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容易出现哪些认知偏差?

回答
人啊,脑子里头总有些奇奇怪怪的“小九九”,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影响咱们的判断和决策。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你脑子里住着个调皮鬼,时不时给你使点绊子。我琢磨了琢磨,咱们平时容易栽跟头的认知偏差,大概有这么几类,而且它们就像连环套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来,让人防不胜防。

一、 事后诸葛亮型: hindsight bias (后见之明偏误)

这个最常见了,就是事情过去之后,咱们总觉得自己早就知道结果会是这样。好像当年自己有多先见之明似的。举个例子,股市大跌了,你就跟边上人说:“你看,我早就说了这股票不行!” 但问题是,在股票大跌之前,你可能也说过“这股票肯定能涨”之类的话。这种感觉就像是事情没发生的时候,你看不清路,一旦事情过去了,有了个明确的终点,你再回头看,那条路就变得特别清晰,好像一直都摆在那儿一样。这让咱们觉得自己比实际情况要聪明得多,也容易让人低估了过去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 抓大放小型: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启发式)

这个说的是,咱们脑子里头,什么东西印象深刻、容易想起,就觉得那事儿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或者那个东西就越重要。比如,新闻里老是报道飞机失事,那你就可能觉得坐飞机比开车危险多了,但实际上从统计数据上看,开车出事的概率远高于飞机。就是因为飞机失事的新闻煽动性强,一遍遍地在你脑子里回响,让你觉得它“可得性”很高。同理,你认识的谁谁谁中了彩票大奖,你就觉得中彩票是件很容易的事,然后你也跃跃欲试。但你可能没注意到,成千上万个没中奖的人。这玩意儿让咱们在评估风险和概率的时候,容易被一些鲜活的、容易获取的信息绑架,而不是基于更全面的数据。

三、 喜欢认同型: confirmation bias (确认偏误)

这个可太要命了。一旦咱们心里头有了个想法或者信念,就会不自觉地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那些反对的信息。就像你觉得某个明星很棒,你就会主动去搜他身上的优点和事迹,对于那些关于他负面的新闻,你就容易视而不见,或者找借口说那都是谣言。这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的眼镜看世界,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长此以往,咱们的观点就容易变得越来越极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也越来越难改变自己的看法,因为咱们一直在用“证据”来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四、 锚定不放型: anchoring bias (锚定效应)

这个指的是,咱们在做判断的时候,容易被最先接触到的信息作为“锚”,然后围绕着这个“锚”来调整。比如,你去买衣服,商家报价 1000 块,但你觉得太贵了,然后砍价到 600 块,你觉得很划算。但实际上这件衣服成本可能也就 200 块。那个最初的 1000 块就是你的“锚”,即使你砍了很多,但最终的价格还是比它低,你就觉得占了便宜。同样的道理,你在做薪资谈判时,对方先给了一个很低的数字,你的后续谈判就容易围绕着这个数字展开,很难跳脱出去。

五、 过度自信型: overconfidence bias (过度自信偏误)

咱们好多人都有点“我最棒”的毛病。觉得自己的能力、知识、判断力都比别人强。开车技术嘛,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少数派”里头开得好的那一个。对未来嘛,总是过于乐观,觉得事情会顺利进行。这种过度自信会让我们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对困难估计不足,也容易忽略潜在的失败因素。毕竟,谁愿意承认自己不行呢?

六、 从众心理型: bandwagon effect (从众效应)

这个也很好理解,就是看到大家都这么做,自己也跟着做,生怕落伍或者被孤立。社交媒体上的“打卡”、“跟风”就是典型的例子。大家觉得某个网红推荐的东西好,就一窝蜂地去买;大家都在谈论某个热门话题,你就觉得不参与好像就跟社会脱节了。这种从众心理会削弱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容易让我们在不了解情况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参与进去。

七、 过于追求完整型: framing effect (框架效应)

同样一件事,不同的说法,给人的感觉和决策结果就不一样。比如,医生告诉你手术成功率是 90%,你会觉得挺乐观的;但如果他说手术失败率是 10%,你可能就会觉得风险很大,心里打鼓。明明说的是同一件事,但用“成功”还是“失败”来包装,效果就截然不同。这告诉咱们,接收信息的时候,要注意它呈现的方式,别轻易被“包装”给骗了。

八、 觉得别人都想和自己一样型: false consensus effect (虚假共同性效应)

