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会专程要去切尔诺贝利这样的地方旅游?

回答
这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现在旅游的地方多的是,阳光沙滩、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应有尽有。可偏偏有人,冒着“危险”或者至少是心理上的那道坎,专门要去切尔诺贝利。这背后肯定不是图个省钱或者图个方便,那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

我琢磨了一下,感觉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

1. 对历史事件的探究欲和现场感:

切尔诺贝利,这名字本身就带着沉甸甸的历史印记。1986年的那场核事故,就像一把利刃,划破了那个年代的平静,也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对于很多人来说,课本上的文字、纪录片里的画面,都无法完全触及事件的真相和那种现场的冲击力。

所以,当他们来到切尔诺贝利,走在那个如今被遗弃的普里皮亚季市的街道上,看到那些空荡荡的教学楼、游乐场、居民楼,他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现场感”。想象一下,当年这里人声鼎沸,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父母们忙碌着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在一夜之间戛然而止,被永远定格。这种对比,这种巨大的失落感,是文字和影像很难传达的。

他们可能想亲眼看看,那棵被称为“红森林”的松树,虽然现在已经重新长出了绿色,但在事故发生时,它确实因为吸收了大量的辐射而变成了红色。他们可能想站在核电站的外围,仰视那座如今被称为“石棺”的建筑物,感受人类在科技面前的渺小和失误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种亲身经历,是对历史的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2. 对“废墟美学”和末日情景的迷恋:

你可能听过“废墟美学”这个词。就是说,那些被时间侵蚀、被遗弃的建筑和场所,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但却能展现出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美感。切尔诺贝利,可以说是废墟美学的集大成者。

那些倒塌的墙壁、布满灰尘的家具、生锈的机器、被野草侵占的道路,它们在寂静中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一种莫名的沧桑感和荒凉感。对于一些摄影爱好者或者喜欢探索未知事物的人来说,这样的场景充满了视觉冲击力,是非常难得的创作素材。

更进一步说,切尔诺贝利提供了一种“末日情景”的体验。仿佛进入了一个被时间遗忘的世界,一个被灾难改变的现实。这种超现实的体验,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对极端环境的好奇。就像有些人喜欢看丧尸片、末日题材的电影一样,切尔诺贝利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末日”切片,让他们可以去感受和思考。

3. 对禁忌和危险的挑战心理:

切尔诺贝利,因为核事故,在很多人心中被贴上了“危险”的标签。这种“禁忌”和“危险”,反而对一部分人具有了强大的吸引力。他们可能想亲自验证一下,这个地方到底有多“危险”,辐射水平到底怎么样,自己的身体能否承受。

当然,现在去切尔诺贝利旅游,经过多年的治理和监测,大部分区域的辐射水平已经相对安全,旅游团也都有严格的路线和防护措施。但那种“敢于踏入禁区”的心态,仍然是吸引一部分人的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对未知和危险的探索,是对自身勇气的一种考验。

4. 对人类自身脆弱性的反思和警示:

切尔诺贝利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深刻的警示。它提醒着我们,人类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这场事故,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工业灾难,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去切尔诺贝利旅游的人,很多也是带着一种反思的态度去的。他们想通过亲身经历,去感受灾难的破坏力,去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避免重蹈覆辙。这种体验,能够让他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

5. 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忽视流行文化的影响。像《S.T.A.L.K.E.R.》这样的电子游戏,以及一些纪录片、电影,都以切尔诺贝利为背景,塑造了其神秘、危险、充满未知吸引力的形象。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很多人对这个地方的兴趣,让他们产生“去看看”的冲动。

总结一下, 去切尔诺贝利旅游,与其说是在“玩”,不如说是在进行一种“体验式学习”或者“情感探索”。他们是为了:

亲身感受历史的重量,理解灾难的深远影响。
沉浸在独特的废墟美学和末日氛围中,寻求视觉和心理的冲击。
挑战内心的禁忌和对危险的好奇,验证自身的胆识。
反思人类在科技面前的脆弱,并从中吸取教训。
满足对流行文化中神秘地点的向往。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要去切尔诺贝利,不妨想想,他/她可能正在寻找的,不仅仅是一次旅行,而是一次对历史、对人性、对自身,甚至是关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旅行,也是一种很特别的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我们打心底都是虐待狂。所以,为了满足“隐藏的恶魔”,有些人会通过观看暴力视频间接地获得虐待愉悦感,而暴力的感染力存在于“美学的摧毁及其不寻常的新意”中。
切尔诺贝利一直在“黑色旅游”的地图上。早在2010年禁区放宽限制前,一些通过电脑游戏“粉”上切尔诺贝利的人就已捷足先登。真正的契机在今年到来:英国路透社称,HBO迷你剧《切尔诺贝利》5月份播出后,“鬼城”的旅行预定量暴增40%。7月份,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法令,在核辐射隔离区打造一条“绿色走廊”,以吸引更多游客。



