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被中国历史研究院批为历史虚无主义?

回答
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点名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这在中国社会和舆论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

首先,理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语境。

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概念。它通常指向那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以及国家主体叙事进行质疑、否定、歪曲或抹黑的行为。这种批评往往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巩固执政合法性紧密相关。因此,当中国历史研究院——一个官方性质的研究机构——使用这个标签时,它传递的信息是,这部剧在触碰了中国官方所认定的“历史底线”或者“敏感区域”。

其次,分析《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的核心内容和叙事方式。

《切尔诺贝利》以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为背景,聚焦于这场灾难的爆发、蔓延及其后的救援和善后过程。它以极其写实、残酷甚至令人压抑的风格,展现了事件的细节、人性的复杂以及苏联体制在面对危机时的弊病。

写实主义的呈现: 剧集以细节见长,无论是灾难现场的混乱、辐射对人体的摧残,还是政府官员的推诿、科研人员的牺牲,都力求真实地还原。这种近乎纪录片式的处理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力。
人性的多重维度: 剧集并没有将人物简单地脸谱化。一方面,有英勇无畏的消防员、矿工、科学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责任;另一方面,也展现了官僚主义的僵化、信息的不透明、对民众隐瞒真相的决策,以及在权力结构下个人的无助。
体制的反思: 核心的叙事线索之一,就是苏联体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机制。剧集通过情节,暗示了信息不畅、层层汇报的政治体制、对错误的掩盖以及将政治正确置于民众生命安全之上的倾向,是导致灾难扩大、救援困难的重要原因。例如,瓦莱里·列加索夫(Valeri Legasov)作为一名科学家,在调查报告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谎言”是苏联体制的“癌症”,这被很多人视为该剧最核心的批判。

第三,探讨中国历史研究院为何会将其批为“历史虚无主义”。

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批评,很可能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苏联体制的批判与中国体制的联想: 尽管《切尔诺贝利》讲述的是苏联的故事,但观众(尤其是在中国)在观看时,很自然地会将当时的苏联体制与中国自身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比较。当剧集深刻揭示了某个政治体制的弊端,例如信息不透明、官僚主义、对民众生命安全不够重视等,这很容易引发观众对这些普遍性问题的思考,进而可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产生质疑。对于中国历史研究院而言,这种潜在的联想和引申,可能会被视为一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否定”,从而被归类为“历史虚无主义”。

2. “放大”和“片面”的指责: 官方机构可能会认为,《切尔诺贝利》在呈现苏联体制的问题时,存在“放大”或“片面”的倾向。他们可能认为,剧集过度渲染了负面元素,而忽视了苏联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曾取得的成就,或者未能充分展现其体制的“优越性”。从官方视角出发,将一个国家的历史“黑化”或“妖魔化”,就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3. 对“秘密”和“遮掩”的强调: 剧集的核心冲突之一,就是苏联当局试图掩盖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真相,并对本国和国际社会有所隐瞒。这种“遮掩”的行为,在观众看来是灾难扩散的重要原因,也反映了体制的傲慢和不负责任。然而,在中国的叙事体系中,“秘密”和“信息控制”常常被视为维护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必要手段,或者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大局”考虑的策略。如果《切尔诺贝利》将此定性为“错误”或“罪恶”,那么就可能触犯了中国关于信息披露的敏感神经。

4. 官方叙事的排他性: 中国官方对于历史的解读,倾向于一种宏大叙事和主旋律。任何脱离这种主旋律、甚至与之相悖的解读,都可能被视为对国家历史的“虚无化”。《切尔诺贝利》所展现的人性复杂、体制反思,以及非英雄主义的某些侧面,与官方所推崇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历史叙事存在差异,甚至可能构成挑战。

第四,评价这一批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批评的合理性(从官方角度): 如果我们站在中国历史研究院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稳定的角度来看,这种批评有其“逻辑”所在。任何可能削弱国家合法性、引发社会不稳定、挑战官方历史叙事的作品,都可能被视为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外国作品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批评的局限性(从艺术和历史研究角度):
艺术作品的自由度: 《切尔诺贝利》是一部艺术创作,其首要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讲述一个故事、引发观众思考,而非完全忠于某种官方的历史教条。艺术创作允许虚构、允许夸张、允许带有主观视角和批判性。将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直接套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标签,可能过于简单化和粗暴。
批判不等于否定: 剧集对苏联体制的批判,更多的是对具体事件处理方式的批判,以及对某些体制性弊端的揭示,这并不等同于全盘否定苏联的历史,更不等于否定所有国家的政治体制。批判性思考是进步的催化剂,而非“虚无主义”的根源。
历史的复杂性: 任何历史事件,包括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其背后都有着复杂多维的原因和影响。艺术作品往往会选取其中一部分视角来呈现,以达到艺术效果。将一部剧的视角等同于对整个历史的“虚无化”,是对历史复杂性的一种忽视。
“压制”的风险: 这种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造成一种寒蝉效应,使得创作者或传播者在面对涉及敏感历史题材的外国作品时,变得更加谨慎,甚至可能导致一些有价值的讨论和反思被压制。

