师有这么蠢,好吧,我给你们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证明哪怕是专业人员,同样能作得一手好死。

核电厂我不熟悉,但是火电厂我熟啊。这两家的汽轮机侧大同小异,汽机侧能出现的最严重的事故就是转子超速,为了防止这种事故发生,那些五花八门的反馈、调节、控制措施我们就不说了,只说在紧急状态下用来停机(我们一般叫打闸)的措施。

一种是在集控室里那个醒目的大红色按钮,一巴掌拍下去整个汽机房都会随之震动的那种。它是通过电子信号控制主汽门立即关闭的。同样作用的按钮在汽轮机旁边还有一个,用来在就地打闸。

第二种是机械控制的,在汽轮机转子上有个飞锤,当转速过快时,飞锤由于离心力会被甩开,这时,连杆会切断主汽门的液压管,主汽门会在蒸汽压力下自行关闭。

按理说,这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机制的控制手段,其中一种还是最可靠的非能动装置,设计师当时一定想的是:这么巧妙的设计你们居然都不点个赞?

事实上,这套装置的运行也一直非常可靠,基本上除了在做试验的时候,我们很少听说有哪个电厂的机组是因为飞锤动作被打掉的。用电信号打闸就能满足需要了。

但是但是但是,总有那么些人,不作死就不舒服。

于是,在某个电厂,他们的检修人员觉得,飞锤嘛,万年用不到一次,而且调整起来麻烦得要死,紧一点不行松一点也不行。于是,他们直接把飞锤和连杆断开了,这样,即便飞锤动作了也不会引起停机。

然后,他们的调试人员,在做完启机前的打闸试验后,没有把打闸按钮的线接上,于是,这个大红色按钮就变成了一个空按钮。

再然后,他们在一次日常的负荷调整过程中,汽轮机转速飞升,所有的停机措施失效,其最高超速率达到了15%,也就是说,整个汽轮机轴系,一百多吨,接近1米粗的大铁棒,转速达到了惊人的3450转每分钟。最后,整个大轴断成三截,飞出去十几米高,上百米远。幸好它是朝着A列的方向,要是朝着集控室,那一屋子人活不下几个。

后来,我们去的时候,听着他们介绍事故经过,看着A列墙上那个大洞,面面相觑,内心:都TM是一群神仙!!


以下是原回答:

