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切尔诺贝利的堆芯为什么会爆炸?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而这场灾难的核心,就是那座名不见经传的4号反应堆堆芯的爆炸。这场爆炸并非简单的意外,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工程设计缺陷、人为失误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共同酿成。要理解它,我们得从反应堆本身的构造和当时的操作说起。

首先,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使用的是一种被称为RBMK1000的石墨慢化沸水堆。与其他常见的压水堆不同,RBMK堆芯是一个巨大的圆柱体,里面排列着数百根燃料通道,每根通道里都装有二氧化铀燃料芯块。通过这些通道的冷却剂是水,水在加热后会变成蒸汽,驱动涡轮机发电。

RBMK堆芯的设计有几个关键的特点,也正是这些特点,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正反应性系数(Positive void coefficient): 这是RBMK堆芯最致命的设计缺陷之一。简单来说,这意味着当反应堆内部的水变成蒸汽(产生空泡)时,链式反应反而会加速。在正常运行中,蒸汽会吸收一部分中子,减缓链式反应。但RBMK的设计使得蒸汽的出现竟然会释放出更多可以维持链式反应的中子。想象一下,你开车时踩油门会加速,但蒸汽却像是一个在你加速时反而会让你油门越踩越深的“魔法机关”。这个系数是负值才有安全保障,但RBMK恰恰是正的。
控制棒设计问题: RBMK堆芯的控制棒,用于吸收中子以控制反应堆功率,其尖端部分是由石墨制成的。在紧急情况下插入控制棒时,这些石墨尖端会先进入堆芯,反而会在短时间内增加反应性,而不是像预期的那样立即抑制它。这就像一个消防员,在试图扑灭火焰时,不小心把易燃物扔进了火里,在最关键的时刻起到了反作用。
低功率不稳定性: RBMK堆芯在低功率运行时很不稳定,很容易失控。这是由于堆芯的几何形状和冷却剂的流动方式造成的。在低功率下,反应堆更容易出现局部过热或蒸汽空泡的不均匀分布,进一步加剧了正反应性系数的影响。

那么,爆炸是如何发生的呢?这要追溯到1986年4月26日凌晨,当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程师们正在进行一项例行的安全测试——一项测试,看在失去外部电力供应的情况下,反应堆在惯性旋转的涡轮机提供的电力下能否维持自身的冷却系统运行一段时间。

这项测试本身就存在风险,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一连串的失误和违规操作接踵而至:

1. 违反操作规程: 为了进行测试,操作人员必须将反应堆的功率降至一个很低的水平。然而,他们未能将功率稳定在预设的安全范围内,功率跌落得比预期要低得多。在降到低功率后,他们又未能保持住功率,功率又有所上升。在试图恢复到较低功率的过程中,反应堆变得非常不稳定。
2. 关闭安全系统: 为了防止系统自动关闭反应堆(因为他们认为系统在低功率下不够稳定,并且关闭会中断测试),操作人员故意关闭了多个关键的安全系统,包括紧急停堆系统(SCRAM)和自动冷却系统。这是最致命的一步,等于是在一个即将失控的机器上拔掉了刹车和方向盘。
3. 低功率测试的不确定性: 按照测试计划,他们应该在反应堆处于相对稳定的低功率状态下进行。但由于之前操作的失误,反应堆处于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状态,随时可能失控。
4. 最后的“错误”操作: 在测试的最后阶段,当值班工程师决定停止测试时,他命令紧急停堆。然而,由于前面提到的控制棒设计缺陷,以及堆芯内已经形成了大量的蒸汽空泡(因为功率一直在不稳定地提升),当他按下紧急停堆按钮时,控制棒的石墨尖端先插入,短暂地提高了反应性。紧接着,大量的水迅速汽化,产生巨大的压力。

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内,堆芯内的链式反应失控般地加速,温度骤升,产生了大量的蒸汽。这种快速的功率峰值和瞬间产生的巨大蒸汽压力,超过了反应堆压力容器的设计极限。

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凌晨1点23分40秒。这很可能是一次由蒸汽驱动的爆炸,将反应堆压力容器和上方的数百吨重的盖板炸飞。紧随其后,在爆炸发生后的几秒钟内,第二次爆炸发生了。这次爆炸的威力更大,将反应堆的整个顶部结构炸毁,向空中喷射了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许多放射性燃料芯块、石墨块和金属碎片散布到周围的空气中。