总结:

中国历史研究院对《切尔诺贝利》的批评,本质上是对该剧所引发的 对体制性问题的反思和潜在联想 的担忧。这部剧以其深刻的写实主义和对苏联体制弊端的无情揭露,触碰到了中国官方在维护自身合法性叙事时极为敏感的区域。

从官方角度看,这种批评是为了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然而,从艺术创作和更开放的视角来看,这种批评可能 过于政治化,忽视了艺术的独立性,也未能理解批判性思考的价值。 将一部优秀的、引发广泛讨论的艺术作品简单地定性为“历史虚无主义”,可能会限制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话。

这件事情的背后,反映了在不同意识形态下,对于历史的解读、对艺术作品的容忍度,以及对信息传播的控制,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它也提醒我们,在评价任何作品时,都应该考虑其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它可能引发的社会反响,并试图理解不同立场下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一般通过人急着秀立场,不过我得说一句:无论什么立场,抄袭可耻!




这几篇文章是被抄袭的知乎用户 @kgb1986 所写,记述了此次抄袭事件的来龙去脉。

(当然被抄袭的并不止这一位用户。也就是说,这篇微博文章乃是抄袭、洗稿、拼接的拙劣之作。)

如果对此剧与当时真正的历史感兴趣,请拜读此知乎用户原创的相关答案与文章。




(一个个复制链接好麻烦…先贴几个和电视剧关联性比较大的吧。作者写了不少相关回答和文章。)

user avatar

苏俄电影《列宁在1918》,(Ленин в 1918 году),1939年上映,片长130分钟,电影讲述了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国内战争期间的故事。

这部电影上映于斯大林时期,杜撰了很多为斯大林政治路线服务的剧情。电影拍摄期间,斯大林正在大搞农业集体化,把大量的富农和富裕人士送往西伯利亚,对应的,电影里面就有列宁怒斥富农的情节。另外,电影里把斯大林的政敌布哈林刻画成列宁遇刺的帮凶之一,同时还有列宁批判布哈林的情节。

最扯的是,在电影中斯大林取代托洛茨基一跃成为苏俄内战的最高指挥。

电影结尾:

斯大林指挥着苏联红军击败白军,取得节节胜利。列宁和斯大林拥抱在一起,给前线发电报:
斯大林:伏罗希洛夫同志及察里津前线的红军指挥官们:把我们祖国的问候带给那些为了保卫工农政权而浴血战斗的革命军人们。要高举红旗,无畏地冲锋,无情地消灭敌人。
列宁:并且向全世界宣示社会主义革命是不可战胜的!