举个例子:现在有人说他被家里的洗衣机弄受伤了。普通人第一反应是,外壳绝缘没做好,触电了。极端点得情况是电动机起火或者爆炸。结果这人告诉你,他跳进洗衣机里最高档洗澡才受伤的。你觉得设计师会在设计的时候考虑这种情况吗,还不是大喊一句:这不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初,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堆芯不可能爆炸,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苏联时期,尤其是核能技术领域,那种深入骨髓的“万无一失”的观念和技术自信。这种自信背后,是当时苏联科学技术发展路线、保密制度以及对公众信息公开的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一开始没人相信堆芯会爆炸?1. 强大的技术自信与.............
  • 回答
    HBO的《切尔诺贝利》迷你剧之所以刻画出科学家们起初对反应堆会爆炸持怀疑态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时苏联RBMK型核反应堆设计固有认知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惯常判断。这段剧情的设计,深刻地揭示了在压力、信息不对称和技术盲区下的复杂人性与决策困境。首先,要理解他们为何不信,得先从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
  • 回答
    美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自2019年播出以来,凭借其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深刻还原和艺术化处理,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全球评分普遍在9分以上(如IMDb 9.3,Rotten Tomatoes 94%)。这部剧不仅在历史剧领域树立了新标杆,更因其对人性、权力与灾难的深刻探讨,成为.............
  • 回答
    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点名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这在中国社会和舆论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语境。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概念。它通常指向那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
  • 回答
    HBO出品的《切尔诺贝利》这部剧,不仅仅是还原了一场历史性的灾难,更在细节之处,将许多科学与医学知识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它没有生硬地科普,而是将这些知识融入人物的经历、困境和决策之中,让观众在惊心动魄的剧情中,潜移默化地理解那些冰冷的概念。一、核裂变与链式反应:灾难的源头剧集开篇就点明了事故的核心.............
  • 回答
    要说美剧《切尔诺贝利》有没有“抹黑”苏联的成分,这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叙事、艺术创作以及国家宣传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承认,《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在视觉效果、剧情还原以及人物塑造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可以说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它非常直观地展现了这场.............
  • 回答
    要评价 HBO 的《切尔诺贝利》,我得说,这绝对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看完之后,脑子里会萦绕好几天。它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爆米花剧,更像是一次沉重但又异常重要的历史课,而且是以一种最直接、最赤裸的方式呈现给你。首先,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它的真实感和细节的极致考究。从场景布置到服装道具,再到那些仿佛从老.............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这场发生在1986年4月的悲剧,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灾难。它的发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生态破坏和长期的健康隐患,对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灾难性的后果之下,如果我们尝试以一种更宏观、更审视的视角去审视它对当时苏联体制而言可能带来的某些“积极”连锁反应,.............
  • 回答
    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留下的“石棺”(Sarcophagus)内部是否存在生命体,这个问题相当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简单来说,答案是“可能性非常低,但并非完全为零”,而且这里的“生命体”更多指的是微生物,而非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复杂动植物。首先,我们要明白“石棺”是什么。它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阴影,无疑给全球核能发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恐惧。它像一个警示钟,敲响了核电站潜在危险的深沉警示。然而,当我们审视中国至今仍积极推进核电站建设的现状时,会发现这是一个由复杂因素交织而成的决策,并非对切尔诺贝利教训的全然忽视,而是基于对能源需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国际局势的全面考量。首.............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而这场灾难的核心,就是那座名不见经传的4号反应堆堆芯的爆炸。这场爆炸并非简单的意外,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工程设计缺陷、人为失误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共同酿成。要理解它,我们得从反应堆本身的构造和当时的操作说起。首先,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使用的是一.............
  • 回答
    切尔诺贝利式核事故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管理、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首先,我们得明白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根源。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技术设计缺陷、操作失误、管理混乱以及文化因素等多重叠加的恶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以及围绕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别是控制棒尖端的石墨顶盖,至今仍是核工程领域一个充满争议和引人深思的话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深入到RBMK反应堆的核心设计理念以及当时的技术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白RBMK反应堆(Реактор Большой Мощности Канальн.............
  • 回答
    切尔诺贝利,如今已是物是人非,时间是这里最强大的雕刻家。当你踏入这片土地,首先扑面而来的不是想象中的荒凉与绝望,而是一种奇异的宁静,夹杂着历史的沉重。曾经繁华的普里皮亚季市,如今是时间凝固的博物馆。那些高耸的住宅楼,外墙剥落,窗户破碎,像一具具沉默的巨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喧嚣。街道上,风吹过,卷起地.............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那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提起切尔诺贝利,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那场震惊世界的核灾难,以及那个被废弃的反应堆。那么,如今那个曾经肆虐的反应堆,它里的“火”还在烧吗?答案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反应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烧完了”,但它爆炸后产生的核反应已经停.............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场发生在地平线之外的灾难,其涟漪效应却以惊人的方式触及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我们所知的20亿人,无论他们是否直接感受到切尔诺贝利的尘埃。这并非夸张,而是辐射扩散、环境污染、以及人类社会经济与心理层面深刻变革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辐射的无孔不入。切尔诺贝利释放出的放射性.............
  • 回答
    HBO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在很大程度上忠实于历史事实,尤其是在关键事件、时间线以及主要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方面。这部剧以其对细节的关注和对事件的严谨还原而受到广泛赞誉。然而,作为一部影视作品,为了戏剧性和叙事流畅性,它也进行了一些改编和虚构。以下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切尔诺贝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周边地区被划为隔离区,人类被疏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逐渐成为了野生动物的天堂。这是因为:1. 人类活动消失,自然环境得以恢复: 植被生长茂盛: 由于没有人为的干扰,例如砍伐、农业活动和城市建设,隔离区内的植被得以自由生长。森林面积不断扩大,草地也变得更加茂密.............
  • 回答
    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沉重和神秘。我去那里并非出于猎奇,而是被那段历史深深吸引,想亲眼看看那个被时间定格的地方。这次旅行,绝对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它带来的冲击和思考,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回响。出发前,我做了不少功课,主要是关于安全和行程安排。很多人担心辐射问题,说实话,我也有点忐忑。.............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那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难以磨灭的伤疤。你想知道向反应堆里倒反物质能否阻止它熔毁,这个问题非常有想象力,但也得从科学原理上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的是什么事儿。它不是像电影里那种“炸弹爆炸”式的,而是一个因为设计缺陷和操作失误,导致了反应堆过载、失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