可以说,切尔诺贝利的堆芯爆炸,是一场由设计缺陷制造了“机会”,而人为的疏忽、傲慢和违规操作将这个“机会”变成了毁灭性的现实。它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失败,更是一次深刻的人类管理和安全文化的反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86年4月26日星期六,当地时间凌晨1点23分47秒(UTC时间:25日22时23分47秒),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核反应堆功率灾难性地激增,导致蒸汽爆炸,撕裂反应堆的顶部,使核心暴露,并散发出大量的放射性微粒和气态残骸(主要是-137和-90),使空气(氧气)与超高温核心中的1,700吨可燃性石墨减速剂接触;燃着的石墨减速剂加速了放射性粒子的泄漏。泄漏原因部分是由于放射性物质并没有被装在安全壳中(不像大多数西方的核电站,苏联的RBMK反应堆通常没有这种装置)。随后放射性粒子随风跨越了国界。

蒸气涡轮测试计划

在正常状态下,核裂变反应堆有6%的功率来自反应产物之余热。在启动紧急停机(英语:Scram)后,尽管链式反应停止,但仍会继续产生余热,因此冷却系统必须持续运作以避免堆芯熔毁。

RBMK反应堆使用轻水作为冷却剂,四号机具有1,600个独立燃料管道,每个管道每小时需要28吨轻水进行冷却作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各机组均配备三台备用柴油发电机,以确保在紧急停机且电网异常时,冷却泵能持续作动。然而,尽管柴油发电机可在15秒内启动,却需要额外的60~75秒暖机,方可输出泵运作所需功率5.5MW。长达一分钟的空窗期是切尔诺贝利电厂的一大安全隐忧。

当时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蒸气涡轮的惯性。紧急停机后,蒸气涡轮仍会持续转动一小段时间,根据分析,此残存的涡轮动量可发电供应泵运作45秒,恰好支应空窗期的电力需求。切尔诺贝利电厂为了验证此一构想,于1982至1985年间进行了三次测试。1982年的第一次测试显示发电功率不足,在调整系统后,1984、1985年的两次测试依然失败。于是电厂计划于1986年,利用即将进入岁修的四号机进行第四次测试。

由于本次测试主要牵涉电源切换,无明确风险,测试计划书也就仅由厂长批准,并未跟原设计厂NIKIET和核电管理单位再次确认。然而,问题并非出在测试计划书上。若测试完全遵守计划程序,整个反应过程将会是稳定而安全的,并不会发生最终的爆炸灾难。

原先的测试程序为:

  1. 将机组功率降低至700MW到800MW,但不得低于700MW。
  2. 蒸气涡轮发电机全速运转。
  3. 上述条件满足后,切断涡轮发电机之蒸气供应。
  4. 记录涡轮发电机的发电数据,判断其是否足够供应空窗期需求。
  5. 紧急发电机暖机完毕,涡轮发电机结束发电。

空窗期问题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营运后始终未能妥善解决,是电厂管理方的重点改善项目。也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压力,使现场的管理人员在问题重重的情况下,仍执意进行第四次测试。

测试前置

测试前置作业于1986年4月25日早班前展开。早班工作人员已受过行前训练,一批电机工程师组成的小组也将在场测试新的稳压系统。4月25日1点16分,四号机组开始逐渐降低输出功率。在早班人员上工时,输出功率已降至正常(3200MW)的一半。

碰巧的是,有个小型发电站无预警跳机,基辅电网调度单位遂要求切尔诺贝利优先支援傍晚尖峰用电,延后降低输出。厂方同意,于是测试被推迟至当日深夜。其他不影响输出功率的前置作业依然持续进行,包括关闭紧急核心冷却系统(英语:Nuclear reactor safety system),一个在紧急状况下向核心注水降温的系统。尽管ECCS(Emergency Core Cooling System(英语:Nuclear reactor safety system))不足以阻止最终的爆炸,但关闭它也反映了本次测试对安全的极端忽视。

当日23点04分,基辅电网允许机组继续降低输出。延后测试带来很大的影响,受过训练的早班人员早已下班离开,晚班人员正准备交接下班,大夜班人员在午夜后将会独立作业。根据原先计划,测试应在早班结束并完成停机,大夜班人员只需管理冷却系统即可。此时计划更改,大夜班人员为了在交接结束前做好测试准备,决定极快地降低功率。此时值班主任为亚历山大·费奥多罗维奇·阿基莫夫,操作员为列昂尼德‧费奥多罗维奇·托普图诺夫(Леонид Фёдорович Топтунов)。后者在三个月前才升任高级工程师。