这才叫歪曲史实的历史虚无主义,《切尔诺贝利》叫哪门子历史虚无主义,无非是没有像《列宁在1918》一样歌颂前苏联最高领导层和前苏联的伟大制度罢了。

相关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高分美剧《切尔诺贝利》被中国历史研究院点名批评为“历史虚无主义”,这在中国社会和舆论场引发了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个评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和分析。首先,理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的语境。在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概念。它通常指向那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
  • 回答
    《高堡奇人》第四季对中国形象的塑造,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这一季的故事线索中,中国作为太平洋州之外的一个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其内部的运作和与纳粹德国、日本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进一步展开,但这种展现方式,在我看来,颇具争议性,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回味的空间。首先,从整体基调来看,第四季的中国并没有摆.............
  • 回答
    《高堡奇人》这部剧,说实在话,真不是那么容易“评价”的。它改编自菲利普·K·迪克的同名小说,但说句实话,电视剧拍到后面,跟原著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咱们评价它,更像是评价一个独立存在的作品,只不过借用了原著的名头。首先,这剧最吸引我的地方,也是它最成功的基石,是那个“平行世界”的设定。 想象一.............
  • 回答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部台湾剧,在我看来,绝非仅仅是一部“高分剧”可以概括的。它更像是一面棱镜,折射出台湾社会在特定时期(2014年太阳花学运后,剧本创作背景)所面临的复杂议题,以及普罗大众内心深处的困境与挣扎。如果要详细评价它,我想从几个维度来剖析:1. 话题的尖锐与深刻:直击社会痛点,拒绝和稀泥。.............
  • 回答
    “现实樊胜美”事件中,那位女孩意外身亡后,家属向公司索赔高额赔偿,最终获得 16 万元的判决,这件事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我看来,这个处理结果,只能说是“勉强可以接受”,但远谈不上是“圆满”或者“公平”。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这其中的复杂性。首先,我们要理解家属的情绪和诉求。一.............
  • 回答
    深度解析PBS纪录片《中国剩女》:一窥时代洪流下的个体困境与社会变迁PBS出品的纪录片《中国剩女》(中国剩女,英文名通常为“Leftover Women”或“The Remaining Women”)无疑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以犀利的镜头和真实的叙事,将中国社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群体——“剩女”——.............
  • 回答
    评价“高德地图”与失格艺人肖战的合作推广活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考虑到各方可能的利益、风险以及公众的接受度。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事件背景梳理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失格艺人”的定义。通常情况下,当艺人因为违法违规行为(如吸毒、嫖娼、逃税等)或严重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如出轨、家暴等)而被官.............
  • 回答
    “高考作文题原型遭人肉,考生留 4 万条评论讽刺”事件,是一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网络现象。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事件梗概:简单来说,事情的起因是某年高考作文题中的一个材料,被网友发现其原型是一位名叫“XXX”的网络博主(或作者)。随后,部分考生和网友出于各种原因,涌入.............
  • 回答
    对于这位高位截瘫的英雄消防员,因为玩《原神》而被贴吧用户进行侮辱和人肉搜索的事件,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感到心寒和愤怒的事情。作为一个人,无论他的职业身份多么光荣,或者身处何种困境,都不应该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玩什么游戏,是个人的自由。 消防员是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冒着生命危.............
  • 回答
    这事儿我听了,挺让人咋舌的。你想啊,一个高管,本来就应该运筹帷幄,看大局,想战略,结果呢?跑去给实习生压时间表,要求一分钟内逐个回话。这得是啥毛病啊?首先,这事儿本身就挺离谱的。实习生那是来学习的,来积累经验的,不是来参加什么速问速答表演赛的。高管的要求,不应该是如何把一个项目做得更好,如何带领团队.............
  • 回答
    高圆圆是中国影视界极具辨识度的演员之一,她的演技在近年来逐渐从“流量”向“实力派”转型,展现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扎实的表演功底。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她的演技进行详细分析: 一、角色塑造的层次感与复杂性高圆圆的表演以“细腻”和“克制”著称,尤其擅长在复杂情感中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例如: 《色,戒》(2008).............
  • 回答
    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评价这一举动,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分析其背后的可能性。事件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高瓴资本清仓教育股大致发生的时间节点。这通常指的是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后,中国政府对校外培训行业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调整。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改变了教.............
  • 回答
    高育良,作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的关键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富有争议的人物。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反派,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被权力异化、最终走向堕落的典型,他的身上折射出官场中许多人难以摆脱的诱惑与困境。要评价高育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展开:一、 作为“官场学者”与“政治家”的初期形象: 才华.............
  • 回答
    高中老师没收学生手机的行为,是一个长期存在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评价这一行为,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合理性、潜在的弊端、以及更深层次的教育意义。一、 支持没收手机的观点及其合理性: 维护课堂纪律和教学秩序: 减少干扰: 手机是课堂上最主要的干扰源之一。铃声、震动、信息提示音,甚.............
  • 回答
    高宽先生以文言文撰写的《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是一篇极具特色且充满深意的作品。要评价这篇书信,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其文体选择、内容表达、情感基调、以及其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和作者的个人特质。一、文体选择的独特性与深远意义:古文再造的勇气与传承首先,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文言文”的书写形式.............
  • 回答
    抛却成见,我们来聊聊《高达G之复国运动》这部作品吧说到《高达》系列,很多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往往是那些经典机体、热血的战斗、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宏大的世界观。而《高达G之复国运动》(又称《G之复国运动》),这部由“高达之父”富野由悠季老爷子亲手操刀的作品,无疑是系列中一个相当特别的存在。它 polariz.............
  • 回答
    行,咱就聊聊当年高通骁龙870这颗芯片,毕竟它在2021年初一露面,那可是激起了不小的水花,现在回头看,也挺有意思的。骁龙870:定位精准,填补市场空白的“性能小钢炮”高通在2021年1月20号推出的骁龙870 5G移动平台,说实话,当时很多人可能有点懵。毕竟前一年刚出了骁龙865 Plus,又是“.............
  • 回答
    高通从骁龙888开始,将更多订单交给三星代工,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商业和市场考量。要评价这一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技术层面:三星的工艺与高通的需求骁龙888是高通在2020年底发布的旗舰芯片,它采用了当时业界领先的三星5nm工艺(Exynos M5核心)。在此之前,高通在旗舰芯片代.............
  • 回答
    好了,不绕弯子,咱就实话实说,聊聊高通这颗 12 月 1 日刚端出来的“新一代旗舰 SoC”——骁龙 8 Gen 1。首先,这名字就挺有意思,直接跳过了“888 Plus”,来了一个“Gen 1”。这意思很明确,高通这是要给自己的旗舰芯片开一个全新的序列,就像汽车厂商换代一样,意味着新工艺、新架构、.............
  • 回答
    《高山下的花环》: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高山下的花环》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作品,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感人至深的情感力量,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并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评价这部电影,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 一、 时代烙印与战争的反思《高山下的花环》于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