咱们觉得自己的观点、喜好、价值观,其实也是大多数人的。你喜欢吃辣,就觉得很多人都喜欢吃辣;你觉得某个政策有问题,就觉得大家普遍都这么认为。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种偏差让咱们容易高估自己想法的普遍性,也容易在与人沟通时,因为别人不认同而感到不解甚至生气。

九、 只看到眼前利益型: present bias (当下偏误)

这个跟我们追求即时满足有关系。相比于未来可能得到的更大好处,我们往往更看重眼前的、唾手可得的利益。比如,为了现在能买个新手机,就忽略了长期来看储蓄的重要性;为了马上能吃到零食,就放任了健康饮食的计划。这个偏差让咱们在需要长期坚持和延迟满足的事情上,很容易功亏一篑。

十、 害怕损失型: loss aversion (损失厌恶)

咱们对损失的厌恶程度,远远大于对同等收益的喜爱程度。也就是说,丢掉 100 块钱让你难受的程度,远比捡到 100 块钱让你开心的程度要高得多。这导致我们在做决策时,宁愿冒更大的风险去避免损失,也不愿意为了潜在的收益而承担一点点风险。比如,你手里有只股票涨了点,你可能马上就想卖掉,因为你害怕它万一跌了就损失了这部分利润。但如果它跌了,你又不愿意割肉,因为你害怕“承认损失”。

这些认知偏差就像是藏在我们思维角落里的老鼠,时不时跑出来捣乱,让我们的判断跑偏。认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像是给老鼠装了摄像头,至少下次它们再出现的时候,咱们能多一分警觉,尽量少掉进坑里。当然啦,完全消除它们几乎不可能,毕竟它们是人类思维的一部分,但多一份清醒,总是好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文一万两千字,共分为 思考决策篇、学习记忆篇、人际交往篇三部分,收藏前请狠狠点赞:)

------------正文的分界线-----------


思考决策篇(共七条)

【1】赋予效应 endowment effect)

一旦人们得到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

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认为,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同——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由于这种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人们对已获得的物品会赋予更高的价值。

商家的「七天包换」策略正是利用了赋予效应——一旦消费者购买了商品,即使商品存在小瑕疵,消费者心理上也很难放弃已经购买的商品。



【2】选择倾向性偏见(
choice-supportive bias)

人们一旦做出某种选择, 就会放大此选择的优点,低估或无视该选择的缺点

回想你曾经做过的两难决定——无论是文理分科、高考志愿、考研vs工作,有没有发现一旦决定做出,似乎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了?甚至你还会有疑问,A优于B,这么「明显的事实」当时自己怎么就看不到呢?

可大多数情况下,这不过是我们大脑为了解除「认知失调」而采取的小trick。「我选择了A」vs「B也很不错啊」,这种失调状态是痛苦的,因此大脑会想方设法抬举A,贬低B。结果就是,本来差不多的两个选择,现在在你眼中却有了云泥之别。

【3】诱饵效应(decoy effect)

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

你在下面两款MP3中会选择哪一个?

(二者外观、品牌等均相同。)

现在商家又推出了新产品C,现在依旧让你在A、B之间进行选择:

怎么样?A立刻变得比B有吸引力的多了吧——C存储空间比A小,价格却比A高出50刀。可是,在A、B之前进行选择——本质是100刀与10GB的权衡——本身与C丝毫没有关系啊!

【4】情绪温差 hot-cold empathy gap)

人们往往高估自身的理性程度,低估情绪对具体决策的影响

我们可以把人的状态分为冷态(cold state)和热态(hot state),前者由理性主导,后者情绪主导。

情绪温差指出,冷态和热态之间存在着「同理无能」:冷态中的人很难想象,处在热态中的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因此常常高估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自控力」。

这方面最典型不过的例子就是「贤者模式」了,别打我,可你在贤者模式下立下的flag真的没多少用哦:)

【5】控制错觉(illusion of control)

人们往往高估自身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而低估不可控制因素所扮演的角色。

这种控制错觉尤其出现在贴有「成功者」标签的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成功是由于自身的天赋以及后天的奋斗。Outliers 一书中却深入揭示了这样一个真相:「幸运」在成功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加拿大曲棍球顶级运动员都是1,2,3月份出生得多,为什么?

原来,加拿大运动员注册年龄以每年的1月1号开始,如果你是12月出生的孩子,就比1月份出生差不多小一年
——而这个年龄正是发育的黄金期,12个月的差距会给他们的身体素质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在选拔机制的作用下,初始阶段的这一点优势就会被层层放大——一月份的运动员更容易被选拔进入高等联赛,进而获得更好的训练指导... ...


