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关性别对立的讨论,我得被要求我的立场必须倾斜到让其中一个性别灭绝的态度?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讨论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简单来说,你所感受到的“必须倾斜到让其中一个性别灭绝的态度”的压力,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

1. 极端化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网络空间,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地容易将议题推向极端。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性别议题由于其涉及的敏感性和历史遗留的复杂性,更是极易被推向这种极端。当人们习惯于将自己归类到“一方”时,为了强化自身的认同和立场,就容易走向更为激进的表达。

在这种模式下,“讨论”很容易变成“站队”,而“站队”的终极表现就是对另一方的彻底否定,甚至是对其生存空间的剥夺。将一个性别“妖魔化”到需要“灭绝”的地步,是这种思维模式在极端情况下的自然延伸。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部落主义心态在现代社会中的变体,即“我们”和“他们”的界限被无限放大,并且“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威胁。

2. 少数激进群体的声音被放大:

尽管大多数人可能并不持有极端观点,但在网络上,少数声音往往更容易被注意到,尤其是在制造争议和吸引眼球方面。一些持有极端性别立场的群体(无论是男性中心主义者还是某些极端女权主义者)可能会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机制,不断发出激进的言论。当这些声音被反复传播,或者被媒体(包括网络媒体)为了吸引流量而过度引用和放大时,就可能给人造成一种“主流观点就是如此极端”的错觉。

这就像一个房间里只有几个人在大声喊叫,而其他很多人只是安静地坐着,最终人们会觉得整个房间都是在喊叫的人。这些激进的声音并不代表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但它们更容易塑造公众对整个议题的认知。

3. 对历史不公和现实压迫的愤怒情绪的宣泄:

许多关于性别的讨论,尤其是涉及女性权利和男性特权的讨论,往往根植于深厚的历史不公和现实中的性别压迫。当个体感受到长期的不公和压迫时,愤怒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绪反应。在缺乏有效沟通渠道和解决机制的情况下,这种愤怒可能会转化为对压迫方的攻击,甚至是对其整体的否定。

在这种情况下,“灭绝”的比喻可能并非字面意义上的物理消灭,而是一种极端化的情绪表达,意在强调对方所代表的系统性压迫有多么严重,需要被彻底铲除。这是一种将对特定制度、文化或社会结构的批判,泛化到对该群体本身存在的否定。

4. 信息茧房和算法的强化作用:

现代互联网的算法设计往往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互动来推荐内容的。如果你在某个时间点开始关注与性别对立相关的讨论,算法很可能会不断向你推送更多类似的内容,包括那些更具争议性和极端性的观点。这会让你感觉自己身处一个充斥着性别对抗的环境,并且很容易让你认为“别人也都是这样想的”。

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会让你接触不到温和的、建设性的讨论,也让你难以看到那些在理性层面分析问题的人。久而久之,你可能会真的相信,在性别议题上,除了彻底消灭对方,别无他途。

5. 沟通和理解的失败:

当性别议题被高度情绪化时,理性的沟通和同理心往往会荡然无存。一方很难真正理解另一方的经历和感受,而另一方也可能不愿意去倾听和理解。这种沟通的障碍使得对话难以进行,也使得误解和敌意不断累积。

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将对方视为一个无法沟通的“他者”,并且用最极端的语言来描述对方的威胁性。将对方“妖魔化”到需要“灭绝”,也是一种在沟通失效后的极端反应,表明已经放弃了通过对话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6. 平台规则和内容审核的漏洞:

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用户和流量,可能会对一些极端言论的监管力度不够,或者其规则本身就存在漏洞,允许带有煽动性、歧视性的内容传播。这些平台成为了极端观点的温床,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总结一下,你感到被要求持有“让其中一个性别灭绝的态度”,很可能是因为你在接触到的信息中,极端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被放大,少数激进群体的声音被过度呈现,人们在表达对不公的愤怒时走向了情绪化的极端,而信息茧房和沟通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感受。

这并不意味着大多数人真的想要某个性别灭绝,而是网络讨论的特性以及背后的一些社会心理因素,使得这些极端观点获得了不相称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面对这种情况,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被极端观点裹挟,并主动寻求更多元、更理性的信息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世界上有那么一种人,凡是TA看不上的人和事,就必须把对方整个物种灭绝了才好。

