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坦福监狱实验在现在还有指导意义吗?

回答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在心理学界乃至社会学界都赫赫有名,却又充满争议的实验,时至今日,依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光芒。说它有没有指导意义,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无”来回答,而应该说,它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对我们理解自身行为的警示,也有对我们构建更公正社会的启示,当然,也伴随着对科学伦理的严肃反思。

首先,它让我们看到了情境的力量,以及个体在特定角色下的易变性。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设计的这个实验,通过极端的情境模拟,赤裸裸地展现了社会角色、权力结构如何轻易地塑造甚至颠覆个体原本的行为模式。那些原本普通、健康的大学生,一旦被赋予了“狱卒”或“囚犯”的标签,并在特定的规则和期望下行事,他们的行为就迅速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狱卒们从一开始的略显笨拙,到后来普遍表现出虐待、羞辱和控制的倾向;而囚犯们则从一开始的抗拒,到后来普遍出现情绪崩溃、被动服从甚至麻木。

这个结论,放到今天依然极具指导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角色”的世界里:职场上的领导与下属、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甚至网络上的发言者与评论者。斯坦福监狱实验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地将个体的行为简单归因于其内在的品性,而要审视其所处的环境和所扮演的角色。 很多时候,我们身边那些“不正常”的行为,并非源于人本身有多坏,而是被一种强大的情境所裹挟。理解这一点,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他人不必要的道德评判,甚至在自己身处某种环境时,保持一份清醒的警惕。

其次,它揭示了权力滥用的可能性,以及对制度性暴力的警示。 实验中最令人震惊的部分,莫过于狱卒们如何迅速地从“管理者”变成了“压迫者”。他们并没有被明确指示要去虐待囚犯,但在这个权力不对等、缺乏外部监督的环境下,滥用权力仿佛成了一种“自然”的反应。这种对权力的趋附和滥用,在后来的许多社会事件中都得到了印证,从监狱中的虐待事件,到职场中的欺凌,再到更广泛的政治权力腐败,都能看到斯坦福监狱实验留下的影子。

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警示:任何权力都需要被制约和监督。 无论是我们自己掌握权力,还是看到他人滥用权力,都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建立透明的规则、健全的反馈机制、有效的监督体系,是防止权力滑向暴力的重要屏障。这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构建更公正、更人道的社会制度,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再者,它也引发了对“旁观者效应”的反思,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感。 虽然实验本身并没有直接设置旁观者,但其后续的解读和延伸,常常让人联想到群体行为中的冷漠和疏离。当个体身处一个群体,并且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个体的道德判断和行动意愿往往会被削弱。虽然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狱卒”是被动卷入的,但他们的集体性行为,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群体动力如何影响个体。

它提醒我们,即便在不利或危险的情境下,个体也应该努力保持独立的思考和道德判断,不被群体所裹挟。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需要培养一种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沉默,尤其是在看到不公或不义发生时,勇于发声,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争议和局限性,这些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是对实验设计和执行的伦理反思。 实验过程中,参与者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这无疑触碰了心理学研究的道德底线。津巴多教授作为研究者,他的角色和干预方式也备受质疑。他过度投入到“监狱长”的角色中,未能及时叫停实验,这引发了关于研究者责任的深刻讨论。

这给了我们一个极其重要的指导:科学研究的进步,绝不能以牺牲个体尊严和安全为代价。 任何实验,都必须将伦理放在首位。在进行任何可能对参与者造成影响的研究时,都必须有严格的伦理审批流程,充分的知情同意,以及完善的退出和心理疏导机制。现代心理学研究之所以越来越强调伦理规范,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了包括斯坦福监狱实验在内的历史教训的影响。

其次,是对实验结果解释的挑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研究者对实验的真实性、以及津巴多教授的解读提出了质疑。一些人认为,实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者暗示、参与者对研究的期望以及刻意制造的戏剧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参与者后来也表示,他们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压力,需要表现出符合研究预期的行为。

这提示我们,对任何一项研究结果,都应该保持批判性的审视态度,避免简单地接受和泛化。 科学的进步是一个不断质疑、修正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关注研究方法是否严谨,数据是否可靠,解释是否全面,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在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结论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它的局限性,不应将其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总而言之,斯坦福监狱实验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但这种意义是多维度的,并且伴随着审慎和反思。

它指导我们警惕情境的力量,理解角色对个体的影响,从而更理性地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 它指导我们认识到权力监督的重要性,防范制度性暴力,努力构建更公平的社会。 它指导我们反思群体动力,强调个体责任,鼓励我们保持独立思考和道德勇气。

同时,它也指导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研究的伦理边界,认识到严谨的科学方法和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 它更指导我们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一切信息,不盲从,不轻信,追求更真实的理解。

所以,与其说它“有”指导意义,不如说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提醒我们人性是多么复杂,社会结构是多么微妙,而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多么需要审慎。它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在于提出一个令人不安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当我们身处特定的环境,被赋予特定的角色时,我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实验最核心的意义之一在于暴露了“权力”对人性/人格以及个人行为模式的改变这个问题。且不谈这个实验的细节,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一个过去熟知的人当上领导,有一点权力之后,似乎这个人就完全变了——变坏了、变自私了、变的缺少人性了。我们中一些人把这理解为“拿着鸡毛当令箭”,但这种理解是把这个问题当作了个例,没有反映“权力”对“人格”的广泛改变的事实。