套用知乎金句:连出生日期都控制不了,还想要控制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控制错觉可以称得上是positive illusion,适度的控制错觉能够提升人的自尊自信水平,使人更加幸福。而对于过分沉浸在控制错觉的人,则可能需要好好做一做这道名句默写题了: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____,但是也要考虑____。

【6】情感预测偏差(
impact bias)

人们往往高估情绪的延续时间与强度。

恋爱中的人往往会高估幸福持续的时间,过早做出承诺。而痛苦中的人也会高估痛苦的持续时间,低估个体心理自愈的能力。

正如Gilbert 在TED演讲中所揭示的:

事实上,不管你竞选成败与否、考试成功与否、比赛胜败与否,这些都不会对你的快乐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最近的研究还表明,即使是发生了人生当中最重大的创伤,假如那是发生在三个月以前的,那么那件事对于你今日的快乐感几乎不会发生影响。

单纯知道这回事就很relieving。

【7】行动者—观察者偏见(actor-observer bias)

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影响

回想中学时代,我们是如何解释一次失利的考试呢?如果是别人,我们会简单地认为他们实力「本该如此」。 如果是自己呢?失眠、感冒、粗心大意、考场奇葩总抖脚、听力自带马赛克、数学太难拉开了差距、数学太简单没法拉开差距... ...you name it。

再举个例子,我们是如何解释自己脑残行为的呢?「那几天来大姨妈」、「那段时间心情不好」、「当时喝了一点小酒」这些理由大家都见过吧?如果是别人做了同样的事?——「MDZZ」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本质上来看,源于人的「认知吝啬」——想要深入分析他人「究竟为什么」费时费力,不如干脆一句「他就这个样」来的痛快。


学习记忆篇(共7条)

【1】处理深度效应 (levels-of-processing effect)

记忆的深度、持久度、准确度取决于分析的强度,而非简单的重复次数

我们平时接触到的记忆模型大多是这样的:


(Atkinson–Shiffrin model)

在这里,「重复」是短时记忆通往长时记忆的桥梁。然而「处理深度效应」告诉我们,与重复次数相比,记忆加工的深度更加重要。

记忆过程中,我们会对记忆客体进行分析处理,而处理有深浅之别,就单词记忆而言:

  • 浅处理(Shallow processing):根据读音、拼写进行记忆。
  • 深处理(deep processing):分析语义、语境进行记忆。

大多数人记忆单词采取的策略都是浅处理+大量重复的策略,在这种策略指引下,一次花费在单个单词上的时间较少,常常陷入遗忘——重复——遗忘的低效循环。更为高效的方式是深处理策略——增加花费在每一个单词上的「单位时间」(造句、联想等),适当减少重复次数

By the way,我们常说的「通过阅读记忆单词」,本质上也属于利用深处理策略记忆的方法。(阅读过程中,需要将单词语义与上下文语境进行关联,从而大大增加了单词的处理深度。)

【2】生成效应 (generation effect)

人们对于自己生成的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取得的记忆效果。

结合「处理深度效应」,生成效应也就很好理解了——「自己生成」信息,处理深度要比单纯阅读高得多。

根据生成效应,「复述」是一个很高效的学习习惯。每隔一小时用十分钟复述重点内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下面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现象,本质上也都是生成效应的具体应用:

  1. 一个很难记的单词,通常用一次即可记牢。
  2. 阅读的收获通过写作会得到牢牢巩固。
  3. 英语输出能力弱的人,即使阅读能力强,阅读英文资料的收获也会大打折扣。

其中的第三点是我很久以来的困惑,明白了生成效应后才豁然开朗。(这个概念最早是从

@高太爷

考研复习中忘性大记不住怎么办? - 高太爷的回答 - 知乎

了解的。)


【3】伸缩效应 (
telescoping effect)

以三年为界,人们常常认为近期的时比实际久远些,久远的事比实际近些:


2008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似乎仍历历在目,而仔细一想,这竟已经是9年前的事情了。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这事仿佛发生在昨天」,本质上就是伸缩效应的体现。

【4】测试效应 (testing effect)

一言以蔽之——考试能够显著增强学习、记忆成果。

测试效应的主因正是上面谈到的「处理深度效应」——考试时,我们对知识的处理要比单纯对知识的重复深入得多。此外,大多数人学习常常沉浸在「我懂了」的幻觉中,而考试让人「被迫面对」,从而走出学习的舒适区。

考研、各类考证并无高中花样繁多的中间测试,为提升学习效果,备考中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5】潜隐记忆( cryptomnesia)

曾经的所见、所闻从记忆中浮现,被误认为是自己产生的新思想。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A:我发现,如果你盯着对面来的人的眼睛,他们会条件反射似的低头诶。

我:(一阵凌乱后)这...不是两周前我告诉你的吗?