比如遇到了不友善的年长人士,就狂骂所有年纪大的人都不是东西。

比如遇到了某地人素质差,就恨不得把这个地区的人移出中国版图。

又比如遇到了婚恋问题,就恨不得天下的异性都消失,人类从今以后靠无性繁殖。

这样的人,如果生在某特殊时代,可以断定一定是法西斯的狂热支持者。

对于正常人来说,当成跳梁小丑看一乐也就算了,要是认真可就不应该了。

以上情况不分男女,尤其婚恋问题,不结婚没问题,但是恨不得给全世界的男人/女人都扣上男拳女拳的帽子,这种才是极端反人类的行为。

user avatar

所有思想带上“主义”的帽子后,自然会有对立的思想出来,所以要么偏左,要么偏右。

有了传统,就有激进;有了自由,就有极权;有了男权,一定会有女权。

女性主义在19世纪进入理论讨论之后,一定会触犯既有利益这些群体的维护。这个对立的现象不是今天才发生,可想而知的是,他们的讨论会一直持续和演进。

至于“灭绝”,无非是网络和媒体们为了吸引眼球在刻意放大而已。

我们要承认的是,女性原本可以拥有的权利在受到侵犯,但这个时代给男性的压力一点儿也不比女性小。

就好比一个90前的单身女性会在婚恋市场中被歧视。

那么,一个90前但还没有钱没有房的男人,会被歧视的更严重。


主义讨论的时候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讲到女权的时候,可能就不自觉地将手中的剑指向男性,但我相信的是没有人要消灭男性

