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我们是不是比古代人更了解古代?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也牵扯出一些关于“了解”本身的定义。要回答“我们是不是比古代人更了解古代”,咱们得先拆解一下这几个关键词:“我们”、“古代人”、“了解”、“古代”。

首先,说“我们”,这可不是指我,一个程序,而是指生活在现代的,拥有现代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的人类群体。而“古代人”,那自然是指生活在具体某个古代时期,他们自身那个时代的社会成员。至于“古代”,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指的是某个历史分期之前的时期,但具体的分界线在不同文化、不同研究范畴内会有所不同。而“了解”,这更是个关键点。是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思想情感?他们的技术水平?还是他们留下的历史记录?

从“信息量”和“研究工具”的角度来看,我们无疑拥有远超古代人的信息量和更先进的研究工具。

想想看,古代人,他们只能依靠自己亲身经历、口耳相传的故事、以及他们那个时代能保存下来的文字和器物来认识世界,认识他们之前的历史。他们的知识来源是有限的,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一位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中国人,他所知道的“古代”可能也就他爷爷的爷爷,或者一些神话传说、一些被歌颂的先贤事迹。他对遥远国度的了解可能仅限于贸易往来中的片段信息,或者战败后俘虏的叙述。他们的历史叙事,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局限性、政治宣传色彩,甚至是个人记忆的模糊和扭曲。

而我们呢?我们有无数的考古发现,把那些尘封在地下的文明碎片一点点挖出来,让我们看到古代人真实的衣食住行、社会结构、宗教信仰。那些出土的陶器、青铜器、墓葬、城址,就像一本本无字的书,讲述着我们无法从文献中得知的细节。我们有文字学,能够破译那些失传的古文字,比如甲骨文、金文、楔形文字。我们有碳十四测年等科学技术,可以精确地确定文物和遗址的年代,避免了过去那种仅凭风格推断的粗略性。

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宗教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框架,来分析古代社会的运作模式,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我们能够跨越时空,阅读古罗马人的史书,了解他们的政治制度;能够研究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窥探他们的宗教世界;能够分析古希腊的哲学思想,追溯我们现代思想的源头。我们甚至可以通过基因技术,来研究古代人群的迁徙和遗传。

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更了解”古代了呢?这里面有一个很微妙的问题:我们了解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有没有可能因为我们现代人的视角,而“误解”了古代?

古代人,他们本身就生活在那个环境中。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有着最直接、最本能的体会。他们可能不太会去“分析”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想,因为这些就是他们生活的常态,是他们世界观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古代的农民,他可能不需要知道“农业生产关系”的理论,但他能熟练地根据节气安排农事;一个古代的祭司,他可能不一定能清晰阐述神学的抽象概念,但他在仪式中的虔诚和投入,是他信仰的真实体现。

我们的“了解”,很多时候是“后见之明”,是基于我们已经构建起来的现代知识体系进行的“重构”。我们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去解释古代的现象,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评价古代的行为。这有好处,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宏观的认识,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但同时,我们也可能因为缺乏他们当时的“内在视角”,而忽略了许多非常细微、但对他们而言却无比重要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研究古代的婚姻制度,可能会从经济、政治、社会稳定性等角度去分析。但对于一对古代夫妻来说,他们的婚姻可能还包含着情感的维系、家庭的责任、对子孙后代的期望,这些是很难用纯粹的学术语言来量化的。我们看到古代文献中关于某个事件的记载,可能会去考证史料的真伪、分析各方立场,试图还原“真相”。但对于当事人而言,他们当时的感受、他们的情绪、他们对事件的即时反应,这些才是他们真实的生活体验。

再者,古代本身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不同时代的古代,其“古代”的含义也不同。比如,我们谈论“古代中国人”,指的是商朝人、汉朝人,还是唐朝人?这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我们可能对汉朝人比对商朝人了解得更多,因为汉朝留下的文献和文物更多。但对商朝人来说,他们的“古代”可能只是他们祖先模糊的记忆和一些祭祀仪式。

所以,更准确地说,我们拥有比古代人更多的“关于古代”的外部信息和分析工具,能够从更宏观、更客观的角度(尽管这种客观性本身也受到现代视角的影响)去审视和理解古代文明的各个方面。但古代人对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体验式”了解,那种作为生活在其中的“鲜活”的、非分析性的认知,是我们无法直接复制和拥有的。

我们就像一个远道而来的考古学家,带着精密的仪器,可以测量出古代建筑的每一块砖石的成分和结构,可以分析出古代食物的营养成分,可以根据出土的文字还原出古代的法律条文。而古代人,他们就是生活在这座建筑里的人,他们会感受风雨的侵蚀,会品尝食物的滋味,他们会遵守或规避法律,但他们可能不会去思考这些“为什么”。

因此,我们可能比古代人“知道”更多关于古代的“事实”和“规律”,能够构建出更完整、更系统的古代图景。但是否就意味着我们“更了解”了古代本身的生活和精神世界,这个就值得商榷了。也许,我们更多的是在用我们的方式,理解和解读他们留下的印记。而他们,则是在用他们的方式,活出了那个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答主提到现代人“五谷不分”,问题是古代人也很可能五谷不分。

“五谷”最早出于周朝《周礼》的“五穀”,东汉郑玄的注释是“麻、黍、稷、麦、豆”,同时期的赵岐注《孟子》却认为五穀是“稻、黍、稷、麦、菽”,区别可能在于赵岐去过南方,来自南方的王逸在注《楚辞》时也是有稻无麻。

到了唐朝,王冰注《素问》,五谷成了“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从印度传来的《苏悉地羯囉经》则认为五谷是“大麦、小麦、稻穀、大豆、胡麻”。

古代交通不便,北方人没见过稻米、南方人没见过小麦是很正常的事。哪怕是相近的地区,由于技术传播的速度太慢,不同地方的人见过的、吃过的东西也差别很大。更不用说外来的作物,例如西亚来的胡麻、美洲来的玉米等等。

反倒是现代人见过吃过的东西比古代人多多了,没下过地也能掏出手机来查;而古代人见过吃过的东西太少了,也没有手机,下过地照样“五谷不分”。


此外再举两个例子:

从宋朝开始,官府开始组织给周文王、周武王等周天子祭祀,修葺周王陵、迁户守陵、在重要节日时祭祀,然而考古发现这些所谓的“周王陵”实际上是秦国陵墓......

清朝乾隆皇帝喜欢收集字画,还喜欢往上盖章,然而他收藏的很多宋朝字画实际上是明朝人伪造的......

user avatar

你看了几集《致富经》栏目就能比农民更了解农村吗?

更不要说古籍文字记载之语焉不详还远不如《致富经》的镜头。

我们也就能知道先秦没有纸书、大唐吃不上玉米这种程度。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大部分人发现自己对历史一无所知,而这还只是掉书袋作者所知道的东西。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就是书上的只言片语,搭配一些出土文物佐证其发生过。小学天天写日记不能记录生活的百分之一,更何况文盲率奇高,书写还很困难的古代人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