A:...(。•ˇ‸ˇ•。) ...

此外,很多写作者也常常因此陷入「无意识剽窃」的尴尬局面,这点有输出习惯的人都会有所体会。

【6】线索依赖性遗忘(
cue-dependent forgetting)

由于缺乏恰当记忆提取线索而导致的遗忘。

电脑与人脑不同,前者依靠关键词,遍历搜索即可得到相关内容,而人的记忆提取则依赖于各种「相关记忆」。若回忆时未能找到恰当的的相关记忆(线索),即会导致「线索依赖性遗忘」,即使此时相关记忆仍储存在大脑中。

听一首很久没听过的歌,曾经听这首歌时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这里,「老歌」和「往事」之间就是一对关联记忆,前者的激活引起了后者的提取。

此类遗忘每个人都应体验过:感觉一个人的名字就在嘴边,然而却无论如何都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对应一个专门的概念——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 。





【7】间隔效应
(spacing effect)

对于等量任务,「间隔学习」比「集中学习」效果更佳。


注意看「集中学习」的学习曲线,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考前突击就是最典型不过的集中学习。应付考试,这种方式当然exciting,不过若是从总体学习效果来考虑,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要可取得多。


人际交往篇(共七点)

【1】拉拉队 效应( cheerleader effect)

人们在人群中会比独处时显得更有魅力

(滴,学生卡)

拉拉队效应的解释也很有趣: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将看到的人脸平均化,而研究证实,平均脸是最符合人类审美的:

左一到左四的四张照片平均程度依次递增,在你看来,这四张脸的颜值是不是也依次递增?看来长了一张「大众脸」并不算是一件坏事。

下次自拍时记得拉上闺蜜一起(⊙o⊙)。


【2】
虚假一致性偏差(false consensus effect)

人们常高估自己信念、行为、偏好的普遍性

如果你喜欢玩网游,就容易高估男生中玩网游的人数;

如果你是程序员,就容易高估单身汪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

如果你整天泡知乎,就容易以为211也配叫学校?;

... ...

由于这种虚假一致性偏差,我们常常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他人,这方面典型的例子:



【3】公平世界假说
just-world hypothesis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发生在身上的都是应得的,把难以解释的不公平归责于受害者的报应。

真实的世界往往混乱、不可控,而人脑在本质上却很难理解随机,总是一厢情愿把世界理解成受控、有序。无论古今中外,这种公平世界假说都深入人心,从谚语中可见一斑:

  •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苍蝇不叮无缝蛋」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You got what was coming to you",
  •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 "chickens come home to roost"
  • "You reap what you sow".

公平世界假说最大的危害是「受害者责难」,受害者受到不公vs世界是公平的,二者构成认知失调(思考决策篇——选择倾向性偏见中提到过),于是我们的大脑想方设法责难受害者以justify他们受到不公这个事实。常见的逻辑如:被强奸了怪谁,谁让他穿那么少?


【4】
外群体同质性偏差(outgroup homogeneity bias

认为自己所在群体的成员比较多样化,而外部群体的成员则单一化的。

我们谈论自己身边的人常常会这么描述:

  1. 李四总是开不合时宜的玩笑
  2. 张三这个人啊啊,一言不和就开车
  3. 王二麻子是个闷葫芦,八竿子打不出来一个屁

而对待群体外的人呢?常常以「二班的」、「隔壁大学的」、「鹅厂的」这种标签一言蔽之。我们在讨论问题时常常忽略外部群体的这种多元化,这个现象在知乎上香港、台湾话题下的讨论十分普遍。(并不是所有台湾人都以为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然而由于外群体同质性偏差,一小撮人的意见被当成主流。)


【5】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primacy effect、recency effect )

序列末尾的东西最容易回忆,其次是序列开头的,序列中间的讯息最不易记住。

「近因效应」的例子很常见——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常常是临别时的情景。而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法则则属于利用「首因效应」进行印象管理。

高中语文老师常说的,一篇作文,写好开头和结尾,50+美滋滋。这在本质上也是利用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6】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人们常高估自身言行举止受他人关注的程度。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受重视的程度——虽然你毫无疑问是自己世界的主宰,却注定不是他人世界的中心。