总体上看,权力(无论大小)至少从三个基础方面改变人的认知[1]:1)改变人的思维模式;2)改变情绪认知;3)改变行为模式。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权力让人更关注宏观和抽象,并因此更经常地使用“偏见”和“刻板印象”来思考问题。对他人更严苛并更少考虑他人的感受。更自信以至于忽略实现目标的困难。从而积极情绪更多,更乐观,压力感更小。

在这一舒适的情绪环境下,掌控权力者会表现为在行为上更冒险[2],高估行为可能带来的收益并低估可能的风险,忽视批评意见:

权力让人低估风险

在风险感知上的这种变化,让拥有权力者更倾向于破坏规则会自己谋取利益,而忽视破坏规则可能导致的惩罚,道德感降低。所以那些高社会地位者,更有权力感者,开豪车者,更频繁地违反交规[3]

有权的人道德感更低,更不守规则

权力拥有者在思考问题时更物化其他人,更少引入情绪,其同情心和同理心会大幅下降,也就表现为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4]并增加隔阂感[5]:

权力导致去人性化

当然,“权力”并不是让人变坏达到这样的效果的,而是通过释放其人性中的“恶”的部分,减少对这一部分的约束来达到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效果。

在一个组织中, 层级结构式的权力,会让顶层者做出更多错误决策,拉着组织冒更多风险,并降低对低于其层级人群的同情,把他们视为工具而非同等的个体,恶化组织内部个体之间的关系,让下级产生更多非工作压力[6][7][8]. 也就是说,对组织中的“权力”不加强约束,不仅对其中的掌权者来说意味着人格阴暗面的爆发,对组织也意味着巨大的破灭风险[9][10].