测试计划要求四号机输出功率缓慢从1,000MW降至700MW。4月26日凌晨12时05分,输出功率降至700MW,但反应堆内产生的衍生物-135持续吸收中子,使得输出功率持续下降,这个现象称为“反应堆毒化”(英语:reactor poisoning)。正常功率运作下,充足的中子能将氙-135“烧掉”化为氙-136,但功率过低时,中子供应速度不及于氙-135的产生速度,反应因而逐渐停止。当输出功率降至500MW时,托普图诺夫又错误地将控制棒插得过深,让反应堆来到准停机状态,输出功率不到30MW。

此刻,反应堆的输出功率是测试计划的5%,值班主任阿基莫夫非常不安,和托普图诺夫共同支持直接停机。但负责指导实验的代理总工程师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佳特洛夫执意继续进行。两人被说服后,命令控制室人员关闭控制棒自动控制系统,再以手动控制抽出大量的控制棒。数分钟过后,反应堆输出增加,稳定维持在160-200MW,仍然较计划之测试起始功率700MW为低。这是因为低功率状态让氙-135持续生成,毒化反应堆并阻止功率上升。

低功率且充斥氙-135的反应堆造成核心温度,冷却水流与中子流的不稳定,触发了一系列警报。控制室收到大量来自冷却系统与蒸气管路的紧急信号。但为了提高反应功率,工作人员对凌晨12时35分至45分之间的警报一概置之不理。

其他前置作业也于功率回升至200MW时展开。4月26日凌晨1时05分,额外的冷却泵按照计划启动以增大冷却流。这却使冷却流通过冷却塔的时间减少,冷却水的均温因此增加,接近核态沸点,这让反应堆更不稳定。水流于1时19分超过额定上限,触发了低蒸气压警报。于此同时,增大的水流降低核心温度,又吸收了一部分中子,使得功率依旧无法上升。夜班人员于是关闭两个循环泵,降低水流,并手动移除了更多控制棒。

一系列见招拆招的操作让反应堆变得极度不稳定。按操作规范,在紧急情况下仍需保留插入至少28支控制棒以确保安全,此时却只有18支插入。自动SCRAM停机系统与许多自主/被动的安全功能被关闭,只保留了人工紧急停机系统("AZ-5"/迅速紧急防御-5按钮)。反应堆的配置已经超出原始设计的安全范围,只要有一点扰动,便足以走向毁灭。

测试与爆炸

  • 1:23:04 – 蒸汽涡轮测试开始
  • 1:23:40 – AZ-5按钮被按下,紧急停机
  • 1:23:47 – 第一次爆炸,四号反应堆上盖被炸飞,屋顶炸穿,堆心暴露
  • 1:23:50 – 第二次爆炸,堆心炸散

凌晨1点23分04秒,测试正式开始。八个循环泵中有四个保持运作(正常运作下通常开启六个)。蒸气供应被切断,柴油发电机开始暖机,在1点23分43秒前,涡轮发电机必须要满足循环泵的用电需求。随着涡轮动量逐渐降低,发电量逐渐下降,泵输出的水流量也随之降少,蒸气气泡数量增加。

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中有一个相当高的“空泡系数”(void coefficient),意味着在没有水、仅有水蒸气时,减低的中子吸收作用会使反应堆的功率迅速地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危险的正循环:蒸气气泡增加,降低了水吸收中子的效率,进而导致输出功率增加;而输出功率增加,又会导致更多的气泡产生。自动控制系统试图阻止正循环发生,但它只剩下12支控制棒的控制权,因而无能为力。

凌晨1点23分40秒,根据SKALA中央控制系统的纪录,AZ-5按钮被按下,启动了紧急停机系统。启动AZ-5的理由至今不明,可能是为了因应温度急遽上升的紧急措施,也可能纯粹是测试结束的停机程序。究竟AZ-5是在警铃大作时,还是一片安详时被按下,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在AZ-5按钮被按下后,被抽出的全部控制棒开始重新插回反应堆中。控制棒的移动速度为每秒0.4米,完全插入7米高的核心需要18至20秒。RBMK反应堆控制棒的设计也是一个大问题。控制棒的底端连结了一块促进链式反应的石墨。原本的设计用意是让控制棒抽出时,底下的石墨能促进并均匀链式反应。但这也导致一开始插回控制棒时,尾端的石墨取代下方吸收中子的水,一来一往反而促进了反应速率。直到控制棒插入足够深,反应速率才终于被抑制而下降。此违反直觉的“先升后降”现象在1983年被立陶宛伊格纳利纳核电站所发现,但因为该次停机顺利完成,事后此现象也就不为众人所重视。