「大家有自己的事情做,根本没时间搭理你。」


【7】
知识诅咒(curse of knowledge

一旦我们懂得了某知识,就很难想象没有掌握该知识的场景

记得初次接触到「质量」概念时,大多数同学一头雾水,好奇这个描述物品好坏的概念,怎么就和「重量」沾边了呢?而有趣的是,物理老师对于这个反直觉的概念却没有特别讲解——对他来说,这个概念太习以为常了。

       void foo(char* bar) {   printf("%s", bar); }      

再比如,学习编程时,有些书会逐条解释代码。它们会告诉你void、printf的含义,会告诉你为什么“%s”是一个好习惯,然而这些书的作者却无论如何想不到,很多人真正看不懂的是:foo、bar——这两个单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对他们而言,用这两个词作为无关痛痒的变量名再正常不过了,忘记了自己初次见到它们时存在的困惑。

(What is the origin of foo and bar? )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也有个很经典的案例:

Sheldon: I need your help in a matter of semiotics.
Penny: What?
Sheldon: Semiotics, the study of signs and symbols as a branch of the philosophy related to linguistics.
Penny: Okay, honey, I know you think you are explaining yourself, but you're really not

彩蛋篇——偏见盲点(bias blind spot)

人们能够看到他人的认知偏见,却无视自身存在的偏见。

(正文完)

注:严谨性和通俗性的权衡是个困难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对一些实用或有趣的认知偏差做入门性的介绍,这种对通俗化的偏向必然以牺牲部分严谨性为代价。更进一步的学习你或许还需要:

书籍:根据less-is-better原则,只推荐三本

  • Thinking, Fast and Slow (在阅读维基百科页面时,该书作Daniel.Kahneman 的名字在不同条目下出现了不下10次。 )
  • 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很多认知偏差的本质,就是此书提到的认知失调理论。)
  • 《暗时间》 (最后推荐一本中文书,这本书我上个月刚刚阅读过第四遍,也曾多次主动推荐给身边的朋友。BTW,作者 @刘未鹏 也在知乎。)

维基:List of cognitive biases


-----------自我检验,你还记得多少?-----------


思考决策篇

  1. 赋予效应
  2. 选择倾向性偏见
  3. 诱饵效应
  4. 情绪温差
  5. 控制错觉
  6. 情感预测偏差
  7.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学习记忆篇

  1. 潜隐记忆
  2. 线索依赖性遗忘
  3. 处理深度效应
  4. 间隔效应
  5. 生成效应
  6. 伸缩效应
  7. 测试效应


人际交往篇

  1. 拉拉队效应
  2. 虚假一致性偏差
  3.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4. 聚光灯效应
  5. 外群体同质性偏差
  6. 公平世界假说
  7. 知识诅咒