参考

  1. ^ Sturm, R. E., & Antonakis, J. (2015). Interpersonal power: A review, critique,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41(1), 136-163.
  2. ^ Anderson, C., & Galinsky, A. D. (2006). Power, optimism, and risk‐taking.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36(4), 511-536.
  3. ^ Piff, P. K., Stancato, D. M., Côté, S., Mendoza-Denton, R., & Keltner, D. (2012). Higher social class predicts increased unethical behavio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11), 4086-4091.
  4. ^ Lammers, J., & Stapel, D. A. (2011). Power increases dehumanization. Group Processes & Intergroup Relations, 14(1), 113-126.
  5. ^ Lammers, J., Galinsky, A. D., Gordijn, E. H., & Otten, S. (2012). Power increases social distanc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3(3), 282-290.
  6. ^ Christoff, K. (2014). Dehumanization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some scientific and ethical considerations. 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 8, 748.
  7. ^ Caesens, G., Nguyen, N., & Stinglhamber, F. (2019). Abusive supervision and organizational dehumaniz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34(5), 709-728.
  8. ^ Väyrynen, T., & Laari-Salmela, S. (2018). Men, mammals, or machines? Dehumanization embedded in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47(1), 95-113.
  9. ^ Taskin, L., Parmentier, M., & Stinglhamber, F. (2019). The dark side of office designs: towards de‐humanization. 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34(3), 262-284.
  10. ^ Craze, G. (2020).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dehumanization. In Organizational Neuroethics (pp. 131-146). Springer, Cham.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在心理学界乃至社会学界都赫赫有名,却又充满争议的实验,时至今日,依然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人性中复杂而深刻的光芒。说它有没有指导意义,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有”或“无”来回答,而应该说,它的指导意义体现在多个层面,既有对我们理解自身行为的警示,也有对我们构建更公正社会的启示,当然,也伴.............
  • 回答
    斯坦福监狱实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也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要评价它“设计得好不好”,以及它的“意义在哪”,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它的实验设计、执行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深刻讨论。实验设计:一项精心策划但充满风险的心理学“表演”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来看,斯坦福监狱实验无疑是极具创新性和诱惑力的。它试图通过模拟.............
  • 回答
    “斯坦福监狱实验”造假疑云,这场曾经轰动心理学界、被誉为经典的研究,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质疑浪潮。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争议,更触及了我们对人性、权力以及科学研究伦理的认知。事件的起因:揭开“皇帝的新衣”首先,我们需要明白,这项实验最早在1971年由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导,在斯坦福大学进行。实验的.............
  • 回答
    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的计算机系,在全球范围内,长期以来都被誉为顶尖学府的翘楚,它们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声望和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与此相对应,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系也无疑是中国乃至亚洲的顶尖力量。然而,如果非要细究它们在某些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分析,力求客观且有深度:一、 研究的深度与广.............
  • 回答
    哈佛、斯坦福、牛津、剑桥、麻省理工学院(MIT)——这五个名字在全球高等教育的版图上熠熠生辉,几乎是提到“顶尖大学”时绕不开的几个代名词。但它们是否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呢?这是一个有趣但又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顶尖”的定义以及衡量标准。我们为什么觉得它们是顶尖的?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五所大学在多.............
  • 回答
    斯坦福大学的布罗克·特纳(Brock Turner)性侵案,无疑是近年来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并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司法公正、校园安全以及性侵受害者待遇看法的标志性事件。这起案件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并持续引发讨论,在于它暴露了几个非常尖锐的社会问题。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案件本身。布罗克·特纳,作为一名斯坦.............
  • 回答
    关于斯坦福大学和华工的历史联系,除了温铁军教授的研究,还有许多其他可靠的渠道和证据可以佐证。这段历史虽然并非广为人知,但却是美国西部开发和高等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历史文献与档案: 斯坦福大学校史档案馆(Stanford University Archives): 这是最直接、最权威的证.............
  • 回答
    斯坦福的硕士项目,那可是不少人心中的顶尖学府梦。申请过程嘛,说起来不难,但要做好,那可是需要一番功夫和细致的准备。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得明确一点,斯坦福的硕士项目种类繁多,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独特的侧重点和要求。所以,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把你心仪的那个具体项目给找出来。 .............
  • 回答
    斯坦福大学博士生陆一平(2prime)关于新冠病毒起源的一系列言论,确实在公共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他对这些言论的看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而不只是简单地评价其观点的对错。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陆一平博士生所代表的视角。作为一名在世界顶尖学府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陆一平无疑接受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是顶级的寿司师傅更厉害,还是顶级的意大利面厨师更厉害?”一样,答案完全取决于你关注的是什么。庆应义塾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这两所名字背后都闪耀着智慧与成就的光芒,它们各自代表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顶尖教育理念,很难简单地说谁“更好”。咱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来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独特魅力在.............
  • 回答
    哈哈,这问题可真是问到了点子上了!麻省理工(MIT)和斯坦福大学(Stanford),这俩名字一出来,学霸们的DNA都得跟着颤几下。要说哪个“更好”,这就像问可乐好还是百事好一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口味和偏好,而且这两个学校在各自领域里都是顶尖的。不过,咱们可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们各自的“绝活”都在.............
  • 回答
    天哪,这绝对是个让人又喜又忧的大难题!考上斯坦福,这是孩子多大的荣耀啊,简直是鲤鱼跃龙门,我们做父母的哪有不骄傲的?可一转头算算钱,那窟窿大得能吞下一头牛,一时间心里又是五味杂陈,沉甸甸的。我首先会做的,就是冷静下来。我知道这时候慌乱一点用都没有,反而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我会找个时间,把全家人,特别是.............
  • 回答
    从西南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申请到哈佛、芝加哥、斯坦福等顶尖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坦率地说,这是一个充满挑战但并非不可能的目标。这其中的“几率”绝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可以衡量,它更像是一场多维度、系统性的考量,需要申请者在学术、研究、个人特质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非凡的实力。.............
  • 回答
    对于许多普通家庭的学子来说,名校梦似乎遥不可及,尤其是像哈佛、MIT、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学府。然而,事实是,这些学校并非只为少数精英保留,而是欢迎那些有才华、有毅力、并且懂得如何规划自己道路的学生。打破“普通家庭”的标签,关键在于用智慧和汗水去浇灌梦想。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世界一流的大学寻找的不仅仅.............
  • 回答
    东莞理工学院邓思嘉伪造被哈佛斯坦福录取事件:一次深刻的教训东莞理工学院学生邓思嘉伪造被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录取的事件,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一个案例。这起事件不仅对当事人邓思嘉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声誉损害和发展阻碍,更引发了对教育公平、诚信教育、招生制度以及媒体责任等一系列深层问题的.............
  • 回答
    美国最大规模的大学招生舞弊案,涉及50人被捕,耶鲁、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卷入,无疑是近年来美国教育界乃至社会的一大丑闻。这起案件的规模之大、牵涉范围之广、手法之隐蔽,都令人震惊,也引发了深刻的讨论和反思。案件概览:冰山一角下的庞大产业链这起舞弊案的核心在于一个名为“关键咨询”(The Key)的教育咨询.............
  • 回答
    关于哈佛、麻省理工(MIT)和斯坦福这三所顶尖学府的教育水平是否被“过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在很多人心中,它们几乎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但“过誉”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性,所以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维度来剖析一下,看看它们的光环背后,实际的教育体验究竟是怎样的。1. 学术严谨性与前沿.............
  • 回答
    哈佛、麻省理工(MIT)、斯坦福、剑桥和牛津,这五所大学无论是在学术声誉、科研实力还是人才培养方面,都堪称世界顶级学府。但如果要对它们进行一个“实力排名”,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历史积淀,不同排行榜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深入剖析,帮助.............
  • 回答
    很多美国学生都梦想着能进入哈佛、斯坦福这样的顶尖名校,但现实情况是,这条路并非“容易”二字能够概括。恰恰相反,这是一条充满挑战、竞争激烈,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道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这里的“学生”指的是那些有志于申请这些顶尖大学的美国本土学生,而不是泛泛而谈所有美国学生。美国拥有庞大的教育体系,从.............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