在紧急停机启动后7秒,石墨部分导致功率急剧上升,核心温度过高使部分燃料棒变形,堵住控制棒管道,于是控制棒仅能插入三分之一。卡在核心间的石墨继续促进链式反应,不到数秒功率便上升至530MW。高热进一步产生高压蒸气,促使燃料棒破裂融化,且蒸汽压力迅速增加,根据估计,此时反应堆功率为30,000MW,达到正常输出功率的10倍。控制面板最后测得的输出功率为33,000MW。终于因为蒸气压力过大,导致大规模的蒸汽爆炸,一口气将反应器2,000吨的上盖炸飞,冷却剂管道爆裂并在屋顶炸穿一个大洞。为了减少费用,也因它的体积太大,反应堆以单一保护层方式兴建,这令放射性污染物在反应堆压力容器发生蒸汽爆炸而破裂之后进入了大气。此为多数人听到的第一次爆炸。这次爆炸摧毁了更多燃料管道,大量的蒸气涌出,冷却水的持续流失令反应堆的输出功率继续上升。

第二次爆炸在第一次爆炸后两至三秒发生,堆芯在这次爆炸中炸散,也因此停止了链式反应。然而,在氧气与极端高温的反应堆燃料和石墨慢化剂结合后,马上引起了熊熊燃烧的石墨火。产生了极大量的辐射落尘,使放射性物质扩散和污染的区域更广。

由于目击者的报告和站内纪录不一致,有一些争论认为确实的事件是发生在当地时间1点22分30秒。最后公认的版本被描述在上面。根据这种理论,第一次爆炸发生在大约1点23分47秒,操作员在七秒前下了“紧急停机”命令。

爆炸发生后,四号机厂房被炸掉一半,反应堆核心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核心中央一道蓝白光线射向夜空,这是空气中被电离激发的原子回到非激发态的表象