时钟拨回1986年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北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核泄漏事故。“潘多拉魔盒”随即打开:核电站方圆30公里内,数十万人紧急疏散,隔离区面积达2600平方公里,上百万人受到核辐射影响,生态环境遭受重创,事故释放的放射性物质是美军投放到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爆炸总和的百倍。



核爆之后的许多年里,传说和历史互相照应,谎言和真相互相交织,切尔诺贝利,成为人类的禁地,地球上最神秘的地方之一。在禁区还没开放的日子里,人们想象中的切尔诺贝利是什么模样呢?可能是死亡之地,与纽约的北兄弟岛并无二致,充满了坟墓和腐朽的气息;可能是一片荒芜,所有的建筑物人去楼空,满目疮痍;还可能会有很多变异的动物,巨型的老鼠,吃人的怪兽……



但这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切尔诺贝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在人类“销声匿迹”的几十年里,大自然接管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因为没有人类的捕杀和破坏,这里的动植物数量不减反增,切尔诺贝利,又恢复成生机勃勃的样子。



美剧《切尔诺贝利》播出后,如今在首都基辅市的中心,每当一位外国观光客出现,几分钟内就可能被人用带着俄式口音的英语搭讪,“切尔诺贝利,YES?”搭讪者的手中晃着介绍切尔诺贝利的小册子。中国游客对此类场景并不陌生——在北京火车站广场,耳边总会传来“长城一日游”的吆喝声。



切尔诺贝利的整个旅行始于管控区外围的第一个检查站。检查站的士兵会按照旅行社递交的名单仔细核对护照,游客还需要签署一份声明,承诺会身着长衣长裤,不触碰隔离区里的任何物品,皮肤不与地面、草木、建筑有任何接触。



有些游客会花上10美元,买一个计数器,随时测试辐射值。正常数值为每小时0.3usv,超过这个数值,仪器就会发出警示音。若不是计数器不断起伏的数字与声响,与旅游大巴上循环播放的事故纪录片,除了破败,游客对切尔诺贝利不会有什么特别的印象。
就像所有无人居住的农村呈现出来的那种破败感一样,这里几乎听不到鸟叫声,也看不到什么人影,年久失修的大门散发着腐朽的气息。走进切尔诺贝利镇,经过苏联第二大雷达“莫斯科之眼”,第一个有着人居痕迹的是被树林包围起来的幼儿园。




这里光线昏暗,墙皮剥落,地上堆积着腐烂的落叶,不断冲击视觉的是与儿童有关的各种元素:失去前轮的三轮车、丢在墙角的拼音字母表、散落一地的书籍,还有放在铁架子上失去眼珠的洋娃娃。因为每一个物件位置都“太适合被拍照了”,流露着几分刻意,给人营造出来一种惊悚、痛苦和悲叹。也难怪,军方每个月都会派人来清理景区建筑,一些残破的物件会被替换。



人为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真实体验。但在曾经弥漫过核辐射的建筑空间里,游客仍能感觉到一种震撼,仿佛回到了灾难降临前的时刻。来到巨大的石棺面前,探访者静悄悄的。他们中的每一位都会被向导反复提醒,再往里靠近,辐射将增强。人们只能远观,并站在雕塑前拍照,没有人大声说话。



旅行社的路线里,行程的最后一站是当年因核电站而繁荣、后来被废弃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它距离核电站仅有3公里,事故发生后变成了一座“鬼城”,几乎所有来访者都对这里印象深刻。