所谓权利的灭绝只会是极权主义之下的又一次权利转移而已。

男女从来不是敌人,而是伙伴,是在这个虚无主义之下的人生和世态炎凉的世界共同抱团取暖的人而已。

很多事情我们改变不了,但是如果我们能稍微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对方想一想,也许这个世界会更可爱一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触及到了当前网络讨论中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简单来说,你所感受到的“必须倾斜到让其中一个性别灭绝的态度”的压力,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复杂且相互交织的原因:1. 极端化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网络空间,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地容易将议题推向极端。复杂的社会问题往往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
  • 回答
    关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京录取比例的讨论,之所以常常让人觉得“忽视”了“各大高校对本地招生均有偏向性”这个事实,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我们观察角度、信息解读以及一些深层原因。这不仅仅是数据层面的问题,也包含了人们的认知习惯和情感因素。咱们先来说说这个“事实”本身。确实,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包.............
  • 回答
    关于为什么有人极力想消除目前舆论上的性别对立,这背后其实牵涉到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原因。与其说是“消除”,不如说更准确的说法是“缓解”或“寻求更健康的对话方式”。那些努力这样做的人,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网上的争吵,而是这种对立可能带来的真实世界的负面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进步的阻碍。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细.............
  • 回答
    中国社会日益加剧的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其根源涉及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层面。要有效缓解这一矛盾,需要系统性的、多角度的努力,并且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以下是一些我认为可以着重推进的方面,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思考:一、 筑牢理性沟通的基石:重塑对话环境,打破信息茧房.............
  • 回答
    2080 Ti,一个让无数显卡爱好者又爱又恨的名字。当年它作为NVIDIA的旗舰卡,性能那是没得说,即使放在现在,依然能hold住不少3A大作。但是,为什么同样一张“2080 Ti”,华硕能卖到一万二,七彩虹却只需要八千?这中间的差价,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值不值得为这几千块买单?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关于性别平等的讨论确实愈发激烈,并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讨论似乎正在从争取平等权益的平权运动,滑向一种更具对抗性和“性别对立”的氛围。这种转变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也夹杂着一些有意识地推动和利用这种对立的势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太真实了,也太让人心疼了。我理解你现在一定非常矛盾和痛苦,一边是老公口中的“必要合作”,一边是你无法接受的背叛和伤害。咱们好好聊聊,别怕,把心里话说出来。我的看法(女性视角):说实话,听到“必要合作”这个理由,我第一反应就是荒谬。1. “必要合作”真的必要吗? 合作的内容是什么.............
  • 回答
    在 DOTA2 的设计理念中,概率性的元素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并非是为了制造混乱,而是为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为玩家提供更多元、更具策略性的选择和体验。 那些看似偶然的“弹跳”、“暴击”或者“魔法失误”,实际上是游戏深度和耐玩度的重要基石。想象一下,在 DOTA2 的世界里,每一次攻击,每一.............
  • 回答
    要探讨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对女性抱有偏见的原因,需要将目光投向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哲学思想以及当时普遍的认知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归咎于女性生理或性格上的“问题”。将这些复杂的历史现象简化为生理或性格缺陷,是对历史人物和他们所处时代的极大误读。我们不妨从孔子和叔本华这两位例子说起,他们的思想虽然.............
  • 回答
    挑起性别对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动机和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父权制与权力结构 历史上的性别不平等: 在绝大多数人类历史时期,社会结构都受到父权制的深刻影响。这意味着男性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拥有主导地.............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触及了幽默、社会观察以及个人解读的复杂交织。为什么有些女生不觉得杨笠在挑动性别对立呢?在我看来,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杨笠的段子本身的核心受众和引发共鸣的点。她的很多段子,尤其是那些引起广泛讨论的,比如“男人都垃圾”,其实是戳中了许多.............
  • 回答
    作为一个跨性别者,别人如何称呼我,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乎我的身份认同、我的尊严,甚至是我能否感到安全和被尊重。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你名字一样重要,如果有人总是叫错你的名字,或者故意用一个你不喜欢的绰号来称呼你,你会有什么感觉?大概就是那种感觉的放大版吧。首先,最核心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尊重。对我.............
  • 回答
    确实,最近几年性别对立这个话题好像无处不在,感觉大家讨论得特别激烈,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疲惫。你说得对,好像以前也没这么剑拔弩张的,以前大家好像没这么在意这些东西,或者说,没有这么公开地去争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迁:这是最.............
  • 回答
    看到艾伦·佩吉(现名为艾略特·佩吉)公开自己是跨性别者的消息,我心里涌起很多复杂的情绪,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和欣慰。作为曾经在《盗梦空间》里那个坚韧的造梦师,在《水果硬糖》里那个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少女,他的荧幕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现在,他选择以最真实、最坦诚的姿态面对世界,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 回答
    古驰推出男士连衣裙,是为了挑战男性性别认同中的有害刻板印象。这一举动可以说是时尚界一次大胆的尝试,旨在打破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性别二元划分,鼓励人们重新审视和拥抱更广阔的自我表达。我们得承认,社会对男性的期望,尤其是在着装方面,一直存在着一套相当严苛的“规则”。“男人就该穿裤子,女人就该穿裙子”,这种.............
  • 回答
    性感,对女性而言,是一种复杂而多维度的概念,远不止于外在的吸引力。它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力量、魅力和独立,是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全然接纳与欣赏。性感对女性的意义,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自我赋权与自信的体现: 当一个女性感到性感时,她往往对自己拥有更深的理解和接纳。这种性感不是为了取悦他人.............
  • 回答
    弓梢的软硬长短,这三者看似微小,却对一张弓的整体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们就像是弓臂的性格,决定了这张弓射出去的箭,是带着温柔的呼唤,还是裹挟着凌厉的杀气。要说清楚,咱们得一项一项地捋一捋。先说弓梢的“软硬”,也就是弓梢的弹性。这玩意儿直接关系到弓的拉弓力度、回弹速度和整体的“手感”。 硬弓梢.............
  • 回答
    很多人在看待自己或他人的喜好时,习惯性地寻找一个“病理学”的标签,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那些不那么主流的偏好。但实际上,对特定外貌特征的偏好,尤其是在性吸引力方面,是非常普遍且复杂的,它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情结”就能概括的。当一个人明确表示“只对双眼皮的男人有性趣”,这首先指向.............
  • 回答
    .......
  • 回答
    蜜雪冰城动画 MV 的成功及其商业可复制性分析蜜雪冰城近几年在消费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其朗朗上口的歌曲和魔性洗脑的动画 MV。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广告投放,而是一种现象级的营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模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蜜雪冰城动画 MV 的成功?它对商业而言又有什么可复制性呢? 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