摘自维基百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悲剧,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而这场灾难的核心,就是那座名不见经传的4号反应堆堆芯的爆炸。这场爆炸并非简单的意外,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工程设计缺陷、人为失误以及操作人员的违规行为共同酿成。要理解它,我们得从反应堆本身的构造和当时的操作说起。首先,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使用的是一.............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之初,所有人都一口咬定堆芯不可能爆炸,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苏联时期,尤其是核能技术领域,那种深入骨髓的“万无一失”的观念和技术自信。这种自信背后,是当时苏联科学技术发展路线、保密制度以及对公众信息公开的限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什么一开始没人相信堆芯会爆炸?1. 强大的技术自信与.............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清理其受损反应堆厂房的屋顶无疑是整个灾难中最艰巨、最危险的任务之一。想象一下,一块巨大的、被混凝土覆盖的反应堆建筑,其屋顶暴露在致命的辐射之下,散落着高浓度的放射性碎片。清理这样一块“死亡之地”,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顶尖的工程技术和严谨的风险管控。最早的清理工作,特别.............
  • 回答
    HBO 推出《切尔诺贝利》这部迷你剧,说到底,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历史事件改编,更像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文化和商业策略下的产物。首先,我们得明白 HBO 的品牌定位。HBO 一直以来都以制作高质量、具有艺术价值和深刻社会议题的剧集闻名。他们不屑于肤浅的娱乐,而是追求那种能够引发.............
  • 回答
    切尔诺贝利式核事故在中国发生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技术、管理、文化以及历史的传承。首先,我们得明白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根源。它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技术设计缺陷、操作失误、管理混乱以及文化因素等多重叠加的恶果。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使用的是.............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已经过去几十年了,很多人可能还记得那个令人痛心的名字。提起切尔诺贝利,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那场震惊世界的核灾难,以及那个被废弃的反应堆。那么,如今那个曾经肆虐的反应堆,它里的“火”还在烧吗?答案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反应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烧完了”,但它爆炸后产生的核反应已经停.............
  • 回答
    俄罗斯即将翻拍《切尔诺贝利》,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也引发了很多讨论。毕竟,HBO那部史诗级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在全世界都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仅口碑爆棚,还斩获了无数奖项,它用一种近乎残酷却又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还原了那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灾难。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要翻拍,本.............
  • 回答
    这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现在旅游的地方多的是,阳光沙滩、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应有尽有。可偏偏有人,冒着“危险”或者至少是心理上的那道坎,专门要去切尔诺贝利。这背后肯定不是图个省钱或者图个方便,那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我琢磨了一下,感觉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1. 对历.............
  • 回答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空气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煤油味,夹杂着一丝初夏的暖意。人们的生活一如往常,孩子们在楼下追逐嬉闹,工厂的烟囱规律地冒着烟,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安宁。而我,一个来自未来的“访客”,手中握着一个足以颠覆这一切的秘密,一个关于明天那场注定要发生的灾难的秘密。说服?这几乎是不可能.............
  • 回答
    网红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拍照打卡这件事,确实挺让人复杂地看待。一边是他们的个人行为,另一边是这片土地承载的历史和特殊性,这中间的碰撞,很容易引发讨论。从网红的角度来说,他们这么做,大概率是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话题,获取流量。切尔诺贝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争议性的话题,而事故发生地那种末日般的景.............
  • 回答
    切尔诺贝利事故,这场发生在1986年4月的悲剧,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核灾难。它的发生给周边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生态破坏和长期的健康隐患,对数百万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在灾难性的后果之下,如果我们尝试以一种更宏观、更审视的视角去审视它对当时苏联体制而言可能带来的某些“积极”连锁反应,.............
  • 回答
    HBO的《切尔诺贝利》迷你剧之所以刻画出科学家们起初对反应堆会爆炸持怀疑态度,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当时苏联RBMK型核反应堆设计固有认知以及对突发事件的惯常判断。这段剧情的设计,深刻地揭示了在压力、信息不对称和技术盲区下的复杂人性与决策困境。首先,要理解他们为何不信,得先从RBMK反应堆的设计特.............
  • 回答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场发生在地平线之外的灾难,其涟漪效应却以惊人的方式触及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我们所知的20亿人,无论他们是否直接感受到切尔诺贝利的尘埃。这并非夸张,而是辐射扩散、环境污染、以及人类社会经济与心理层面深刻变革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辐射的无孔不入。切尔诺贝利释放出的放射性.............
  • 回答
    要说美剧《切尔诺贝利》有没有“抹黑”苏联的成分,这真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历史叙事、艺术创作以及国家宣传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承认,《切尔诺贝利》这部剧给全世界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在视觉效果、剧情还原以及人物塑造上都做得相当出色,可以说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它非常直观地展现了这场.............
  • 回答
    《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在豆瓣上一直保持着极高的评分和广泛的讨论度,豆瓣短评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观察窗口,能够反映出观众对这部剧的最新感受、对某些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要详细看待豆瓣最新的短评,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总体评价的延续与深化: 高度认可的基调依然存在: 即使是“最新.............
  • 回答
    关于切尔诺贝利纪念章的出售,这事儿挺复杂的,不能简单一句好或坏来概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从纪念的意义上讲,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教训,它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页,更是无数生命、无数家庭的伤痛。那些纪念章,很多是当年参与救援、安置、清理的普通人,甚至是受难者本人佩戴的,它们承载着.............
  • 回答
    切尔诺贝利和福岛核事故,无疑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令人警醒的两次灾难。评价它们的处理方式,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事故的初步控制、长期影响的应对、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对公众健康的保护。至于哪个更“成功”,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两者在历史背景、事故类型、技术能力以及外部援助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 回答
    HBO的《切尔诺贝利》这部剧,在我看来,之所以能成为“神剧”,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毫不避讳地撕开了苏联官方试图掩盖真相的层层面纱。这种掩盖,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推动剧情发展、塑造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也是让这部剧如此发人深省、令人心痛的根本原因。说到底,官方的掩盖,在我看来,源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以.............
  • 回答
    HBO 出品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自播出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尤其是在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这部剧的反响可谓复杂而深刻。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剧,更是一次对过去伤痛的重访,一次对真相的探寻,以及一次对国家叙事的审视。官方立场与媒体的初步审视:起初,俄罗斯官方和主流媒体对这部剧的态度颇为.............
  • 回答
    博主穿便服打卡切尔诺贝利:对去灾难地拍照打卡行为的解读与潜在危险这位博主穿便服打卡切尔诺贝利,并声称被告知如何穿衣以避免辐射,这一行为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对于这种去灾难地拍照打卡的行为,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其中存在的潜在危险。 如何看待去灾难地拍照打卡的行为?这种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