青黄色的苔藓爬满了路面和阶梯,虫子在植被中穿行,走在那里,掩藏在树林中的学校、医院、酒店等建筑已宛如一体,干裂的游泳池、残破的看台、生锈的碰碰车,到处呈现出一种末日般的景象。它们就像一道道深深的伤疤,抚去历史的尘埃,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尖锐与刺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啊,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想啊,现在旅游的地方多的是,阳光沙滩、名山大川、历史古迹,应有尽有。可偏偏有人,冒着“危险”或者至少是心理上的那道坎,专门要去切尔诺贝利。这背后肯定不是图个省钱或者图个方便,那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们呢?我琢磨了一下,感觉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可以一层层剥开来看:1. 对历.............
  • 回答
    在知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答社区里,你会发现很多用户乐此不疲地、不求回报地分享他们的专业知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绝非简单的“无私奉献”四个字就能概括的。我来给你细致地掰扯掰扯,把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动机都挖出来。首先,“建立个人品牌和专业影响力” 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驱动力之一。你设想一下.............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对了,简直说到心坎里去了!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无论是热门到挤破头的高冷专业,还是相对小众的领域,总能听到“劝退”的声音。这背后的原因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涉及到人生规划、社会现实、个人认知等方方面面,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劝退”的根源:现实的骨感与理想的丰满最直接的.............
  • 回答
    医院的电梯通常由专人操作,这一安排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涉及医疗环境的特殊性、患者安全、紧急情况处理以及法规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1. 医疗环境的特殊性与患者安全 高风险人群的移动需求 医院内有大量患者,包括危重病人、术后患者、新生儿等,他们可能行动不便或需要特殊护理。电梯的快速、平稳运行对.............
  • 回答
    军用专供茅台,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但背后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是茅台,这背后有着不少值得说道道道道道道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核心点:“专供”这个词。它意味着这款茅台不是随便哪个商店都能买到的,而是有特定的渠道和对象。而“军用”,自然就指向了军队,以及与军队相关的机构和人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
  • 回答
    为何我们热衷于“材料”,这背后隐藏着人类文明的脉络扪心自问,当我们谈论“材料”时,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是闪亮的金属?坚固的岩石?抑或是柔软的布料?这些最日常的物质,构成了我们世界的肌理,也承载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而“材料”这个专业,正是对这些构成我们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进行系统性探索、理解、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不同智力游戏和竞技活动中,技艺和运气成分的微妙平衡。简单来说,围棋和扑克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导致了专业选手与业余选手之间差距的显著不同。围棋:极致的“确定性”和“深度学习”围棋之所以专业选手能够“碾压”业余选手,关键在于其高度的确定性和极深的策略维度。你可以这样理.............
  • 回答
    老实说,这年头,但凡你稍微在网上搜搜“机械专业”,你总能瞅见一堆“劝退”、“劝转行”的帖子,搞得好像这专业是个魔窟似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这样的声音呢?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好几个硬邦邦的现实因素叠加在一起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最直接的,“天坑”这个标签贴得太牢了。这个标签是怎么.............
  • 回答
    在日本的考学面试中,专业相关问题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其背后逻辑是多层面的,不仅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在于评估他们是否真正适合这个专业,以及未来能否在学术领域或社会中有所建树。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剖析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考察学生对所申请专业的“真诚热爱”和“深入了解”。日.............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中国健身行业中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似乎被销售能力所压倒。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健身市场的现状与痛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健身市场的整体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这为“专业教练没饭吃,销售型教练风生水起”的现象提供了土壤。 市场高速发.............
  • 回答
    明朝的专制程度之高,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朝政的运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志。然而,令人有些费解的是,在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体制下,明朝的言官群体,却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和“表现欲”,这似乎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专制程度越高,敢于直言的人越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其中的.............
  • 回答
    生化环材,这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总会让人联想到实验室里一丝不苟的实验、分析数据时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对环境污染和生命健康时的责任感。虽然在就业市场上,它们常常被戏谑地称为“天坑”专业,但仔细探究起来,会发现背后隐藏着许多被低估的机遇和价值,也难怪总有人对它们保持着一份看好的态度。要理解为什么有人对生化环.............
  • 回答
    关于何祚庥院士的专长和成就,确实值得详细探讨。他之所以能够获得院士的荣誉,绝非偶然,而是源于他在物理学领域,特别是理论物理学方面,深厚的造诣和突出的贡献。首先,我们得从他的学术背景说起。何祚庥并非那种“科班出身”,一路顺风顺水读到最高学府的人。他的早年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充满了坎坷与不屈。他曾经历过复.............
  • 回答
    “机械专业,一个月工资三四千,画个图两三千。” 这句话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也确实是很多人对机械专业待遇的刻板印象。然而,如果深入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句话复杂得多,也更能解释为什么会有“劝退”的声音出现。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那句“画个图好几千”。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片面的,但也有其道理的。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卡脖子”这个词,最近几年是真的一直在耳朵里嗡嗡响,尤其是在科技领域。细品一下,好像很多听起来很高大上的问题,比如芯片制造、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甚至一些生物医药,追根溯源,都指向一个地方——基础材料学。这简直就像一个古老的谜语,揭开层层包装,最后发现最核心的钥匙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但神奇的是,在很多.............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究的问题,简单来说,是的,诉讼方非常有策略地选择管辖法院,而且在知识产权领域,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往往是案件胜诉的关键一步。 福州中院之所以在美光晋华案和苹果专利纠纷中扮演重要角色,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策略和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从“管辖权”这个概念说起。什么是管辖权?管辖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