感谢阅读 >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啊,脑子里头总有些奇奇怪怪的“小九九”,不经意间就会冒出来,影响咱们的判断和决策。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你脑子里住着个调皮鬼,时不时给你使点绊子。我琢磨了琢磨,咱们平时容易栽跟头的认知偏差,大概有这么几类,而且它们就像连环套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来,让人防不胜防。一、 事后诸葛亮型: hindsight .............
  • 回答
    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确实有一些发音上的难点是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往往源于母语(中文)和目标语(英语)在语音系统上的差异,以及学习环境和方法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些常见的问题,并用更自然、贴近个人观察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避免AI痕迹:1. 辅音发音上的挑战 /θ/ 和 /ð/ (薄.............
  • 回答
    在我身边接触的人群里,要说哪个行业最容易“染黑”一个人,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个每天被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广告词和诱人承诺包裹着的行业——互联网营销和公关行业。不是说这个行业里的人都是坏人,绝对不是。我认识很多在这个行业里勤勤恳恳、有职业操守的朋友,他们靠着创意、策略和辛勤劳动,为企业树立了良好.............
  • 回答
    总以为别人心里都住着天使,这世上事,一旦过度偏信,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刚开始,你会觉得世界美妙极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如同阳光下的湖水,清澈透明,没有半点杂质。你掏心掏肺,不设防备,觉得只要你真心待人,别人也会如此回报。然而,这条路走得越久,越容易碰壁。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你容易被欺骗和利用,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心理、生理和社会性的复杂交织点,要说清楚为何有些人能“游刃有余”地拥抱互联网,而另一些人却深陷泥潭,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简单的“好”与“坏”之分,而是个体差异在数字时代洪流中的真实写照。1. 大脑的奖励机制与神经递质的“捉迷藏”我们先从最核心的生理层面聊起。网络世界之所以具.............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对陌生人反而更能说出心里话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理机制和社会互动模式。我来试着掰扯掰扯,尽量说得明白点,也尽量不弄得像机器人报告。首先,最直观的一点,也是最容易理解的,就是“负面后果的风险降低”。想.............
  • 回答
    在人群中,那些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人,似乎总能展现出一种非凡的韧性。面对风浪,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站稳脚跟,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这究竟是一种天赋,还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主角光环”的现象?这背后,其实并非全然是命运的眷顾,而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特质的塑造.............
  • 回答
    .......
  • 回答
    有些人身上总会散发出一种容易让人拿捏、欺负的气场,这并非他们的本意,但确实容易招惹来不必要的麻烦。这种“看起来很好欺负”的标签,往往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由一系列行为模式、肢体语言和内在心理状态共同作用形成的。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深入了解其根源,并有意识地进行调整。为何有些人会“看起来很好欺负”?刨根.............
  • 回答
    在电影《流浪地球》设定的情境下,如果真的出现避难所只能容纳30亿人,而地球人口远超于此的情况,名额的分配将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且可能充满争议的全球性挑战。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任何决定都会导致巨大的牺牲和难以想象的伦理困境。以下是一些可能被考虑的分配原则和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尽量详细地.............
  • 回答
    出轨这词儿,一听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它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带来的伤害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能把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一个曾经的爱情神话,炸得粉碎。说到底,出轨伤害的,首先是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两个人在一起,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信任,相信对方是那个值得托付一生的人,相信对方会遵守对彼此的承诺。.............
  • 回答
    这种故事,仿佛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在历史的洪流中,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物。他们身世飘零,却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命运的垂青,在陌生的土地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便是穆罕默德·阿里帕夏(Muhammad Ali Pasha)。穆罕默德·阿里,这位日后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最幽微的心理机制,也关乎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塑造自己的生活。为什么快乐的瞬间如风般流逝,而那些曾经的跌倒、疼痛,却像烙印一样深刻?这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我们大脑和身心运作的必然结果,是进化赋予我们的生存智慧,也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基石。一、 大脑的“安全警报”与“记忆.............
  • 回答
    电信诈骗就像一个狡猾的猎人,总能瞄准那些相对容易被捕获的“猎物”。它不是简单地随机攻击,而是有一套精明的“心理战术”,针对特定人群的特点和弱点下手。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更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牺牲品呢?让我们来仔细聊聊。一、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差”受害者很多人之所以容易被骗,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对某些领域的了解.............
  • 回答
    关于高智商人群是否更容易患上抑郁症,这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但现实情况比简单的“是”或“否”要复杂得多。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我们对“智商”和“抑郁症”的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智商(IQ)只是衡量一个人在特定认知任务上表现的指标,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智慧.............
  • 回答
    得了抑郁症,不是谁的错,也不是谁“不够坚强”。但有些性格特质,确实会让一个人更容易在生活的风浪中触礁,滑向抑郁的深渊。如果你觉得自己身上有这些影子,别太焦虑,而是可以多一份觉察,多一份关爱自己。1. 过度追求完美,总是对自己高要求的人这类人就像一个永不疲倦的陀螺,总是在鞭策自己做到最好。他们对自己的.............
  • 回答
    关于生病的人是否更容易在春节等节日前离世,这是一个在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心理、社会和生理因素。与其简单地说是“更容易”,不如说是在特定时期,某些压力和情感因素可能会对本就生病的个体产生更为显著的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和情感层面来探讨这个问.............
  • 回答
    学校暴力,这四个字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阴影。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会被盯上,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的因素很多,不是一两个原因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聊聊个人特质。这并不是说被欺凌者有什么错,而是说某些特征可能会让他们在某些施暴者的眼中显得“目标明确”。 .............
  • 回答
    有些人天生就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目标,这并非他们有意为之,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这种“容易被欺负”并非一种固定的特质,而是在特定环境和人际互动中显露出来的某种倾向性。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到几种典型的情况:1. 情绪和情感的易感者: 过于敏感和共情力过强的人: 这类人内心世界丰富,容易接收到他人的.............
  • 回答
    敏感,像是一面放大镜,把生活里那些细枝末节都照得格外清晰。好处是能捕捉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好和细微之处,坏处就是,那些不那么美好的,也同样被放大,像一根根刺一样扎在心里,让人活得格外心累。为什么会“多想”?敏感的人,思维的触角总是伸得比别人长。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过度的共情和同理心: 你很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